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1898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用门锁装置具备开放机构,其为了将车辆的车门形成相对于车身能够开放的状态而使闩锁机构从闭锁状态运转至开锁状态;锁定机构,其具备能够将夹装于该开放机构的锁定/非锁定部件驱动到上锁位置或者解锁位置的活动杆,限制或者允许上述开放机构的运转,从而进行上述车门的上锁或者解锁;电动式致动器,其经由上述活动杆将上述锁定/非锁定部件驱动到上锁位置或者解锁位置;以及外壳,其收纳上述开放机构、上述锁定机构以及上述电动式致动器;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装配于上述车门,例如,在日本特开 2006-266026号公报中所公开的装置。并且,车辆用门锁装置具备相当于上述开放机构、上述锁定机构、上述电动式致动器以及上述外壳的部件,并且具备紧急操作部件,其在上述锁定机构的上方组装于上述外壳,能够从上述车门的室内侧对其进行手动操作,且能够经由上述活动杆将上述锁定/非锁定部件从解锁位置驱动到上锁位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01-241248号公报中所公开的
直ο在上述日本特开2006-266026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采用钥匙锁定杆作为锁定机构的构成部件,并且,采用操作杆作为锁定机构的构成部件,其中,上述钥匙锁定杆设置于车门的室外侧,与位于车辆外侧的锁芯连结,通过对该锁芯进行的机械钥匙操作(手动操作)而运转,且借助上述活动杆将上述锁定/非锁定部件从解锁位置驱动到上锁位置,上述操作杆通过对设置于车门室内侧的锁定旋钮的手动操作而运转,借助上述活动杆将上述锁定/非锁定部件从解锁位置驱动到上锁位置。因此,在该车辆用门锁装置中,即使在紧急时(例如,因电池耗尽等导致电动式致动器暂时不运转时),也能够通过对锁芯进行的机械钥匙操作(手动操作)或者对锁定旋钮进行的手动操作,借助上述活动杆将上述锁定/非锁定部件从解锁位置驱动到上锁位置。另一方面,虽然在上述日本特开2001-241248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不具备相当于上述钥匙锁定杆、上述操作杆的部件,但由于具有能够从上述车门的室内侧对其进行手动操作,且借助上述活动杆将上述锁定/非锁定部件从解锁位置驱动到上锁位置的紧急操作部件,因此,即使在紧急时,也能够通过对紧急操作部件进行手动操作,借助上述活动杆将上述锁定/非锁定部件从解锁位置驱动到上锁位置。在上述日本特开2006-266026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和上述日本特开 2001-241248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虽然上述开放机构、上述锁定机构、上述电动式致动器等基本功能部件能够共用,但无法避免钥匙锁定杆和操作杆的有无、紧急操作部件的有无之类的不同之处。由此,具备锁芯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外壳的形状、和不具备锁芯而具备其它紧急操作部件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外壳的形状完全不同。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因锁芯、紧急操作部件的配置而较大地影响外壳的形状的车辆用门锁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开放机构,其使闩锁机构从闭锁状态运转至开锁状态,以形成为能够将车辆的车门相对于车身开放的状态;锁定机构,其具备能够将介在于所述开放机构之间的锁定/非锁定部件驱动到上锁位置或者解锁位置的活动杆,且该锁定机构通过限制或者允许所述开放机构的运转而进行所述车门的上锁或者解锁;电动式致动器,其借助所述活动杆将所述锁定/ 非锁定部件驱动到上锁位置或者解锁位置;外壳,其收纳所述开放机构、所述锁定机构以及所述电动式致动器;紧急操作部件,其在所述闩锁机构的上方组装于所述外壳,能够从所述车门的室内侧进行手动操作,并且该紧急操作部件能够借助所述活动杆将所述锁定/非锁定部件从解锁位置驱动到上锁位置;支承部,其设定于所述外壳,能够支承钥匙锁定杆、或者取代该钥匙锁定杆而位于车辆内侧的所述紧急操作部件中的任意一方,所述钥匙锁定杆与位于车辆外侧的锁芯连结,并且能够通过对该锁芯进行的机械钥匙操作而对所述活动杆进行驱动。在该情况下,可以构成为上述支承部具备从车辆外侧部位向车辆外侧突出的引导部,以便传递上述锁芯的操作力,并且形成引导与上述钥匙锁定杆连结的连结轴的曲面。 并且,可以构成为所述外壳具备外壳主体,该外壳主体位于所述车门内且面向室外侧; 以及外壳外罩,该外壳外罩组装于该外壳主体,位于所述车门内且面向室内侧,所述支承部构成为形成于所述外壳外罩且将所述紧急操作部件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安装孔,或者形成于所述外壳主体且将所述钥匙锁定杆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安装孔中的任意一方。并且,可以构成为所述外壳具备外壳主体,该外壳主体位于所述车门内且面向室外侧;以及外壳外罩,该外壳外罩组装于该外壳主体,位于所述车门内且面向室内侧,所述支承部构成为形成于所述外壳外罩且将所述紧急操作部件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安装孔, 或者形成于所述外壳主体并与所述引导部连通、且将所述钥匙锁定杆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安装孔中的任意一方。