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捷式智能公交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29054发布日期:2020-10-30 21:50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捷式智能公交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立体车库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捷式智能公交立体车库。



背景技术:

立体车库是用来最大量存取储放车辆的机械或机械设备系统。针对专业车场管理公司提高停车场容量、提高收益、增加停车费收入的有效工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购买了私家车;对城市的交通和环境起着重大的影响。而停车难问题的出现,也给机械停车设备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广阔的市场。在这商机与竞争并存的时候,我国的机械停车设备行业也将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对于现在公交系统的调度平台上,若是单单设置一种专供公交停车的立体车库,其较长的载车板在停启普通汽车时空间较长,但是普通汽车的立体车库针对公交系统而言又过于狭窄,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立体车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使用灵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捷式智能公交立体车库,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捷式智能公交立体车库,包括车库框架和载车板,所述载车板设置于车库框架的上方,在所述载车板的末端开设有收纳腔,在所述收纳腔的内部滑动设有两组对称设置的外延板,每组所述外延板均由一组收缩机构驱动,所述收缩机构设置在收纳腔的内壁处,其动力轴贯穿收纳腔的外壁与固定在载车板表面的转动电机连接,在所述载车板靠近外延板的一端的两侧面处转动设有支撑杆,在所述支撑杆的自由端设有挂钩结构,所述外延板的侧面上固定设有与支撑杆配合使用的挂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收缩机构包括外转筒和内转轴,所述内转轴转动设置于外转筒的内部,所述外转筒内部设有一端贯穿其表面与转动电机的转动端固定连接的动力轴,所述动力轴的另一端与转动设置在外转筒内部的内转轴卡接,在所述外转筒的外壁上开设有矩形结构的轨道槽,所述轨道槽内部设有等比例缩小的轨道板,所述轨道板外侧经由固定带固定设置在外转筒的表面上,所述内转轴活动设置于轨道板与轨道槽形成的环形滑轨内,所述内转轴伸出外转筒的一端转动设有转台,所述转台与外延板的一侧面铰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转轴包括第一转轴和转向环,所述转向环设置于第一转轴的端面一侧,在所述转向环与第一转轴之间均匀的固定设有若干连接板,在其中一组所述连接板内固定设有贯穿其表面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指向转向环内部的一侧与动力轴卡接,导向柱指向转向环外部的一侧滚动设置于轨道板与轨道槽形成的环形轨道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动力轴包括第二转轴和固定接头,所述固定接头整体呈门字结构,在所述固定接头门字开口端的两侧面平行固定设有两组连接柱,在两组所述连接柱的内部设有导向柱,所述固定接头与连接柱对立的侧面上固定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另一端贯穿收纳腔的侧壁与转动电机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转筒的外壁上一体成型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经由螺栓结构固定在收纳腔的内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柱的长度大于轨道槽的长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传统立体车库其上层停车架其长度无法进行调控,使得较大车辆的停靠无法满足,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层载车板内部设置抽拉的外延板便于延伸载车板的整体长度,便于应对不同车辆的停靠,同时在停靠小型车辆时,可将固定在载车板内部的外延板抽出,向上转动,经载车板两侧的支撑杆进行固定,使其与载车板垂直固定设置,可充当小型车辆的防护栏和警戒线,避免车辆后退距离过多,从载车板上掉落,在对外延板进行收放时,通过动力轴牵引着内转轴在环形轨道中移动,而矩形轨道其一前一后的竖直轨道边,使得内转轴在转动过程中造成横向距离的改变,便于抽拉外延板,实时的改变其位置,以便更灵活的应对的不同车辆的停靠,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改变上层载车板的使用长度,以便应对不同长度车辆的停靠,同时增加长度的外延板,在未使用时,也可充当小型车辆的停车警示线和安全防护板,整体操作便捷,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车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收缩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收缩机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内转轴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动力轴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库框架、2-载车板、3-外延板、4-收缩机构、5-转动电机、6-支撑杆、21-收纳腔、31-挂环、41-外转筒、42-内转轴、43-轨道板、44-轨道槽、45-固定带、46-转台、47-动力轴、421-第一转轴、422-转向环、423-连接板、424-导向柱、471-第二转轴、472-固定接头、473-连接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捷式智能公交立体车库,包括车库框架1和载车板2,载车板2设置于车库框架1的上方,在载车板2的末端开设有收纳腔21,在收纳腔21的内部滑动设有两组对称设置的外延板3,每组外延板3均由一组收缩机构4驱动,收缩机构4设置在收纳腔21的内壁处,其动力轴47贯穿收纳腔21的外壁与固定在载车板2表面的转动电机5连接,在载车板2靠近外延板3的一端的两侧面处转动设有支撑杆6,在支撑杆6的自由端设有挂钩结构,外延板3的侧面上固定设有与支撑杆6配合使用的挂环31,其中收缩机构4包括外转筒41和内转轴42,内转轴42转动设置于外转筒41的内部,外转筒41内部设有一端贯穿其表面与转动电机5的转动端固定连接的动力轴47,动力轴47的另一端与转动设置在外转筒41内部的内转轴42卡接,在外转筒41的外壁上开设有矩形结构的轨道槽44,轨道槽44内部设有等比例缩小的轨道板43,轨道板43外侧经由固定带45固定设置在外转筒41的表面上,内转轴42活动设置于轨道板43与轨道槽44形成的环形滑轨内,内转轴42伸出外转筒41的一端转动设有转台46,转台46与外延板3的一侧面铰接,在对外延板3进行使用时,启动转动电机5,转动电机5通过与之连接的动力轴47,牵引着内转轴42在轨道板43与轨道槽44形成的矩形轨道内进行移动,其实在动力轴47牵引内转轴42移动的过程,也会对其造成轻微转动,但是影响不大,本申请在内转轴42的前端设置了可转动的转台46,所以在内转轴42转动的过程中不会带着另一端的外延板3一起转动,当内转轴42转动到靠近收纳腔21出口的轨道边时,此时内转轴42将外延板推出收纳腔21,将外延板3向上折起,通过载车板2两侧的支撑杆6和外延板3上的挂环31,使得外延板3竖直设置,此时载车板2上可停靠小型的车辆,而竖起的外延板3可临时充当停车警示线和防护栏,当动力轴47牵引着内转轴42移动到靠后的轨道边时,将外延板3水平放置,其一端随着内转轴42移动至收纳腔内进行固定,使得载车板2的水平距离得到延伸,当时在外延板3的另外一端其下方也可增设一些立柱进行支撑,具体视情况而定,便于停靠大型车辆。

