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1627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门锁装置,具备外壳,至少具有设置了支承板部的金属制的板且固定在门上;内侧手柄杆,由上述支承板部能转动地支承,以根据车厢侧处的门敞开操作而转动;打开杆,能转动地支承在上述外壳上,以根据门敞开操作力的输入而转动;儿童锁机构,能够根据面朝车厢内的操作捏手的操作而对上述内侧手柄杆以及上述打开杆之间的上述门敞开操作力的传递/断开进行切换,且至少有一部分组装在上述外壳上;能够切换锁定状态以及开锁状态,该锁定状态不论上述打开杆怎样转动均会维持门的闭门状态,该开锁状态能根据上述打开杆的转动而将门敞开。
背景技术
根据专利文献1公知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其将构成儿童锁机构的各部件分别安装在支承板部上,该支承板部被设置在构成外壳的一部分的金属制的板上。
(专利文献1)特开平9-100667号公报但是,如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装置所示,在将儿童锁机构的整个构成部件安装在板的支承板部上的构成中,金属制的板大型化,导致门锁装置的重量以及成本的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使构成外壳的一部分的板的支承板部小型化,以实现轻量化以及成本降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是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具备外壳,至少具有设置了支承板部的金属制的板且固定在门上;内侧手柄杆,由上述支承板部能转动地支承,以根据车厢侧处的门敞开操作而转动;打开杆,能转动地支承在上述外壳上,以根据门敞开操作力的输入而转动;儿童锁机构,至少有一部分组装在上述外壳上,能够根据面朝车厢内的操作捏手的操作而对上述内侧手柄杆以及上述打开杆之间的上述门敞开操作力的传递/断开进行切换;能够切换成锁定状态以及开锁状态,该锁定状态不论上述打开杆怎样转动均会维持门的闭门状态,该开锁状态能根据上述打开杆的转动而将门敞开,其特征在于,上述儿童锁机构具备中间杆,连接在上述打开杆上,并能转动地安装在上述支承板部;童用连杆,能够切换该中间杆以及上述内侧手柄杆的连接以及连接解除;童用杆,具有上述操作捏手且连接到上述童用连杆上;该童用杆能转动地轴支承于在上述外壳上所安装的合成树脂制的致动器壳体上。
此外,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支承板部上设置有引导上述童用连杆的动作的引导孔。
根据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使需要比较大的支承强度的内侧手柄杆与在儿童锁机构的构成部件中需要比较大的支承强度的中间杆轴支承在外壳上的金属制的板的支承板部上,使只要使用比较小的支承力即可的童用杆轴支承在合成树脂制的致动器壳体上,由此将支承板部即板小型化,从而可实现门锁装置的轻量化以及成本降低。此外,在不需要儿童锁机构的门锁装置中,可以变更内侧手柄杆的形状并且去掉儿童锁机构,而直接将动力从内侧手柄杆传递给打开杆,由于不必大幅变更规格便可加以挪用,所以在部件挪用方面也是有效的。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通过引导孔来引导童用连杆的动作,从而可以使童用连杆乃至儿童锁机构的动作准确且稳定。


图1是表示门锁装置向门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在拆除盖后的状态下的图1的2向视图。
图3是在拆除盖以及致动器壳体后的状态下的门锁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图2的4-4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4的5-5线的剖视图。
图6是在儿童锁机构的开锁状态下的图2的要部放大图。
图7是在儿童锁机构的开锁状态下内侧手柄杆转动的时与图6对应的图。
图8是在儿童锁机构的锁定状态下的与图6对应的图。
