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传动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门窗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动杆。
背景技术:
当前,门窗的金属外框多为挤出型材结构,如塑钢型材和铝合金型材,使用型材制作和安装门窗能够大幅提高制作安装效率,降低制作安装成本。在门窗的安装过程中,需要配置锁闭装置以控制门窗的开启和关闭。市场上常见的锁闭装置包括钩锁、传动杆和锁座,其中传动杆上安装有锁点,使用者通过拨动钩锁带动传动杆和锁点上下运动来控制锁点与锁座的锁闭和开启。实践中,传动杆一般安装于型材上开设的安装槽内,当传动杆安装进安装槽后,除非将门窗完全拆散,否则很难将其取出。如果与传动杆连接的钩锁出现故障或传动杆与钩 锁之间配合出现故障,维修非常困难,常常需要将门窗拆散后方可进行。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动杆,旨在解决现有传动杆以及与其连接的部件不易拆卸难以维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传动杆,安装于门窗之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连接杆以及一连接钉,所述连接钉两端分别与两连接杆的一端可拆卸连接。其中,所述门窗上设有连接杆安装槽,所述连接杆安装于连接杆安装槽内。其中,所述门窗上设有一用于拨动传动杆移动的拨动件,所述连接钉与拨动件配合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设有一锁点。其中,所述连接钉为T形,其中部设有一拨动钉,所述拨动件为钩锁,所述钩锁上设有一拨动叉,所述拨动钉安装于拨动叉内。其中,还包括螺钉,所述连接钉的两端各设有一安装孔,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设有螺纹孔,所述螺钉穿过安装孔安装到螺纹孔内将连接钉与连接杆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其中,所述连接杆两侧设有若干稳定部件,所述稳定部件与传动杆安装槽相接触。其中,所述稳定部件为圆柱形,其顶端为一圆弧面,所述稳定部件上下部与传动杆安装槽上下部相接触,所述圆弧面与传动杆安装槽两侧相接触。其中,所述连接钉上设有一固定块,所述两连接杆的一端各设有一凹槽,所述固定块安装于两凹槽内,该固定块的形状与两凹槽的尺寸相适配。其中,所述固定块的形状为方形,所述凹槽的形状亦为方形。其中,所述连接杆为塑料制成,所述两连接杆形状相同。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所述连接钉的两端分别与两连接杆的一端可拆卸连接,当传动杆或与其连接的部件出现故障时,可将连接钉从两连接杆上拆卸下来,两连接杆此时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将连接杆分别向左右两侧移开,就可顺利拆卸和修复传动杆以及与传动杆连接的部件。
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动杆的爆炸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传动杆的爆炸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A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动杆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动杆与钩锁、锁座相互配合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动杆与门窗型材的配合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门窗型材的侧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动杆安装到门窗型材时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请参阅图1-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动杆1,安装于门窗之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杆I安装于门窗扇上,所述门窗扇是由铝合金型材2制成,所述铝合金型材2上开设有连接杆安装槽21,所述传动杆I安装于连接杆安装槽21之内且可在连接杆安装槽21内滑动。由于铝合金型材2 —般由挤出型材工艺制成,因此连接杆安装槽21具有较高的平直度。请参阅图4-6,所述门窗上还设有一拨动件3,所述拨动件3用于拨动传动杆I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拨动件3为钩锁,所述钩锁与传动杆I配合连接,当然,实践中所述拨动件3也可以为执手或手动锁。请参阅图1-8,所述传动杆I包括两根连接杆以及连接钉13,所述两根连接杆分别是连接杆11和连接杆12,所述连接钉13的两端分别与两连接杆11、12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杆11、12的另一端设有锁点111、1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杆I还包括两颗螺钉130,所述连接钉13的两端各设有一安装孔131,所述连接杆11、12的一端各设有螺纹孔112、122,所述螺钉130穿过安装孔131安装到螺纹孔112、122内,将连接13与连接杆11、12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请参阅图1-8,所述连接钉13为T形,其中部设有一拨动钉133,所述钩锁上设有一拨动叉31,所述拨动叉31中部设有一拨动叉槽32,所述拨动钉133安装于拨动叉槽32内。当使用者需要关闭门窗时,拨动钩锁,所述钩锁通过拨动叉3、连接钉13带动传动杆I以及传动杆I上的锁点111、121移动,锁点111、121通过移动来实现与安装在门窗框5上的锁座4的锁闭和开启。由于上述运动过程属于公知技术,因此在本说明书中不进行详细描述。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所述连接钉13的两端分别与两连接杆11、12的一端可拆卸连接,当传动杆或与传动杆连接的部件钩锁出现故障时,松开螺钉130,将连接钉13从两连接杆11、12上拆卸下来,两连接杆11、12此时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将连接杆分别向B、C两个方向移开,就可顺利拆卸和修复钩锁或其他零部件,而不用将传动杆I拆下,不仅方便,而且省时省力。