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叶式门窗空心叶片及其应用的叶式门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3792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叶式门窗空心叶片及其应用的叶式门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叶式门窗空心叶片及其应用的叶式门窗。



背景技术:

现代房屋建筑上普遍安装的玻璃窗主要为平开窗和推拉窗两种。平开窗因存在以下缺点而使其用量逐渐减少,如在打开状态时需占一定空间,遇到大风时易损坏,使用寿命短,不能灵活调节使用等。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推拉窗,其使用灵活,安全可靠,开启时占用空间少,但两扇窗户不能同时打开,最多只能打开一半,通风性较差,密封效果也欠佳。尤为重要的是,这两种玻璃窗功能单一,虽采光好,但无遮隐和遮阳功能,需安装窗帘或百叶窗;为了防蚊或较大颗粒灰尘,需安装纱窗;防盗性较差,需安装防盗网。

传统的百叶窗帘则是兼具了两种优点,能遮挡阳光及隐私,其叶片能够全部打开,通风及采光效果较好,而在叶片关闭后,存在的缺陷就是百叶窗帘的隔热及密封效果较差,并且叶片都是通过拉线一体连接,如出现个别叶片破损,则需要将整个百叶窗的叶片都进行更换。

本申请人的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201110230592.2)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叶片式门窗,其采用一种上下错开、左右相对、并依次搭叠排列的叶片,通过扣合形成百叶窗的叶片,并且可采用空心型叶片,这种空心叶片具有较佳的隔热性能,但是整个叶片与接线卡连接,通过拉线控制叶片开合,整体拆装不便,并且空心叶片的制作过程中,其空心腔道会存在开口,这种开口需要额外的工艺进行封口,如果不进行封口的话,会容易在叶片空心内产生水雾和污渍,影响美观,及对隔热效果造成减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百叶窗的空心叶片存在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的叶式门窗空心叶片及其应用的叶式门窗,叶片的隔热保温效果好,特别是叶片卡防止空心叶片内凝雾、纳污,及其窗框和调节系统、密封结构更简约合理有效,并且安装维护方便,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叶式门窗空心叶片,包括叶片1和叶片卡11,所述叶片1内设有若干空心通槽101,并在空心通槽101的两端分别设置叶片卡11,将空心通槽101两端开口堵住;所述叶片卡11与调节轮12连接,并通过调节轮控制叶片转动。

所述叶片卡11与叶片1的横截面一致,其上设有若干与空心通槽101截面形状匹配的堵头113.

所述叶片1和叶片卡11均采用分体拼装结构;

两个叶片1通过叶片沟槽102对称扣合,形成完整的叶式门窗叶片;

两个叶片卡11通过卡钩112对称扣合,并通过堵头固定插嵌在叶片的两端;叶片两端的叶片卡在扣合处设置插槽111,所述调节轮12上设有具备弹性变量的插销121与插槽111插接。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叶式门窗,包括窗框、调节系统和密封结构以及若干组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心叶片;所述窗框结构包括主边框202与副边框206搭扣组合的竖梁;轴边框201为横梁;主边框202与中固框204和副边框206搭扣组合为平板窗梁;

所有空心叶片同侧的调节轮12通过拉绳15依次串联,形成带动调节轮转动的联动环,调节轮12分别固定嵌装在窗框的竖梁主边框202内,所述窗框顶部横梁轴边框201设置的驱动机构带动所有叶片一同转动。

还包括安置在两组叶片之间形成褶皱的纱网3。

所述竖梁主边框202具有安装调节轮或阳光板或中空玻璃的内槽,所述调节轮12通过边封条13和阻尼/抗冲软套14固定安装在竖梁的槽中,所述边封条13为长条柔性密封材料,其上设有若干与调节轮对应的安装孔131,并在所述安装孔131的轴向具有弹性变量,所述调节轮12及叶片卡11将边封条13挤压形成叶片与窗框竖梁之间的密封。

