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69377发布日期:2018-08-28 22:13阅读:98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指一种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型、超高层钢结构工程投入建设。其中的竖向承重构件钢柱需要分段安装,方法是先将上下节钢柱吊装就位,再由工人在高空焊接连接。为了保证工人的工作安全以及必要的操作空间,通常会在钢柱连接点下部设置操作平台。

但是,传统的操作平台在周转使用时需要全部拆卸后运转至下一工作位置,工作效率低下,浪费人力物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解决现有技术中操作平台不方便周转使用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包括:

开设有通孔的底座结构,所述底座结构的边缘开设有连通于所述通孔的第一开口,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实现所述底座结构卡设于钢柱、且可拆卸地固定于结构梁上,所述底座结构的第一开口处设有可移动的第一开合部,通过移动所述第一开合部以闭合或打开所述第一开口;以及

围护结构,竖向设置、且围设于所述底座结构的边缘,所述围护结构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应的第二开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实现所述围护结构围设于所述钢柱,所述围护结构的第二开口处设有可移动的第二开合部,通过移动所述第二开合部以闭合或打开所述第二开口。

本实用新型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底座结构的边缘开设有连通于通孔的第一开口,围护结构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应的第二开口。在将本实用新型进行安装的施工过程中,将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均对准钢柱从而将底座结构卡设于钢柱、且可拆卸地固定于结构梁上,最后移动第一开合部将第一开口闭合,移动第二开合部将第二开口闭合,完成安装,操作简单方便,施工效率高。在需要移动本实用新型到下一作业处的施工过程中,吊装高空操作平台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处脱离钢柱,运转至下一工作处。周转时无需拆卸,一次吊装即可就位,提高了施工效率,解决了传统的操作平台在周转使用时需要全部拆卸后运转至下一工作位置而导致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底座结构上第一开口的相对两侧设有一对插设部;

所述第一开合部有两个,所述第一开合部活动插设于对应的所述插设部内,通过抽拉两个所述第一开合部至相互对接,从而实现闭合所述第一开口。

本实用新型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插设部为矩形框,所述矩形框包括相对设置且连接的一对套管;

所述第一开合部为门型框,所述门型框包括相对设置且连接的一对支腿,通过将所述支腿活动插设于对应的所述套管内,从而实现所述第一开合部活动插设于对应的所述插设部内。

本实用新型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套管和所述支腿均开设有固定孔,通过固定螺栓穿设所述固定孔,从而实现所述套管和所述支腿的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套管的所述固定孔处固定有加强板,所述固定螺栓穿设所述加强板后穿设所述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围护结构上第二开口的相对两侧设有一对安装部;

所述第二开合部有两个,所述第二开合部铰接于对应的所述安装部的边缘,通过转动两个所述第二开合部至相互对接,从而实现闭合所述第二开口。

本实用新型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开合部通过合页铰接于对应的所述安装部。

本实用新型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底座结构为多个横管和多个纵管交叉连接形成的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中间形成有所述通孔;

