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门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3740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良的门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改良的门锁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多段式锁的改良的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社会治安现况不佳,失窃案件屡见发生,早已对人们生活与心灵上构成极大的压力,一旦辛苦劳力所获得财物被小偷平白偷去,莫不成为现代人最大的梦魇,其中,家家户户大门的门锁,更是防窃的第一关卡,大门门锁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人生命的安全及财产的保障,因此如何做好防窃工作,成为大家居安思危、平常即须完成的准备事项。
图1是现有的门锁装置,它主要是由壳体6、覆盖在该壳体6上的盖板(未标出)及依序装设在该壳体6内的推移式内锁栓7、固定式锁栓8、活动式锁栓9以及具有锯齿状叶片K1及K2的钥匙K组成,另外一摆动片10的固定端100是借枢轴103枢设在推移式内锁栓7上,其中段101靠接在栓体80侧,自由端102则也靠接在活动式锁栓9的突起座体92,此外,该钥匙K的锯齿状叶片K1、K2具有不同的高低落差的轮廓,该固定式锁栓8包括栓体80及六片大致呈L形的锁片86。
当用原配钥匙K的锯齿状叶片K2拨动该固定式锁栓8的拨动部85,可移动该固定式锁栓8并连动该栓体80往右方移动,靠接在该栓体80侧的摆动片10会同时被推顶,以枢轴103为轴,向右枢摆,因而,摆动片10的自由端102也同时会向右推压突起座体92,使活动式锁栓9的栓体91退入壳体6内,此时凸柱81可完全嵌入嵌槽83内,栓体91即完全进入壳体6内,完成活动式锁栓9开锁的操作。
然而,其中该锁片86的挡部82上的嵌槽83设计,此嵌槽83的形状设计是半圆形状,若小偷用任何其它微小的工具插入到钥匙孔内拨动该锁片86,使该固定式锁栓8的凸柱81顺利进入到所有锁片86的嵌槽83内,该固定式锁栓8的栓体80即完全退入到该壳体6内,此锁具即被打开,且该锁片86是由多个定位柱841组成的一定位部84所支撑,该锁片86仅能作上下的移动,此上下移动方式的设计更容易造成锁具被破解。
因此,如何克服上述现有技术锁具容易被破解的问题,实为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门锁装置,它具有多段锁的作用(即可上多次锁),提高居家大门防护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门锁装置,由该壳体上的第六定位凸柱设计,可阻挡小偷用任何微小的工具插入到钥匙孔内,造成锁具被轻易打开。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门锁装置,它具有内套筒挡件的设计,若在门内在一定的方向转动该内套筒挡件固定,在门外无法利用任何钥匙开锁。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门锁装置,由至少一排片的第一多段开孔的第一齿部设计,提高锁具被破解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门锁装置,使排片沿圆的圆周作摆动,可解决现有锁片仅上下移动造成容易被开锁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还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门锁装置,借由改变排片的厚度,可制作出具有不同节距齿型的钥匙。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门锁装置,借由改变排片的数量,可制作出具有不同齿数的钥匙。
因此,为达以上所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改良的门锁装置包括该改良的门锁装置包括一后盖件包括一第一定位凸柱、第二定位凸柱、第三定位凸柱、第四定位凸柱、第五定位凸柱、第六定位凸柱、第一开口以及一第二开口;一活动式锁件,具有设置在该第一开口内的一栓体、一第一开槽以及滑设在该第一定位凸柱上的一第一滑动槽;一拨动件,具有卡固在该第一开槽内的一顶部以及定位在该第二定位凸柱上的一第一开孔;一可移动锁件,具有至少穿透该第二开口的一锁体以及一滑设在该第三定位凸柱的第二滑动槽;至少一可摆动件,具有定位在该第四定位凸柱上的一第二开孔;一定位件,具有滑设在该第四定位凸柱上的一第三滑动槽以及滑设于该第五定位凸柱上的一第四滑动槽;以及一前盖件,结合于该后盖件上。
该活动式锁件还包括一第一容置口、第一拨动部以及一凸部,其中,该第一容置口是用来容设一回转件,该第一拨动部是与该回转件的一拨动片相接触,该拨动件还包括一第二开槽。
该可移动锁件还包括一卡块、形成于第二容置口上的第二拨动部、第三拨动部、定位凹孔以及一凸体,其中,该卡块包括至少一凸齿,该第二拨动部是用来接触钥匙的齿部,该第三拨动部是用来接触内门套筒的齿片,该凸体是用来与该拨动件的第二开槽接触用。
该可摆动件是可以是一排片,它还包括一第一多段开口、钳置口以及一线性弹片,其中,该第一多段开口是形成有一第一信道以及一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是形成有第一齿部,该线性弹片是崁入于该钳置口,该定位件还包括一第五滑动槽、第四滑动部、圆孔、第四容置口以及一第二多段开口,其中,该第四容置口是形成有一第三滑动部,该第二多段开口是形成有一第二信道以及一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是形成有一第二齿部。