所述窗框2的横梁轴边框201设置轴封条205,位于上下两侧边的叶片分别与侧边半轴203扣合,并与上下横梁上的轴封条205挤压接触,形成叶片与窗框横梁轴边框之间的密封。

上下两组叶片的调节轮上分别套接卡轴套18,其中上方的卡轴套18通过挂杆182挂接在窗框顶部的轴边框201上,实现叶式门窗所有叶片的固定挂接;下方的卡轴套18具有锁孔181,并与底部横梁上设置的窗锁机构19连接,实现叶式门窗叶片的安全锁定。

所述窗锁机构19包括设置在横梁轴边框201上的主动件191,所述主动件191的两侧分别通过锁绳192连接锁舌193,所述锁舌193通过锁簧194压紧在下方卡轴套的锁孔中。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窗框顶部的轴边框201内部设置的驱动电机16,所述驱动电机16通过传动轴17连接主动齿轮171,所述主动齿轮171与顶部叶片两侧调节轮上设置的从动齿轮122啮合。

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窗框及叶片竖立安装,可作为横向收拢的折叠门。

本实用新型的叶式门窗空心叶片的内腔能够通过叶片卡实现完全封闭,不需要采用专用的工艺对叶片进行封口,节省了叶片生产成本。并且叶片通过叶片卡安装,叶片和叶片卡均可通过卡钩或沟槽扣装,叶片组装快捷,叶片如果出现破损,可将叶片从叶片卡上拆下,单独更换破损的叶片即可。另外采用该空心叶片的叶式门窗具有较佳的隔热隔音效果,完善了传统百叶窗的功能,并且可通过电机自动带动开合。叶片的调节轮通过柔性的边封条安装,可上下收折打开,同时叶式门窗还设有防止儿童误开的窗锁机构,提高了叶式门窗的安全性能。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的叶式门窗空心叶片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的叶片卡安装示意图。

图3a为实施例1中的叶片卡的主视图。

图3b为实施例1中的叶片卡的后视图。

图3c为实施例1中的叶片卡的俯视图。

图4a为实施例1中的调节轮主视图。

图4b为实施例1中的调节轮侧视图。

图4c为实施例1中的调节轮后视图。

图5为实施例1中的叶片、叶片卡和调节轮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中的叶式门窗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中的叶式门窗空心叶片与纱网的安装示意图。

图8a为实施例2中的窗框竖梁的A向组合截面示意图,具体为调节轮和竖梁的安装示意。

图8b为实施例2中的窗框竖梁的A向组合截面示意图,具体为阳光板或玻璃与竖梁的安装示意。

图9a为实施例2中的边封条主视图。

图9b为实施例2中的边封条侧视图。

图10为实施例2中的窗框横梁B向截面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2中的调节轮和拉绳的连接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2中的叶片驱动结构示意图。

图13a为实施例2中的卡轴套主视图。

图13b为实施例2中的卡轴套侧视图。

图14为实施例2中的窗锁机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叶片,101-空心通槽,102-叶片钩槽,

11-叶片卡,111-插槽,112-叶片卡钩,113-堵头,

12-调节轮,121-插销,122-从动齿轮,123-拉绳固定孔,

13-边封条,131-安装孔,132-纤维筋,

14-阻尼/抗冲软套,

15-拉绳,

16-驱动电机,

17-传动轴,171--主动齿轮,

18-卡轴套,181-锁孔,182-挂杆,

19-窗锁机构,191-主动件,192-锁绳,193-锁舌,194-锁簧;

2-窗框,201-轴边框,202-主边框,203-侧边半轴,204-中固框,205-轴封条,206-副边框;

3-纱网,4-PC阳光板或中空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示中的两片完全一致的叶片1的侧面按照点中心对称方式布置,并通过叶片上设置的叶片沟槽102扣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叶式门窗叶片。两个叶片沟槽102的扣合处即为两片叶片侧面的中心对称点,叶片以该点形成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摆动,实现叶片的角度调整。

