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框架柱墙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18611发布日期:2021-05-11 15:17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框架柱墙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框架柱墙体。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时一般采用现浇工艺,需要人工进行支模、拆模作业,结构主体浇筑成型后,还需要人工进行抹灰等作业,每年我国在建筑施工上都要耗费大量的木材资源,以及人工成本,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退,建筑工人越来越少,人工成本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现浇工艺难以维系中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建筑施工时采用现浇工艺不方便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框架柱墙体,在工厂生产框架柱的装配式免拆模板构件,免去了施工现场的人工支模、拆模作业,甚至免去了后期的人工抹灰作业。该构件为空腔结构的预制构件,空腔内部集成了结构钢筋,不需要人工在现场绑扎钢筋,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和材料成本。而且结构钢筋的竖向钢筋相对于模壳和箍筋在深度方向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如吊装时发生竖向钢筋碰撞情况,可以较轻易的纠正碰撞的钢筋。该框架柱墙体吊装就位后,往空腔内浇筑混凝土,使得框架柱墙体的结构部分浇筑成型。相比传统预制混凝土外墙板,该空腔框架柱墙体自重更轻,制作成本更低、制作效率更高。能有效降低成本,更利于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推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框架柱墙体,包括:模壳,具有沿深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空腔,所述模壳的横截面为围合结构;结构钢筋,沿所述深度方向延伸,设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结构钢筋包括箍筋和竖向钢筋,所述竖向钢筋沿所述深度方向延伸,并能够沿所述深度方向相对所述模壳和所述箍筋移动;多个第一拉结件,每一个所述第一拉结件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深度方向,每一个所述第一拉结件的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嵌入所述模壳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每一个所述第一拉结件的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模壳凹凸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拉结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本体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本体部具有正面和背面;

在所述第一本体部的一端,所述第一本体部的正面和/或背面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凸部;

在所述第一本体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本体部的正面和/或背面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凸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在由第一本体部的正面至背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本体部的中部区域形成有内凹面,所述内凹面凸出所述第一本体部的背面;或者,在由第一本体部的背面至正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本体部的中部区域形成有内凹面,所述内凹面凸出所述第一本体部的正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内凹面的底部设有至少两个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本体部呈平直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沿所述第一方向,每一个所述第一拉结件分别与所述模壳垂直连接;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一拉结件的所述第一本体部平行且面对面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本体部的正面和/或背面设有至少一个套环,所述套环垂直于所述第一本体部,所述竖向钢筋沿所述深度方向套设于所述套环内,且能够沿所述深度方向相对所述套环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位于所述套环内的所述竖向钢筋能够在水平方向移动设定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竖向钢筋倚靠于所述箍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外叶墙板,所述外叶墙板通过多个第二拉结件与所述模壳的外壁连接,并与所述模壳的外壁围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设有保温墙板,所述保温墙板与所述第二拉结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保温墙板与所述模壳的外壁相贴合,并与所述外叶墙板之间间隔设置形成第三空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拉结件穿过所述模壳的外壁和所述保温墙板,一端位于所述外叶墙板内,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每一个所述第二拉结件的一端与所述外叶墙板凹凸配合,另一端与所述模壳或所述第一空腔内浇筑的建筑材料凹凸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拉结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本体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本体部具有正面和背面;

在所述第二本体部的一端,所述第二本体部的正面和/或背面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凸部;

在所述第二本体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本体部的正面和/或背面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凸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在由第二本体部的正面至背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本体部的中部区域形成有内凹面,所述内凹面凸出所述第二本体部的背面;或者,在由第二本体部的背面至正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本体部的中部区域形成有内凹面,所述内凹面凸出所述第二本体部的正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内凹面的底部设有至少两个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本体部呈平直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沿所述第一方向,每一个所述第二拉结件分别与所述外叶墙板和所述模壳的外壁垂直连接;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二拉结件的所述第二本体部平行且面对面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箍筋相对于所述模壳的内壁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围合结构为多边形或圆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围合结构为四边形,所述箍筋呈四边形,所述模壳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墙板、第二墙板、第三墙板和第四墙板;其中,

所述第一墙板平行于所述第三墙板,所述第一墙板通过多个所述第一拉结件与所述第三墙板连接;

