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枝柱状散热结构的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64771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枝柱状散热结构的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枝柱状散热结构的散热器,特别是可以应用在LED路灯、 太阳能热电转换设备,或其它需要透过热传方式执行散热的设备或元件,且该散热器具备有复数枝状构造的散热单元,属于散热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LED设备,例如LED路灯,其点亮后会随着使用时间而产生明显的高热。高温对LED设备而言,会导致工作效能降低及使用寿命降低等不良结果。因此一般LED设备都会搭配散热器或散热系统来执行散热。常见安装于户外的散热器包含复数片等高且平行的散热鳍片,其可利用各散热鳍片的表面将热量散逸到大气中;另外流动的空气可通过散热鳍片间的通道将热量带出。由于散热器是裸露于大气中,所以雨水、灰尘或树叶等会直接落在散热鳍片上,因此安装于户外的散热器并不适合搭配风扇,以免产生无法预期的漏电、短路或风扇故障等问题;为了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增加散热表面积为目前户外散热器提高自身散热效果的解决手段。增加散热面积的方式为增加散热鳍片的数量;然而增加散热鳍片的数量会使相邻的散热鳍片间的间距变小,加上各散热鳍片平行且等高的构造,会使位于内层的散热鳍片的热量不容易散出并形成热量累积,因而不能实质的提高散热效果。其次散热鳍片过密的排列方式也会提高灰尘或树叶的累积机率,且大气中的流动空气不易通过散热鳍片间的间距,因此散热器的散热效率不显著。再者各散热鳍片间的通道皆为同向,而与通道垂直的方向则为鳍片表面,因此当流动的空气吹向鳍片表面时,流动空气不易进入通道内,进而降低散热器的使用效率。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枝柱状散热结构的散热器,其具有能够使流动的空气快速的在散热器内部多个方向流动,藉此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根据上述的目的与功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枝柱状散热结构的散热器,其包含一基座;一散热构造由复数散热单元组成,各散热单元皆一体成型地立在该基座上;其中该散热单元为枝柱状,相邻的散热单元间具有一气流间距,且各气流间距互相连通;其次散热单元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该第一侧为弧形面构造,该第二侧位在该第一侧的相对面。再者所述的散热构造的各散热单元排列成阵列形式,且各散热单元的第一侧对应在同一方向。其中,所述的复数散热单元可排列成一个N层方阵,最外层为第一层,最内层为第N层,且第一层各面向的散热单元的第一侧为弧形面构造且皆朝向远离第N层的方向; 此外该散热单元的第一侧由第一层至第N层逐渐偏转,以改变该散热单元的第一侧所对应的方向,即各面向的散热单元的第一侧,由第一层至第N层逐渐偏转所对应的方向。该散热构造的同一面向的第一层散热单元的第一侧与第N层散热单元的第一侧,彼此的面向相差九十度。 此外,该散热单元的第二侧底部还可具有一导流凸块,该导流凸块具有相对且连接的二导流凸面。该散热单元的第一侧及第二侧之间可具有二导流斜面,且该导流斜面连接第一侧与第二侧。该基座可为LED路灯的上灯壳。 如此,各方向的流动空气皆有较高机率进入散热构造的内部并且分散流动,藉此可以明显提高气体与散热单元的接触时间与机率并提高散热效率。以下即依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功效及结构组态,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平面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散热单元的另一排列形式平面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单元外观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单元的外观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平面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散热单元的另一排列形式平面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散热器12基座14散热构造16散热单元18气流间距22第一侧24第二侧26导流凸块28导流凸面30散热单元32 第一侧;34 第二侧36导流斜面38气流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中揭示的散热器10包含一基座12及一散热构造14。所述的散热构造14由复数枝柱状的散热单元16所组成,且各散热单元16 —体成型的立在基座12上。又相邻的散热单元16间具有一气流间距18,且相邻的气流间距18互相连通,形成一个贯穿形式的通道。散热单元16具有第一侧22及第二侧M,其中第一侧22为弧形面构造,第二侧M 位在第一侧22的相对面。更进一步,第一侧22所显示的弧形面构造可以是圆周的一部份,且较佳实施例为小于半圆的劣弧。第二侧M则为平面构造。请参阅图2,散热单元16排列成一个N层阵列(图中显示三层方阵),其中最外层为第一层,最内层为第N层。第一层各面向的散热单元16的第一侧22 (弧形面构造)朝向远离第N层的方向。[0033]其次,散热单元16排列成方阵仅是实施例的形式之一;散热单元16也可以排列方同心圆的形式,或是其它几何阵列形式。再次位在同一面上的各层散热单元16,其第一侧22由第一层至第N层逐渐偏转所对应的方向。举例而言,在同一面向上,位在第一层的散热单元16的第一侧22与位在第N 层的散热单元16的第一侧22,彼此的朝外方向相差九十度。当流动的空气到达散热构造14的迎风面,流动空气可以经气流间距18进入散热构造14内;特别是,流动空气在接触到各散热单元16的第一侧22时,流动空气可以沿着第一侧22的弧形面构造滑入气流间距18。