本实施例的叶片1采用空心叶片,期内设有若干空心通槽101,空心通槽可采用一个整体的空心内腔,也可采用两个以上的空心通槽并排布置的形式。

参见图2,在叶片1扣合安装完毕后,其空心通槽101的两端均留有开口,通过图2中的的叶片卡11进行封堵,结合参见图3a、图3b和图3c,叶片卡11的形状与叶片的横截面一致,同样采用两片叶片卡11通过叶片卡钩112按照点中心对称的方式扣合,其上设有若干与叶片的空心通道101截面形状匹配的堵头113,通过堵头插嵌在空心通槽内,将叶片卡固定在叶片两端的同时,还实现了空心叶片内腔的封闭。

叶片卡11上的叶片卡钩112的扣合形式与叶片的叶片沟槽102截面相同,叶片卡钩112的扣合处位于叶片的扣合中心轴线上,并且在叶片卡11上以该扣合中心对称设有插槽111,叶片卡11通过插槽111与调节轮连接。

结合参见图4a、4b和4c,调节轮12为叶片的转动传动部件,通过调节轮可通过叶片卡带动叶片实现角度摆动。调节轮12与叶片卡11及叶片1的扣合中心同轴设置,其上设有插销121,插销121与叶片卡11上的插槽一样,以调节轮的轴线对称布置,并且形状与插槽匹配,可直接插嵌在叶片卡的插槽中,实现调节轮和叶片卡及叶片之间的周向固定,调节轮转动即可动叶片卡及叶片沿扣合轴线转动。

调节轮12上的同一插销121具有弹性变量,可在插入插槽时通过弹性加压变形,实现固定插装。具体的,同一插销121如图7所示可设置成两根平行的插销,两个插槽上设有凸起,凸起形成的截面积略大于插槽,在插装过程中,两根插销之间通过凸起挤压固定插装在插槽的凹孔中。

如图5所示,若干组本实施例的空心叶片按照上述技术方案与叶片卡和调节轮组装后,可依次上下排列形成叶式门窗的叶片组,以下通过实施例2对该叶片安装的叶式门窗做具体说明。

实施例2

参见图6和图8a、8b和图10,图示中的叶式门窗采用实施例1中的叶片进行安装,包括窗框、调节系统和密封结构以及若干组实施例1中的空心叶片;所述窗框结构包括主边框202与副边框206搭扣组合的竖梁;轴边框201为横梁;主边框202与中固框204和副边框206搭扣组合为平板窗梁,实施例1中组装的叶片调节轮安装于主边框202上,并通过拉绳将相邻的调节轮均串联成环,驱动一个调节轮则可带动所有的叶片调节轮一起联动,实现叶式门窗的叶片角度调整。

参见图7,本叶式门窗还包括纱网3,在叶片1扣合组装时,可将纱网3从两片扣合的叶片1之间穿过,并通过叶片沟槽扣合压紧固定,在将多组叶片安装于窗框上后,将纱网同时固定在窗框上,实现将纱网和叶片一同安装,不需要另外单独安装纱窗。在相邻两组叶片之间的纱网应当设置一定量的褶皱,在叶片转动角度过程中,能够适应纱网因叶片转动带来的延伸变化。

结合参见图8a和图8b,主边框202具有安装调节轮12或PC阳光板或中空玻璃4的内槽,如图8a所示,调节轮12通过边封条13和阻尼/抗冲软套14固定安装在竖梁的内槽中,用于组装叶式门窗,也可如图8b所示,通过中固框204及密封胶固定安装成平板窗。

结合参见图9a和图9b,边封条13为长条柔性密封材料,其上设有若干与调节轮对应的安装孔131,一个边封条可对应安装至少两个叶片组的调节轮,边封条在安装孔131的轴向具有弹性变量,图示中将边封条设置成环形截面,可轴向压缩变形,调节轮12在安装后,将边封条13挤压,形成了叶片组与窗框竖梁之间的密封。

