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1635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阻尼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对向打开方向的门的旋转进行制动、而对向关闭方向的门的旋转不进行制动的单向性的阻尼器装置。
背景技术
上述的阻尼器装置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581655号公报中提出的方案由外壳,容纳于该外壳内的粘性流体,可旋转地装于外壳内、具有从外壳突出的一部分轴部的转子,防止粘性流体从该转子的轴部和外壳之间泄漏的密封部件构成;将在转子上具有流体通道的突部设置在轴向,在突部上覆盖具有第1流体通道和第2流体通道的阀;其中,第1流体通道在转子向一个方向旋转期间,粘性流体向突部的流体通道的流量为小流量;第2流体通道在转子向另一个方向旋转期间,粘性流体向突部的流体通道的流量为大流量。
由于上述的阻尼器装置的阀可以移动、可以旋转地配置,因而,借助于粘性流体通过与外壳之间的间隙,不能获得所要求的制动力矩,难于将制动力矩保持一定的精度。
并且,由于对阀施以较大的负荷,因而阀存在损毁的危险,其耐久性也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尼器装置,它可将制动力矩保持一定精度,可提高阀的耐久性而不对阀施加大的负荷。
本发明为如下的发明(1)、本发明的阻尼器装置,包括以下零部件外壳,装在上述外壳内的粘性流体,可旋转地装于上述外壳内的转子,以及防止上述粘性流体从上述转子和上述外壳之间泄漏的密封件;其中,在上述外壳或上述转子上设转动翼,上述转动翼具有粘性流体通道并向圆周方向在上述粘性流体中相对运动且在半径方向延伸从而使其隔开容纳上述粘性流体的上述外壳的容纳部;在上述转动翼上设置阀,上述阀以可弹性变形的弹性体制成,在上述转子向一个方向旋转期间打开上述粘性流体通道,而在上述转子向另一方向旋转期间关闭上述粘性流体通道,上述阀的一端安装在上述转子的转动翼上,另一端可与上述外壳的内表面弹性接触。
(2)、在(1)所述的阻尼器装置中,其中,上述粘性流体为硅油,上述阀以对上述硅油具有非膨润性的三元乙丙橡胶制成。
(3)、本发明的阻尼器装置,包括以下零部件外壳,装在上述外壳内的粘性流体,可旋转地装于上述外壳内的转子,以及防止上述粘性流体从上述转子和上述外壳之间泄漏的密封件;其中,在上述外壳或上述转子上设转动翼,上述转动翼具有粘性流体通道并向圆周方向在上述粘性流体中相对运动且在半径方向延伸从而使其隔开容纳上述粘性流体的上述外壳的容纳部;在上述转动翼上设置阀,上述阀在上述转子向一个方向旋转期间打开上述粘性流体通道,而在上述转子向另一方向旋转期间关闭上述粘性流体通道,在上述外壳上设置朝向上述转子的轴部方向突出的壁部,将具有与上述转子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上述壁部的面和与该面对置的、具有与上述旋转轴线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上述转子的面之间作为使被压缩的上述粘性流体通过的通道。
采用本发明,由于将具有粘性流体通道并向圆周方向在粘性流体中相对运动且在半径方向延伸从而使其隔开容纳粘性流体的外壳的容纳部的转动翼设置在外壳或转子上,将以可弹性变形的弹性体制成、在转子向一个方向旋转期间打开粘性流体通道,而在转子向另一方向旋转期间关闭粘性流体通道的阀设置在转动翼上,因而,在制动力矩发生时,通过以阀可靠地关闭粘性流体通道,则可使粘性流体只通过预定的通道,而使制动力矩保持一定精度。
另外,由于阀以可弹性变形的弹性体制成,因而,由于可提高阀的耐久性,进而可提高阻尼器装置的耐久性。
并且,由于阀至少与外壳的内表面弹性接触,因而粘性流体能可靠地只通过预定的通道,可进一步提高制动力矩的精度。
再者,由于粘性流体为硅油,阀由对硅油具有非膨润性的三元乙丙橡胶制成,因而,阀对温度变化不会出现动作不良,即使在寒冷地带也可正常使用。
另外,由于将具有粘性流通道并向圆周方向在粘性流体中相对运动且在半径方向延伸从而使其隔开容纳粘性流体的外壳的容纳部的转动翼设置在外壳或转子上,将以可弹性变形的弹性体制成、在转子向一个方向旋转期间打开粘性流体通道,而在转子向另一方向旋转期间关闭粘性流体通道的阀设置在转动翼上,在外壳上设置朝向转子的轴部方向突出的壁部,将具有与转子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壁部的面和与该面对置的、具有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转子的面之间作为使被压缩的粘性流体通过的通道,因而,制动力矩发生时,通道因通过通道的粘性流体的压力被打开,通道的间隔因外壳的刚性而保持一定,从而可使制动力矩保持一定精度。