该后盖件上还设有一定位环,该定位环是用于容置一回转件,该回转件上设有一拨动片以及一第一容置槽,利用一与该第一容置槽配合的门把手,顺时针转动该回转件,可使位于该活动式锁件上的栓体退入该门锁装置内,此时若松开门把手,该活动式锁件因受到第一弹簧的弹力回复力作用自动往左移动,该栓体即完全伸出该门锁装置外。
该后盖件上还形成有一第二套接孔,该第二套接孔用来套接一内门套筒,该内门套筒设有一齿片以及一第二容置槽,利用一与该第二容置槽配合的内转锁,转动该内门套筒,可带动该可移动锁件上的锁体往左或往右移动,不用钥匙于门内即可方便开锁或闭锁。
该后盖件上还形成有一第一套接孔,该第一套接孔是用来套接一内套筒挡件,该内套筒件设有一挡片以及一第三容置槽,利用一与该第三容置槽配合的内锁,转动该内套筒挡件,可使位于该可移动锁件上的锁体达到卡固或者解除卡固的作用,也就是借由与该门锁装置吻合的钥匙,完成三段锁之后,该锁体即完全伸出该门锁装置之外,此时利用该内锁顺时针转动该内套筒挡件,使该挡片卡固在该可移动锁件的凹口部上,如此该可移动锁件不因钥匙转动该门锁使该可移动锁件发生左右移动的情况,即以任何钥匙皆无法开锁。
该前盖件上还设有一第七定位凸柱,该第七定位凸柱是容置有一定位凸球,该定位凸球是可定位于该可移动锁件的定位凹孔内。
由于现有方式锁片的挡部上的嵌槽设计及其直线移动的方式,造成锁具容易被破解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改良的门锁装置,具有多段锁的作用(即可上多次锁),提高居家大门防护的安全性,借由该壳体上的第六定位凸柱设计,可阻挡小偷用任何微小的工具插入到钥匙孔内,该锁具不会轻易被打开;本实用新型具有内套筒挡件的设计,若在门内在一定的方向转动该内套筒挡件固定,在门外无法利用任何钥匙开锁;借由至少一排片的第一多段开孔的第一齿部设计,可提高锁具被破解的难度,本实用新型使排片沿圆的圆周作摆动,可解决现有锁片仅上下移动造成容易被开锁的问题,通过改变排片的厚度,可制作出具有不同节距齿型的钥匙,通过改变排片的数量,可制作出具有不同齿数的钥匙。


图1是现有门锁装置的结构平面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活动式锁件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可移动锁件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定位件及可摆动件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以及图7是本实用新型前盖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以下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附图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以是一种随意的变更,且其组件布局型态可能更为复杂。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1立体分解示意图,该改良的门锁装置1包括一后盖件11,包括一第一定位凸柱111、第二定位凸柱113、第三定位凸柱114、第四定位凸柱116、第五定位凸柱117、第一开口112以及一第二开口115;一活动式锁件12,具有设置在该第一开口112内的一栓体121、滑设在该第一定位凸柱111上的一第一滑动槽122以及一第一开槽123;一拨动件13,具有卡固在该第一开槽123内的一顶部131以及定位于该第二定位凸柱113上的一第一开孔132;一可移动锁件14,具有至少穿透该第二开口115的一锁体142以及一滑设于该第三定位凸柱114的第二滑动槽141;至少一可摆动件15,具有定位在该第四定位凸柱116上的一第二开孔151;一定位件16,具有滑设在该第四定位凸柱116上的一第三滑动槽161以及滑设在该第五定位凸柱117上的一第四滑动槽162;以及一前盖件17,结合于该后盖件11上。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1活动式锁件12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该活动式锁件12还包括一第一容置口124、第一拨动部125以及一凸部126,其中,该第一容置口124用来容设一回转件2(请参阅图6),该第一拨动部125与该回转件2的一拨动片21相接触,该拨动件13还包括一第二开槽133(请参阅图2)。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1可移动锁件14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可移动锁件14还包括一卡块143、形成于第二容置口144上的第二拨动部1441、第三拨动部145、定位凹孔148以及一凸体146,其中,该卡块143包括至少一凸齿1431,该第二拨动部1441用来接触钥匙的齿部(未标出),该第三拨动部145是接触内门套筒3的齿片31(请参阅图2),该凸体146用来与该拨动件13的第二开槽133接触用(请参阅图2)。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定位件16及可摆动件15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可摆动件15还包括一第一多段开口152、钳置口155以及一线性弹片156,其中,该第一多段开口152是形成有一第一信道1521以及一第一凹槽1522,该第一凹槽1522是形成有第一齿部15221,该线性弹片156是崁入于该钳置口155,且其末端1561是与该后盖件11的第三定位凸柱114相接触(请参阅图2),该定位件16还包括一第五滑动槽166、第四滑动部165、第四容置口164以及一第二多段开口163,其中,该第四容置口164形成有一第三滑动部1641,该第二多段开口163形成有一第二信道1631以及一第二凹槽1632,该第二凹槽1632是形成有一第二齿部16321。