并且,可以构成为所述紧急操作部件具有轴部,该轴部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形成在所述外壳外罩的所述安装孔,并且所述轴部的端面露出到所述外壳外。并且,可以构成为 所述钥匙锁定杆借助外侧锁定杆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外壳主体的所述安装孔,所述外侧锁定杆形成于所述外壳主体,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安装孔,且该外侧锁定杆的端面露出到所述外壳外。在基于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代替钥匙锁定杆,可以在设置于外壳的支承部支承紧急操作部件。因此,如果构成为紧急操作部件支承于设置于外壳的支承部,则在紧急时(例如,因电池耗尽等导致电动式致动器暂时不运转时),通过对紧急操作部件进行的手动操作,能够经由上述活动杆将上述锁定/非锁定部件从解锁位置驱动到上锁位置。并且,在基于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可以在设置于外壳的支承部对钥匙锁定杆进行支承,该钥匙锁定杆与锁芯(例如,设置于前副驾驶席车门的室外侧)连结,并且能够利用对该锁芯进行的机械钥匙操作驱动活动杆。因此,如果构成为钥匙锁定杆支承于设置于外壳的支承部,将锁芯与该钥匙锁定杆连结,则能够通过对锁芯进行的机械钥匙操作(手动操作)使钥匙锁定杆运转,经由活动杆将锁定/非锁定部件从解锁位置驱动到上锁位置。此外,在基于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外壳,设定有能够支承钥匙锁定杆、或者取代该钥匙锁定杆而能够支承紧急操作部件的支承部,所述钥匙锁定杆与锁芯连结,并且能够通过对该锁芯进行的机械钥匙操作而对活动杆进行驱动。因此,如果构成为紧急操作部件支承于设置于外壳的支承部,则能够使该外壳成为适用于不具备锁芯以及锁定旋钮的车门(例如具备紧急操作部件的前副驾驶席车门)的门锁装置的外壳,并且,如果构成为钥匙锁定杆支承于设置于外壳的支承部,则能够使该外壳成为适用于具备锁芯的车门(例如具备锁芯的前副驾驶席车门)的门锁装置的外壳。因此,外壳的形状不会因锁芯、紧急操作部件的配置(是否采用)而受到较大影响。因此,例如将外壳的支承部以外的部位设置为相同形状,通过利用滑动模具(用于外壳的树脂成型模具的一个构成部件)对支承部的形状进行局部改变,由此,无论是否采用锁芯、紧急操作部件,都能够利用大致相同的树脂成型模具来制作外壳,能够实现该门锁装置的成本降低。


图1是概略地示出将基于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装配于不具备锁芯以及锁定旋钮的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室内侧的侧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室外侧的侧视图。图4是图2以及图3所示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在非锁定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结构图。图5是图2以及图3所示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在锁定状态的主要部分结构图。图6是图1 图5所示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的开放机构的一部分和锁定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图1 图5所示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的开放机构、锁定机构以及电动式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沿着图3的8-8线剖切而得的剖视图。图9是示出基于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与图8相当的剖视图。图10是构成车辆用门锁装置的情况下的与图7相当的分解立体图,该车辆用门锁装置以图1 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作为基础,装配于具备锁芯以及锁定旋钮的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图11是图10所示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与图8相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 图8示出基于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Ao,该车辆用门锁装置Ao安装于装备在车辆的前方右侧的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参照图1),如图4以及图5所示,具备开放机构Al、锁定机构A2和电动式致动器A3,并且具备收纳开放机构Al、锁定机构A2以及电动式致动器A3的外壳10。
