用于粘土切割的线切割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02981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用于粘土切割的线切割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产品制作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粘土切割的线切割结构。



背景技术:

陶瓷产品包括陶瓷锅、碗、勺子、坛子、酒瓶等等一切器具,是选用粘土(陶土)为原料,经过搅拌加工成泥料、抽真空、切割、制坯或拉坯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当待加工的陶瓷产品体型较大,例如锅、坛子等等,一般是切割成圆柱形体,当加工的陶瓷产品体型较小,例如一些工艺口、勺子等等,一般切割呈小型块状或圆柱形状,在切割工艺中,一般采用具有一基座和设于基座上且能够上下翻转的切刀组成,工人地进行粘土切割时,一般凭经验进行等分切割,这种切割方式需要非常有经验的工人才能对形状、量的控制较为精准,但是,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工人,也会对切割量有误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切割的粘土量的精确度的用于粘土切割的线切割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粘土切割的线切割结构,设于切割座上,所述切割座由前侧框、后侧框、左侧框及右侧框围合而成,包括与位于基座上的切槽一一对应的若干前固定柱及若干后固定柱、若干切线、若干与所述切线一一对应的前螺旋弹簧和后螺旋弹簧;所述若干前固定柱设置于所述前侧框上相应于所述基座的一面,所述若干前固定柱沿所述前侧框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的设置于所述前侧框上,并且所述若干前固定柱所在的位置与所述切槽一一对应;所述若干后固定柱设置于所述后侧框上相应于所述基座的一面,所述若干后固定柱沿所述后侧框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的设置于所述后侧框上,并且所述若干后固定柱所在的位置与所述切槽一一对应;在所述若干切线中,每一切线的前端通过对应的一前螺旋弹簧固定于对应的一前固定柱上,每一切线的后端通过对应的一后螺旋弹簧固定于对应的一后固定柱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前切线推块以及后切线推块;所述前切线推块枢接于所述切割座的方框中靠近前侧框的位置处,所述前切线推块与所述前侧框平行,所述前切线推块的左右端还分别通过能够活动穿设于所述左侧框和右侧框的前端的第一限位销进行限位;所述后切线推块枢接于所述切割座的方框中靠近后侧框的位置处,所述后切线推块与所述后侧框平行;所述后切线推块的左右端还分别通过活动穿设于所述左侧框和右侧框的后端的第二限位销进行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前切线推块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枢接销与左侧框和右侧框的前端枢接,以使得所述前切线推块能够绕该第一枢接销转动;所述后切线推块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二枢接销与左侧框和右侧框的后端枢接,以使得所述后切线推块能够绕该第二枢接销转动。

进一步的,两第一限位销由外至内的穿过对应的侧框后,凸出于对应侧框的内侧面,并且其中一第一限位销位于所述前切线推块的前侧面,另外一第一限位销位于所述前切线推块的后侧面;两第二限位销由外至内的穿过对应的侧框后,凸出于对应侧框的内侧面,并且其中一第二限位销位于所述后切线推块的前侧面,另外一第二限位销位于所述后切线推块的后侧面。

进一步的,所述前切线推块上相应于所述基座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切槽一一对应的若干前卡线槽,该前卡线槽能够对所述切线进行左、右及顶向进行限位,防止所述切线滑动;所述后切线推块上相应于所述基座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切槽一一对应的若干后卡线槽,该后卡线槽能够对所述切线进行左、右及顶向进行限位,防止所述切线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粘土切割的线切割结构,可以做到每一份粘土形状大小相同,或近似相同,能够提供等分量的拉坯原料,进而使得制作的成本的大小、规模相等或相近似,提高良品率。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粘土切割的线切割结构,采用切线代替传统的切刀,减少与粘土的接触面,降低了而切刀回位时与粘土摩擦产生的切割面不平滑等情况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粘土切割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粘土切割装置一实施例的打开状态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及图2,本实用的粘土切割装置包括一具有切槽座10的基座1、枢接于所述基座1后侧边的切割座2以及设于所述切割座2上的线切割结构3,所述切割座2能够呈盖合于所述基座1上的切割状态以及打开于基座1上的非切割状态。当所述切割座2向所述基座1方向翻转以逐渐水平置压于所述基座1上时,所述线切割结构3逐渐随所述切割座2陷入位于所述基座1上的粘土上,从而从所述粘土的高度方向上切段所述粘土。

所述基座1呈矩形体状(或称矩形块状,扁平的矩形体状),在所述基座1上开设有一形状与所述切槽座10相匹配的容置槽12,本实施例中,所述切槽座10呈矩形体状,所述容置槽12呈与所述切槽座10形状相匹配的矩形容置槽12,所述容置槽12由所述基座1的上表面向下方开设形成,所述切槽座10的高度大于所述容置槽12的深度,所述切槽座10设置于该容置槽12内,其上端面突出于所述基座1的上表面。

