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009326发布日期:2019-10-30 00:09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墙体装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在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安装装配式墙体逐渐广泛应用于各类房屋建筑中,其中,装配式墙体分为围护墙和剪力墙,围护墙仅起到分隔和围护空间的作用;而剪力墙通常会与框架结构共同承担对水平剪力的耗散作用。

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5672532b、授权公告日为2017.12.22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剪力墙及其安装方法,并具体公开了装配式剪力墙包括上墙片、下墙片和包围上墙片与下墙片的楼层预制框架,楼层预制框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顶部框架梁和地面框架梁以及竖向设置于顶部框架梁和地面框架梁两侧的框架柱,顶部框架梁的底端预埋有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的伸出段与上墙片的顶端墙面接触并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地面框架梁的顶端预埋有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的伸出段与下墙片的底端墙面接触并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下墙片的顶端与上墙片的底端通过中部连接组件连接。

中部连接组件包括设置于下墙片顶端的第三连接钢板,第三连接钢板的伸出段上设有第三通孔,上墙片的底端设有与第三通孔配合的条形的第三孔道,第三通孔与第三孔道通过第三紧固件连接;在大震作用下,上、下墙片相互错动,第三紧固件在上墙片的条形孔道内可进行一定的位置滑移,由于摩擦机制的启动耗散地震能量。

在地震发生时,上墙片相对于顶部框架梁(相当于本方案中的顶梁)固定,下墙片相对于地面框架梁(相当于本方案中的底梁)固定,上墙片和下墙片在中部连接组件的约束下,通过孔道实现二者水平错动的发生。但是,地震发生时不仅会使顶梁和底梁发生水平错动,而且会引起顶梁和底梁产生竖向变形,竖向变形带动上墙片和下墙片发生竖向靠近和相互远离的运动,中部连接组件对上墙片和下墙片在竖向方向上起到刚性约束,使得此时的上墙片、下墙片以及中部连接组件受到竖向作用力时可能产生破坏。

特别是,如果将现有技术中的剪力墙的结构直接应用于开设有门或窗的围护墙上时,由于门或窗的存在使墙体的平面完整度降低,在挤压作用下,开设有门或窗的墙体更容易被压溃破坏,进而损坏门框或窗框使门或窗无法正常开启,最终导致逃生通道被堵死,在紧急情况下的使用可靠性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以解决开设有门或窗的墙体容易被压溃破坏,进而损坏门框或窗框使门或窗无法正常开启,在紧急情况下的使用可靠性低的问题。同时,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的安装方法,以解决开设有门或窗的墙体容易被压溃破坏,进而损坏门框或窗框使门或窗无法正常开启,在紧急情况下的使用可靠性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的技术方案为:

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包括框架和内嵌于框架中的围护墙,所述框架包括上下间隔布置的顶梁和底梁,以及左右间隔布置的两个立柱,所述围护墙包括分体布置的上墙体和开设有门口或窗口的下墙体,所述上墙体连接在顶梁的下侧,所述下墙体连接在底梁的上侧,所述门口或窗口处于下墙体的上边缘以下位置,所述下墙体的上边缘与上墙体的下边缘之间设有粘弹性减震层,所述两个立柱靠近下墙体的一侧分别设有用于防止下墙体倾倒的墙面约束结构。

