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荷模板组合支撑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34981发布日期:2018-08-10 19:12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重荷模板组合支撑体系。



背景技术:

大体积现浇混凝土楼板、大截面现浇混凝土转换梁施工时由于施工荷载大,其模板工程称为重荷模板,一般采用脚手架搭设模板支撑体系时可能产生承载力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采用型钢脚手架组合支撑体系时再拆除支撑体系时由于型钢上下顶紧而不便拆除,直接通过敲打拆除可能产生敲坏等等问题;并且在支撑的时候,由于附近施工震动或地震时,由于支撑体系无减震功能,易导致支撑系统断裂,造成安全事故,并且支撑杆存在安装不方便,支撑杆安装后连接强度低等问题。

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重荷模板组合支撑体系,支撑体系安装方便,连接强度高,且高度可调,通用性好,可反复使用,使支撑体系便于拆解,支撑结构强度高,同时具有减震功能,能够针对施工震动和地震等情况提供有效减震,保证支撑体系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重荷模板组合支撑体系,支撑体系安装方便,连接强度高,且高度可调,通用性好,可反复使用,使支撑体系便于拆解,支撑结构强度高,同时具有减震功能,能够针对施工震动和地震等情况提供有效减震,保证支撑体系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重荷模板组合支撑体系,包括支撑杆和设置于支撑杆底部的支座,所述支座包括底板、顶板、阻尼减震柱和侧向限位锁紧螺栓;

所述支撑杆的断面为“十”字形且支撑杆的上端一体成型形成上连接板,支撑杆的下端一体成型形成下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分别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为在对应连接板上呈矩形分布;所述底板和顶板分别为上矩形板和下矩形板;所述上矩形板的两相对侧边均固定设置有上竖直板,所述下矩形板的两相对侧边分别设置有与所述上竖直板对应的下竖直板,所述上竖直板和下竖直板分别沿竖向设置有上竖向条形孔和与上竖向条形孔对应的下竖向条形孔;所述侧向限位锁紧螺栓穿过上竖向条形孔与下竖向条形孔重叠部分并锁紧上竖直板和下竖直板;所述阻尼减震柱配合侧向限位锁紧螺栓支撑于上矩形板和下矩形板之间用于为上矩形板提供竖直向上的阻尼支撑力。

进一步,所述阻尼减震柱包括缸体座和顶部活塞杆,所述缸体座内中间固定设置有用于将缸体座内腔分为上腔和下腔的中间体,所述中间体内形成内径小于上腔内径的增程活塞腔,所述增程活塞腔内设置有用于将增程活塞腔分隔为上增程活塞腔和下增程活塞腔的增程活塞,增程活塞上固定设置有增程活塞杆,所述缸体座的下腔内充满阻尼液,增程活塞杆的下端固定有间隔内套于下腔的阻尼活塞;所述增程上腔与缸体座的上腔连通。

进一步,所述阻尼液为磁流变液,所述阻尼活塞为固定于增程活塞杆下端的永磁铁环,所述永磁铁环的外圆与下腔的内壁沿径向间隔设置并形成环形的阻尼通道。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驱动阻尼液通过阻尼通道的增流组件,所述增流组件包括阻尼液驱动活塞、复位弹簧、隔层和封闭套;所述隔层设置于下腔内并将下腔分隔成上下布置的第一下腔和第二下腔,所述阻尼活塞位于第二下腔内,隔层的外边缘设置有轴向通道,所述阻尼液驱动活塞位于第一下腔内并将第一下腔密封间隔分成变压腔和回流腔,所述变压腔与下增程活塞腔连通,所述阻尼液驱动活塞固定于增程活塞杆并驱动回流腔内的液体流经轴向通道进入第二下腔,所述封闭套的下端面密封固定于阻尼活塞的上端面而上端密封穿过隔层并与隔层沿轴向滑动配合,所述轴向通道位于封闭套径向外侧,所述隔层中间部分通过连接柱固定于中间体的下端面,所述连接柱密封穿过阻尼液驱动活塞并与阻尼液驱动活塞滑动配合;所述复位弹簧位于阻尼液驱动活塞与隔层之间并外套于增程活塞杆。

进一步,所述第二下腔内圆上与阻尼活塞行程的对应段为从上到下内径逐渐减小的变径曲面。

进一步,所述隔层、封闭套与阻尼活塞围设形成隔离内腔,所述隔离内腔、变压腔和第二下腔内均设置有用于通过自身体积变化平衡对应腔内体积变化的调压球。

进一步,所述上竖向条形孔和下竖向条形孔分别在同一上竖直板和下竖直板上设置为横向并列的两条;位于同一侧面的两个侧向限位锁紧螺栓均固定于一横向条板,横向条板包括左横向条板和右横向条板。

进一步,所述底板与下竖直板一体成型固定,所述顶板与上竖直板一体成型固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重荷模板组合支撑体系,支撑体系安装方便,连接强度高,侧向限位锁紧螺栓的松开和锁止,能够对上竖直板和下竖直板的重叠高度进行调节并固定,进而调节支座的高度,并且上竖直板和下竖直板能够有效限定顶板和底板之间的水平自由度,同时通过设置阻尼减震柱支撑设置顶板与底板之间,进而形成阻尼支撑,使得支座的高度可调,通用性好,可反复使用,使支撑体系便于拆解,支撑结构强度高,同时具有减震功能,能够针对施工震动和地震等情况提供有效减震,保证支撑体系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阻尼减震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本发明中阻尼减震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重荷模板组合支撑体系,包括支撑杆和设置于支撑杆底部的支座,所述支座包括底板2、顶板2a、阻尼减震柱和侧向限位锁紧螺栓5;

