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辅助通风的建筑拔风塔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075851阅读:来源:国知局
层22,吸热层21由涂抹在塔体I墙体内侧壁的深色吸热涂料层构成,保温材料层22由玻璃棉保温材料层构成;保温材料层位于塔体I墙体内侧壁与吸热层的连接处。所述的吸热层的太阳能辐射吸收率大于或等于0.75,保温材料层的厚度为大于或等于10mm,蓄热构造的整体蓄热系数为7W/m2.K0
[0028]所述的凹状板4的底面呈弧状,表面光滑呈流线型或近似流线型,以使通风通道的中心位置竖直截面积最小,中心以外的竖直截面积逐渐增大,到边缘处的竖直截面积最大。
[0029]所述的百叶窗帘5与凹状板4下凸起的光面呈65-110°角度安装,即百叶窗帘5与凹状板 4 下凸起的光面呈 65°、70°、75°、80°、85°、90°、95° UOO0、105° 或 110°角度安装,该百叶窗帘5向外倾斜与凹状板4呈折角水平摆放,使凹状板4下凸起的光面与百叶窗帘5形成折角导风换气的通风机构。
[0030]所述的透光板3根据太阳辐射情况和实际使用需求选取通风道墙体的其中一面,通常可选南侧面,该面上局部安装有一块或多块透光板,该透光板3为透光的钢化玻璃,使太阳光线得以透过透光板3照入拔塔的空气通道内腔,透光板3相对的其他各面墙体内侧安装有储热构造2。
[0031]所述的储热构造2安装在通风道的侧壁内侧上,具体的,该储热构造2安装在通风道一侧墙体上透光板3相对的其他三面墙体内腔内侧上,储热构造2由太阳能辐射吸热层21和吸热层21与通风道之间填充的保温材料层22构成。该吸热层21表面涂有太阳能辐射吸收率大于0.75的深色吸热涂料层;保温材料层22为1mm厚的玻璃棉保温材料。以防热量流失,储热构造2的整体蓄热系数为彡5ff/m2.K,优选7W/m2.K。
[0032]本实用新型太阳能和风能辅助通风的建筑拔风塔工作时:
[0033]当太阳辐射强烈时,太阳辐射透过透光板3照射到储热构造2上,储热构造2的吸热层21表面上的深色吸热涂料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热能力强,吸热层21内填充有保温材料层22,该保温材料为保温泡沫,使太阳辐射的热量有效储存于储热构造2的保温材料层22里。储热构造2的保温材料有效的防止热量无谓流失,保证了储热构造2能较长时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温度。由于此时拔风塔内的储热构造2温度高,拔风塔与室外相连的出风口和拔风塔与室内相连的风口有高度差,从而使建筑室内得以在热压作用下有效自然通风。
[0034]当室外有风时,风会通过百叶窗帘5,从拔风塔的顶部穿过。由于顶部凸状板4的作用,在竖直方向、凸状板4截面大、空气通道截面小的位置,风速就会比空气通道截面大的位置的风速大。根据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原理,以上风速大的部位压力就会变小,从而形成局部负压,进而使室内空气通过拔风塔的百叶窗帘5流至室外。
[0035]具体实施例2:
[0036]本实施例技术特点在于,所述的凹状板4的底面呈锥状,所述的透光板3设置在通风道的南侧,该透光板3为安装在通风道覆盖整侧墙体上,即透光板3覆盖整个通风道的南侧墙体上,使整个南侧面形成一个透光的墙体。储热构造2安装在对应的其它侧壁上,其余同上实施例。
[00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上的等效转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辅助通风的建筑拔风塔,包括塔体(1),塔体(I)设置在建筑物的顶面,塔体(I)的内部中空,其特征在于:塔体(I)由墙体及支撑结构构成,在墙体及结构支撑的包围下,形成竖向的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的正下方与建筑楼梯间相连通,形成一条室内外的通风途径;空气通道的顶端设置结构顶板,在空气通道的上部位置四面开洞(6)以连通室外大气,在四面开洞(6)处各安装有下倾式防雨百叶窗帘(5),形成风能通风回路;在塔体(I)的南面墙体上,局部安装有透光板(3),使太阳光线得以透过透光板(3)照入拔风塔的空气通道内腔,在透光板(3)水平相对的其他三面墙体内侧设置蓄热构造(2),形成太阳能通风回路;通过风能通风回路和太阳能通风回路形成受太阳能和风能驱动的通风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辅助通风的建筑拔风塔,其特征在于:空气通道顶端的结构顶板底面,安装有凹状板(4);该凹状板(4)向空气通道凸出,使空气通道的中心位置竖直截面积最小。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辅助通风的建筑拔风塔,其特征在于:蓄热构造(2)由设置在塔体(I)的墙体内壁的吸热涂层构成,所述吸热涂层由太阳能辐射吸收率大于或等于0.75的深色吸热涂料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辅助通风的建筑拔风塔,其特征在于:蓄热构造(2)与墙体及结构支撑接触的表面设有1mm厚的玻璃棉保温材料,以防热量流失。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辅助通风的建筑拔风塔,其特征在于:蓄热构造⑵包括吸热层(21)和保温层(22),吸热层(21)由涂抹在塔体⑴墙体内侧壁的深色吸热涂料层构成,保温层(22)由玻璃棉保温材料层构成;保温层位于塔体(I)墙体内侧壁与吸热层的连接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辅助通风的建筑拔风塔,其特征在于:吸热层的太阳能辐射吸收率大于或等于0.75,保温层的厚度为大于或等于10_,蓄热构造的整体蓄热系数为7W/m2.K。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辅助通风的建筑拔风塔,其特征在于:凹状板(4)的底面呈弧状或锥状,表面光滑呈流线型或近似流线型,以使通风通道的中心位置竖直截面积最小,中心以外的竖直截面积逐渐增大,到边缘处的竖直截面积最大。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辅助通风的建筑拔风塔,其特征在于:该百叶窗帘(5)向外倾斜与凹状板(4)呈折角水平摆放,使凹状板(4)下凸起的光面与百叶窗帘(5)形成折角导风换气的通风机构。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辅助通风的建筑拔风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百叶窗帘(5)与凹状板(4)下凸起的光面呈65-110°角度安装。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辅助通风的建筑拔风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板(3)由安装在塔体(I)局部钢化玻璃构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辅助通风的建筑拔风塔。包括塔体,塔体设置在建筑物的顶面,塔体的内部中空,塔体由墙体及支撑结构构成,在墙体及结构支撑的包围下,形成竖向的室内外空气通道;空气通道的顶端设置结构顶板,在空气通道的上部位置四面开洞以连通室外大气,在四面开洞处各安装有下倾式防雨百叶窗帘;在塔体的南面墙体上,局部安装有透光板,在透光板水平相对的其他三面墙体内侧设置蓄热构造,形成太阳能通风回路;通过风能通风回路和太阳能通风回路形成受太阳能和风能驱动的通风通道。本实用新型实现兼顾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进行被动式通风,较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天气条件下的通风需求。
【IPC分类】E04H12/00
【公开号】CN204728794
【申请号】CN201520126329
【发明人】何恒钊, 杨焰文, 李倩娱
【申请人】广州市设计院
【公开日】2015年10月28日
【申请日】2015年3月4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