有益效果:在上墙体与下墙体之间设置粘弹性减震层,当地震发生时,顶梁相对于底梁的发生水平位移,并带动上墙体相对于下墙体产生水平滑移,上墙体和下墙体相对运动的能量通过粘弹性减震层的剪切滞回作用进行耗散;如果地震作用使顶梁发生竖向变形时,顶梁向下顶压上墙体并使上墙体挤压下墙体,此时粘弹性减震层在竖向挤压的作用下发生压缩变形,通过粘弹性减震层发生厚度方向的变形从而对竖向挤压力进行缓冲和吸收,在上墙体和下墙体之间起到隔衬保护的作用,并通过墙面约束结构确保下墙体在框架中的连接稳定性,防止发生侧向倾倒;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剪力墙的结构,避免了因挤压力直接向下传递而引起带有门或窗的下墙体发生压溃变形,保证了门框或者窗框的完整性以及逃生通道的结构稳定性,确保了紧急情况下的使用可靠性。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耗能和隔衬缓冲作用,所述粘弹性减震层为固定连接在下墙体的上边缘与上墙体的下边缘之间的sbs卷材。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上墙体与顶梁之间的装配连接操作,所述顶梁的下侧面设有竖向延伸的螺纹孔,所述上墙体的上部设有开口朝上的上凹槽,所述上凹槽中竖向可调插装有t形件,所述t形件的竖直段与所述上凹槽凹凸配合,所述t形件的水平段上开设有与螺纹孔对应的螺栓孔,通过螺栓贯穿螺栓孔将t形件紧固在顶梁上。

进一步的,为了简化墙面约束结构,所述墙面约束结构为墙面约束板,所述下墙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墙面约束板凹凸配合的侧凹槽,所述墙面约束板朝远离下墙体的一侧方向伸入立柱的内部。

进一步的,为了确保下墙体与底梁之间装配稳定性,所述下墙体与底梁之间也设有粘弹性减震层。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框架震动和变形影响到围护墙,所述围护墙与两个立柱之间呈间隔布置,且间隔处填充有软体材料。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框架震动和变形影响到围护墙,所述上墙体与顶梁之间也呈间隔布置,且间隔处填充有软体材料。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施工,提高减震防护的效果,所述软体材料为发泡填充剂。

本发明的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的安装方法的技术方案为:

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带有门或窗的下墙体连接在底梁的上侧位置,且与墙面约束结构装配连接;

第二步、在下墙体的上边缘衬设粘弹性减震层;

第三步、将上墙体连接在顶梁的下侧位置,且上墙体的下边缘与粘弹性减震层之间连接。

有益效果:在上墙体与下墙体之间设置粘弹性减震层,当地震发生时,顶梁相对于底梁的发生水平位移,并带动上墙体相对于下墙体产生水平滑移,上墙体和下墙体相对运动的能量通过粘弹性减震层的剪切滞回作用进行耗散;如果地震作用使顶梁发生竖向变形时,顶梁向下顶压上墙体并使上墙体挤压下墙体,此时粘弹性减震层在竖向挤压的作用下发生压缩变形,通过粘弹性减震层发生厚度方向的变形从而对竖向挤压力进行缓冲和吸收,在上墙体和下墙体之间起到隔衬保护的作用,并通过墙面约束结构确保下墙体在框架中的连接稳定性,防止发生侧向倾倒;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剪力墙的结构,避免了因挤压力直接向下传递而引起带有门或窗的下墙体发生压溃变形,保证了门框或者窗框的完整性以及逃生通道的结构稳定性,确保了紧急情况下的使用可靠性。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耗能和隔衬缓冲作用,在第二步中,所述粘弹性减震层为sbs卷材,通过结构胶将sbs卷材的下面与下墙体的上边缘粘接、sbs卷材的上面与上墙体的下边缘粘接。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上墙体与顶梁之间的装配连接操作,在第三步中,先将t形件的竖直段插装在上墙体的上凹槽中,调整上墙体的位置至t形件的水平段上的螺栓孔与所述顶梁的下侧面上的螺纹孔对正,通过螺栓贯穿螺栓孔将t形件紧固在顶梁的下侧面,并且在顶梁与上墙体之间填充软体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的具体实施例1中带有门的围护墙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下墙体与左侧立柱之间装配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图1中上墙体与顶梁之间装配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图3中t形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的具体实施例2中带有窗的围护墙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1-顶梁、2-底梁、3-左侧立柱、4-右侧立柱、50-下墙体、500-门口、501-窗口、51-上墙体、52-t形件、520-水平段、521-竖直段、522-螺栓孔、53-墙面约束板、6-sbs卷材、7-发泡填充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的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的具体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包括框架和内嵌于框架中的带有门的围护墙,在本实施例中,围护墙包括上下分体布置的上墙体51和开设有门口500的下墙体50,框架包括上下间隔布置的顶梁1和底梁2,以及左右间隔布置的两个立柱,顶梁1、底梁2、左侧立柱3以及右侧立柱4分别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成型,且顶梁1与底梁2沿水平方向平行延伸,左侧立柱3和右侧立柱4沿竖直方向平行延伸,顶梁1、底梁2、左侧立柱3以及右侧立柱4共同围设出矩形的围护墙容纳空间。

