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优化的爬架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5798发布日期:2018-09-14 20:52阅读:6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优化的爬架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爬架又叫提升架,依照其动力来源可分为液压式、电动式、人力手拉式等主要几类。它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型脚手架体系,主要应用于高层楼盘。它能沿着建筑物往上攀升或下降。现有的爬架的整体结构是组合式的,通过机位、脚手板、桁架、立杆、横杆、网框等组装到一起,其中的脚手板不仅是通道的脚踏板,更重要的是起到连接机位、桁架、立杆、横杆、网框等作用,因此,脚手板为了满足这些要求,材料的强度就要求很高,目前采用定型设计定制,导致爬架的整体成本也很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优化的爬架框架结构,可采用建筑施工行业通用脚手板,爬架整体进行了改制和结构优化,能降低爬架的整体制造成本以及施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优化的爬架框架结构,包括外立面框架、内立面框架以及连接所述外立面框架和内立面框架的连接件,所述内立面框架包括竖直放置的机位导轨和与所述机位导轨固定相连的横杆,所述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外立面框架固定相连的水平桁架、连接所述水平桁架和所述机位导轨的机位支撑件以及连接所述外立面框架和所述横杆的第一斜撑。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优化的爬架框架结构中,所述外立面框架包括多根外立杆和连接相邻所述外立杆的网框,所述第一斜撑一端与所述外立杆固定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横杆固定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优化的爬架框架结构中,所述内立面框架还包括内立杆,所述内立杆与所述横杆固定相连,且与所述机位导轨平行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优化的爬架框架结构中,在所述内立杆上设有向所述外立面框架伸出的第二斜撑。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优化的爬架框架结构中,所述第二斜撑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斜撑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优化的爬架框架结构中,在所述机位导轨上设有向所述外立面框架伸出的第三斜撑。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优化的爬架框架结构中,所述第三斜撑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斜撑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优化的爬架框架结构中,还包括与所述机位导轨固定相连的下吊点桁架。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优化的爬架框架结构中,所述机位导轨的下端通过机位连接件与所述横杆固定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优化的爬架框架结构中,所述内立杆的下端通过内立杆连接件与所述横杆固定相连。

