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地铁配套停车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5395发布日期:2018-10-09 19:34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停车库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地铁配套停车库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小汽车的不断增多,停车难是很多城市都存在的问题。且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城市轨道交通逐渐覆盖城市的每个角落,同时人均汽车拥有量的急剧增加,将导致城市停车泊位的需求量大量增长,然而路面的道路资源是有限的,很多地铁站在建好后,再想配套建设停车场时,场地将更加难找。地铁配套规划停车库建设模式将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停车场一般可分为地下停车场和地面停车场,其中,城市道路旁的停车场一般为地面形式,分为路上停车场和路边停车场。由于车辆停放在地面上,对路容及市容影响较大,道路则演变成了“地面停车场”。同时,车辆的随意停放也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现行的P+R地面停车场,问题较多,如有些城市对停车场的管理不到位,乱停车现象突出,影响城市美观,停车场建设规划不合理,停车位供应冰火两重天,通过地铁配套建设地下停车筒库将有效解决现行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地铁配套停车库系统,该停车库系统可以改善城市市容,节省土地资源;且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停车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地铁配套停车库系统,包括:

地铁站;

第一出入口,所述第一出入口与所述地铁站连通;

第一停车筒库,所述第一停车筒库为圆形,设置于所述地铁站旁,由地下N个停车层组成,其中N≥5;所述第一停车筒库包括:转运平台,所述转运平台位于所述第一停车筒库的中心;停车位,所述停车位位于所述转运平台周围的所述停车层上;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固定支撑所述停车层上;转换层,所述转换层位于所述停车层的上方;第一入口坡道,所述第一入口坡道与所述第一停车筒库连接;第一出口坡道,所述第一出口坡道也与所述第一停车筒库连接;所述第一入口坡道、第一出口坡道均与第一辅道连接;

地下一层,所述地下一层通过通道与所述地铁站连通;

换乘通道,所述换乘通道连接所述第一停车筒库和所述地下一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停车筒库外径为22m,所述每个停车层设置10个所述停车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入口坡道、第一出口坡道的坡度为6%。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入口坡道、第一出口坡道设置车辆等待停止线。

进一步地,所述地下一层还设置有商店、男女卫生间、消防水池、配电室等。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停车筒库,所述第二停车筒库结构和所述第一停车筒库相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置了一种新型停车筒库,其与现有的地铁站连接,既可方便居民停车取车上下班、出行,也可避免现有路上停车场对路容、市容的影响,改善城市市容,同时可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停车位;此外,可极大程度的节约地表空间,节省地表上的土地资源,在地下负一层还可建有其他辅助设施或商业配套服务设施以提高地下空间的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地面层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停车筒库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地铁站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地下一层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停车层俯视示意图。

图中:11第一停车筒库;111-停车位;112-转运平台;113-支撑结构;114-换乘通道;115-第一出口坡道;116-第一入口坡道;117-转换层;12-第二停车筒库;13-地铁站;14-地下一层;15-第一辅道;16-第二辅道;17-第一出入口;18-第二出入口;19-中央隔离带。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 “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型地铁配套停车库系统,包括:

地铁站13;

第一出入口17,所述第一出入口17与所述地铁站13连通;第一停车筒库11,所述第一停车筒库11为圆形,设置于所述地铁站13旁,由地下N个停车层组成,其中N≥5;所述第一停车筒库11包括:转运平台112,所述转运平台112位于所述第一停车筒库11的中心;停车位111,所述停车位111位于所述转运平台112周围的所述停车层上;支撑结构113,所述支撑结构113固定支撑所述停车层上;转换层117,所述转换层位于所述停车层的上方;第一入口坡道116,所述第一入口坡道116与所述第一停车筒库11连接;第一出口坡道115,所述第一出口坡道115也与所述第一停车筒库11连接;所述第一入口坡道116、第一出口坡道115均与第一辅道15连接;

地下一层14,所述地下一层14通过通道与所述地铁站13连通;

换乘通道114,所述换乘通道114连接所述第一停车筒库11和所述地下一层14。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停车筒库11外径为22m,所述每个停车层设置10个所述停车位111。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入口坡道116、第一出口坡道115的坡度为6%。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入口坡道116、第一出口坡道115设置车辆等待停止线。

进一步地,所述地下一层14还设置有商店、男女卫生间、消防水池、配电室等。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停车筒库12,所述第二停车筒库12结构和所述第一停车筒库11相同。所述第二停车筒库12的第二出口坡道和第二入口坡道均与第二辅道16连通。所述第二出口坡道和第二入口坡道的坡度为6%。

为了便于市民乘坐地铁,还设置了第二出入口18。

下面具体说明地铁站、停车筒库、地下一层的建设。

地铁站建设位于城市周边功能性用地,人流流动性较大的区域,如城市的住宅小区、城市公园等,配套建设地下停车筒库通过换乘通道衔接一起,实现不同交通形式的有机结合,,机动车道上的车方便快捷通过入口坡道即可停放于筒库,通过出口坡道即可行驶出筒库,出入口坡道坡度为6%,同时在筒库的两侧设置人行出入口电梯通道,通过换乘通道,方便快捷乘坐地铁出行。

停车筒库建设为圆形,外径为22m,位于城市地铁站旁,单筒车库每层可停放10辆车,地下共5层停车层,单个筒库共50个车位,停车架正中央是一套集平移、升降、360度旋转功能为一体的停车设备,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将收费系统、存取系统、搬运系统、控制定位系统等形成一体化智能管理系统,并统一接入区域停车信息管理平台,与动态交通信息联网共享数据,做到停车信息联网联控。

停车时,车辆进入停车门亭,由搬运小车将车辆搬运到沉井中央圆形停车平台上,设备自动旋转向下运输,智能控制定位将车辆停放到地下空余的车位上;取车时,输入车牌号或刷卡,搬运小车将自动行走到相应车位取车。

在各单个地下停车场建设完成后,将进行地下一层转换层的作业,铺设底板后,车道和筒库门亭仅会占用地下一层部部分场地,剩余的空间能够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用于辅助设施、商业配套服务建设等,如商店、男女卫生间、消防水池、配电室、相关管理用房等。停车筒库坡道进出口坡道处设置车辆等待停止线,保证车辆进出有序,提高停车效率,最后回填地面前进行地面层结构设计,保证地下结构安全以及地表机动车道交通使用功能不受影响。

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地铁配套建设地下停车筒库新型建设模式,不同于传统地面停车场形式,有助于改善城市市容,节省土地资源,推动城市和谐快速发展。

(2)筒库本身是小体量,建设过程简易方便,多个筒库还可以结合地铁站同时建设,分作业面建设,显著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成本。

(3)圆形筒库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在同样的面积中可以提供更多车位。筒库结构面积小,实现挖深大相对容易,因而施工过程中可以提供更多的层数,因此单个筒库即可满足提供可观的车位的目标。

(4)地下一层不会影响地面交通、居住、公园等功能的正常使用。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避免了传统地下停车场的大开挖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方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