图9是在儿童锁机构的锁定状态下内侧手柄杆转动时的与图6对应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12外壳13板13b支承板部21致动器壳体27打开杆30内侧手柄杆32儿童锁机构33中间杆34童用连杆35童用杆36操作捏手40引导孔D门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9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图1是表示门锁装置向门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拆除盖后的状态下的图1的2向视图,图3是在拆除盖以及致动器壳体后的状态下的门锁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图2的4-4线的剖视图,图5是图4的5-5线的剖视图,图6是在儿童锁机构的开锁状态下的图2的要部放大图,图7是在儿童锁机构的开锁状态下内侧手柄杆转动时的与图6对应的图,图8是在儿童锁机构的锁定状态下的与图6对应的图,图9是在儿童锁机构的锁定状态下内侧手柄杆转动时的与图6对应的图。
首先在图1以及图2中,例如在乘用车辆的右侧后部的门D上安装有门锁装置11的外壳12,该外壳12至少具有设置了支承板部13b的金属制的板13且安装在门D上,在该实施例中,在金属制的第1板13以及金属制的第2板14之间夹持有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外壳主体15。而且,在平板状的第2板14上设置有使车身侧的撞击器(未图示)进入的开口部16。此外,第1板13的支承板部13b呈直角且一体地连接设置在与第2板14平行的平板状的板主体部13a上,在门D关闭的状态下,使上述第2板1 4向着车身侧,用多个螺栓17,17…将外壳12紧固连接在门D上。
上述外壳主体15具有与上述第2板14的车厢侧端部成直角的门部15a,连接到上述开口部16的进入凹部18,以向上述门部15a开口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外壳主体15上。而且,上述撞击器从开口部16进入到进入凹部18内。
一并参照图3,在上述外壳12的外壳主体15以及第2板14之间能转动地支承有锁闩19(参照图2),该锁闩19卡合在进入到进入凹部18中的撞击器上,向闭门方向转动并向开门方向被弹性施力,在上述外壳12的外壳主体15以及第1板13之间能转动地支承有棘轮20(参照图3),该棘轮20能够在卡合到上述锁闩19的卡合位置以及解除该卡合的卡合解除位置之间转动。进而,通过使棘轮20与卡合在上述撞击器上且向闭门侧转动的锁闩19相卡合,而且维持该卡合状态,从而可将门D维持在闭门锁定状态,通过解除棘轮20对于锁闩19的卡合,则可解除门D的闭门锁定状态。
合成树脂制的致动器壳体21以覆盖上述外壳12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外壳12上。该致动器壳体21是将第1以及第2壳体半体22、23在多处被弹性卡合且在多处被紧固连接,从而接合而成的,以将第2壳体半体23配置在门D的内侧面板24侧的方式配置在门D内,第2壳体半体23的一部分由夹设在第2壳体半体23以及上述内侧面板24之间的合成树脂制的盖25覆盖。
在上述致动器壳体21内收纳有致动器(未图示),根据未图示的电动马达的动作,对能够根据敞开操作力的作用使上述棘轮20向卡合解除位置侧动作的开锁状态以及即使上述敞开操作力作用也要阻止上述棘轮20向着卡合解除位置侧动作的锁定状态进行切换,并且,根据从锁定捏手(未图示)向着捏手杆26输入的切换操作力,来切换上述开锁状态以及上述锁定状态,所述捏手杆26被上述盖25覆盖而从第2壳体半体23突出。
在上述外壳12的第1板13的支承板部13b以及外壳主体15之间,以根据门敞开操作力的输入而转动的方式能转动地支承有打开杆27,根据上述门敞开操作力输入到开锁状态下的上述打开杆27的一端时的该打开杆27的转动,上述棘轮20转动到卡合解除位置。且打开杆27沿着外壳12的进入凹部18的长度方向延伸,通过将第1板13的板主体部13a、外壳主体15以及第2板14接合的铆钉28能转动地支承上述打开杆27的中间部,在板主体部13a以及打开杆27之间设置有弹簧29,该弹簧29向与上述门敞开操作力抗衡的一侧对该打开杆27弹性施力。