如图7所示,外壳10具备树脂制的外壳主体11、组装于该外壳主体11的树脂制外壳外罩12、以及组装于外壳主体11和外壳外罩12的树脂制护罩13,外壳主体11、外壳外罩12以及护罩13通过使用树脂成型模具的成型加工而形成。外壳主体11配置为位于车门FR内、且面对室外侧。另一方面,外壳外罩12配置为位于车门FR内、且面对室内侧。另外,在外壳外罩12组装有密封圈91。开放机构Al用于将车辆的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形成相对于车身(车体)VB (参照图1)能够打开的状态,用于使公知的闩锁机构20(参照图6)从闭锁状态运转至开锁状态。闩锁机构20用于将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相对于车身VB保持为关闭状态(车门被关闭后的状态),具备能够与固定于车身VB的闩眼101 (参照图1)卡合/脱离的闩锁21。 此外,虽然闩锁机构20在图2 图5中省略了图示,但在图6中以分解后的状态示出,以组装于外壳10的状态(开放机构Al、锁定机构A2以及电动式致动器A3等一体化后的状态) 装配于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该闩锁机构20通过与闩眼101卡合,而将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保持在关闭状态(闭锁状态)。在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的关闭状态下,闩锁机构20通过从闩眼101脱离,而使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从关闭状态移动至打开状态(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相对于车身VB能够打开的状态)(开锁状态)。如图6所示,闩锁机构20具备闩锁21、杆22、 提升杆23以及挡块24,并且具备缓冲器C1、C2、闩锁用扭簧Sl以及杆用扭簧S2,上述构成部件使用螺钉28、销29组装于基板25、外壳26以及副基板27。此外,基板25隔着密封部件92组装于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并且,开放机构Al具备外侧开放杆31、内侧开放杆32和开放联杆33 (本发明的锁定/非锁定部件)。外侧开放杆31与扭簧S3共同组装于外壳主体11,与设置于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的室外侧的外侧把手81 (参照图1)连结,通过对外侧把手81进行的操作而运转。另外,在外侧开放杆31组装有夹紧件31a(参照图6以及图7)。内侧开放杆32以转动自如的方式组装于设置于外壳主体11的支承轴11a,与设置于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的室内侧的内侧把手82(参照图1)连结,且通过对内侧把手 82进行的操作而运转。开放联杆33在其下端部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连结支承于外侧开放杆 31,能够利用锁定机构A2的构成部件、亦即活动杆41,在图4所示的非锁定位置和图5所示的锁定位置之间摆动。该开放联杆33在位于图4所示的非锁定位置的状态下,为了将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形成打开状态而能够与闩锁机构20的提升杆23卡合,上述开放联杆 33在位于图5所示的锁定位置的状态下,不能与闩锁机构20的提升杆23卡合。并且,开放联杆33承接外侧开放杆31的运转(外侧把手81的操作),或者承接内侧开放杆32的运转(内侧把手82的操作),从图4以及图5所示的位置向装置上方向(图 4以及图5的上方)移动。因此,在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的关闭状态下,开放联杆33处于图4所示的非锁定位置,在该开放联杆33承接外侧开放杆31或者内侧开放杆32的运转而向上方向移动的情况下,闩锁机构20的提升杆23被开放联杆33按压而转动,闩锁机构 20从锁定状态运转至解锁状态。由此,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从关闭状态转换为开打状态。换句话说,在开放联杆33处于图4的非锁定位置时,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被解锁。另一方面,在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的关闭状态下,开放联杆33处于图5所示的锁定位置,在上述开放联杆33承接外侧开放杆31或者内侧开放杆32的运转而向上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开放联杆33不与闩锁机构20的提升杆23卡合,闩锁机构20保持在闭锁状态。 由此,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保持在关闭状态。换句话说,在开放联杆33处于图5的锁定位置时,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被上锁。锁定机构A2是限制或者允许开放机构Al的运转,从而进行车门的上锁或者解锁的机构,具备上述活动杆41,并且具备能够借助该活动杆41将上述开放联杆33从非锁定位置驱动到锁定位置(从解锁位置驱动到上锁位置)的紧急操作部件42。活动杆41与扭簧S4(参照图7)共同组装于设置于外壳主体11的支承轴11b,且是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轴lib。