此外,由于形成通道的构件可保持刚性,因而可提高阻尼器装置的耐久性。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壳体的正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壳体的仰视图。
图5是沿图2的A-A线的剖面图。
图6是沿图2的B-B线的剖面图。
图7是图1所示的盖的俯视图。
图8是沿图7的C-C线的剖面图。
图9是图1所示的第2阀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第2阀的正视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第2阀的仰视图。
图12是图1所示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转子的左侧予以半剖的正视图。
图14是图12所示的转子的仰视图。
图15是图1所示的第1阀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第1阀的正视图。
图17是图15所示的第1阀的仰视图。
图18是图15所示的第1阀的右侧视图。
图19是图1所示的臂的俯视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臂的带局部剖的正视图。
图21是沿图19的D-D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2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俯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正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后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仰视图。
图2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27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28是沿图22的E-E线的局部剖面图。
图29是沿图22的E-E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30是沿图22的F-F线的放大的半剖面图。
图3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3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3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3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中,D表示阻尼器装置,由以下零部件构成由具有刚性的合成树脂例如聚碳酸酯制成的壳体11;用于封闭该壳体11的开口部分、由具有刚性的合成树脂例如聚碳酸酯制成的盖21;安装在设置于壳体11内的底部的第2转动翼上的、由合成树脂例如聚缩醛制成的第2阀31;作为容纳在以盖21封闭的壳体11内(容纳部15)的粘性流体的硅油41;可旋转地装于外壳11内、具有从盖21的通孔22向外部突出的一部分轴部52的、由合成树脂例如聚缩醛制成的转子51;安装在设置于该转子51上的第1转动翼54上、由对粘性液体例如硅油41具有非膨润性、并具有弹性的三元乙丙橡胶制成的第1阀61;防止硅油41从盖21和转子51之间泄漏的密封件、由例如自润滑的硅橡胶形成的O型圈71;外径比转子51的凸缘部53的外径稍小、配置在盖21和转子51的凸缘部53之间的合成树脂制成的圆环状封闭片81;安装在从盖21突出的转子51的轴部52上的、由具有刚性的合成树脂例如聚缩醛制成的臂91。
此外,外壳由壳体11和盖21构成。
图2是图1所示的壳体的俯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壳体的正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壳体的仰视图,图5是沿图2的A-A线的剖面图,图6是沿图2的B-B线的剖面图。