流动空气在散热构造14内的流动行进过程,会不断的与各层的散热单元16接触并且改变流动方向,因此可以提高流动空气与散热单元16的接触机率及接触时间,进而提高散热效率。请参阅图3,各散热单元16也可以排列成整齐的阵列形式,其中每一散热单元16 的第一侧22均朝向同一方向。请参阅图4,散热单元16的第二侧M底部可以具有一导流凸块26,且该导流凸块 26具有二个导流凸面观。当流动空气经过第一侧22后,位在底部的流动空气可以经由该导流凸面观而向上升,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让位在下方的气体产生较高的流动性,且可以推动位在较上方的空气,进而扰动空气使其朝各方向流动或由散热单元16的顶端出逸出。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散热单元30的第一侧32为弧形面构造,第二侧34也为弧形面构造,且第二侧的34曲度与第一侧32不同。再者第一侧32与第二侧 34之间藉导流斜面36衔接,如此散热单元30形成翼形枝柱状结构。请参阅图6,翼形枝柱状结构的散热单元30为一体成型在一基座12上。复数散热单元30排列成一个N层的方阵,而且第一层(最外层)的散热单元30的第一侧32朝向夕卜。自第一层至第N层(最内层)。此外同一面向的散热单元30逐渐偏转,例如第一层的散热单元30与第N层的散热单元30恰偏转相差九十度。流动的空气可以在相邻的散热单元30间的气流间距38流动行进;由于散热单元 30为翼状,所以气体的流可更为快速,且能够不断的与各层的散热单元30接触及向各方向流动,因此具有提高散热效率的功效。请参阅图7,各散热单元30也可以排列成整齐的阵列形式,其中每一散热单元30 的第一侧32均朝向同一方向。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散热器可以运用于户外的光电设备,例如LED路灯,因此图2、图3、图6及图7所述的基座12可以是LED路灯的上灯壳,且散热构造与上灯壳一体成型。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以及设计图式,但较佳实施例以及设计图式仅是举例说明,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技艺的权利范围,凡以均等的技艺手段、或为「申请专利的权利要求书」内容所涵盖的权利范围而实施的方案,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畴而为申请人的权利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具枝柱状散热结构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含基座;散热构造,包含复数散热单元,且各散热单元一体成型地立在所述基座上; 其中,所述散热单元为枝柱状,相邻的散热单元间具有气流间距,且各气流间距互相连通;再者,所述散热单元具有第一侧及第二侧,其中所述第一侧为弧形面构造,且所述第二侧位在所述第一侧的相对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枝柱状散热结构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构造的各散热单元排列成阵列形式,且各散热单元的第一侧对应在同一方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枝柱状散热结构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构造由复数散热单元排列成一个N层方阵,最外层为第一层,最内层为第N层,且第一层各面向的散热单元的第一侧皆朝向远离第N层的方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枝柱状散热结构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的第一侧由第一层至第N层逐渐偏转,以改变所述散热单元的第一侧所对应的方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枝柱状散热结构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构造的同一面向的第一层散热单元的第一侧与第N层散热单元的第一侧,彼此的面向相差九十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枝柱状散热结构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的第二侧底部具有导流凸块,所述导流凸块具有相对且连接的二个导流凸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枝柱状散热结构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的第一侧及第二侧之间具有二个导流斜面,且所述导流斜面连接第一侧与第二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枝柱状散热结构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为LED路灯的上灯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枝柱状散热结构的散热器,其包含一基座;一散热构造由复数散热单元组成,各散热单元皆一体成型地立在基座上;该散热单元为枝柱状且散热单元间具有相连通的气流间距;其次散热单元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及第二侧,其中第一侧为弧形面构造,第二侧可具有导流凸块。再者复数散热单元排列成阵列形式,且各散热单元的面向一致;或是使最外层各面向的散热单元的第一侧皆朝向远离内层的方向,且使各散热单元的第一侧由外层至内层逐渐偏转所对应的方向。如此各方向的流动空气皆有较高机率进入散热构造内部并分散流动,藉此明显提高气体与散热单元的接触时间与机率及提高散热效率。
文档编号H05K7/20GK202269138SQ201120332278
公开日2012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6日
发明者许瑞杰 申请人:幸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