如图7所示,该活动杆41具备主杆41a、副杆41b 以及扭转弹簧41c。主杆41a具有以旋转自如的方式组装于支承轴lib、且与紧急操作部件 42连结的卡合部(销部)41al,并且具有与电动式致动器43连结的卡合部(销部)41a2。 副杆41b具有卡合部(销部)41bl,该卡合部41bl以旋转自如的方式组装于支承轴11b,能够相对于主杆41a相对旋转规定量,且与开放联杆33的长孔33a连结。扭转弹簧41c (施力部件)与日本特开2006-266026号公报所记载的扭转弹簧同样地夹装在主杆41a与副杆41b之间,相对于主杆41a对副杆41b向一个方向(图示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施力。因此,主杆41a和副杆41b在图示顺时针旋转方向(锁定方向) 上一体地旋转,在非锁定方向上经由扭转弹簧41c而旋转。紧急操作部件42具有轴部42a和杆部42b,其中,轴部42a在闩锁机构20的上方以旋转自如的方式组装于外壳10,杆部42b与活动杆41的主杆41a的卡合部41al卡合。 轴部42a设置为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形成在外壳外罩12上的安装孔12a,并且该轴部 42a的端面在外壳10外露出。并且,在轴部42a形成有I字状槽42al,工具(例如一字螺丝刀)、机械钥匙(用于对锁芯等进行操作的钥匙板)能够通过设置于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 FR的内侧的工具插通孔83(参照图1)而插入该I字状槽42al,在打开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的状态下,能够从该车门FR的室内侧进行手动操作(能够转动操作)。因此,在打开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后的状态下,当使用工具、机械钥匙而使紧急操作部件42转动时,活动杆41旋转。该活动杆41的旋转传递至开放联杆33,由此,能够将车门上锁。另外,也可以不在紧急操作部件42的轴部42a设置I字状槽42al,而将轴部 42a实施为能够直接转动操作的结构。电动式致动器A3是借助活动杆41将上述开放联杆33驱动到锁定位置或者非锁定位置的部件,具备电气马达51、蜗杆52和锁定杆53。电气马达51是与锁定操作和非锁定操作对应地被驱动的公知部件,为了对其运转进行控制而设置有第一终端61、第二终端 62、开关63和连接器64等。蜗杆52 —体地设置于电气马达51的输出轴51a,被电气马达 51旋转驱动。锁定杆53以旋转自如的方式组装于设置于外壳主体11的支承轴11c。该锁定杆53具有与蜗杆52啮合的扇形齿轮53a,并且具有与活动杆41的主杆41a 的卡合部(销部)41a2连结的卡合部(长孔)53b。因此,当电动式致动器A3运转时,锁定杆53基于电气马达51的驱动力而倾转。伴随着该锁定杆53的倾转,活动杆41旋转,该活动杆41的旋转传递至开放联杆33,由此进行车门的上锁或者解锁。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扇形齿轮53a的形成角度设置为大致45度,电动式致动器A3运转情况下的运转响应性 (车门的上锁与解锁的切换所需要的时间),与日本特开2006-266026号公报所记载的电动式致动器的运转响应性相比得到提高。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在锁定杆53设置有操作部53c,但由于在该实施方式的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中,未在车门的室内侧设置有锁定旋钮,因此锁定旋钮不与操作部53c连结。另外,操作部53c构成为与扇形齿轮53a的位置无关地与卡合部53b —体地倾动,在该门锁装置Ao应用于在车门的室内侧具备锁定旋钮、且在车门的室外侧具备锁芯的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的情况下(在该情况下,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代替紧急操作部件 42,钥匙锁定杆142与钥匙开关杆143、外侧锁定杆144、接点145和密封圈146等共同组装于外壳10A,经由连结轴147与锁芯连结),上述操作部53c与设置于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的室内侧的锁定旋钮连结。因此,在所述情况下,当操作锁定旋钮而操作部53c倾动时,锁定杆53的卡合部53b —体地倾动,活动杆41旋转,该活动杆41的旋转传递至开放联杆33, 由此进行车门的上锁或者解锁。在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Ao中,如图8所示,在设置于外壳10的支承部IOa(详细地说是在图7以及图8标注有附图标记的外壳外罩12的安装孔12a),代替钥匙锁定杆142 (参照图10以及图11)而借助密封圈19旋转自如地支承紧急操作部件42,因此,在紧急时(例如,因电池耗尽等导致电动式致动器A3暂时不运转时),通过对紧急操作部件42进行的手动操作,能够经由活动杆41将开放联杆33从解锁位置驱动到上锁位置。因此,能够使该门锁装置Ao成为适用于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不具备能够从车内外借助活动杆41将开放联杆33驱动到上锁位置或者解锁位置的锁芯、锁定旋钮的车门)的装置。