下墙体50上开设的门口500处于下墙体50的上边缘以下位置,确保了上墙体51的上边缘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证门框安装在下墙体50的门口500中时能够使墙体结构保持稳定状态。下墙体50的下边缘连接在底梁2的上侧,通过在底梁2与下墙体50之间设置sbs卷材6,并在底梁2的上侧面与sbs卷材6的下面涂结构胶,以及在上墙体51的下边缘与sbs卷材6的上面涂结构胶实现下墙体50与底梁2之间的连接。采用结构胶将sbs卷材6分别与底梁2和下墙体50连接,即能够满足连接强度的需要,又可简化实际的连接操作,以及满足围护墙的防水要求,sbs卷材6构成设于下墙体与底梁之间的粘弹性减震层。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可将sbs卷材替换成粘弹性高阻尼橡胶材料或者其他粘弹性材料制成的减震层。

在左侧立柱3和右侧立柱4靠近下墙体50的一侧分别设有墙面约束板53,墙面约束板53为条形板件,下墙体50靠近左侧边缘处设有平行于下墙体50的墙面延伸的左侧长孔,且左侧长孔的截面形状与墙面约束板53的截面形状相互配合,插装于下墙体50的左侧长孔中的墙面约束板53可沿左侧长孔的延伸方向移动;对应的,左侧立柱3的右侧面上开设有与下墙体50的左侧长孔正对的盲孔,且盲孔的截面形状与墙面约束板53的截面形状相配合,将下墙体50在框架中放置到位后,通过拉拔墙面约束板53使其分别插接于下墙体50的左侧长孔以及左侧立柱3的对应盲孔中。下墙体50靠近右侧边缘处的结构与下墙体50靠近左侧边缘处的结构相同,下墙体50靠近右侧边缘处设有右侧长孔,且右侧长孔中插装有墙面约束板53,对应的,右侧立柱4的左侧面上开设有与下墙体50的右侧长孔正对的盲孔。在下墙体5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墙面约束板53,通过插接于下墙体50与左侧立柱3或者右侧立柱4之间的墙面约束板53对下墙体50起到墙面侧向约束,避免了因下墙体50的底部支撑作用不足,而引起下墙体50发生前后方向的倾倒,提高了下墙体50在框架中的装配稳定性,墙面约束板53构成用于防止下墙体倾倒的墙面约束结构。

为了便于后期安装操作,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墙面约束板替换成u形件,u形件的中间段固定在左侧立柱或者右侧立柱上,且u形件的槽口朝向靠近下墙体的一侧方向,下墙体嵌装于u形件的槽口中,且通过u形件的两侧槽壁对下墙体起到墙面侧向约束,防止下墙体发生前后方向的倾倒,u形件构成用于防止下墙体倾倒的墙面约束结构。或者,墙面约束结构可为连接在下墙体的侧边与左侧立柱或者右侧立柱之间的绳索,通过绳索同样可对下墙体起到墙面侧向约束。