在这些图中,壳体11由以下部分构成设置有绕平面形状为圆形的底部13外缘形成的圆筒壁部14的壳体本体12;在底部13的底面中心设置的圆柱状的轴支承部16;在以底部13的底面的轴支承部16为中心的对称位置上,距轴支承部16一定距离向轴支承部16的轴向(转子51的轴部52的轴向)延伸、同时向半径方向延伸到圆筒壁部14的2个第2转动翼17;以及在壳体本体12的外周向径向设置的臂部18。
在上述的圆筒壁部14的内周上侧设置有下侧直径增大的台阶部14a,从该下侧直径增大的台阶部14a的上端向上方直径逐渐增大的圆锥部14b,与该圆锥部14b的上端连接的上侧直径增大的台阶部14c。
上述的第2转动翼17朝向转子51的轴部52的方向并兼作突出的壁部;在该第2转动翼17上设置有作为硅油41流通的第2粘性流体通道的缺口17a和安装第2阀31的轴支承缺口17b;该第2阀31用于转子51在向一个方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期间打开缺口17a,而在转子51向另一方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期间封闭缺口17a。
并且,第2转动翼17的高度取为与转子51的凸缘部53的下表面滑动接触的水平高度,另外,第2转动翼17的内周侧上端作成朝向中心下降的圆锥面17c。
在上述臂部18的前端设有安装孔18a。
此外,15表示在壳体本体12(外壳)内形成的容纳部,是容纳硅油41的部分,相当于由壳体11和盖21形成的空间。
并且,在外壳内容纳有转子51状态的容纳部15被转子51的第1转动翼54和第2转动翼17分隔开。
图7是图1所示的盖的俯视图,图8是沿图7的C-C线的剖面图。
图7或图8中,在盖21的中心设有转子51的轴部52穿过的通孔22,在该通孔22的下侧设有圆筒状的减轻重量孔以用于容纳O型圈的直径增大的台阶部23以使O型圈能到达下端;进而,在盖21的外缘设有与壳体本体12的圆锥部14b对接的、向上方直径逐渐增大的圆锥部24和与该圆锥部24的上端相连、与壳体本体12的上侧直径增大台阶部14c对接的上侧直径增大台阶部25。
图9是图1所示的第2阀的俯视图,图10是图9所示的第2阀正视图,图11是图9所示的第2阀的仰视图。
在这些图中,第2阀31由可旋转地插入壳体11的轴支承缺口17b内的轴部32和从该轴部32延伸、用于开闭壳体11的缺口17a的阀部33构成。
此外,在阀部33的下侧虽设有缺口33a,但该缺口33a的大小做成在与壳体11的缺口17a重合时不形成开口。
图12是图1所示的转子的俯视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转子的左侧予以半剖的正视图,图14是图12所示的转子的仰视图。
在这些图中,转子51由以下部分构成圆柱状的轴部52,形成于该轴部52的外周、以轴部52为中心而俯视为圆形的凸缘部53,和在该凸缘部53的下表面以轴部52为中心的对称位置上从轴部52的外周呈辐射状(向半径方向)连接设置并使壳体11的容纳部15隔开的第1转动翼54。
在上述轴部52上,在底面侧设可旋转地与壳体11的轴支承部16配合的圆筒形的凹处52a,在从盖21的通孔22突出的部分上设有被工字形切割的工字形切割台阶部52b,在工字形切割的平面部分(垂直面)上分别设置水平方向的配合槽52c。
在上述凸缘部53上,在以轴部52为中心的同心圆上,例如以180度的间隔设置2个孔53a。
该凸缘部53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后述的力矩产生时,间隔室(A)因压缩产生的压力不至于直接传递给O型圈71;该凸缘53作成圆盘状以便堵住硅油41所在的间隔室(A)和间隔室(B)与O型圈71之间并密封圆筒壁部14。
并且,由于在向力矩产生方向(图30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间隔室(A)因大的压缩力而产生正压,为了一旦硅油41进入盖21和凸缘部53之间时形成用于使硅油41放出的通道,在转子51的凸缘部53上设有孔53a,以便使硅油41在向力矩产生方向旋转时位于成为负压的间隔室的间隔室(B),因而,进入盖21和凸缘部53之间的硅油41通过孔53a向负压的间隔室(B)流动,则可避免发生以硅油41封闭在盖21和凸缘部53之间的状态而使盖21变形等故障。
另外,由于不对O型圈71施加负荷,因而,硅油41不会从转子51和外壳之间泄漏,可提高耐久性。
