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用混凝土垫块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25015发布日期:2019-07-19 23:20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用混凝土垫块模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是一种通用的混凝土垫块模型。



背景技术:

混凝土垫块是建筑施工领域的一个重要配件,其作用时保证混凝土构件具有规范要求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从而使得钢筋砼构件能在相应的外部环境下,不致钢筋受设计要求以外的腐蚀伤害,实现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现有的混凝土垫块为单个浇筑成型,且常常需要现场制作,施工单位在制作各种保护层厚度所对应的混凝土垫块上花费过多时间,不利于提高建筑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用混凝土垫块模型,采用标准化设计,以提高工程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通用混凝土垫块模型,包括一次性浇筑成型的若干不同规格的混凝土垫块主体。所述的混凝土垫块主体之间设置有凹槽。混凝土垫块主体采用不低于主体所采用砼强度等级的细石砼制作,也可采用不低于主体所采用砼强度等级的高强砂浆制作,同时应有相同的抗渗和防腐蚀要求。

优选地,所述的凹槽截面为弧形,两混凝土垫块主体之间上方及下方各设置一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的混凝土垫块主体中部设有预留孔洞。

其中,所述的混凝土垫块主体上设置有编号,不同规格的混凝土垫块的编号不同。

优选地,若干混凝土垫块主体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混凝土垫块主体上表面棱边设置斜边倒角。

一实施方式中,其包括一次性浇筑成型的三种规格的混凝土垫块主体,三种规格的混凝土垫块主体的高度分别为15mm,20mm,25mm。

其中,三种规格的混凝土垫块主体的宽度均为45mm~55mm。三种规格的混凝土垫块主体各设置两组,阶梯状对称分布。

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一次性浇筑出适用不同保护层厚度的混凝土垫块主体,缩短时间成本,提高工程效率。不同规格的混凝土垫块主体之间设置凹槽,施工使用时便于用机械或辅助工具分离。

2.将凹槽截面设置为弧形,可降低产生混凝土垫块之间产生裂缝的可能性,降低破损率。

3、在混凝土垫块主体中部设有预留孔洞,施工竖向构件时,可将混凝土垫块主体与模板之间用铁丝穿孔,以便混凝土垫块主体的固定。

4、对不同规格的混凝土垫块设置编号,可更直观地凭借肉眼检查保护层厚度是否满足不同部位混凝土构件的规范要求,而无需借助测量仪器进行测量确定。

5、设置三种规格的混凝土垫块,适用于板类构件,梁、柱构件及基础构件,通用性强,便于施工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混凝土垫块主体,2:凹槽,3:预留孔洞,4:斜边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通用混凝土垫块模型,包括一次性浇筑成型的若干不同规格的混凝土垫块主体1,各混凝土垫块主体1之间设置有凹槽2。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三种规格的混凝土垫块主体1,三种规格的混凝土垫块主体1呈阶梯状对称分布。三种规格的混凝土垫块主体1上设置有编号A、B、C,编号可一体浇筑成型:两侧为两块混凝土垫块主体C,混凝土垫块主体C与两块混凝土垫块主体B连接,中间为与混凝土垫块主体B连接的混凝土垫块主体A。三种混凝土垫块主体A、B、C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浇筑成型,混凝土垫块主体B、C上表面棱边设置有斜边倒角4,防止运输中直角棱边破损。混凝土垫块主体A的高度统一设置为15mm,其适用于墙、板类构件;混凝土垫块主体B的高度为20mm,其适用于梁类构件;混凝土垫块主体C的高度统一设置为25mm,其柱构件。如需适用于基础和地下范围的构件,则A、B、C高度可统一设置为30,40,50mm。更高的垫块规格,可根据工程实际要求调整,规格设置原则同通用做法即可。

混凝土垫块主体A、B、C的宽度均设为45mm~55mm ,如统一设置为50mm,方便构件钢筋的搁置。

为了便于分离,两混凝土垫块主体1之间上方及下方各设置一组凹槽2。凹槽2截面设置为弧形,防止两混凝土垫块主体1之间产生裂缝。模型浇筑完成后,可借助机械或工具插入凹槽2内对不同高度的混凝土垫块主体1进行分离,投入使用。

混凝土垫块主体B适用于竖向构件,其中部设置预留孔洞3,以便施工时用铁丝穿孔,将混凝土垫块主体B固定于模板内侧,便于施工。

本实用新型结构在工厂一次性浇筑成型,施工单位施工时直接根据需要运输至施工现场,使用时采用辅助工具插入凹槽2分离各混凝土垫块主体1,竖向构件施工时,将混凝土垫块主体1与模板之间用铁丝穿过预留孔洞3固定。质监站及监理单位在施工验收时,根据编号检查保护层厚度是否满足不同部位混凝土构件的规范要求,而无需借助测量仪器进行测量确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