所述第二墙板平行于所述第四墙板,所述第二墙板通过多个所述第一拉结件与所述第四墙板连接;

从所述深度方向看,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三墙板之间的第一拉结件与所述第二墙板和所述第四墙板之间的第一拉结件正交。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框架柱墙体的立体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框架柱墙体的俯视图一;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框架柱墙体的俯视图二;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框架柱墙体的俯视图三;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框架柱墙体中第一拉结件的立体图一;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框架柱墙体中第一拉结件的侧视图一;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框架柱墙体中第一拉结件的立体图二;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框架柱墙体中第一拉结件的侧视图二;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拉结件固定工装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1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拉结件固定总成的侧视图一;

图12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拉结件固定工装的侧视图;

图1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拉结件固定总成的侧视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考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框架柱墙体1,包括:模壳10、结构钢筋30以及多个第一拉结件40。其中,每一个第一拉结件40沿第一方向(图1中x方向所示)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深度方向,每一个所述第一拉结件40的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嵌入所述模壳10内。可选地,模壳10中没有钢筋结构,由混凝土或其他水泥基材料形成。模壳10具有沿深度方向(图1中z方向所示)延伸的第一空腔10a,所述模壳10的横截面为围合结构,所述围合结构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例如是多边形或圆形等。本实施例中,所述围合结构为四边形。第一空腔10a内设有沿深度方向延伸的结构钢筋30,所述结构钢筋30包括箍筋31和竖向钢筋32,箍筋31和竖向钢筋32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竖向钢筋32沿所述深度方向延伸,并能够沿所述深度方向相对所述模壳10和所述箍筋31移动。

可选地,所述竖向钢筋32倚靠于所述箍筋31,所述箍筋31相对于所述模壳10的内壁固定。即,结构钢筋30的竖向钢筋32与箍筋31没有绑扎在一起。

在工厂生产框架柱墙体1的装配式免拆模板构件,并集成进了框架柱墙体1的结构钢筋30,免去了施工现场的人工支模、拆模作业,甚至免去了后期的人工抹灰作业。该框架柱墙体1构件为空腔结构的预制构件,第一空腔10a集成了框架柱墙体1的箍筋31和竖向钢筋32,不需要人工在现场绑扎钢筋,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和材料成本。而且竖向钢筋32相对于该模壳10和箍筋31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如吊装时发生竖向钢筋32碰撞情况,可以较轻易的纠正碰撞的竖向钢筋32。

模壳10为免拆模板,该框架柱墙体1吊装就位后,往第一空腔10a内浇筑混凝土,将空腔填满,模壳10即为混凝土浇筑时的模板,使得框架柱墙体1的结构部分浇筑成型,形成框架柱墙体1的结构功能区。混凝土两侧的浇筑的混凝土与集成在第一空腔10a内的结构钢筋30一起形成承担结构受力的剪力墙体。混凝土到达强度后,模壳10即作为框架柱墙体1的抹灰层或装饰层,不需要拆除。相比传统预制混凝土外墙板,该空腔框架柱墙体1自重更轻,制作成本更低、制作效率更高。能有效降低成本,更利于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推广。

下面以围合结构为四边形的示例对本申请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框架柱墙体1的具体限定。

参考图1至图4,所述围合结构为四边形,所述箍筋31呈四边形,所述模壳1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墙板11、第二墙板12、第三墙板13和第四墙板14;所述第一墙板11平行于所述第三墙板13,所述第一墙板11通过多个所述第一拉结件40与所述第三墙板13连接,即,每一个第一拉结件40的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嵌入第一墙板11和第三墙板13;所述第二墙板12平行于所述第四墙板14,所述第二墙板12通过多个所述第一拉结件与所述第四墙板14连接,即,每一个第一拉结件40的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嵌入第二墙板12和第四墙板14;从所述深度方向看,所述第一墙板11和所述第三墙板13之间的第一拉结件与所述第二墙板12和所述第四墙板14之间的第一拉结件40正交,多个第一拉结件40交错分布。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框架柱墙体1还包括外叶墙板50,可选地,外叶墙板50中没有钢筋结构,由混凝土或其他水泥基材料形成。外叶墙板50通过多个第二拉结件41与模壳10的外壁连接,并与模壳10的外壁围成第二空腔,第二空腔内设有保温墙板60,保温墙板60与第二拉结件41连接,形成框架柱墙体1的保温功能区。本实施例中,在模壳10的第一墙板11侧设有外叶墙板50,即,外叶墙板50通过多个第二拉结件41与第一墙板11连接,并与第一墙板11围成第二空腔。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是在模壳10的第二墙板12、第三墙板13及第四墙板14其中之一或之二或所有的一侧设有外叶墙板50,相应的,形成第二空腔,在第二空腔内设有保温墙板50。