所述基座1的下表面的四个边角处分别设置有一个支脚14,每一支脚14形状结构相同,均呈圆柱体状。在所述基座1的下面面上滑动设置有一抽屉16,所述抽屉16能够从所述基座1的一侧抽出,本实施例中,所述抽屉16可滑动的配合于所述基座1的下表面上,并能够抽出和收回于所述基座1的右侧。所述四个支脚14将所述基座1架起形成用于安装所述抽屉16的空间,便于所述抽屉16滑动安装于所述基座1的下表面,所述抽屉16可以放置用于解、结所述线切割结构3的切割线的辅助工具,避免辅助工具因体型较小而易被丢失,不易被发现的问题出现。所述抽屉16的滑动安装结构可以采用现有的任何一种抽屉16的滑轨安装形式,此处便不再详述。

所述基座1的后侧设置有一供所述切割座2枢接于其上的枢接结构4,所述枢接结构4包括一斜凸块41、第一铰链42、第一铰链安装栓、第二铰链43以及第二铰链安装栓。所述斜凸块41的长度与所述基座1的后侧长度相等,置于所述基座1后侧上表面,所述斜凸块41的下底面为平面,后侧面为立面,上表面为渐斜面,所述上表面向前且向下渐斜。所述第一铰链42和第二铰链43分别设于所述斜凸块41的左右两端,所述第一铰链42的两铰页分别通过若干第一铰链安装栓安装于所述斜凸块41一端的后侧面和切割座2一端的后侧面,所述第二铰链43的两铰页分别通过若干第二铰链安装栓安装于所述斜凸块41另一端的后侧面和切割座2另一端的后侧面。可理解的,上述对枢接结构4的描述不应当用于限制本粘土切割装置的枢接方式,作为一些本领域常用变换的一些枢接方式均可以适用于本粘土切割装置,例如类似于笔记本电脑的枢接结构4等等。

所述切槽座10上设置有均匀间隔的若干切槽101,所述若干切槽101均从所述切槽座10的上表面向下开设,并且每一切槽101均从所述切槽座10的前后两端贯穿所述切槽座10,深度小于所述切槽座10的高度,槽底面略高于所述基座1的上表面,或与所述基座1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也可低于所述基座1的上表面。

所述切割座2呈形状大小与所述基座1相匹配的矩形框状结构,由前侧框201、后侧框202、左侧框203及右侧框204围合而成。上述枢接结构4的一部分第一铰链安装栓和一部分第二铰链安装栓分别穿过两铰链的相应铰页后固定于所述后侧框202的后侧面上。

所述线切割结构3包括与所述切槽101一一对应的若干前固定柱31a及若干后固定柱31b、若干切线32、若干与所述切线32一一对应的前螺旋弹簧33a和后螺旋弹簧33b、前切线推块34a及后切线推块34b。其中:

所述若干前固定柱31a设置于所述前侧框201上相应于所述基座1的一面,具体地,所述若干前固定柱31a沿所述前侧框201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的设置于所述前侧框201上,并且所述若干前固定柱31a所在的位置与所述若干切槽101一一对应,以使得当所述切割座2下压于所述基座1上后,每一前固定柱31a能够位于对应的切槽101的前端,并对准于对应的切槽101的前端口。

所述若干后固定柱31b设置于所述后侧框202上相应于所述基座1的一面,具体地,所述若干后固定柱31b沿所述后侧框202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的设置于所述后侧框202上,并且所述若干后固定柱31b所在的位置与所述若干切槽101一一对应,以使得当所述切割座2下压于所述基座1上后,每一后固定柱31b能够位于对应的切槽101的后端,并对准于对应的切槽101的后端口。

所述切线32数量可视不同实施例中对粘土形状、量的要求而定,切线32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切槽101的数量。所述前螺旋弹簧33a和后螺旋弹簧33b的数量均与所述切线32的数量相等,根据切线32的数量而定。

在所述若干切线32中,每一切线32的前端通过对应的一前螺旋弹簧33a固定于对应的一前固定柱31a上,每一切线32的后端通过对应的一后螺旋弹簧33b固定于对应的一后固定柱31b上,如此,使得当所述切割座2下压至所述基座1上时,每一切割线能够被压入对应的一切槽101中。所述若干切线32中,每相邻的两切线32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间隔的连接于对应的前固定柱31a和对应的后固定柱31b上,也可以根据需要连接于每一个前固定柱31a和对应的后固定柱31b上。