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如图所示,当要将门锁装置1上锁时,利用与该门锁装置1吻合的钥匙穿过该前盖件17的钥匙孔171(请参阅图7),并经由该后盖件11上的第六定位凸柱118的引导,引导该钥匙穿过该定位件16的第四容置口164、可摆动件15的第三容置口153以及可移动锁件14的第二容置口144(请参阅图4)后,该钥匙的齿型可与该可移动锁件14的第二拨动部1441相接触,且由于该多个可摆动件15的第三容置口153的第一滑动部1531(请参阅图5)各具有不同的形状,当钥匙逆时针转动时,该钥匙的齿型与该各具有不同形状的第一滑动部1531相互吻合接触时,该每一可摆动件15以该第四定位凸柱116为轴心作顺时针方向摆动(请参阅图2),且该第一多段开口152将彼此相互对齐并位于同一直线上,故转动该钥匙一圈时,可拨动该定位件16的第三滑动部1641、该多个可摆动件15的第一滑动部1531(请参阅图5)以及该可移动锁件14的第二拨动部1441(请参阅图4),使位于该可移动锁件14上的至少一卡块143由原本的第一多段开口152的第一凹槽1522通过第一信道1521移动到下一第一凹槽1522内,该可移动锁件14即连动该锁体142即往左移动一次,如此即完成第一段锁,同理,再转动钥匙一圈,可完成第二段锁,由于该可摆动件15的第一多段开口152内具有四个第一凹槽1522,故可完成三次锁的动作(再加上该活动式锁件12的栓体121即为四段锁),即该锁体142可往左移动三次(转动钥匙一圈即移动一次),若该第一多段开口152具有n个第一凹槽1522,该锁体142即可移动n-1次。
当要打开此门锁装置1时,顺时针转动该钥匙一圈,该可移动锁件14即连动该锁体142往右移动一次,因该可摆动件15的第一多段开口152内具有四个第一凹槽1522,故该可移动锁件14即连动该锁体142往右移动三次,此锁体142即完全退入该门锁装置1内,此时还顺时针转动该钥匙,该可移动锁件14上的凸体146即连动该拨动件13往右摆动,此时该拨动件13上的一顶部131还连动该活动式锁件12往右移动,该活动式锁件12的栓体121即完全退入该门锁装置1内,此门锁装置1即可完全被打开,若松开该钥匙,则该活动式锁件12因受第一弹簧5的回复力作用,使该活动式锁件12往左移动,该活动式锁件12的栓体121即完全伸出该门锁装置1外。
该可摆动件15的第一多段开口152的第一凹槽1522的第一齿部15221设计,在于当小偷用任何微小的工具插入到钥匙孔内拨动该可摆动件15时,该可移动锁件14上的卡块143的凸齿1431即与该第一齿部15221啮合,使该卡块143无法在该第一多段开口152的第一信道1521内滑动,如此可避免锁具被轻易破解。
请参阅图6和图2,该后盖件11上还设有一定位环120,该定位环120是用于容置一回转件2,该回转件2上设有一拨动片21以及一第一容置槽22,利用一与该第一容置槽22配合的门把手(未标出),顺时针转动该回转件2,该回转件2的拨动片21将拨动该活动式锁件12上的第一拨动部125,可使位于该活动式锁件12上的栓体121退入该门锁装置1内,此时若松开门把手,该活动式锁件12因受到第一弹簧5的弹力回复力作用自动往左移动,该栓体121即完全伸出该门锁装置1外。
该后盖件11上还形成有一第二套接孔119′,该第二套接孔119′是用来套接一内门套筒3,该内门套筒3设有一齿片31以及一第二容置槽32,利用一与该第二容置槽32配合的内转锁(未标出),转动该内门套筒3,可带动该可移动锁件14上的锁体142往左或往右移动,不须利用任何钥匙,在门内即可方便开锁或闭锁。
该后盖件11上还形成有一第一套接孔119,该第一套接孔119是用来套接一内套筒挡件4,该内套筒件设有一挡片41以及一第三容置槽42,利用一与该第三容置槽42配合的内锁(未标出),转动该内套筒挡件4,可使位于该可移动锁件14上的锁体142达到卡固或者解除卡固的作用。也就是借由与该门锁装置1吻合的钥匙,完成三段锁之后,该锁体142即完全伸出该门锁装置1之外,此时利用该内锁顺时针转动该内套筒挡件4,使该挡片41卡固在该可移动锁件14的凹口部147上,如此该可移动锁件14不因钥匙转动该门锁使该可移动锁件14发生左右移动的情况,即以任何钥匙皆无法开锁。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1前盖件17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前盖件17是形成有一钥匙孔171,且还设有一第七定位凸柱172,该第七定位凸柱172是容置有一定位凸球1721,该定位凸球1721是可定位在该可移动锁件14的定位凹孔148内,当每完成一段锁后该前盖板17的定位凸球1721即定位于该可移动锁件14的定位凹孔148内,如此每完成一段锁后可定位该可移动锁件14一次,使该可移动锁件14的锁体142不因该门锁装置1的摇晃造成左右的些许移动。