在上述第1板13的支承板部13b上,经支轴31能转动地支承有根据在车厢侧的未图示的内侧手柄的门敞开操作而转动的内侧手柄杆30的中间部,该内侧手柄杆30的一端部30a上连接对来自上述内侧手柄的门敞开操作力进行传递的线缆(未图示)。
在开锁状态下,通过从上述内侧手柄杆30向上述打开杆27传递敞开操作力以使打开杆27转动,则上述棘轮20向卡合解除位置转动,在外壳12上组装儿童锁机构32的至少一部分,该儿童锁机构32能够根据面朝车厢内的操作捏手36的操作来切换内侧手柄杆30以及打开杆27之间的门敞开操作力的传递/断开。
在图4以及图5中,儿童锁机构32具备中间杆33,连接在上述打开杆27上,能转动地安装在第1板13的支承板部13b上;合成树脂制的童用连杆34,能够切换该中间杆33以及上述内侧手柄杆30的连接以及连接解除;合成树脂制的童用杆35,具有操作捏手36且连接到童用连杆34。
上述中间杆33与上述内侧手柄杆30一同由支轴31能转动地支承在支承板13b上,在该中间杆33上一体设置推压部33a,该推压部33a抵接在在上述打开杆27的一端上设置的输入板部27a上用以推压、转动该打开杆27。此外,在中间杆33上一体设置有沿着支轴31的半径方向延伸的臂部33b,在该臂部33b上设置顺沿于上述支轴31的半径方向的长孔37。
在上述内侧手柄杆30的另一端一体设置卡合臂部30b。另一方面,童用连杆34在一端部具有可卡合、抵接在上述内侧手柄杆30的卡合臂部30b上的卡止部38且上下延伸,上述卡止部38可移动地安装在该长孔37上,从而使设置在该卡止部38的外周上的环状槽39卡合在上述长孔37的两侧缘。
在上述卡止部38位于长孔37的上述支轴31侧的端部的状态中,如图5以及图6所示,上述内侧手柄杆30的卡合臂部30b卡合、抵接在上述卡止部38上,若在该状态下内侧手柄杆30转动,则如图7所示,上述中间杆33与内侧手柄杆30一同绕支轴31的轴线转动,门敞开操作力可从中间杆33的推压部33a传递给打开杆27的输入板部27a。此外,在上述卡止部38位于上述长孔37的与上述支轴31相反一侧的端部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上述内侧手柄杆30的卡合臂部30b不能抵接到卡止部38,此时如图9所示,即使内侧手柄杆30转动,卡合臂部30b仅空振摆而不会抵接到卡止部38上,门敞开操作力不会从中间杆33传递给打开杆27。
上述卡止部38在长孔37内的位置是通过如下方式切换的,即,童用连杆34根据童用杆35的转动而在长度方向移动,引导上述卡止部38、即上述童用连杆34的动作的引导孔40设置在第1板13的支承板部13b上。该引导孔40形成为大体L字状,具有第1孔部40a,为了能够在内侧手柄杆30的非动作状态下使上述卡止部38沿着长孔37移动而沿着支轴31的半径方向较长地延伸;第2孔部40b,较长地延伸,从而容许位于长孔37的支轴31侧的端部的卡止部38根据内侧手柄杆30的转动而绕支轴31的轴线转动。
但是,童用杆35通过螺纹部件41能转动地轴支承于致动器壳体21的第2壳体半体23上,沿着上述螺纹部件41的半径方向延伸的连接臂部35a一体设置在童用杆35上,该连接臂部35a的前端配置在从由盖25覆盖的部分偏离的位置,操作捏手36呈直角且一体地连接设置在该连接臂部35a的前端。此外,在上述连接臂部35a的前端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卡合突部46,该卡合突部46向与操作捏手36相反的一侧突出,该卡合突部46被贯通插入并卡合在在童用连杆34的另一端上设置的卡合孔42中。而且,在儿童锁机构32向着上述外壳12以及上述致动器壳体21组装的状态下,上述操作捏手36从门D的内侧面板24向车厢侧突出。
通过操作捏手36来转动操作童用杆35,童用连杆34在开锁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开锁位置使童用连杆34的一端的卡止部38位于中间杆33的长孔37的支承31侧的端部,所述锁定位置使上述卡止部38位于上述长孔37的与上述支轴31相反一侧的端部。