此外,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所述传动杆是由两根连接杆11、12以及连接钉13组成,所述连接杆11、12可设计为相同的形状,因此只需使用一套模具即可生产,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11、12均由强度较高且耐磨损的塑料制成,不仅制造成本低,而且运动时产生噪音较小。请参阅图1-8,所述连接杆11、12左右两侧设有若干稳定部件1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11、12两侧各设有两个稳定部件14,当然,所述稳定部件14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其他的数量。所述稳定部件14与传动杆安装槽21相接触。具体来说,请结合参阅图3、图7,所述稳定部件14的 形状为圆柱形,其顶端为一圆弧面141,所述稳定部件14上下部与传动杆安装槽上下部211相接触,所述圆弧面141与传动杆安装槽侧边212相接触。由于现有传动杆多数为塑料制成,塑胶杆达到一定长度容易变形弯曲,在型材凹槽中滑动时会产生很大的滑动磨擦,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由于稳定部件14紧贴传动杆安装槽21,传动杆安装槽21通过限定稳定部件14的位置来校正传动杆I的形变。由于传动杆安装槽21较为平直度非常高,因此传动杆的平直度也较高,有效的解决了传动杆I变形弯曲的问题。此外,所述稳定部件14为圆柱体,其顶端设有为一圆弧面141,该稳定部件14与传动杆安装槽上下部211以及传动杆安装槽侧边212均为线接触,接触面极小,有效的解决了传动杆I在传动杆安装槽21内在磨擦过大问题,使传动杆在型材中运行更顺畅的问题。请参阅图1-8,所述连接钉13上设有一固定块134,所述两连接杆11、12的端头各设有一凹槽113、123,所述固定块134安装于两凹槽113、123内,该固定块134的形状与两凹槽113、123的尺寸相适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块134的形状为方形,所述凹槽113、123的形状亦为方形。当连接钉13与连接杆11、12安装连接时,所述固定块134位于凹槽113、123之中,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所述固定块134与凹槽113、123的配合能大幅增加连接钉13与连接杆11、12的连接强度,有效的防止连接钉13与连接杆11、12结合部因受力而发生形变情况的发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传动杆,安装于门窗之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连接杆以及一连接钉,所述连接钉两端分别与两连接杆的一端可拆卸连接。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传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门窗上设有连接杆安装槽,所述连接杆安装于连接杆安装槽内。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传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门窗上设有一用于拨动传动杆移动的拨动件,所述连接钉与拨动件配合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设有一锁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传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钉为T形,其中部设有一拨动钉,所述拨动件为钩锁,所述钩锁上设有一拨动叉,所述拨动钉安装于拨动叉内。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传动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钉,所述连接钉的两端各设有一安装孔,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设有螺纹孔,所述螺钉穿过安装孔安装到螺纹孔内将连接钉与连接杆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传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两侧设有若干稳定部件,所述稳定部件与传动杆安装槽相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传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部件为圆柱形,其顶端为一圆弧面,所述稳定部件上下部与传动杆安装槽上下部相接触,所述圆弧面与传动杆安装槽两侧相接触。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传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钉上设有一固定块,所述两连接杆的一端各设有一凹槽,所述固定块安装于两凹槽内,该固定块的形状与两凹槽的尺寸相适配。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传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的形状为方形,所述凹槽的形状亦为方形。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传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为塑料制成,所述两连接杆形状相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门窗配件领域,提供了一种传动杆,安装于门窗之上,包括两根连接杆以及一连接钉,所述连接钉两端分别与两连接杆的一端可拆卸连接。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所述连接钉的两端分别与两连接杆的一端可拆卸连接,当传动杆或与其连接的部件出现故障时,可将连接钉从两连接杆上拆卸下来,两连接杆此时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将连接杆分别向左右两侧移开,就可顺利拆卸和修复传动杆或与传动杆连接的部件。
文档编号E05C9/18GK202596377SQ20122016060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6日
发明者温尚武, 傅海 申请人:温尚武, 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