综上所述,应用本实用新型可达成具有多段锁的作用,且提高锁具被破解的难度,并解决现有技术容易造成锁具被破解的种种缺点,实已具备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改良的门锁装置包括一后盖件包括一第一定位凸柱、第二定位凸柱、第三定位凸柱、第四定位凸柱、第五定位凸柱、第六定位凸柱、第一开口以及一第二开口;一活动式锁件,具有设置在该第一开口内的一栓体、一第一开槽以及滑设在该第一定位凸柱上的一第一滑动槽;一拨动件,具有卡固在该第一开槽内的一顶部以及定位在该第二定位凸柱上的一第一开孔;一可移动锁件,具有至少穿透该第二开口的一锁体以及一滑设在该第三定位凸柱的第二滑动槽;至少一可摆动件,具有定位在该第四定位凸柱上的一第二开孔;一定位件,具有滑设在该第四定位凸柱上的一第三滑动槽以及滑设于该第五定位凸柱上的一第四滑动槽;以及一前盖件,结合于该后盖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活动式锁件还包括一第一容置口、第一拨动部以及一凸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容置口用来容设一回转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良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拨动部与该回转件的一拨动片相接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拨动件还包括一第二开槽,且该可移动锁件还包括一卡块、形成于第二容置口上的第二拨动部、第三拨动部、定位凹孔以及一凸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良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块包括至少一凸齿。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良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拨动部用来接触钥匙的齿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良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拨动部用来接触一内门套筒的齿片。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良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凸体是用来与该拨动件的第二开槽接触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摆动件还包括一第一多段开口、第三容置口、钳置口以及一线性弹片,且该定位件还包括一第五滑动槽、第四滑动部、第四容置口以及一第二多段开口。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改良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多段开口形成有一第一信道以及一第一凹槽。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改良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凹槽形成有第一齿部。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改良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线性弹片是崁入在该钳置口。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改良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四容置口形成有一第三滑动部。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改良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多段开口形成有一第二信道以及一第二凹槽。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改良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凹槽形成有一第二齿部。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改良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六定位凸柱通过该可摆动件的第三容置口,还通过该定位件的第四容置口。
1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良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前盖件还包括一第七定位凸柱,该第七定位凸柱是容置有一定位凸球,该定位凸球可定位于该定位凹孔内。
专利摘要一种改良的门锁装置包括后盖件、活动式锁件、拨动件、可移动锁件、可摆动件、定位件以及前盖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改良的门锁装置,具有多段锁的作用,提高居家大门防护的安全性,借由该壳体上的第六定位凸柱设计,可阻挡小偷用任何工具插入到钥匙孔内,该锁具不会轻易被打开;本实用新型具有内套筒挡件的设计,在门内在一定方向转动该内套筒挡件固定,在门外无法利用任何钥匙开锁;借由至少一排片的第一多段开孔的第一齿部设计,可提高锁具被破解的难度,本实用新型使排片沿圆的圆周作摆动,解决现有锁片仅上下移动造成容易被开锁的问题,通过改变排片的厚度,可制作出具有不同节距齿型的钥匙,通过改变排片的数量,可制作出具有不同齿数的钥匙。
文档编号E05B15/12GK2911109SQ20052012714
公开日2007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30日
发明者林永护 申请人:林永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