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火锅。
背景技术:
在吃火锅时,人们往往在火锅内放入火锅调料和不同种类的火锅食材,当人们需要吃某一种食材时,一般用餐具来回翻搅锅内的汤汁和食物,以捞拣相应的食材,夹取的食材上会沾有部分火锅调料,给用餐者带来食用的不便;除此之外,翻搅锅内的汤汁和食物还会破坏锅内食材的完整性,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用餐者的卫生,降低了用餐者的用餐体验。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的火锅内通常安装有一种菜肴分类区隔调理器,该菜肴分类区隔调理器将火锅分为多个食物放置区和一个调料放置区,但是这种结构的菜肴分类区隔调理器不便于用户需要将调料顺利捞拣出来,给用餐者的使用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火锅,能够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火锅,包括锅体和食料分隔件,所述食料分隔件包括料筒和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料筒外侧的至少两个隔片,所述隔片将所述锅体内部至少分隔成两个食物放置区,所述料筒的底端设有底板,所述底板和所述料筒侧壁形成用于盛放调料的容纳腔。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对流孔。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对流孔的孔径为3mm~10mm。
更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与所述锅体底部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使所述调料充分接触所述锅体内的汤汁。
更进一步的,所述底板设有向下延伸形成的多个凸点,所述凸点的底部抵靠在所述锅体上,以支撑所述料筒并保持所述间隙。
更进一步的,所述间隙为H,满足0mm<H≤5mm。
进一步的,所述料筒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食物放置区相连通的第二对流孔。
进一步的,所述隔片的外端边缘设有压边或卷边。
进一步的,所述食料分隔件可拆连接在所述锅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料筒上设有提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的火锅包括锅体和食料分隔件,食料分隔件包括料筒和周向间隔设置在料筒外侧的至少两个隔片,隔片将锅体内部至少分隔成两个食物放置区,料筒的底端设有底板,底板和料筒侧壁形成用于盛放调料的容纳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容纳腔能够避免调料从料筒的底部泄漏到食物放置区内,从而有效避免了调料沾在食材上而给用餐者带来不便;除此之外,当用户需要将火锅内的调料捞拣出来时,只需将食料分隔件取出,便可以将调料顺利从火锅内完全捞拣出来,无需借助其他餐具,操作简单方便,提升了用户体验。
2、底板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对流孔。如此设计,能够使容纳腔内的汤汁能够从第一对流孔流入到食物放置区内,使食物放置区内的汤汁入味。
3、第一对流孔的孔径为3mm~10mm。如此设计,既能保证容纳腔内的汤汁顺利流向食物放置区内,又能避免调料从第一对流孔流入到食物放置区内。
4、底板设有向下延伸形成的多个凸点,凸点的底部抵靠在锅体上,以支撑料筒并保持所述间隙。如此设计,结构简单且易于加工成型。
5、间隙为H,满足0mm<H≤5mm。如此设计,既可避免调料通过间隙而流向食物放置区内,又能使调料完全接触火锅内的汤汁。
6、料筒的侧壁上设有与食物放置区相连通的第二对流孔。如此设计,使得容纳腔内的汤汁能够快速浸入食物放置区内的汤汁,缩短了食物放置区内汤汁入味的时间。
7、隔片的外端边缘设有压边或卷边。如此设计,可防止隔片外端边缘割伤用户和划伤锅体内壁。
8、食料分隔件可拆连接在锅体上。当用户食料分隔件拆卸下来,锅体可用作其他用途,从而达到一锅多用的目的。
9、料筒上设有提手。如此设计,便于用户顺利将食料分隔件取出,操作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火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食料分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食料分隔件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食料分隔件的侧视图;
图5为图4中的A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火锅的半剖视图;