从而,该框架柱墙体1为空腔结构的预制构件,框架柱墙体1带有第一空腔10a和第二空腔,集成了外墙保温、框架柱墙体1的结构钢筋30,框架柱墙体1的制作在工厂中进行,待硬化后脱模养护,运输到现场进行拼装,按施工图要求将墙体吊装就位,然后往第一空腔10a中浇筑混凝土,使框架柱墙体的成型。在工厂中即将保温墙板60通过第二拉结件41与第一墙板11和外叶墙板50集成进预制构件,免去了施工现场的人工作业,也杜绝了因质量问题产生的保温防护层剥落的现象。

而且,第一拉结件40和第二拉结件41安装在框架柱墙体1内,无需人工在施工现场进行安装及拆卸,相比传统的对拉螺杆,能有效节约人工成本,缩短工期提高建筑工业化程度,相比预制混凝土墙体里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材料)拉结件或不锈钢材料拉结件,能有效降低成本,更利于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推广。

可选地,第一墙板11、第二墙板12、第三墙板13及第四墙板14为抗拉墙板,来抵抗第一空腔10a中浇筑混凝土时产生的侧压力,所用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水泥基复合材料、金属、人工合成复合材料。

可选地,外叶墙板50是框架柱墙体1的装饰层及保温墙板60防护层,保护保温墙板60不受外力及环境的破坏,同时外叶墙板50上也可集成外墙的外装饰,且外墙装饰的喷涂和粘贴工艺可在工厂完成。

可选地,保温墙板60可使用防火等级在b级及以上的具有保温性能的板材,保温墙板60表面可以根据要求进行覆膜或涂层处理,保温板布置的部位及范围是根据实际项目的建筑图纸来布置。

可选地,第一拉结件40作用是将第一墙板11、第二墙板12、第三墙板13和第四墙板14连接在一起,并共同抵抗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侧压力,其所使用的加工材料具有一定的拉伸强度,包括但不限于金属或人工合成的复合材料。

可选地,第二拉结件41作用是将保温墙板60、第一墙板11及外叶墙板50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具有保温层保护功能的外叶墙板50不会脱落,为使第二拉结件41与墙体结构部分可靠连接,第二拉结件41穿过第一墙板11(即模壳10的外壁)和保温墙板60,一端位于外叶墙板50内,另一端位于第一空腔10a内,第一空腔10a内会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硬化之后,第二拉结件41便能可靠固定在框架柱墙体1的墙板内,不易脱落,使得结构功能区与保温功能区通过第一拉结件40和第二拉结件41连成一个整体,提升了框架柱墙体1的整体强度。可选地,第二拉结件41可采用传热系统低的材质,例如是不锈钢。

可选地,参考图3,保温墙板60与第一墙板11相贴合,并与外叶墙板50之间间隔设置形成第三空腔50b。第三空腔50b是框架柱墙体1的防水层,一旦雨水通过拼缝或裂缝渗入外叶墙板50之内,水分会顺外叶墙板50的内壁往下滑落,或附在外叶墙板50的内壁上待其蒸发,不会再往内部渗透,防水效果佳。从而,框架柱墙体1将保温和防水功能集成在预制构件上,无需人工后期对墙板进行保温和防水的工艺作业,降低了人工成本,缩短了施工周期。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保温墙板60与模壳10的其它外壁(第二墙板12、第二墙板12、第三墙板13)相贴合,相应地形成第三空腔50b,作为框架柱墙体1的防水层。