在上述第1转动翼54上,设有作为硅油41流通的第1粘性流体通道的缺口54a,和安装第1阀61的轴支承缺口54b;该第1阀在转子51向一个方向(图12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期间打开缺口54a,而在转子51向另一方向(图12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期间关闭缺口54a。
此外,轴部52和凸缘部53的接合部分的下侧,即与壳体11的圆锥面17c对置的部分做成向下侧逐渐变窄的圆锥面55,该圆锥面55和壳体11的圆锥面17c之间作为使被压缩(加压)的硅油41通过的通道58。
图15是图1所示的第1阀的俯视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第1阀的正视图,图17是图15所示的第1阀的仰视图,图18是图15所示的第1阀的右侧视图。
在这些图中,第1阀61由以下部分构成压入转子51的轴支承缺口54b内的轴部62,从该轴部62延伸、开关转子51的缺口54a的阀部63,向上下方向延伸并与该阀部63的前端连接设置的、有效地承受被压缩(加压)的硅油41的压力并用于在阀部63堵塞缺口54a的突条64。
图19是图1所示的臂的俯视图,图20是图19所示的臂的局部剖的正视图,图21是沿图19的D-D线的放大剖面图。
在这些图中,臂91由第1水平部92、与该水平部92的右端相连的倾斜部93和与该倾斜部93的右端相连的第2水平部94构成,各部分92-94俯视为连成直线状。
在上述第1水平部92上,在左端的圆弧状的中心处设有切成工字形的安装孔92a,在该安装孔92a的垂直面部分分别设有与设置在转子51的轴部52的配合槽52c配合的配合突条92b,在该配合突条92的外侧分别设有减轻重量槽92c从而使配合突条92可前后稍微移动。
在上述水平部94上,在右端的圆弧状的中心处,设有圆形的安装孔94a。
下面,说明阻尼器装置D组装的一个例子。
首先,将第2阀31的轴部32分别可旋转地插入壳体11的2个轴支承缺口17b内。
然后,将第1阀61的轴部32分别压入转子51的2个轴支承缺口54b内。
其次,将适量的硅油41注入容纳部15内,在用硅油涂覆转子51的凹处52b、轴部52的下侧和凸缘部53等后,将轴部52的一部分和凸缘部53安放在容纳部15内,从而使壳体11的轴支承部16配合到凹处52a。
这样,当将轴部52的一部分和凸缘部53装入已注入硅油41的容纳部15内时,由于在凸缘部53上设有孔53a,因而凸缘部53下侧(容纳部15内)的空气可从孔53a向上方排出的同时,硅油41也从孔53a向凸缘部53的上侧稍微溢出。
因此,空气不会混进凸缘部53的下侧(容纳部15内),可减小源于混进了容纳部15内的空气所致的制动力矩的波动。
然后,在将转子51的轴部52镶上O型圈71,并绕凸缘部53的外缘放上圆环状封闭片81后,将转子51的轴部52插入盖21的通孔22内,并一边将O型圈压入直径增大台阶部23内、一边使盖21的圆锥部24与壳体11的圆锥部14b对接,同时使上侧直径增大台阶部25与上侧直径增大台阶部14c对接,从而用盖21封闭壳体11的开口部。
这样,当以盖21封闭壳体11的开口部时,凸缘部53上侧的空气几乎都被排出到外壳之外,凸缘部53和盖21通过硅油41和圆环状封闭片81接触,直径增大台阶部23内的O型圈71可防止硅油41从盖21和轴部52之间泄漏。
接着,壳体11的上端内侧和盖21的外缘之间以例如高频焊接使整个周边焊接并封闭。
然后,当将从盖21突出的转子51的轴部52压入臂91的安装孔92a内时,如图22-图30所示,可通过配合凸条92b和配合槽52c的配合进行组装,从而结束阻尼器装置D的组装。
当这样组装阻尼器装置D时,第1阀61成为与外壳的内表面、即壳体11的底面和内周面及盖21的下表面弹性接触的状态,并可靠地将容纳部15隔开。
图31-图34是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下面对其动作进行说明。
阻尼器装置D的安装是,例如以臂部18将壳体11在上下方向安装到机器的本体的开口部上,而臂91以第2水平部94安装在开关本体的开口部的盖体上。
并且,盖体关闭的状态相当于图31,盖体打开的状态相当于图34。
首先,在图31所示的盖体关闭本体的开口部的状态下,如图22中的箭头所示,当用于解除省略了图示的锁紧机构等而打开盖体的臂9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时,通过经臂91与盖体连接的转子51在逆时针方向的转动,由于被第1阀61和第2阀31夹在中间的容纳部15内的间隔室A的硅油41被压缩,如图32所示,第1阀61借助于间隔室A内的硅油41的压力而关闭设置在转子51上的第1转动翼54的缺口54a,而第2阀31借助于间隔室A内的硅油41的压力关闭设置在壳体11上的第2转动翼17的缺口17a。