图7为图6中的B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2所示,本优选实施例中的火锅包括锅体1和食料分隔件2,食料分隔件2包括隔片22和上下两端均设有开口的料筒21,其中至少有两个隔片22周向间隔设置在料筒21的外侧,例如2个、3个、4个等,为了对火锅食材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本实用新型中的隔片22的数量为4个,将食料分隔件2放置在锅体1内后,隔片22的外端边缘与锅体1的内侧壁相抵,4个隔片22将锅体1食物内部分隔为4个食物放置区11。料筒21的底端设有底板23,底板23固定连接在料筒21上或与料筒21一体成型,底板23和料筒21的侧壁形成用于盛放调料的容纳腔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容纳腔24能够避免调料从料筒21的底部泄漏到食物放置区11内,从而有效避免了调料沾在食材上而给用餐者带来不便;除此之外,当用户需要将火锅内的调料捞拣出来时,只需将食料分隔件2取出,便可以将调料顺利从火锅内完全捞拣出来,无需借助其他餐具,操作简单方便,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防止隔片22的外端边缘割伤用户和划伤锅体1的内侧壁,在隔片22的外端边缘还设有采用五金压边工艺形成的压边220,以防止其出现利边,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采用卷边工艺使隔片的外端边缘形成卷边,如此也能防止隔片的边缘出现利边。
本实用新型中的食料分隔件2与锅体1采用可拆连接,以便于用户从锅体1内取出食料分隔件2,隔片22与锅体1的内壁为过盈配合,并且在料筒21上还设有提手25,如此一来,当用户需要将食料分隔件2拆卸下来时,只需通过提手5即可快速将食料分隔件2取出,此时锅体1可用作其他用途,比如煮饭或者烧汤,从而达到切换自由、一锅多用的目的。
在底板23上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一对流孔230。具体的,第一对流孔230呈环形放射状分布,如此设计,能够使容纳腔24内的汤汁能够从第一对流孔230流入到食物放置区11内,使食物放置区11的汤汁快速入味。优选的,本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一对流孔230的孔径为3mm~10mm,例如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等,由于在火锅使用过程中,锅体内的汤汁沸腾时会产生上下翻滚,因此当第一对流孔230的孔径大于10mm时,翻滚的汤汁易带动调料从容纳腔24内流出,使调料流动到食物放置区11内从而沾附在食材上,降低了用餐者的用餐体验。当第一对流孔230的孔径小于3mm时,容纳腔24内的汤汁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不易流动到料筒21外,当第一对流孔230的孔径介于3mm和10mm之间时,既能保证容纳腔24内的汤汁顺利流向食物放置区11内,又能避免调料从第一对流孔230流入到食物放置区11内。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底板上还可不设置第一对流孔,容纳腔24内的汤汁通过料筒21侧壁上的第二对流孔210流入食物放置区11内,具体的,第二对流孔210设置在料筒21的侧壁上且与食物放置区11相连通,也就是说位于相邻两个隔片22之间的料筒21的侧壁上周向间隔设有若干排第二对流孔210,如此一来,容纳腔24内的汤汁便能够通过第二对流孔210快速浸入到每个食物放置区11内,使食物放置区11内的汤汁入味,第二对流孔210的数量设置的越多,食物放置区11内汤汁入味的时间越短。第二对流孔210的孔径大于第一对流孔230的孔径,因为第二对流孔210横向设置在料筒21的侧壁上,因此上下翻滚的汤汁不易带动调料从第二对流孔210横向流出,但是为了避免容纳腔24的调料通过第二对流孔210流动到食物放置区11内情况的发生,本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二对流孔210的孔径为5mm~15mm,当第二对流孔210的孔径大于15mm时,翻滚的汤汁易带动调料从容纳腔24内流出,使调料流动到食物放置区11内从而沾附在食材上,降低了用餐者的用餐体验。当第二对流孔210的孔径小于5mm时,容纳腔24内的汤汁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不易流动到料筒21外,当第二对流孔210的孔径介于5mm和15mm之间时,既能保证容纳腔24内的汤汁顺利流向食物放置区11内,又能避免调料从第二对流孔210流入到食物放置区11内。
如图3至7所示,本优选实施例中的底板23上设有尤其底面向下延伸形成的多个凸点231,比如2个、3个、4个等,以4个为例,该4个凸点231均匀分布在底板23上,将食料分隔件2安装在锅体1内后,凸点231的下端面与锅体底部10相抵,使底板23与锅体底部10之间形成有间隙3,凸点231用于支撑料筒21并保持间隙3,本优选实施例中间隙3的大小为H,满足0mm<H≤5mm。如此设计,既可避免调料通过间隙3而流向食物放置区11内,又能使调料充分接触锅体1内的汤汁,使锅体1内的汤汁快速入味。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凸点还可设置在锅体的底部上,料筒下方设有与凸点配合的定位槽,底板与锅体的底部之间形成间隙,其也可以达到本优选实施例的基本效果,在此不再详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