参考图1至图4,框架柱墙体1的深度方向(图1中z方向所示),模壳10设有多层第一拉结件40,每一层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拉结件40;模壳10的外壁和外叶墙板50之间设有多层第二拉结件41,每一层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拉结件41。参考图4,以第一拉结件40为例,沿第一拉结件40的延伸方向(图4中x方向所示),每一个第一拉结件40的一端与第一墙板11凹凸配合,另一端与第三墙板13凹凸配合。同样,每一个第一拉结件40的一端与第二墙板12凹凸配合,另一端与第四墙板14凹凸配合。

可选地,第一拉结件40的两端分别锚入第一墙板11和第三墙板13,第一墙板11和第三墙板13是由混凝土或其他水泥基材料形成,即,第一拉结件40的两端是分别锚入混凝土或其他水泥基材料中。同样,第一拉结件40的两端分别锚入第二墙板12和第四墙板14,第二墙板12和第四墙板14是由混凝土或其他水泥基材料形成,即,第一拉结件40的两端是分别锚入混凝土或其他水泥基材料中。由于第一拉结件40的两端分别与模壳10凹凸配合,这样设置可以提高第一拉结件40在模壳10中的握裹力,从而提升第一墙板11、第二墙板12、第三墙板13和第四墙板14共同抵抗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侧压力。可选地,第一拉结件40的两端形状被加工成凹凸状。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第二拉结件41的一端与外叶墙板50凹凸配合,另一端与模壳10或第一空腔10a内浇筑的建筑材料凹凸配合。即,第二拉结件41的两端分别与外叶墙板50和模壳10凹凸配合,可以提高第二拉结件41在外叶墙板50和模壳10中的握裹力。或者,第二拉结件41的两端分别与外叶墙板50和第一空腔10a内浇筑的建筑材料凹凸配合,可以提高第二拉结件41在外叶墙板50和第一空腔10a内浇筑的建筑材料中的握裹力。

可选地,参考图5和图6,第一拉结件40包括沿第一方向(图5和图6中x方向所示)延伸的第一本体部43,可选地,第一本体部43呈长条状,第一本体部43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宽度方向(图5中m方向所示)的尺寸;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图6中y方向所示),第一本体部43具有正面46和背面47;在第一本体部43的一端44,第一本体部43的正面46和背面47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凸部441,即第一本体部43的一端44被加工成凹凸状,图6中示出了两个第一凸部441,但第一凸部441的数量不限于此,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做相应的选择;在第一本体部43的另一端45,第一本体部43的正面46和背面47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凸部451,即第一本体部43的另一端45被加工成凹凸状,图6中示出了两个第二凸部451,但第二凸部451的数量不限于此,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做相应的选择。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本体部43的一端,所述第一本体部43的正面46和背面47均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凸部441,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本体部43的正面46的相邻的第一凸部441的厚度不一样,所述第一本体部43的背面47的相邻的第一凸部441的厚度不一样;在所述第一本体部43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本体部43的正面46和背面47均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凸部451,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本体部43的正面46的相邻的第二凸部451的厚度不一样,所述第一本体部43的背面47的相邻的第二凸部451的厚度不一样。这样设置,可以使得第一拉结件4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墙板11、第二墙板12、第三墙板13和第四墙板14更好地凹凸配合,可以提高第一拉结件40在第一墙板11、第二墙板12、第三墙板13和第四墙板14中的握裹力,从而提升第一墙板11、第二墙板12、第三墙板13和第四墙板14共同抵抗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侧压力。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本体部43的一端的正面46或背面47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凸部441,第一本体部43的另一端的正面46或背面47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凸部451。