因此,在缺口54a、17a被第1阀61和第2阀31封闭的间隔室A内被压缩的硅油41难于从该间隔室A中抽出,从而对盖体在打开方向的转动动作进行制动。
此外,间隔室A内被压缩的硅油41如图30的放大图所示,经通道58流出到容纳部15内相邻的间隔室B。
这样,被压缩的硅油41通过通道58时,由于形成通路58的第2转动翼17的圆锥面17c和转子51的圆锥面55具有与转子51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正交成分面,即,由于圆锥面17c、55可以分解为与转子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正交面和与转子51的旋转轴线平行的平行面,而圆锥面17c、55具有与转子51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正交面(正交成分面),因而可以使壳体11的底部和转子51受到由通过通道58的硅油41的压力所形成的离开方向的应力,从而使通道58扩开,通道58的间隔因外壳的刚性而保持一定。因此,由于通道58的间隔保持一定,可使制动力矩保持一定精度。
然后,当盖体旋转到打开位置而与省略了图示的制动件接触时,阻尼器装置D停止在图33所示的状态。
当在该状态下为了关闭本体的开口部而使盖体旋转,使臂91向与图22所示的箭头方向相反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由于间隔室A内的硅油41未被压缩而间隔室B内的硅油41被压缩,如图34所示,第1阀61由于被压缩的间隔室B内的硅油41的压力而打开第1转动翼54的缺口54a,而第2阀31由于被压缩的间隔室B内的硅油41的压力而打开第2转动翼17的缺口17a。
因此,硅油41从间隔室B通过以下各部分迅速地向间隔室A移动(流动),从而使盖体向关闭方向的旋转动作成为非制动;这些部分是第1转动翼54的缺口54a内、第1转动翼54和圆筒壁部14之间、第2转动翼17的缺口17a内和阀部33的缺口33a内。
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这一实施例,在转子51上设有第1转动翼54,该第1转动翼54具有缺口54a,在硅油41中向圆周移动、向半径方向延伸使其隔开容纳硅油41的外壳的容纳部15,以及在第1转动翼54上设有第1阀61,该第1阀以可弹性变形的弹性体制成,在转子51向一个方向旋转期间打开缺口54a,而在转子51向另一方向旋转期间关闭缺口54a;因而,在制动力矩发生时,通过以第1阀61可靠地封闭缺口54a,则能使硅油41只通过预定的通道58,从而可将制动力矩保持一定精度。
另外,由于第1阀61以可弹性变形的弹性体制成,因而,可提高第1阀61的耐久性,进而也可提高阻尼器装置D的耐久性。
并且,由于第1阀61与外壳的内表面和转子51的外表面弹性接触,因而,可使硅油可靠地通过预定的通道58,可进一步提高制动力矩的精度。
再有,由于第1阀61以对硅油41具有非膨润性的三元乙丙橡胶制成,因而,第1阀61对温度变化不会出现动作不良,即使在寒冷地带也能正常使用。
进而,由于在外壳上设置朝向转子51的轴部52方向突出的壁部(第2转动翼17),将具有与转子51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壁部的面(17c)和与该面(17c)对置的、具有与转子51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转子51的面55之间作为使被压缩的硅油41通过的通道58;因而,由于在制动力矩发生时,通道58因通过通道58的硅油41的压力而扩开,通道58的间隔因外壳的刚性而保持一定,从而可使制动力矩保持一定精度。
并且,由于可使形成通道58的外壳和转子51具有刚性,因而可提高阻尼器装置D的耐久性。
再有,由于在第2转动翼17上设置转子51在向一个方向旋转期间打开缺口17a,而在转子51向另一方向旋转期间关闭缺口17a的第2阀31,因而,为了在非制动时使硅油41不产生制动力矩,则至少使被压缩的硅油41通过2个缺口17a、54a,从而可使非制动时的制动力矩降低。
另外,由于可通过设置第2阀31减轻第1阀61的负荷,因而,可提高第1阀61的耐久性,从而也提高阻尼器装置D的耐久性。
并且,由于在盖21和转子51的凸缘部53之间配置圆环状封闭片81,因而,在开始动作时,硅油41不会漫入盖21和转子51之间,可降低盖21和转子51之间所发生的摩擦阻力。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表示的虽然是第2阀31以合成树脂制成的例子,但该第2阀也可以用弹性体制成。