并且,在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Ao中,代替在外壳外罩12设置安装孔12a,可以将能够对活动杆41进行驱动的钥匙锁定杆142与钥匙开关杆143、外侧锁定杆144、接触件145、 密封圈146等共同支承于图10以及图11的外壳IOA的支承部10a,该支承部IOa通过除去设置于外壳主体11的引导部Ild的底壁Ildl (参照图8)而形成安装孔lld2。此外,在图 10以及图11所示的外壳IOA的支承部IOa中,未在外壳外罩12设置安装孔12a。并且,钥匙锁定杆142伴随着钥匙开关杆143以及外侧锁定杆144的旋转而自如旋转。外侧锁定杆 144设置为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形成在外壳主体11上的安装孔lld2,且该外侧锁定杆 144的端面在外壳IOA外露出。因此,如图11所示,构成为钥匙锁定杆142、钥匙开关杆143以及外侧锁定杆144 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设置于外壳IOA的支承部IOa (详细地说是与引导部Ild连通的安装孔lld2),如果将锁芯(设置于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的室外侧)经由连结轴147与外侧锁定杆144连结,则通过对锁芯进行的机械钥匙操作(手动操作),能够借助连结轴147、 外侧锁定杆144以及钥匙开关杆143使钥匙锁定杆142运转,能够借助活动杆41将开放联杆33从解锁位置驱动到上锁位置,能够使该门锁装置Ao成为适用于具备锁芯的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的装置。上述连结轴147夹装在锁芯(设置为靠近图1所示的外侧把手81)和外侧锁定杆 144之间,经由外侧锁定杆144、钥匙开关杆143与钥匙锁定杆142连结,能够将锁芯的操作力传递至外侧锁定杆144。并且,连结轴147构成为在与外侧锁定杆144连结时,被形成于从车辆外侧部位向车辆外侧突出的引导部Ild的曲面lld3引导。然而,在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Ao的外壳10,设定有钥匙锁定杆142等(参照图10 以及图11),或者代替该钥匙锁定杆142等而设定有能够支承紧急操作部件42 (参照图8) 的支承部10a。因此,如果构成为在设置于外壳10的支承部IOa支承紧急操作部件42 (具体地说,如果在外壳外罩12设置安装孔12a),则能够使该外壳10成为适用于不具备锁芯以及锁定旋钮的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的门锁装置的外壳,并且,如果构成为在设置于外壳IOA的支承部IOa支承钥匙锁定杆142等(具体地说,如果代替在外壳外罩12设置安装孔12a,而除去设置于外壳主体11的引导部Ild的底壁Ildl来形成安装孔lld2),则能够使该外壳10成为适用于具备锁芯的车门(例如,具备锁芯的前副驾驶席车门)的门锁装置的外壳。由此,外壳IO(IOA)形状不因锁芯、紧急操作部件42的配置(是否采用)而受到较大影响。因此,例如将外壳IO(IOA)的支承部IOa以外的部位设为相同形状,通过利用滑动模具(用于外壳的树脂成型模具的一个构成部件)对支承部IOa的形状进行局部改变, 由此,与是否采用锁芯、紧急操作部件42的不同之处无关,都能够利用大致相同的树脂成型模具制作外壳10 (IOA),能够实现该门锁装置的成本降低。并且,在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Vo中,如图1所示,由于紧急操作部件42在闩锁机构20的上方以旋转自如的方式组装于外壳10,因此,在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设定于闩锁机构20的前方的密封条(在已将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关闭时,为了防水而组装在车身侧的密封部件设定于与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的内侧抵接的部位,在设置有闩锁机构20 的位置,密封条设定于比闩锁机构20靠前方规定量的位置)的一部分L(参照图1的假想线)不会与设置于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FR的内侧的工具插通孔83重合。另外,在外壳的支承部IOa代替紧急操作部件42而组装有钥匙锁定杆142等的情况下,设置于车门的室外侧的锁芯的配置,基于外侧把手81的位置而决定,且设置在从上述密封条偏移的位置。并且,在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Vo中构成为,具有扇形齿轮53a的锁定杆53的倾动传递至活动杆41,因此,通过适当地设定锁定杆53的臂长(直至活动杆41中的主杆41a的卡合部(销部)41a2为止的臂长),能够提高锁定杆53的配置自由度,也能够提高电气马达 51和蜗杆52的配置自由度。并且,由于锁定杆53的臂长不受扇形齿轮53a的大小制约而能够适当地设定,因此,能够在锁定杆53与活动杆41之间得到所希望的减速比。由此,能够实现该门锁装置Ao的小型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虽然构成为紧急操作部件42以旋转自如的方式组装于外壳10中的外壳外罩12的安装孔12a (外壳10的支承部IOa)并加以实施,但也可以如图9所示构成为,紧急操作部件42A以旋转自如的方式组装于外壳10的外壳外罩12、 和隔着密封圈14组装于外壳10的外壳主体11的支承盖15 (组装于外壳10的支承部IOa) 并加以实施。