所述支撑杆的断面为“十”字形且支撑杆的上端一体成型形成上连接板,所述支撑杆有两个交错的支撑板(包括支撑板1a和支撑板1b)一体成型形成,利于制备方便,质量轻,结构强度高,支撑杆的下端一体成型形成下连接板1c,所述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分别设置有连接孔1d,所述顶板上与连接孔对应设置有四个连接孔并通过螺栓使下连接板与顶板贴附固定,保证安装方便,方便连接固定;所述连接孔为在对应连接板上呈矩形分布;所述上矩形板的两相对侧边均固定设置有上竖直板,所述下矩形板的两相对侧边分别设置有与所述上竖直板3对应的下竖直板4,所述上竖直板和下竖直板分别沿竖向设置有上竖向条形孔和与上竖向条形孔对应的下竖向条形孔;所述侧向限位锁紧螺栓穿过上竖向条形孔与下竖向条形孔重叠部分并锁紧上竖直板和下竖直板;所述阻尼减震柱7配合侧向限位锁紧螺栓支撑于上矩形板和下矩形板之间用于为上矩形板提供竖直向上的阻尼支撑力;所述支座设置于支撑柱的底部,通过侧向限位锁紧螺栓的松开和锁止,能够对上竖直板和下竖直板的重叠高度进行调节并固定,进而调节支座的高度,并且上竖直板和下竖直板能够有效限定顶板和底板之间的水平自由度,同时通过设置阻尼减震柱支撑设置顶板与底板之间,进而形成阻尼支撑,使得支座的高度可调,通用性好,可反复使用,使支撑体系便于拆解,支撑结构强度高,同时具有减震功能,能够针对施工震动和地震等情况提供有效减震,保证支撑体系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减震柱包括缸体座9和顶部活塞杆8,所述缸体座内中间固定设置有用于将缸体座内腔分为上腔10和下腔的中间体11,所述中间体内形成内径小于上腔内径的增程活塞腔,所述增程活塞腔内设置有用于将增程活塞腔分隔为上增程活塞腔12和下增程活塞腔13的增程活塞14,增程活塞上固定设置有增程活塞杆,所述缸体座的下腔内充满阻尼液,增程活塞杆15的下端固定有间隔内套于下腔的阻尼活塞22;所述增程上腔与缸体座的上腔连通;顶部活塞杆的上端支撑于顶板底部,当然,顶部活塞杆设置有向上的弹性支撑预紧力,通过增程活塞腔的设置,有效放大顶板的振幅,提高阻尼活塞的行程,大大提高阻尼减震效率,尤其针对振幅较小的震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尼液为磁流变液,所述阻尼活塞为固定于增程活塞杆下端的永磁铁环,所述永磁铁环的外圆与下腔的内壁沿径向间隔设置并形成环形的阻尼通道;大大提高阻尼系数,使用于重载下的阻尼减震。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驱动阻尼液通过阻尼通道的增流组件,所述增流组件包括阻尼液驱动活塞17、复位弹簧25、隔层18和封闭套20;所述隔层设置于下腔内并将下腔分隔成上下布置的第一下腔和第二下腔26,所述阻尼活塞位于第二下腔内,隔层的外边缘设置有轴向通道,所述阻尼液驱动活塞位于第一下腔内并将第一下腔密封间隔分成变压腔16和回流腔21,所述变压腔与下增程活塞腔连通,所述阻尼液驱动活塞固定于增程活塞杆并驱动回流腔内的液体流经轴向通道19进入第二下腔,所述封闭套的下端面密封固定于阻尼活塞的上端面而上端密封穿过隔层并与隔层沿轴向滑动配合,所述轴向通道位于封闭套径向外侧,所述隔层中间部分通过连接柱27固定于中间体的下端面,所述连接柱密封穿过阻尼液驱动活塞并与阻尼液驱动活塞滑动配合;所述复位弹簧位于阻尼液驱动活塞与隔层之间并外套于增程活塞杆;进一步提高阻尼液的行程,利于提高阻尼效果,极大提高了减震效率,保证安全性能;所述复位弹簧用于提供所述弹性支撑预紧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下腔内圆上与阻尼活塞行程的对应段为从上到下内径逐渐减小的变径曲面;通过动态改变阻尼通道24内的磁场强度,进而改变阻尼系数,使得阻尼系数为变数,顶板下降减震时,阻尼系数逐渐变大,提高减震的柔顺性,同时阻尼液在复位弹簧驱动下复位时,阻尼系数逐渐变小,快速复位,阻尼系数具有双向异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隔层、封闭套与阻尼活塞围设形成隔离内腔,所述隔离内腔、变压腔和第二下腔内均设置有用于通过自身体积变化平衡对应腔内体积变化的调压球23;保证支座减震运行顺畅。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竖向条形孔和下竖向条形孔分别在同一上竖直板和下竖直板上设置为横向并列的两条;位于同一侧面的两个侧向限位锁紧螺栓均固定于一横向条板6,横向条板包括左横向条板和右横向条板;所述底板与下竖直板一体成型固定,所述顶板与上竖直板一体成型固定;提高强度,保证锁紧力大。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