通过上述设置能使本实施例提供的爬架不需要脚手板作为连接部件即可形成一个稳固的结构,从而使脚手板的材料强度可以有效降低,能降低爬架的整体制造成本;通过在外立杆、内立杆和机位导轨上设置相互对应、可协同使用的第一斜撑、第二斜撑和第三斜撑作为脚手板架,充分利用了第一斜撑作为连接外立面框架和内立面框架的连接件时的结构设置,实现了一物两用的功能,同时各个斜撑的位置结构设置合理,既能有效受力又能有效分散整个爬架的搭载力,能使爬架整体的受力均匀;由于不需要脚手板作为连接部件,可以拆除盖爬架上某些不需要施工楼层对应位置上脚手板,并将拆除的脚手板移动至需要需要施工楼层对应的位置上,可减少施工单位对脚手板数量的需求,减少施工成本;同时,该爬架在提升和下降时可拆除脚手板,大大减少了爬架移动时的整体重量,可减轻提升装置的工作强度,使爬架更好控制和操作,并能有效减少能源消耗;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某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爬架下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安装脚手板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优化的爬架框架结构,包括外立面框架、内立面框架以及连接外立面框架和内立面框架的连接件,内立面框架包括机位导轨1、横杆2和内立杆3,外立面框架包括外立杆4和网框5,连接件包括水平桁架6、机位支撑件7和第一斜撑8。机位导轨1还用于与附墙导向座连接,通过将机位导轨1安装在附墙导向座中,可使爬架整体在爬升或下降的过程中得到较好的导向,同时,通过附墙导向座上的防坠结构与机位导轨1的配合可使爬架在爬升或固定时具有较好的防坠功能。本实施例中的机位导轨1以竖直设立的方式设有多个,且多个机位导轨1之间以等间距分布,以使电动葫芦对爬架的提升力能均匀分散。横杆2同样设有多根,横杆2以横向设置的方式与机位导轨1固定相连,多根横杆2同样以相同间隔均匀分布,且该间隔与建筑楼层的层高相匹配。通过横杆2和机位导轨1使内立面框架形成了基本的可协同承受力的框架结构。为进一步加强内立面框架的稳固性,本实施例中的内立面框架还包括与多根横杆2在竖向上固定相连的内立杆3,内立杆3与机位导轨1平行设置。外立面框架和内立面框架相对设置,外立面框架中的外立杆4同样以等间距排列的方式设立有多根,相邻外立杆4之间通过网框5固定相连,网框5除了连接的作用外还具有保护工人施工安全、防坠物料坠落的作用。外立面框架和内立面框架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相连组成一个稳定的结构,其中,连接件中的水平桁架6以横向的方式固定在外立面框架上,并通过机位支撑件7与机位导轨1固定相连。本实施例中的水平桁架6与外立面框架中的外立杆4通过螺栓固定相连,其长度横跨整个外立面框架,使其能与最边侧的外立杆4相连接,外立面框架在竖向方向上的力均可通过水平桁架6传递至机位支撑件7和机位导轨1。水平桁架6和机位支撑件7为连接外立面框架和内立面框架的主要承力结构,为进一步保持外立面框架和内立面框架之间的稳固性,本实施例还设有连接外立面框架上的外立杆4和内立面框架上的横杆2的第一斜撑8。如图3所示,第一斜撑8为三角形斜撑,其第一边水平设置,第二边与外立杆4通过螺栓固定相连,第三边连接第一边和第二边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第一斜撑8第一边的末端设有向上凸起的连接扣81,在连接扣8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82,在横杆2上设有第二连接孔21,横杆2即设置在第一斜撑8第一边上连接扣81的内侧或外侧,并通过穿过第一连接孔82和第二连接孔21螺栓与第一斜撑8固定相连。由于第一斜撑8的上端为水平设置,且第一斜撑8上端中部未连接其他结构部件,因此第一斜撑8还可作为脚手板架使用。为与第一斜撑8配合,本实施例还在内立杆3上设有向外立面框架伸出的第二斜撑31,在机位导轨1上设有向外立面框架伸出的第三斜撑11,第二斜撑31和第三斜撑11的结构与第一斜撑8相同。第二斜撑31在内立杆3上、第三斜撑11在机位导轨1上的间隔距离分布与楼层层高相同,且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与第一斜撑8的位置相对应,使同一水平面上的脚手板可同时铺设在第一斜撑8、第二斜撑31或第三斜撑11上。为了固定脚手板,可以在脚手板设置连接孔或卡合槽,在第一斜撑8、第二斜撑31和第三斜撑11上同时可以设置可与脚手板配合连接的相关结构或构件。由于第二斜撑31和第三斜撑11的设置个数可能多于第一斜撑8的个数,因此,本实施例在外立杆4上还设有与第二斜撑31或第三斜撑11位置相对应的第四斜撑41,第四斜撑41用于对外立杆4上未设置第一斜撑8的位置进行补位,其仅用作搭设脚手板的脚手板架。通过第一斜撑8、第二斜撑31、第三斜撑11和第四斜撑41的设置,给工人提供了完整的铺设脚手板的通道,使工人不需要再额外搭设脚手板架,大大减少了脚手板的搭设工序,减轻了工人的工作强度。由于整个爬架的受力点和承重点主要在爬架下端,为进一步加强爬架整体的稳固性,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机位导轨1的下端还通过机位连接件13与横杆2连接;内立杆3的下端还通过内立杆连接件33与横杆2连接。本实施例还设有下吊点桁架9,下吊点桁架9用于与电动葫芦的下吊点固定相连,其与机位导轨1的下端固定相连,当电动葫芦工作将带动下吊点桁架9和机位导轨1同步上升或下降。此外,第一斜撑8、第二斜撑31、第三斜撑11和第四斜撑41可以是三角形斜撑,也可以是方形斜撑等,具体可根据施工单位需求设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爬架在爬升时,爬架脚手板上的搭载物的提升力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得到:

第一种:电动葫芦通过下吊点桁架9给予机位导轨1上升的动力,该动力通过机位支撑件7、水平桁架6、外立杆4传递至第一斜撑8、第四斜撑41及其上的搭载物,同时,第一斜撑8上的力还可通过横杆2传递至机位导轨1上,因此,第一种传力途径是一个动力闭环。

第二种:如图5所示,电动葫芦通过下吊点桁架9给予机位导轨1上升的动力,该动力通过机位连接件13、横杆2、内立杆连接件33、内立杆3传递至第二斜撑31及其上的搭载物,或直接通过横杆2传递至内立杆3以及与内立杆3连接的第二斜撑31及其上的搭载物上。

第三种:电动葫芦通过下吊点桁架9给予机位导轨1上升的动力,该动力直接通过机位导轨1传递至第三斜撑11及其上的搭载物上。

通过上述设置能使本实施例提供的爬架不需要脚手板作为连接部件即可形成一个稳固的结构,从而使脚手板的材料强度可以有效降低,能降低爬架的整体制造成本;通过在外立杆、内立杆和机位导轨上设置相互对应、可协同使用的第一斜撑、第二斜撑和第三斜撑作为脚手板架,充分利用了第一斜撑作为连接外立面框架和内立面框架的连接件时的结构设置,实现了一物两用的功能,同时各个斜撑的位置结构设置合理,既能有效受力又能有效分散整个爬架的搭载力,能使爬架整体的受力均匀;由于不需要脚手板作为连接部件,可以拆除盖爬架上某些不需要施工楼层对应位置上脚手板,并将拆除的脚手板移动至需要需要施工楼层对应的位置上,可减少施工单位对脚手板数量的需求,减少施工成本;同时,该爬架在提升和下降时可拆除脚手板,大大减少了爬架移动时的整体重量,可减轻提升装置的工作强度,使爬架更好控制和操作,并能有效减少能源消耗。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