此外,在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代替密封圈14和支承盖15,而采用图 10以及图11所示的密封圈146和外侧锁定杆144。此外,图9的紧急操作部件42A与图8 的紧急操作部件42同样具有轴部4 和杆部(省略图示),且在轴部4 形成有I字状槽 42al。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将基于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装配于不具备锁芯(以及锁定旋钮)的右侧前副驾驶席车门的情况(左方向盘、且左侧前席为驾驶席的车辆)进行了说明,但基于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实施于不具备锁芯(以及锁定旋钮)的左侧前副驾驶席车门(右方向盘、且右侧前席为驾驶席的车辆的副驾驶席车门)。并且,在设定在车辆的后车门具备锁芯(以及锁定旋钮)的类型、和在车辆的后车门代替锁芯(以及锁定旋钮)而具备紧急操作部件的类型的情况下,本发明也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实施。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具备锁芯的车辆用门锁装置是也具备锁定旋钮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具备锁芯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也可以是不具备锁定旋钮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开放机构,其使闩锁机构从闭锁状态运转至开锁状态,以形成为能够将车辆的车门相对于车身开放的状态;锁定机构,其具备能够将介在于所述开放机构的锁定/非锁定部件驱动到上锁位置或者解锁位置的活动杆,且该锁定机构通过限制或者允许所述开放机构的运转而进行所述车门的上锁或者解锁;电动式致动器,其借助所述活动杆将所述锁定/非锁定部件驱动到上锁位置或者解锁位置;外壳,其收纳所述开放机构、所述锁定机构以及所述电动式致动器; 紧急操作部件,其在所述闩锁机构的上方组装于所述外壳,能够从所述车门的室内侧进行手动操作,并且该紧急操作部件能够借助所述活动杆将所述锁定/非锁定部件从解锁位置驱动到上锁位置;支承部,其设定于所述外壳,能够支承钥匙锁定杆、或者取代该钥匙锁定杆而位于车辆内侧的所述紧急操作部件中的任意一方,所述钥匙锁定杆与位于车辆外侧的锁芯连结,并且能够通过对该锁芯进行的机械钥匙操作而对所述活动杆进行驱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具备从车辆外侧部位向车辆外侧突出的引导部,以便传递所述锁芯的操作力,并且形成引导与所述钥匙锁定杆连结的连结轴的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备外壳主体,该外壳主体位于所述车门内且面向室外侧;以及外壳外罩,该外壳外罩组装于该外壳主体,位于所述车门内且面向室内侧, 所述支承部构成为形成于所述外壳外罩且将所述紧急操作部件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安装孔,或者形成于所述外壳主体且将所述钥匙锁定杆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安装孔中的任意一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备外壳主体,该外壳主体位于所述车门内且面向室外侧;以及外壳外罩,该外壳外罩组装于该外壳主体,位于所述车门内且面向室内侧, 所述支承部构成为形成于所述外壳外罩且将所述紧急操作部件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安装孔,或者形成于所述外壳主体并与所述引导部连通、且将所述钥匙锁定杆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安装孔中的任意一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急操作部件具有轴部,该轴部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形成在所述外壳外罩的所述安装孔,并且所述轴部的端面露出到所述外壳外。
6.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钥匙锁定杆借助外侧锁定杆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外壳主体的所述安装孔,所述外侧锁定杆形成于所述外壳主体,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安装孔,且该外侧锁定杆的端面露出到所述外壳外。
全文摘要
车辆用门锁装置Ao具备开放机构A1、锁定机构A2和电动式致动器A3,并且具备收纳这些部件的外壳10,在外壳10组装有能够从车门的室内侧进行手动操作的紧急操作部件42。代替能够通过对位于车辆外侧的锁芯进行的机械钥匙操作而驱动的钥匙锁定杆,该紧急操作部件42通过其轴部42a以旋转自如的方式组装于外壳10的支承部。
文档编号B60R25/00GK102362041SQ201080013759
公开日2012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3日
发明者三户翔, 小岛一记, 山田祐介, 秋月龙次郎, 西尾贵士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