顶梁1的下侧面设有多个呈竖向延伸的螺纹孔,上墙体51的上部开设有开口朝上的上凹槽,上凹槽中竖向可调插装有t形件52,t形件52包括水平段520以及竖直段521,竖直段521垂直于水平段520固定,且水平段520上开设有多个螺栓孔522,t形件52的竖直段521与上凹槽凹凸配合,通过螺栓贯穿螺栓孔522并与顶梁1的螺纹孔螺纹配合,从而将t形件52紧固在顶梁1上,顶梁1与上墙体51通过t形件52和螺栓实现水平方向的约束连接。当顶梁1相对于底梁2产生水平位移时,顶梁1能够带动上墙体51进行同步水平滑移。

在上墙体51与下墙体50之间设有sbs卷材6,通过将结构胶涂在下墙体50的上边缘与sbs卷材6的下面,以及在上墙体51的下边缘与sbs卷材6的上面,实现sbs卷材6分别与下墙体50、上墙体51之间的有效连接,且sbs卷材6能够满足围护墙的防水要求,此处,sbs卷材6构成设于下墙体50的上边缘与上墙体51的下边缘之间的粘弹性减震层。当地震发生时,顶梁1相对于底梁2的发生水平位移,并带动上墙体51相对于下墙体50产生水平滑移,上墙体51和下墙体50相对运动的能量通过sbs卷材6的剪切滞回作用进行耗散;如果地震作用使顶梁1发生竖向变形时,顶梁1向下顶压上墙体51并使上墙体51挤压下墙体50,此时sbs卷材6在竖向挤压的作用下发生压缩变形,通过sbs卷材6发生厚度方向的变形从而对竖向挤压力进行缓冲和吸收,在上墙体51和下墙体50之间起到隔衬保护的作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剪力墙的结构,避免了因挤压力直接向下传递而引起带有门的墙体发生压溃变形,保证了门框的完整性以及逃生通道的结构稳定性,确保了紧急情况下的使用可靠性。

为了能够减少框架震动和变形对围护墙直接造成影响,围护墙与两个立柱之间呈间隔布置,且上墙体51与顶梁1之间也间隔布置,并在间隔处填充有发泡填充剂7,在本实施例中,发泡填充剂7可具体为pu发泡剂,发泡填充剂7将围护墙与框架之间的缝隙起到填充封接,而且,发泡填充剂7通过自身的变形起到吸收框架震动和变形的作用,保证了整个装配式墙体结构的稳定性,发泡填充剂7构成软体材料。

带有门的装配式墙体结构的安装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清理框架的内侧壁,确保顶梁1的下侧面、底梁2的上侧面、左侧立柱3的右侧面以及右侧立柱4的左侧面清洁无杂物,在底梁2的上侧面通过涂抹结构胶将sbs卷材6粘接固定,并在sbs卷材6的上侧面涂抹结构胶;

将左侧的墙面约束板53插接至下墙体50的左侧长孔中,将右侧的墙面约束板53插接至下墙体50的右侧长孔中,并确保墙面约束板53进入下墙体50的左侧长孔和右侧长孔的深度足够,避免墙面约束板53对下墙体50装入框架中时造成干涉,下墙体50安装在框架中之后,下沉下墙体50至均匀挤压sbs卷材6后,向外拉拔出左侧的墙面约束板53和右侧的墙面约束板53,至墙面约束板53插装入对应侧立柱的盲孔中,通过墙面约束板53使墙体50在左侧立柱3与右侧立柱4之间形成有效的墙面约束作用,下墙体50的左、右侧边缘分别与左侧立柱3、右侧立柱4呈间隔布置,并在间隔处使用发泡填充剂7进行填充封接。

第二步:在下墙体50的上边缘涂抹结构胶,并将sbs卷材6粘接固定在下墙体50的上边缘上,在sbs卷材6的上面涂抹足量的结构胶,以在上墙体51安装到位后能够使sbs卷材6与上墙体51的下边缘之间形成有效粘接;通过在上墙体51与下墙体50之间设置sbs卷材6,既能够在上墙体51与下墙体50发生水平滑移运动时,起到水平方向的剪切耗能作用,又可在顶梁1发生竖向变形时,通过sbs卷材6的压缩变形从而起到隔衬保护的作用。

