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锅结构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1008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内锅结构和烹饪器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结构和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内锅是电压力锅实现烹饪功能的核心零件之一。现有内锅从外型上有圆形和椭圆形之分,圆形内锅因为其结构尺寸的对称性,承受内部压强后整体呈均匀变形。椭圆压力锅因其长短轴的不对称性,承受内部压强后,椭圆形长轴方向尺寸变小,向内收缩;短轴方向尺寸变大,向外扩张,整体变形趋势趋向于圆形,需要特别考虑承受内部载荷后的外形控制的准确性。按内锅的材质主要分为二大类:一、铝合金内锅;二、不锈钢内胆;对于不锈钢内胆传统方法靠增加材料厚度达到加强的目的,这样一来成品的重量及成本会大大增加。特别地对于不锈钢内胆,由于其导热系数较铝合金低,传热效率不高。复合内胆可以达到比强高、重量少的目的,但加工成型难、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内锅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锅结构,用于烹饪器具,内锅结构包括:不锈钢锅身,不锈钢锅身的横截面为椭圆形,不锈钢锅身包括侧壁以及位于侧壁底部的底壁,底壁具有弧度并向不锈钢锅身的内部突出;蓄热板,位于不锈钢锅身下表面,蓄热板与底壁通过热压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锅结构,设计了内锅锅底复合结构,该复合锅底结构可以提高加热效率,且使椭圆形内锅具有良好的刚性,承受载荷时保持内锅整体尺寸变形的稳定性,实现板料变薄、降本的效果。内锅结构采用不锈钢锅身,安全性高,但导热系数(16.2W(m·℃))低,通过在底壁下表面安装导热系数高的蓄热板,加热效率得到提高;不锈钢锅身的横截面为椭圆形,在承受内部压强的过程中会出现短轴变长,长轴变短,变形趋势趋于圆形的问题,通过在底壁设计向不锈钢锅身内部突出的弧度,可以提高底壁的强度和刚性,避免底壁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向外突出,造成结构破坏,同时,蓄热板与底壁通过热压的方式形成具有全面冶金结合状态的复合结构,具有复合层界面牢固、抗拉强度高、延伸性能好的特点,提高了内锅结构的刚性和结构稳定性,而不必整体加厚椭圆形锅身的板材厚度,减小了内锅结构的重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内锅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蓄热板为导热金属板。

在该技术方案中,蓄热板采用导热金属板,既可以满足对高导热性的要求,同时金属材质便于与不锈钢加热压合成符合结构,有助于提高椭圆形锅具的刚性和结构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蓄热板为铝蓄热板或铝合金蓄热板。

在该技术方案中,蓄热板采用铝蓄热板或铝合金蓄热板,铝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227W(m·℃)),且具有储热功能,有助于提高加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不锈钢锅身的厚度为0.4mm至2mm。

在该技术方案中,不锈钢具有较高的强度,经过理论和试验验证,厚度选取为0.4mm至2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铝蓄热板或铝合金蓄热板的厚度为1mm至3mm。

在该技术方案中,铝或铝合金的导热和储热性能好,同时其强度低于不锈钢,适当增加其厚度可以增强储热、保证强度,但过厚的蓄热板会增加内锅结构的整体重量,热阻也会相应增加,因而经理论和试验验证,取其厚度为1mm至3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加强底板,位于蓄热板的下表面,加强底板与蓄热板通过热压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蓄热板的下表面再热压一层加强底板,构成全面冶金结合状态,内锅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可得到进一步提升。当选取纯铝或铝合金作为蓄热板材料时,考虑到内锅结构的整体重量和热阻问题,蓄热板不可过厚,此时增设加强底板,可使内锅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得到有效保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侧壁和底壁衔接处具有一圆弧连接段,加强底板的外侧边缘向上弯折形成一支撑段,支撑段结合于圆弧连接段的外表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段向上弯折并结合于圆弧连接段的外表面,可在强化底壁的同时对侧壁起到加强的作用,避免椭圆长轴变短,短轴变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强底板为不锈钢底板。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强底板同样选择不锈钢底板,一方面不锈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可以满足加强需要,另一方面,在进行复合结构的热压合时,加强底板与锅身选择相同材质,加工性能一致,避免了多种不同材料相压合时需要协调各方性能的问题,便于加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不锈钢底板的厚度为0.3mm至1mm。

在该技术方案中,不锈钢底板本身具有较高的强度,且作为加强辅助之用,不必厚度过大,经理论和试验验证,取0.3mm至1mm,既可满足强度需求,也不会造成过大的重量增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具有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内锅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具有上述的内锅结构,不锈钢内胆由于其材质的安全性广受消费者的喜爱,但在实际加热工程中,不锈钢的导热系数(16.2W(m·℃))低,单独使用使得烹饪过程缓慢,影响用户体验,本实用新型不锈钢复合底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层不锈钢、第二层纯铝或铝合金、第三层不锈钢(可省略),各层界面为加热压合而构成的全面冶金结合状态,具有复合层界面牢固、抗拉强度高、延伸性能好的特点,可提高锅具的刚性,同时由于铝的导热系数(227W(m·℃))较高且具有储热功能,可使烹饪加热效率提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压力锅采用椭圆形不锈钢内锅,并应用了锅底复合结构,该结构可以提高加热效率,且使椭圆形内锅具有良好的刚性,承受载荷时保持内锅整体尺寸变形的稳定性,实现板料变薄、降本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内锅结构剖视图;