请结合图5和图6,内转轴42包括第一转轴421和转向环422,转向环422设置于第一转轴421的端面一侧,在转向环422与第一转轴421之间均匀的固定设有若干连接板423,在其中一组连接板423内固定设有贯穿其表面的导向柱424,导向柱424指向转向环422内部的一侧与动力轴47卡接,导向柱424指向转向环422外部的一侧滚动设置于轨道板43与轨道槽44形成的环形轨道内,动力轴47包括第二转轴471和固定接头472,固定接头472整体呈门字结构,在固定接头472门字开口端的两侧面平行固定设有两组连接柱473,在两组连接柱473的内部设有导向柱424,固定接头472与连接柱473对立的侧面上固定设有第二转轴471,第二转轴471的另一端贯穿收纳腔21的侧壁与转动电机5连接,通过两组连接柱473的夹持,使得动力轴47在转动过程中,可同时对导向柱424进行牵引拨动,使得导向柱424连同其上的内转轴42在轨道中进行移动,方便更换内转轴42的水平位置,方便调节,连接柱473的长度大于轨道槽44的长度,避免转动过程中导向柱424脱离连接柱473的夹持。并且外转筒41的外壁上一体成型设有固定板411,固定板411经由螺栓结构固定在收纳腔21的内壁上,方便对其进行固定。

传统立体车库其上层停车架其长度无法进行调控,使得较大车辆的停靠无法满足,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层载车板内部设置抽拉的外延板便于延伸载车板的整体长度,便于应对不同车辆的停靠,同时在停靠小型车辆时,可将固定在载车板内部的外延板抽出,向上转动,经载车板两侧的支撑杆进行固定,使其与载车板垂直固定设置,可充当小型车辆的防护栏和警戒线,避免车辆后退距离过多,从载车板上掉落,在对外延板进行收放时,通过动力轴牵引着内转轴在环形轨道中移动,而矩形轨道其一前一后的竖直轨道边,使得内转轴在转动过程中造成横向距离的改变,便于抽拉外延板,实时的改变其位置,以便更灵活的应对的不同车辆的停靠。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改变上层载车板的使用长度,以便应对不同长度车辆的停靠,同时增加长度的外延板,在未使用时,也可充当小型车辆的停车警示线和安全防护板,整体操作便捷,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