可选地,参考图5和图6,第一本体部43呈平直状,沿第二方向,第一本体部43的厚度在1mm至3mm之间,包括1mm和3mm,例如1.8mm、2.2mm等。在由第一本体部43的正面46至背面47的方向(图6中c方向所示)上,第一本体部43的中部区域形成有内凹面48,内凹面48凸出第一本体部43的背面47。可采用但不限于是冲压工艺将第一本体部43的中部区域加工成内凹状,可有效增加第一本体部43的弱轴方向(图6中y方向所示)的强度,在外力作用下,第一拉结件40在弱轴方向不易变形,起到了增强第一拉结件40平面外刚度的作用,继而提升了第一墙板11、第二墙板12、第三墙板13和第四墙板14通过第一拉结件40连接在一起后的强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内凹面48凸出第一本体部43的背面47的厚度在1mm至3mm之间,包括1mm和3mm,例如1.8mm、2.2mm等。这样有利于在减小第一本体部43的厚度的情况下,增加了第一本体部43的弱轴方向的强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由第一本体部43的背面47至正面46的方向上,第一本体部43的中部区域形成有内凹面48,内凹面48凸出第一本体部43的正面46。即,加工出内凹面48的形式与上述实施例相反。

参考图4,沿第一方向(图4中x方向所示),每一个第一拉结件40分别与第一墙板11和第三墙板13垂直连接;沿第二方向(图5中y方向所示),相邻的第一拉结件40的第一本体部43平行且面对面设置。同样,每一个第一拉结件40分别与第二墙板12和第四墙板14垂直连接;沿第二方向,相邻的第一拉结件40的第一本体部43平行且面对面设置。即,框架柱墙体1的深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本体部43,垂直于第一本体部43的弱轴方向,第一拉结件40这样设置后,可防止框架柱墙体1在运输到现场进行拼装的过程中,第一拉结件40不易变形。

若第一拉结件40以这样的方式与模壳10垂直连接:框架柱墙体1的深度方向垂直于第一本体部43,平行于第一本体部43的弱轴方向,那么,框架柱墙体1在运输到现场进行拼装的过程中,第一拉结件40会易变形,降低了模壳10的连接强度。

可选地,参考图5,内凹面48的底部设有至少两个通孔49。至少两个通孔49起到了定位功能,当把第一拉结件40安装进第一墙板11、第二墙板12、第三墙板13和第四墙板14时,通过相应的工装(详见后文描述),使第一拉结件40与其两端的第一墙板11、第二墙板12、第三墙板13和第四墙板14保持相对垂直状态,并保证第一拉结件40插入第一墙板11、第二墙板12、第三墙板13和第四墙板14的深度精确。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个孔洞能帮助第一拉结件40与两端的墙板保持相对垂直的状态,以达到第一拉结件40的精确定位。

参考图1、并结合图7和图8所示,每一个所述第一本体部43的正面46和/或背面47设有至少一个套环42,套环42垂直于第一本体部43,所述竖向钢筋32沿所述深度方向套设于所述套环42内,且能够沿所述深度方向相对所述套环42移动。即,套环42对竖向钢筋32起到定位作用,防止竖向钢筋32倾倒,影响浇筑质量,同时,不影响竖向钢筋32在深度方向的移动。第一拉结件40还能替代框架柱墙体1的拉筋或单肢箍,限制竖向钢筋32变形。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本体部43的背面47设置了两个套环42,套环42的数量不限于此。另外,也可以是在第一本体部43的正面46设置套环42。套环42的设置位置和数量与竖向钢筋32的布置形式相匹配。

可选地,位于所述套环42内的所述竖向钢筋32能够在水平方向移动设定距离,设定距离不做限制,根据施工需求做相应选择,例如是1mm、2mm、3mm等。从而,竖向钢筋32在深度方向和水平方向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利于对竖向钢筋32进行碰撞检查,并进行纠正。

可选地,第二拉结件41的结构和第一拉结件40的结构相同,可结合图5、图6,参照前文第一拉结件40的描述。第二拉结件41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本体部,可选地,第二本体部呈长条状;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第二本体部具有正面和背面;在第二本体部的一端,第二本体部的正面和背面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凸部,即第二本体部的一端被加工成凹凸状,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做相应的选择;在第二本体部的另一端,第二本体部的正面和背面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凸部,即第二本体部的另一端被加工成凹凸状,但第二凸部的数量不限于此,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做相应的选择。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本体部的一端的正面或背面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凸部,第二本体部的另一端的正面或背面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凸部。

