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顶面的链条传动金属百叶帘防盗遮阳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9817阅读:6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顶面的链条传动金属百叶帘防盗遮阳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安装工程和家庭别墅装饰装修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顶面的链条传动金属百叶帘防盗遮阳系统。



背景技术:

能源与节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探讨的一个热题。众所周知,我国是资源、能源匮乏的国家,国家非常重视资源能源的节约,将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在建筑行业,国家大力倡导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并且出台了多项具体的规范规程及行业标准,对建筑节能设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建筑遮阳技术应用在此大环境下应运而生。

现有遮阳窗在满足遮阳的同时,在节能、资源可循环利用等方面做的不够。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能收集雨水的用于顶面的链条传动金属百叶帘防盗遮阳系统,具体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顶面的链条传动金属百叶帘防盗遮阳系统,包括遮阳窗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窗本体由叶片、边框、电机和转轴组成,所述边框由上框、下框、左框和右框组成,所述叶片通过安装孔固定于两侧的导向件上,所述导向件与导向件支架相连,所述导向件支架通过钢丝传动绳连接于上下两侧的钢丝固定件上,所述钢丝固定件连接于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设有齿轮,所述齿轮安装于转动支架上,所述转轴由电机控制,所述左框和右框内侧设有开槽,所述导向件支架设置于左框和右框内,所述导向件通过开槽与导向件支架连接,开槽在收集雨水时作为进水口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齿轮上设有循环链条,所述循环链条顶部和底部啮合于齿轮上,所述循环链条设置于边轨的槽道中,所述边轨设置于左框和右框内,适合多角度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叶片左右两端设有方形安装孔,所述叶片截面轮廓呈倒U型,所述叶片顶部下方设有C型加强层,提高叶片强度和抗风能力,所述C型加强层两头各设一个钩形卡口,用于卡住固定件,两片叶片之间通过胶条填缝,所述胶条呈工字型,工字型胶条能很好的填充两块叶片之间的缝隙,且可减小碰擦。

作为优选,所述导向件支架与循环链条之间设有连接件,将循环链条的动能传给导向件支架。

作为优选,所述左框和右框下方设有出水管,将叶片传输到左框和右框的雨水导入雨水收集池。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采用循环链条传动,通过导向件实现叶片翻转和收放,并适合多角度安装;叶片之间的密封性优越,且能将雨水收集并转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2为叶片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左框和右框通过开槽收集雨水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部分放大图;

图5为图1中B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到图5所示可知,一种用于顶面的链条传动金属百叶帘防盗遮阳系统,包括遮阳窗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窗本体由叶片1、边框、电机4和转轴3组成,所述边框由上框、下框、左框和右框组成,所述叶片1通过安装孔固定于两侧的导向件2上,所述导向件2与导向件支架8相连,所述导向件支架8通过钢丝传动绳连接于上下两侧的钢丝固定件9上,所述钢丝固定件9连接于转轴3,所述转轴3的两端设有齿轮,所述齿轮安装于转动支架6上,所述转轴3由电机4控制,所述左框和右框内侧设有开槽10,所述导向件支架8设置于左框和右框内,所述导向件2通过开槽10与导向件支架8连接,开槽在收集雨水时作为进水口使用。

由图1、图4和图5所示可知,所述齿轮上设有循环链条7,所述循环链条7顶部和底部啮合于齿轮上,所述循环链条7设置于边轨5的槽道中,所述边轨5设置于左框和右框内,适合多角度安装。

由图2和图3所示可知,所述叶片1左右两端设有方形安装孔,所述叶片1截面轮廓呈倒U型,所述叶片1顶部下方设有C型加强层,提高叶片1强度和抗风能力,所述C型加强层两头各设一个钩形卡口,用于卡住固定件9,两片叶片1之间通过胶条11填缝,所述胶条11呈工字型,工字型胶条11能很好的填充两块叶片1之间的缝隙,且可减小碰擦。

由图1、图4和图5所示可知,所述导向件支架8与循环链条7之间设有连接件12,将循环链条7的动能传给导向件支架8。

由图3所示可知,所述左框和右框下方设有出水管13,将叶片1传输到左框和右框的雨水导入雨水收集池。

本实用新型由电机4实现转轴3的转动,转轴3带动齿轮旋转,齿轮带动链条7转动,链条7带动导向件2,从而实现叶片1的翻转;电机反转实现叶片的收放。晴天时,叶片1顶部朝上阻挡阳光,雨天,将叶片1翻转,收集雨水,雨水顺着左框和右框的开槽流入左框和右框内部,经出水管13流入收集池,既可减轻积水造成对百叶帘的荷载,又能将雨水回收利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