并且,作为粘性流体表示的虽然是使用硅油41的例子,但也可以使用具有同样功能的其它粘性流体,例如润滑脂等。
另外,虽然表示的是在外壳上设第2转动翼17,在该第2转动翼17上设第2阀31的同时,在转子51上设第1转动翼54,在该第1转动翼54上设第1阀61的例子,但即使采用在外壳上设第1转动翼,在该第1转动翼上设第1阀的同时,在转子上设第2转动翼,在该第2转动翼上设第2阀的结构,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这样,由于在外壳上设第1转动翼,在该第1转动翼上设第1阀的同时,在转子上设第2转动翼,在该第2转动翼上设第2阀的情况下,由于2个阀都采用压入安装的结构,各阀都不能从其转动翼中脱出,因而,组装作业容易进行,可以高效率地进行阻尼器装置的组装。
另外,表示的虽是以缺口17a、54a作为各粘性流体通道的例子,但通过以孔作为各粘性流体通道,也能可靠地开闭各粘性流体通道。
再有,虽表示的是使转子51的轴部52突出于外壳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不使转子的轴部突出于外壳,而是在从外壳露出的转子的轴部上设置配合凹部,使连接部件与该配合凹部配合而使转子相对外壳转动。
并且,虽表示的是以圆锥面17C、55形成通道58的例子,但很显然,也可以只以与转子51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正交面形成。
另外,虽表示的是以非弹性体形成第2阀61的例子,但即使以弹性体形成第2阀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再者,虽表示的是以自润滑的硅橡胶形成O型圈的例子,但O型圈通过以对硅油41具有非膨润性的三元乙丙橡胶制成,则可以减小O型圈因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所致的制动力矩的变动,从而即使在寒冷地带也可正常使用。
此外,虽表示的是具有如下结构的例子,即外壳由壳体11和盖21构成,在壳体11上设有硅油41的容纳部15,在盖体21上设有转子51的轴部52穿过的通孔22,以O型圈71防止硅油41从盖21和轴部52之间泄漏;但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即在盖上设置硅油的容纳部,在壳体上设置转子的轴部穿过的通孔,并以O型圈防止硅油从壳体和轴部之间泄漏。
权利要求
1.一种阻尼器装置,包括以下零部件外壳,装在上述外壳内的粘性流体,可旋转地装于上述外壳内的转子,以及防止上述粘性流体从上述转子和上述外壳之间泄漏的密封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壳或上述转子上设转动翼,上述转动翼具有粘性流体通道并向圆周方向在上述粘性流体中相对运动且在半径方向延伸从而使其隔开容纳上述粘性流体的上述外壳的容纳部;在上述转动翼上设置阀,上述阀在上述转子向一个方向旋转期间打开上述粘性流体通道,而在上述转子向另一方向旋转期间关闭上述粘性流体通道,在上述外壳上设置朝向上述转子的轴部方向突出的壁部,将具有与上述转子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上述壁部的面和与该面对置的、具有与上述旋转轴线正交的正交成分面的上述转子的面之间作为使被压缩的上述粘性流体通过的通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阻尼器装置,它可以使制动力矩保持一定精度,可以不对阀施加大的负荷而提高其耐久性。其由外壳(11、21),容纳在外壳内的硅油(41),可旋转地装在外壳内的转子(51)和可防止硅油从该转子和外壳之间泄漏的O型圈(71)构成。其中,在转子上设有在硅油中向圆周方向运动的、在半径方向延伸从而隔开容纳有硅油(41)的外壳(11,21)的容纳部(15)并具有缺口(54a)的第1转动翼(54),在第1转动翼(54)上设有以可弹性变形的弹性体形成的第1阀(61),该第1阀(61)用于转子(51)在一个方向旋转期间打开缺口(54a),而转子(51)向另一方向旋转期间关闭缺口(54a)。
文档编号E05F3/14GK101063473SQ200710109180
公开日2007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7日
发明者濑户康彦, 西山雅幸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