所述围护结构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围栏,所述围栏竖向围设固定于所述矩形框架的边缘,所述围栏由多个横杆和多个纵杆交叉连接形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的安装状态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的拆卸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的安装状态的示意图。参阅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的拆卸状态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包括:开设有通孔的底座结构10,底座结构10的边缘开设有连通于通孔的第一开口,通过第一开口实现底座结构10卡设于钢柱20、且可拆卸地固定于结构梁30上,底座结构10的第一开口处设有可移动的第一开合部11,通过移动第一开合部11以闭合或打开第一开口;以及围护结构40,竖向设置、且围设于底座结构10的边缘,围护结构40开设有与第一开口相对应的第二开口,通过第二开口实现围护结构40围设于钢柱20,围护结构40的第二开口处设有可移动的第二开合部41,通过移动第二开合部41以闭合或打开第二开口。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底座结构的边缘开设有连通于通孔的第一开口,围护结构开设有与第一开口相对应的第二开口。在将本实用新型进行安装的施工过程中,将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均对准钢柱从而将底座结构卡设于钢柱、且可拆卸地固定于结构梁上,最后移动第一开合部将第一开口闭合,移动第二开合部将第二开口闭合,完成安装,操作简单方便,施工效率高。在需要移动本实用新型到下一作业处的施工过程中,吊装高空操作平台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处脱离钢柱,运转至下一工作处。周转时无需拆卸,一次吊装即可就位,提高了施工效率,解决了传统的操作平台在周转使用时需要全部拆卸后运转至下一工作位置而导致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作为本实用新型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的一较佳实施方式,参阅图3,显示了图1的俯视图。参阅图4,显示了图2的俯视图。结合图1至图4所示,底座结构10上第一开口的相对两侧设有一对插设部12;第一开合部11有两个,第一开合部11活动插设于对应的插设部12内,通过抽拉两个第一开合部11至相互对接,从而实现闭合第一开口。也就是说,第一开合部11和插设部12的尺寸相适配,在安装的施工过程中,将第一开合部11活动插设于对应的插设部12内,通过将第一开口对准钢柱20从而将底座结构10卡设于钢柱20,接着将两个第一开合部11抽拉至相互对接连接固定,封闭第一开口,从而将底座结构10套设于钢柱20,完成安装。

作为本实用新型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的一较佳实施方式,插设部12为矩形框,矩形框包括相对设置且连接的一对套管120;第一开合部11为门型框,门型框包括相对设置且连接的一对支腿110,通过将支腿110活动插设于对应的套管120内,从而实现第一开合部11活动插设于对应的插设部12内。套管120的口径略大于支腿110的直径,套管120的长度略大于支腿110的长度,从而方便将支腿110插设并收进套管120内。

在本实施例中,套管120和支腿110均开设有固定孔,通过固定螺栓50穿设固定孔,从而实现套管120和支腿110的可拆卸连接。在需要安装和拆卸的过程中,先拧松并取出固定螺栓50,然后再将支腿110插设于套管120中或将支腿110从套管120中抽出来,接着再用固定螺栓50穿设从而将套管120和支腿110的位置进行固定。

套管120的固定孔处固定有加强板51,固定螺栓50穿设加强板51后穿设固定孔。加强板51能够增强固定孔处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结构10为多个横管13和多个纵管14交叉连接形成的矩形框架,矩形框架中间形成有通孔;

底座结构10的边缘焊接有第一连接耳板,钢柱20周边的钢梁30焊接有第二连接耳板,将第一连接耳板和第二连接耳板通过连接螺栓穿设固定,从而实现底座结构10和结构梁30的可拆卸连接。

围护结构40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围栏,围栏竖向围设固定于矩形框架的边缘,围栏由多个横杆42和多个纵杆43交叉连接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的一较佳实施方式,围护结构40上第二开口的相对两侧设有一对安装部42;第二开合部41有两个,第二开合部41铰接于对应的安装部42的边缘,通过转动两个第二开合部41至相互对接,从而实现闭合第二开口。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合部41通过合页铰接于对应的安装部42,这样可将第二开合部41沿着合页处转动,从而打开或者闭合第二开口。

本实用新型用于钢柱的高空操作平台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底座结构的边缘开设有连通于通孔的第一开口,围护结构开设有与第一开口相对应的第二开口。在将本实用新型进行安装的施工过程中,将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均对准钢柱从而将底座结构卡设于钢柱、且可拆卸地固定于结构梁上,最后移动第一开合部将第一开口闭合,移动第二开合部将第二开口闭合,完成安装,操作简单方便,施工效率高。在需要移动本实用新型到下一作业处的施工过程中,吊装高空操作平台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处脱离钢柱,运转至下一工作处。周转时无需拆卸,一次吊装即可就位,提高了施工效率,解决了传统的操作平台在周转使用时需要全部拆卸后运转至下一工作位置而导致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