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饭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0467阅读:1524来源:国知局
电饭煲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饭煲。



背景技术:

经调研发现,目前市场上各品牌的机械电饭煲容易出现底座烧熔的问题。本申请发明人经研究发现,出现底座烧熔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电饭煲外锅与磁钢限温器的装配间隙过大,现有的装配间隙较大,过大的装配间隙导致发热盘产生的热量容易辐射到底座,引起电饭煲容易出现底座烧融等安全问题,不利于电饭煲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电饭煲容易出现底座烧熔的问题,提供一种电饭煲。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饭煲,所述电饭煲包括内锅、外锅、发热盘以及磁钢限温器,所述发热盘固定在所述外锅内底上且所述发热盘与所述内锅外底接触,所述外锅底部设置有安装孔用于容纳所述磁钢限温器,其中,所述安装孔与所述磁钢限温器之间的间隙宽度为0.5mm-6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与所述磁钢限温器之间的间隙宽度为1mm-4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边缘设置有向内锅外底延伸的折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边与所述内锅外底或发热盘相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锅上还设置有限温器,当所述外锅达到一定温度时,所述限温器能够控制发热盘停止工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饭煲,所述电饭煲包括内锅、外锅、发热盘以及磁钢限温器,所述发热盘固定在所述外锅内底上且所述发热盘与所述内锅外底接触,所述外锅底部设置有安装孔用于容纳所述磁钢限温器,其中,所述外锅底部设置有阻热片,所述阻热片与所述安装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磁钢限温器之间的间隙宽度为0.5mm-6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与所述磁钢限温器之间的间隙宽度为1mm-4mm;所述阻热片为圆形或多边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热片为金属片或耐高温塑胶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热片边缘设置有向内锅外底延伸的阻热片折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热片折边与所述内锅外底或所述发热盘相抵接。

上述电饭煲,包括内锅、外锅、发热盘以及磁钢限温器,发热盘固定在外锅内底上且发热盘与内锅外底接触,外锅底部设置有安装孔用于容纳磁钢限温器,发热盘产生的一部分热量传递至内锅由内锅吸收;另一部分热量聚集在外锅与内锅之间的空间中,通过外锅及各通孔散发热量。为避免当开关或磁钢限温器处于非正常工作时,发热盘持续发热,产生多余的热量从安装孔与磁钢限温器之间的缝隙辐射到电饭煲底座上,导致电饭煲底座温度升高烧熔,将安装孔与磁钢限温器之间的间隙宽度设定为0.5mm-6mm,即控制两者的装配孔间隙大小够解决电饭煲底座烧融问题,提升电饭煲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饭煲一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电饭煲A-A面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电饭煲的外锅外底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饭煲另一优选实施例剖面图;

图5为图4中B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电饭煲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目前市场上各品牌的机械电饭煲容易出现底座烧熔的问题。虽然技术人员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手段欲解决底座烧熔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发现外锅和磁钢限温器的装配间隙与底座烧熔问题的关联性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实用新型发明人经研究惊喜地发现,出现底座烧熔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电饭煲外锅与磁钢限温器的装配间隙过大,现有的装配间隙宽度较大,当开关或磁钢限温器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时,过大的装配间隙导致发热盘产生的热量容易辐射到底座,若发热盘持续发热,产生多余的热量使底座快速升温,引起电饭煲出现底座烧融等安全问题,不利于电饭煲的正常使用。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电饭煲外锅与磁钢限温器的装配间隙宽度缩小至0.5mm-6mm,减小或避免热量辐射至底座引起底座升温烧熔。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电饭煲包括外壳10、底座11、外锅20、内锅30、发热盘50以及磁钢限温器40。其中,外壳10与底座11共同构成壳体包围在外锅20外部,外壳10上设置有开关等组件以便控制电饭煲。内锅30活动安装于外锅20内部,内锅30与外锅20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发热盘50固定在外锅20内底上且发热盘50与内锅30外底接触,发热盘50顶端与内锅30外底的弧度匹配,发热盘50发出的一部分热量通过内锅30外底传递至内锅30用于蒸煮食物;另一部分热量聚集在内锅30与外锅20之间的空间中,一方面可用于电饭煲的保温,另一方面通过外锅20及各通孔散发热量。外锅20底部设置有安装孔用于容纳磁钢限温器40,特别的,安装孔与磁钢限温器40之间的具有装配间隙Q,间隙宽度d为0.5mm-6mm,优选的,安装孔与磁钢限温器40之间具有的装配间隙Q的间隙宽度d为1mm-4mm。

本实施例的电饭煲由于安装孔与磁钢限温器40之间的间隙宽度d为0.5mm-6mm,当开关或磁钢限温器40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时,即使发热盘50持续发热,发热盘50产生的热量也不容易从安装孔与磁钢限温器40之间的装配间隙Q处辐射至底座11,避免了底座11快速升温,引起底座11烧融的问题。解决了当安装孔与磁钢限温器40之间的装配间隙Q过大时,发热盘50产生的热量容易从安装孔与磁钢限温器40之间的装配间隙Q处辐射至底座11,导致底座11快速升温,引起底座11烧融的问题。同时避免了当安装孔与磁钢限温器40之间的装配间隙Q过小时,磁钢限温器40不易安装于安装孔内或不能再安装孔内纵向移动的问题。

请参阅图4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优选实施例的电饭煲包括外壳10、底座11、外锅20、内锅30、发热盘50以及磁钢限温器40。其中,外壳10与底座11共同构成壳体包围在外锅20外部,外壳10上设置有开关等组件以便控制电饭煲。内锅30活动安装于外锅20内部,内锅30与外锅20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发热盘50固定在外锅20内底上且发热盘50与内锅30外底接触。外锅20底部设置有安装孔用于容纳磁钢限温器40,安装孔边缘设置有向内锅30外底延伸的折边,折边与磁钢限温器40之间的间隙宽度为0.5mm-6mm。

本实施例的电饭煲安装孔边缘设置的折边,可以进一步限制发热盘50产生的热量从安装孔与磁钢限温器40之间的间隙处辐射至底座11,导致底座11快速升温烧熔。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折边与内锅30外底或发热盘50相抵接。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外锅20上还设置有限温器,当外锅20达到一定温度时,限温器能够控制发热盘50停止工作。

本实用新型另一种优选实施例的电饭煲包括外壳10、底座11、外锅20、内锅30、发热盘50以及磁钢限温器40。其中,外壳10与底座11共同构成壳体包围在外锅20外部,外壳10上设置有开关等组件以便控制电饭煲。内锅30活动安装于外锅20内部,内锅30与外锅20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发热盘50固定在外锅20内底上且发热盘50与内锅30外底接触。外锅20底部设置有安装孔用于容纳磁钢限温器40,外锅20底部还设置有阻热片,该阻热片可以安装于外锅20的内底或外底上,阻热片与安装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通孔,通孔与磁钢限温器40之间的间隙优选的宽度为0.5mm-6mm,更优选的宽度为1mm-4mm。其中,阻热片为金属片或耐高温塑胶片。隔热片可以使磁钢限温器40与外锅20之间的间隙宽度控制在0.5mm-6mm之间,达到阻止发热盘50的热量向底座11辐射的目的,解决底座11烧融问题。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阻热片边缘也可设置有向内锅30外底延伸的阻热片折边,优选的阻热片折边与内锅30外底或发热盘50相抵接。阻热片折边可以进一步限制发热盘50产生的热量从安装孔与磁钢限温器40之间的间隙处辐射至底座11,从而解决底座11烧融问题。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阻热片的通孔为圆形,阻扰可以为圆形或多边形。

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及“底”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方向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