可选地,第二本体部呈平直状,沿第二方向,第二本体部的厚度在1mm至3mm之间,包括1mm和3mm,例如1.8mm、2.2mm等。在由第二本体部的正面至背面的方向上,第二本体部的中部区域形成有内凹面,内凹面凸出第二本体部的背面。可采用但不限于是冲压工艺将第二本体部的中部区域加工成内凹状,可有效增加第二本体部的弱轴方向的强度,在外力作用下,第二拉结件41在弱轴方向不易变形,起到了增强第二拉结件41平面外刚度的作用,继而提升了外叶墙板50和模壳10通过第二拉结件41连接在一起后的强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内凹面凸出第二本体部的背面47的厚度在1mm至3mm之间,包括1mm和3mm,例如1.8mm、2.2mm等。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由第二本体部的背面至正面的方向上,第二本体部的中部区域形成有内凹面,内凹面凸出第二本体部的正面。即,加工出内凹面的形式与上述实施例相反。

沿第一方向,每一个第二拉结件41分别与外叶墙板50和模壳10垂直连接;沿第二方向,相邻的第二拉结件41的第二本体部平行且面对面设置。即,框架柱墙体1的深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本体部,垂直于第二本体部的弱轴方向,第二拉结件41这样设置后,可防止框架柱墙体1在运输到现场进行拼装的过程中,第二拉结件41不易变形。

若第二拉结件41以这样的方式与外叶墙板50和模壳10垂直连接:框架柱墙体1的深度方向垂直于第二本体部,平行于第二本体部的弱轴方向,那么,框架柱墙体1在运输到现场进行拼装的过程中,第二拉结件41会易变形,降低了外叶墙板50和模壳10之间的连接强度。

可选地,内凹面的底部设有至少两个通孔。至少两个通孔起到了定位功能,当把第二拉结件41安装进外叶墙板50和模壳10时,通过相应的工装(详见后文描述),使第二拉结件41与其两端的外叶墙板50和模壳10保持相对垂直状态,并保证第二拉结件41插入外叶墙板50和模壳10的深度精确。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个孔洞能帮助第二拉结件41与两端的墙板保持相对垂直的状态,以达到第二拉结件41的精确定位。

此外,为使第一拉结件40与其两端的墙板保持相对垂直状态,参考图9至图13,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拉结件固定工装7,包括:安装部70,沿长度方向(图9至图11中e方向所示)延伸,安装部70具有安装面71,用于与第一拉结件40相贴合,安装面71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能够与第一拉结件40相贴合即可,可选地,安装面71为平面,与第一拉结件40的第一本体部43相贴合;安装部7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具有能够与第一拉结件40相贴合的安装面71即可,可选地,安装部70为矩形管,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安装部70为多边形管、圆管等。

安装面71上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组第一定位部72,每一组第一定位部72包括沿宽度方向(图10至图12中f方向所示)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凸块721,所有的凸块721在同一直线上,所有的凸块721的连线与长度方向的夹角为设定角度,每一个凸块721用于在第一拉结件40沿宽度方向贴合于安装面71时穿过拉结件上的通孔49。即,一组第一定位部72对应一个第一拉结件40,用于定位第一拉结件40。

拉结件固定工装7还包括第二定位部73,第二定位部73包括卡条732和至少两个卡接部731,至少两个卡接部731沿长度方向间隔设于安装面71上,卡条732用于在第一拉结件40的通孔49套设于凸块721上并与安装面71相贴合后,沿厚度方向(图9、图12和图13中g方向所示)分别与第一拉结件40和卡接部731相抵,第一拉结件40在厚度方向的运动受到限制,以将第一拉结件40安装于固定工装7上;其中,厚度方向、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相互垂直。

相当于,将所有的待安装的第一拉结件40沿宽度方向贴合于安装面71,第一拉结件40的延伸方向(第一方向)与宽度方向保持一致,待所有的第一拉结件40的多个通孔49分别套设于相应的凸块721上之后,将卡条732放置于卡接部731内,使得卡条732和第一拉结件40以及卡接部731在厚度方向相抵,卡条73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根据卡接部731和第一拉结件40在厚度方向的间隙选择卡条732的数量,以压紧第一拉结件40为宜,从而,第一拉结件40在厚度方向的运动受到限制,第一拉结件40不会脱出凸块721,实现将第一拉结件40安装于固定工装7上,并且所有的第一拉结件40是垂直于安装部70的长度方向。