阻尼/抗冲软套14则与调节轮12采用过盈套装,可对调节轮在转动过程中提供定位,实现叶片状态的保持。

叶式门窗的叶片组在安装完毕后,可竖向进行收折,将叶式门窗完全打开,边封条13采用柔性的橡胶或硅胶材料,可在叶片组收折过程中变形,适应调节轮之间的间距变化,如图9b所示,边封条13内嵌设有纤维筋132,避免边封条被拉伸,以加强叶片之间的等距定位。

结合参见图10,窗框3的轴边框201设置轴封条205,位于上下两侧边的叶片分别与侧边半轴203扣合,侧边半轴203的具有与叶片一样的叶片沟槽,由于位于顶部和底部的叶片需要与上下横梁接触,只需要设置远离横梁的一半叶片即可,因此,侧边半轴203另一半设置为半轴形式,轴封条205具有弧形沟槽,侧边半轴203的半轴面与轴封条205挤压接触,形成叶片与窗框横梁之间的密封。

叶式门窗叶片组与窗框的横梁和竖梁之间的密封,可提升叶式门窗的防尘、防雨的密封效果。

参见图11,叶式门窗叶片组同一侧的调节轮通过两根拉绳15依次串联,结合参见图4c,调节轮12上分别以轴心对称设有拉绳固定孔123,两根拉绳15依次与同一侧的拉绳固定孔123串联,实现调节轮一同转动的联动环。调节轮12分别固定嵌装在窗框的主边框202内,窗框顶部轴边框201设置的驱动机构带动所有叶片一同转动。

本实施例的驱动机构可采用手动或电动方式,手动驱动即可用于直接扳动其中任一组叶片,或通过另外的拉绳手动拉动顶部的调节轮转动,在通过联动环的拉绳带动所有的调节轮一同转动,实现所有叶片同时摆动相同角度。

结合参见图12,本实施例的驱动机构采用驱动电机16,驱动电机16安装设置在顶部轴边框201的内部,其采用双头减速电机,分别通过两根传动轴17与顶部叶片组两侧的调节轮实现动力连接。再次结合参见图4a、图4b和图4c,调节轮12上同轴设有从动齿轮122,传动轴17的上设置主动齿轮171与顶部叶片组两侧的调节轮从动齿轮122啮合,实现电动驱动叶式门窗叶片调节。为了提高调节轮等零部件的通用性,可将所有的调节轮均采用统一结构,而无需因传动而采用两个单独设有从动齿轮的调节轮。

在图12中,叶式门窗的所有叶片组在通过拉绳串联后,还需要固定在窗框上,避免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移动。因此,在靠近窗框顶部和底部横梁的上下两组叶片的调节轮上分别套接有卡轴套18,其中上方一组卡轴套将所有叶片组固定挂接在顶部的轴边框201上,用于抵消叶片组自身的重力。

结合参见图13a和图13b,卡轴套18为环状,可活动套装在调节轮上,在卡轴套18和调节轮之间通过安装轴承,达到调节轮可轻松自由转动,卡轴套18底部具有平行于卡轴套轴线的挂杆182,其侧面为直角,可与窗框横梁及竖梁的直角匹配,图12中最上方的两个调节轮上的卡轴套18倒置,通过挂杆182挂接在窗框顶部的轴边框201上。

在卡轴套18的底部还设有锁孔181,图12中最下方的两个调节轮上套装卡轴套,同构锁孔181与底部横梁上设置的窗锁机构19连接,实现叶式门窗叶片的安全锁定。

结合参见图14,窗锁机构19包括设置在横梁上的主动件191,主动件191转动设置在底部的轴边框201上,主动件191的两侧分别通过锁绳192连接锁舌193,锁舌193通过锁簧194压紧在下方卡轴套的锁孔中,当锁舌193位于锁孔中时,最下方的叶片组的调节轮被锁舌固定在底部横梁上,不能够将叶片向上收折。转动窗锁机构的主动件,通过锁绳将锁舌193从卡轴套的锁孔中拉出,此时可将叶片组向上收折,将叶式门窗打开。窗锁机构能够保证叶式门窗不被儿童意外打开而导致跌落事故。

以上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