图2示出了图1在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内锅结构剖视图;

图4示出了图3在B部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内锅结构,12不锈钢锅身,122侧壁,124底壁,126圆弧连接段,14蓄热板,16加强底板,162支撑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内锅结构1和烹饪器具。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内锅结构1,用于烹饪器具,内锅结构1包括:不锈钢锅身12,不锈钢锅身12的横截面为椭圆形,不锈钢锅身12包括侧壁122以及位于侧壁122底部的底壁124,底壁124具有弧度并向不锈钢锅身12的内部突出;蓄热板14,位于不锈钢锅身12下表面,蓄热板14与底壁124通过热压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锅结构1,设计了内锅锅底复合结构,该复合锅底结构可以提高加热效率,且使椭圆形的内锅结构1具有良好的刚性,承受载荷时保持内锅结构1整体尺寸变形的稳定性,实现板料变薄、降本的效果。内锅结构1采用不锈钢锅身12,安全性高,但导热系数(16.2W(m·℃))低,通过在底壁124下表面安装导热系数高的蓄热板14,加热效率得到提高;不锈钢锅身12的横截面为椭圆形,在承受内部压强的过程中会出现短轴变长,长轴变短,变形趋势趋于圆形的问题,通过在底壁124设计向不锈钢锅身12内部突出的弧度,可以提高底壁124的强度和刚性,避免底壁124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向外突出,造成结构破坏,同时,蓄热板14与底壁124通过热压的方式形成具有全面冶金结合状态的复合结构,具有复合层界面牢固、抗拉强度高、延伸性能好的特点,提高了内锅结构1的刚性和结构稳定性,而不必整体加厚椭圆形锅身的板材厚度,减小了内锅结构1的重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具体地,不锈钢型号可为SUS304和SUS430,SUS304属奥氏体不锈钢,综合性能好,无磁性,耐腐蚀,SUS430属铁素体不锈钢,导热系数相对较大,利于食材烹饪,膨胀系数小,有助于提高椭圆形锅具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蓄热板14为导热金属板。

在该实施例中,蓄热板14采用导热金属板,既可以满足对高导热性的要求,同时金属材质便于与不锈钢加热压合成符合结构,有助于提高椭圆形锅具的刚性和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蓄热板14为铝蓄热板或铝合金蓄热板。

在该实施例中,蓄热板14采用铝蓄热板或铝合金蓄热板,铝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227W(m·℃)),且具有储热功能,有助于提高加热效率。具体地,铝合金型号可为A3003和A3005,属于铝、锰系铝合金,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焊接性,便于加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不锈钢锅身12的厚度为0.4mm至2mm。

在该实施例中,不锈钢具有较高的强度,经过理论和试验验证,厚度选取为0.4mm至2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铝蓄热板或铝合金蓄热板的厚度为1mm至3mm。

在该实施例中,铝或铝合金的导热和储热性能好,同时其强度低于不锈钢,适当增加其厚度可以增强储热、保证强度,但过厚的蓄热板14会增加内锅结构1的整体重量,热阻也会相应增加,因而经理论和试验验证,取其厚度为1mm至3mm。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加强底板16,位于蓄热板14的下表面,加强底板16与蓄热板14通过热压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蓄热板14的下表面再热压一层加强底板16,构成全面冶金结合状态,内锅结构1的强度和刚度可得到进一步提升。当选取纯铝或铝合金作为蓄热板14材料时,考虑到内锅结构1的整体重量和热阻问题,蓄热板14不可过厚,此时增设加强底板16,可使内锅结构1的强度和刚度得到有效保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侧壁122和底壁124衔接处具有一圆弧连接段126,加强底板16的外侧边缘向上弯折形成一支撑段162,支撑段162结合于圆弧连接段126的外表面。

在该实施例中,支撑段162向上弯折并结合于圆弧连接段126的外表面,可在强化底壁124的同时对侧壁122起到加强的作用,避免椭圆长轴变短,短轴变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加强底板16为不锈钢底板。

在该实施例中,加强底板16同样选择不锈钢底板,一方面不锈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可以满足加强需要,另一方面,在进行复合结构的热压合时,加强底板16与锅身选择相同材质,加工性能一致,避免了多种不同材料相压合时需要协调各方性能的问题,便于加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不锈钢底板的厚度为0.3mm至1mm。

在该实施例中,不锈钢底板本身具有较高的强度,且作为加强辅助之用,不必厚度过大,经理论和试验验证,取0.3mm至1mm,既可满足强度需求,也不会造成过大的重量增量。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具有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内锅结构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具有上述的内锅结构1,不锈钢内胆由于其材质的安全性广受消费者的喜爱,但在实际加热工程中,不锈钢的导热系数(16.2W(m·℃))低,单独使用使得烹饪过程缓慢,影响用户体验,本实用新型不锈钢复合底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层不锈钢、第二层纯铝或铝合金、第三层不锈钢(可省略),各层界面为加热压合而构成的全面冶金结合状态,具有复合层界面牢固、抗拉强度高、延伸性能好的特点,可提高锅具的刚性,同时由于铝的导热系数(227W(m·℃))较高且具有储热功能,可使烹饪加热效率提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

在该实施例中,电压力锅采用椭圆形不锈钢内锅,并应用了锅底复合结构,该结构可以提高加热效率,且使椭圆形内锅具有良好的刚性,承受载荷时保持内锅整体尺寸变形的稳定性,实现板料变薄、降本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