所述前切线推块34a枢接于所述切割座2的方框中靠近前侧框201的位置处,所述前切线推块34a与所述前侧框201平行。具体地,所述前切线推块34a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枢接销与左侧框203和右侧框204的前端枢接,以使得所述前切线推块34a能够绕该第一枢接销转动;所述前切线推块34a上相应于所述基座1的一侧(盖于所述基座1上后,朝向所述基座1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切槽101一一对应的若干前卡线槽341a,该前卡线槽341a能够对所述切线32进行左、右及顶向进行限位,防止所述切线32滑动,确保精确切割位置。所述前切线推块34a的左右端还分别通过能够活动穿设于所述左侧框203和右侧框204的前端的第一限位销(图未示出)进行限位,两第一限位销由外至内的穿过对应的侧框后,凸出于对应侧框的内侧面,并且其中一第一限位销位于所述前切线推块34a的前侧面,另外一第一限位销位于所述前切线推块34a的后侧面。所述两第一定位销用于将所述前切线推块34a限位于与所述前侧框201和后侧框202平行的方向,即当所述切割座2水平位于所述基座1上方后,前切线推块34a能够垂直于所述基座1。

所述后切线推块34b枢接于所述切割座2的方框中靠近后侧框202的位置处,所述后切线推块34b与所述后侧框202平行。具体地,所述后切线推块34b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二枢接销与左侧框203和右侧框204的后端枢接,以使得所述后切线推块34b能够绕该第二枢接销转动;所述后切线推块34b上相应于所述基座1的一侧(盖于所述基座1上后,朝向所述基座1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切槽101一一对应的若干后卡线槽341b(同样与所述前卡线槽341a一一对应),该后卡线槽341b能够对所述切线32进行左、右及顶向进行限位,防止所述切线32滑动,确保精确切割位置。所述后切线推块34b的左右端还分别通过活动穿设于所述左侧框203和右侧框204的后端的第二限位销242b进行限位,两第二限位销242b由外至内的穿过对应的侧框后,凸出于对应侧框的内侧面,并且其中一第二限位销242b位于所述后切线推块34b的前侧面,另外一第二限位销242b位于所述后切线推块34b的后侧面。所述两第二定位销用于将所述后切线推块34b限位于与所述前侧框201和后侧框202平行的方向,即当所述切割座2水平位于所述基座1上方后,后切线推块34b能够垂直于所述基座1。

所述前切线推块34a和后切线推块34b被限位后,其具有卡线槽的一侧凸出于所述切割座2朝向所述基座1的一面,所述卡线槽的槽底可略突出于所述切割座2朝向所述基座1的一面,或与该面位于同一平面。同时,当所述切割座2下压于所述基座1上后,所述前切线推块34a和后切推线块分别位于所述切槽座10的前后端。

可以理解的,上述描述中,所述“前”、“后”、“左”、“右”、“顶”、“底”“上”“下”等对方向、方位均是以图1为参照进行描述的,即当所述切割座2压于所述基座1上后的方位来描述的,当所述切割座2呈竖直的打开于基座1上后,对于切割座2上的部件,上述“前”也可以用“上”、“后”也可用“下”来描述。

可以理解的,上述具体实施例的描述中,关于前螺旋弹簧33a、后螺旋弹簧33b以及前切线推块34a和后切线推块34b并非必要元件,设置它们的用意是在于可以调节每一切线32的松紧度,便于在切不同硬度的粘土时对切线32松紧度进行调节,便于在解、结切线32时更方便。

在安装切线32之前,先将四定位销分别向外取出,使它们的里端埋于对应的侧框内(即不凸出于对应侧框内侧面),使前切线推块34a和后切线推块34b能够自由转动;根据每一次需要切割的粘土形状、或大小、或重量来确定切线32的数量以及切线32的安装位置,将每一切线32的前后端分别通过对应的前螺旋弹簧33a和后螺旋弹簧33b与前固定柱31a和后固定柱31b连接,连接后的前螺旋弹簧33a和后螺旋弹簧33b具有一定的拉紧度(根据不同实施例中粘土的软硬度而确定);而后,将四定位销分别向内移,使它们分别位于对应的切线推块的对应面,以从两相对的面对所述对应的切线推块进行限位,防止其翻转,此时,弹簧应接近最大弹簧,才能有效保证粘土被切断;最后,将粘土(矩形体状)平置于所述切槽座10上,下翻所述切割座2,使其向基座1方向下压,从而使得所述切线32向对应的切槽101方向移动,如此即可切段位于所述切槽座10上的粘土。采用本切割装置,可以做到每一份粘土形状大小相同,或近似相同,能够提供等分量的拉坯原料,进而使得制作的成本的大小、规模相等或相近似,提高良品率。本实用新型的粘土切割装置,采用切线32代替传统的切刀,减少与粘土的接触面,降低了而切刀回位时与粘土摩擦产生的切割面不平滑等情况的发生。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