第三步:先将t形件52的竖直段521插装在上墙体51的上凹槽中,使t形件52的水平段520处于上墙体51的上侧,调整上墙体51的位置至t形件52的水平段520上的螺栓孔522与顶梁1的下侧面上螺纹孔对正,旋拧贯穿螺栓孔522的螺栓将t形件52紧固在顶梁1的下侧面,顶梁1通过t形件52与上墙体51实现水平方向的约束连接;与此同时,确保上墙体51能够均匀挤压sbs卷材6,使上墙体51的下边缘与sbs卷材6的上面之间形成有效粘接。上墙体51的上边缘与顶梁1的下侧面之间预留有间隔,且上墙体51的左、右侧边缘分别与左侧立柱3、右侧立柱4也呈间隔布置,并在间隔处使用发泡填充剂7进行填充封接。

本发明的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的具体实施例2,与具体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为了能够适应不同的施工情况,可将开设有门口50的下墙体50替换成开设有窗口501的下墙体,如图5所示,上墙体和框架的结构均不变,上墙体和开设有窗口501的下墙体共同组成了带有窗的围护墙。

本发明的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的具体实施例3,与具体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为了提高下墙体与底梁之间的装配连接强度,可在下墙体靠近下边缘处开设开口朝下的下凹槽,在下凹槽中竖向可调装配有t形件,且t形件的竖直段与下凹槽之间凹凸配合,t形件的水平段上开设有螺栓孔,对应的,底梁的上侧面上开设有螺纹孔,通过贯穿螺栓孔并与底梁的螺纹孔螺纹配合的螺栓将t形件紧固在底梁上,通过t形件和螺栓实现了下墙体与底梁之间的水平约束连接,提高了下墙体在框架中的结构和位置稳定性,保证了门框能够受到良好防护,防止门框发生变形。

本发明的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的具体实施例4,与具体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为了简化上墙体与顶梁之间的装配操作,可将t形件替换成l形件,l形件的竖直段与上墙体的上凹槽之间凹凸配合且竖向可调,l形件的水平段上开设有螺栓孔,通过贯穿螺栓孔的螺栓将l形件紧固在顶梁上,实现上墙体与顶梁之间的水平约束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将条形的墙面约束板替换成弯形墙面约束件,弯形墙面约束件包括处于竖直面中的横向段和垂直横向段布置的纵向段,弯形墙面约束件的横向段与下墙体的侧长孔凹凸配合且水平可调,弯形墙面约束件的纵向段上开设有螺栓孔,将螺栓贯穿螺栓孔使弯形墙面约束件紧固在两侧立柱上,通过弯形墙面约束件的横向段对下墙体起到墙面侧向约束,保证下墙体不发生前后方向的倾倒。

本发明的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的具体实施例5,与具体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为了能适应不同的施工条件和建筑要求,sbs卷材的连接方式可不局限于使用结构胶粘接这一种方式,例如:在上墙体的下边缘设有多个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的卡头,在sbs卷材的上面对应设置多个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的卡槽,通过卡头与卡槽之间的卡接配合实现二者的有效连接;相应的,在下墙体的上边缘设有多个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的卡槽,在sbs卷材的下面对应设置多个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的卡头,通过卡头与卡槽之间的卡接配合实现二者的有效连接,卡接配合的连接方式相比于粘接更方便实际的装配操作。

本发明的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的具体实施例6,与具体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为了适应不同的施工要求,发泡填充剂可替换成橡胶发泡棉,通过将橡胶发泡棉塞入围护墙与框架之间的缝隙中,起到填充封接间隔的作用,橡胶发泡棉构成软体材料。在其他实施中,发泡填充剂也可具体为pp发泡材料或者eva发泡材料等。

本发明的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的安装方法的具体实施例,与上述本发明的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带有门或窗的装配式墙体结构的安装方法的各具体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