而且,在上述童用杆35上一体设置有臂部35b,该臂部35b在与上述连接臂部35a大体成90度的方向沿着上述螺纹部件41的半径方向延伸。在该臂部35b的前端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在致动器壳体21一侧突出的突部43,在上述致动器壳体21的第2壳体半体23上,相互邻接设置有开锁位置用卡止凹部44,为了使童用连杆34为开锁位置而在童用杆35转动时卡合上述突部43;和锁定位置用卡止凹部45,为了使童用连杆34为锁定位置而在童用杆35转动时卡合上述突部43;为了使童用连杆34在开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在转动操作童用杆35时赋予卡塔感。
下面,对于该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儿童锁机构32具备中间杆33,连接在打开杆27上,能转动地安装在外壳12的支承板部13b上;童用连杆34,能够切换该中间杆33以及内侧手柄杆30的连接以及连接解除;童用杆35,具有操作捏手36且连接到童用连杆34上;该童用杆35能转动地轴支承于在外壳12上安装的合成树脂制的致动器壳体21上。
即,使需要比较大的支承强度的内侧手柄杆30、和在儿童锁机构32的构成部件中需要比较大的支承强度的中间杆33,轴支承在外壳12上的第1板13的支承板部13b上,使只要使用比较小的支承力即可的童用杆35轴支承在合成树脂制的致动器壳体21上,由此将支承板部13b即第1板13小型化,从而可实现门锁装置11的轻量化以及成本降低。
此外,在不需要儿童锁机构32的门锁装置中,可以变更内侧手柄杆30的形状并且去掉儿童锁机构,而将动力从内侧手柄杆30直接传递给打开杆27,由于不必大幅变更规格便可加以挪用,所以在部件挪用方面也是有效的。
此外,在上述第1板13的支承板部13b上,设置有引导上述童用连杆34的动作的引导孔40,由此,通过引导孔40来引导童用连杆34的动作,从而可以使童用连杆34乃至儿童锁机构32的动作准确且稳定。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本发明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具备外壳(12),至少具有设置了支承板部(13b)的金属制的板(13)且固定在门(D)上;内侧手柄杆(30),由上述支承板部(13b)能转动地支承,以根据车厢侧处的门敞开操作而转动;打开杆(27),能转动地支承在上述外壳(12)上,以根据门敞开操作力的输入而转动;儿童锁机构(32),至少有一部分组装在上述外壳(12)上,能够根据面朝车厢内的操作捏手(36)的操作而对上述内侧手柄杆(30)以及上述打开杆(27)之间的上述门敞开操作力的传递/断开进行切换,能够切换成锁定状态以及开锁状态,该锁定状态不论上述打开杆(27)怎样转动均会维持门(D)的闭门状态,该开锁状态能根据上述打开杆(27)的转动而将门敞开(D),其特征在于,上述儿童锁机构(32)具备中间杆(33),连接在上述打开杆(27)上,并能转动地安装在上述支承板部(13b)上;童用连杆(34),能够切换该中间杆(33)以及上述内侧手柄杆(30)的连接以及连接解除;童用杆(35),具有上述操作捏手(36)且连接到上述童用连杆(34)上;该童用杆(35)能转动地轴支承于在上述外壳(12)上所安装的合成树脂制的致动器壳体(21)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支承板部(13b)上设置有引导上述童用连杆(34)的动作的引导孔(40)。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具备内侧手柄杆,由外壳的支承板部来支承;打开杆,能转动地支承在外壳上;儿童锁机构,对内侧手柄杆以及打开杆之间的门敞开操作力的传递/断开进行切换;其中,将构成外壳的一部分的板的支承板部小型化,实现轻量化以及成本降低。儿童锁机构(32)具备中间杆(33),连接在打开杆(27)上,能转动地安装在上述支承板部(13b);童用连杆(34),能够切换中间杆(33)以及内侧手柄杆(30)的连接以及连接解除;童用杆(35),具有操作捏手(36)且连接到童用连杆(34);该童用杆(35)能转动地轴支承于在外壳(12)上所安装的合成树脂制的致动器壳体(21)上。
文档编号E05B65/12GK101082255SQ20071010819
公开日2007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30日
发明者竹之下幸一, 增渕幸治 申请人: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