那么,将第一拉结件40与其两端的墙板垂直连接时,只要保证固定工装7是沿着框架柱墙体1的深度方向延伸,即固定工装7的长度方向和框架柱墙体1的深度方向保持一致后,固定工装7上的所有的第一拉结件40就可以垂直于框架柱墙体1的深度方向,相应地,所有的第一拉结件40垂直于沿深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墙板11、第二墙板12、第三墙板13和第四墙板14。

因此,使用本申请的固定工装7可以保证第一拉结件40与其两端的墙板保持相对垂直状态,使得第一拉结件40与其两端的墙板之间的拉结力得到保证,这样在第一拉结件40的作用下,其两端的墙板拉在一起,可抵抗空腔中浇筑混凝土时产生的侧压力。

可选地,所有的凸块721的连线与长度方向的设定角度为90°,即所有的凸块721的连续沿宽度方向延伸,第一拉结件40上的多个通孔49的连线也沿宽度方向延伸。所有的凸块721的连线与长度方向的设定角度具体数值不做限制,满足以下条件:第一拉结件40上所有通孔49的连线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与上述设定角度一致,第一拉结件40沿宽度方向贴合于安装面71上,第一拉结件40上的通孔49套设于相应的凸块721上。例如,所有的凸块721的连线与长度方向的设定角度为10°,第一拉结件40上所有通孔49的连线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也为10°,第一拉结件40沿宽度方向贴合于安装面71上,第一拉结件40上的通孔49套设于相应的凸块721上。

可选地,多组第一定位部72沿长度方向等间隔设于安装面71上,从而,所有的第一拉结件40也是沿长度方向等间隔设于安装面71上,有利于多个第一拉结件40与其两端的墙板的拉结力均衡分布于框架柱墙体1上。

可选地,至少两个卡接部731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位于同一直线上。可选地,所有的卡接部731的连线沿长度方向延伸。相应地,卡条732也是沿长度方向延伸。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有的卡接部731可以不是位于同一直线上,能够实现通过卡条732将第一拉结件40压紧在安装面71上即可。

可选地,参考图10,每一个卡接部731与安装面71形成缺口733,用于供卡条732卡入缺口733内。在所有的第一拉结件40套设于安装面71的凸块721上后,将卡条732塞入卡接部731和安装面71之间的缺口733内,方便将第一拉结件40安装于固定工装7上。同时,在所有的第一拉结件40与其两端的墙板垂直连接后,再从缺口733处拆除卡条732,便可方便将安装部70的凸块721与第一拉结件40的通孔49分离,方便从第一拉结件40上拆除固定工装7。

可选地,每一个缺口733的开口方向相同。这也方便将卡条732塞入卡接部731和安装面71之间的缺口733内。

可选地,参考图12,每一个卡接部731呈z型状。每一个卡接部731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一部分7311、第二部分7312和第三部分7313;其中,第一部分7311贴合并固定于安装面71,可通过螺栓将第一部分7311固定于安装面71上,第二部分7312垂直于安装面71,第三部分7313与安装面71平行并在厚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缺口733。在固定第一拉结件40时,卡条732塞入缺口733内后,分别与第一拉结件40和第三部分7313相抵,以压紧第一拉结件40。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卡接部731的形状不限于此,能够实现在卡接部731和第一拉结件40间塞入卡条732,以压紧第一拉结件40即可。

参考图11和图13,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拉结件固定总成8,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拉结件固定工装7;多个上述实施例的第一拉结件40,每一个第一拉结件40包括第一本体部43,第一本体部43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本体部43上设有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通孔49,拉结件的通孔49套设于凸块721上,第一本体部43沿宽度方向与安装面71相贴合,第一方向与宽度方向保持一致;卡条732沿厚度方向分别与第一本体部43和卡接部731相抵,拉结件在厚度方向的运动受到限制。

本申请还提提供一种框架柱墙体1,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拉结件固定总成8,安装部70的长度方向与框架柱墙体1的深度方向一致,每一个第一拉结件40的一端与第一墙板11、第三墙板13凹凸配合,另一端与第二墙板12和第四墙板14凹凸配合。

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