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6245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压力烹饪器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力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压力饭煲等压力烹饪器具在工作过程中,其烹饪空间内充满蒸汽,压力大于外界环境,因此对其工作时盖体与煲体之间的连接以及密封要求较高,以防止烹饪空间内的蒸汽外泄影响烹饪效果。现有技术中,盖体上设置有挂钩,煲体内设置有挂钩连接板,挂钩连接板通过诸如螺钉的连接件与中板以及中板加强板连接。当盖体盖合时,挂钩钩住挂钩连接板的下方以加强盖体与煲体的连接与密封。

现有的挂钩连接板和中板、中板加强板通过例如3颗或4颗螺钉连接,并且分布在挂钩连接板的两侧,挂钩的钩合端钩接在挂钩连接板的固定部,当烹饪空间中的压力上升后,挂钩和挂钩连接板相互施加相反的作用力,作用在固定部上的作用力通过位于挂钩连接板两侧的螺钉传递到中板加强板。

而当内锅的压力发生异常,作用在挂钩连接板上的压力增大,挂钩和挂钩连接板之间的作用力也会增大,这会引起挂钩连接板发生变形,可能产生挂钩脱扣的风险。

因此,需要一种压力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压力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烹饪器具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设置有挂钩;以及

煲体,所述煲体设置有中板和位于所述中板下方的中板加强板,所述中板上设置有挂钩连接板,所述挂钩连接板构造为形槽状并且包括供所述挂钩钩接的固定部,所述挂钩连接板通过在所述固定部处设置的至少一个连接件与所述中板以及所述中板加强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压力烹饪器具包括具有固定部的挂钩连接板,并且固定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件,以直接连接中板加强板和固定部,从而能够在挂钩对固定部施加向上的作用力时,将该作用力直接地传递至中板加强板,这样的构造可以增加挂钩连接板的抗拉强度,避免压力造成挂钩连接板的变形,降低挂钩脱扣的风险。

可选地,所述挂钩连接板进一步包括与所述中板以及所述中板加强板连接的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固定部和所述连接部的支撑部。由此,挂钩连接板能够更牢固地与中板以及中板加强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中板设置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沿所述至少一个连接件的周向设置并朝向所述固定部延伸。由此,限位柱能够对连接件定位,以保证连接件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限位柱抵靠所述固定部。由此,限位柱能够支撑固定部,从而增加挂钩连接板的强度。

可选地,所述限位柱的径向中心位于所述固定部的中线上。由此,作用在固定部上的作用力能够更均匀地通过传递至中板加强板。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连接件位于所述固定部的中线上。由此,作用在固定部上的作用力能够更均匀地通过传递至中板加强板。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中的至少另一个位于所述连接部上,以连接所述连接部、所述中板以及所述中板加强板。由此,能够使得连接部与中板以及中板加强板更牢固地连接。

可选地,所述挂钩连接板包括第一挂钩连接板和第二挂钩连接板,其中,所述第一挂钩连接板和所述第二挂钩连接板各自的固定部和连接部上均设置有所述连接件。由此,盖体与煲体通过两套分开的挂钩结构连接,能够使得压力烹饪器具的盖体与煲体中的刚性结构连接更加牢固、可靠。

可选地,所述盖体进一步设置有内衬加强板和与所述内衬加强板连接的转轴,所述挂钩绕所述转轴可旋转。由此,挂钩能够更灵活地与挂钩连接板钩接。

可选地,所述压力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或电压力饭煲。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容易理解,将通过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上文简要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可以理解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例,因此不应认为是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通过附图以附加的特性和细节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压力烹饪器具的煲体的一部分的立体视图;

图2为图1中的A部分的放大视图;以及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压力烹饪器具的煲体和盖体连接后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煲体 101:内锅

110:中板 120:中板加强板

130:挂钩连接板 131:固定部

132:支撑部 133:连接部

141:固定部螺钉 142:连接部螺钉

150:限位柱 160:挂钩

161:钩接部 170:内衬加强板

180:前转轴 190:转轴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讨论中,给出了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特定的示例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尽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如图1所示,压力烹饪器具包括煲体100和盖体,盖体能够与煲体100可枢转地连接。煲体100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圆筒形状的内锅收纳部,内锅101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01的清洗。内锅101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且上表面具有圆形开口,用于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煲体100中可以包括用于加热内锅101的加热装置。并且,压力烹饪器具可以为电压力锅或电压力饭煲等器具。

通常,位于煲体100中的内锅101和盖体配合以形成密闭的烹饪空间。在烹饪时,蒸汽在烹饪空间聚集并产生压力。为了抵抗蒸汽压力,压力烹饪器具的内部设置有刚性机构。

具体地,如图3所示,压力烹饪器具的刚性机构包括位于盖体内部的内衬加强板170、前转轴180,以及后转轴(未示出)等,并且刚性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煲体100上的中板加强板120以及转轴支架190等。并且设置在内衬加强板170上的挂钩160能够与与中板加强板120连接的挂钩连接板120钩接,以实现盖体和煲体100各自前端的连接。刚性结构可以由五金材料制成,从而能够在挂钩160与挂钩连接板130钩接后抵抗烹饪空间中的压力。

如图2和3所示,在压力烹饪器具的前端(非连接端)处,通过前转轴180和挂钩160连接位于煲体100上的挂钩连接板130以及位于盖体上的内衬加强板170。前转轴180与内衬加强板170连接,挂钩连接板130通过诸如螺钉的连接件与中板110和中板加强板120连接。

而在压力烹饪器具的连接端(后端)处,盖体通过后转轴与煲体100上的转轴支架190连接。具体地,后转轴与盖体中的内衬加强板170连接,转轴支架190设置在中板110上并与中板加强板120连接。

挂钩连接板130构造为形槽状,即具有倒U形或Ω形截面,这样可以提供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挂钩160的钩接部161。具体地,形槽的顶面形成了供挂钩160钩接的固定部131,固定部131大致平行于中板110设置,以与挂钩160的钩接部161配合。

固定部13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部螺钉141,固定部螺钉141连接中板加强板120和固定部131,从而能够在挂钩160的钩接部161对固定部131施加向上的作用力时,将该作用力直接地传递至中板加强板120,这样的构造可以增加挂钩连接板130的抗拉强度,避免压力造成挂钩连接板130的变形,降低挂钩160脱扣的风险。

进一步地,挂钩连接板130还包括连接部133和支撑部132。连接部133大致为形槽的两脚部,用于接附中板110,并与中板110以及中板加强板120连接。支撑部132为形槽的两侧的部分,其大致竖直地设置以连接固定部131和连接部133。并且,例如连接部螺钉142的至少另一个连接件(也可以是螺钉等部件)可以设置在连接部133上,并将连接部133、中板110以及中板加强板120连接在一起。由此,能够使得连接部133与中板110以及中板加强板120更牢固地连接。当然,挂钩连接板130可以包括仅与一个支撑部132连接的一个连接部133,也可以包括分别与两个支撑部132连接的两个连接部133。

为了能将作用在固定部131上的作用力能够更均匀地通过传递至中板加强板120,可将至少一个连接件设置在固定部131的中线上。此处,固定部131的中线指的是固定部131上与两侧的支撑部132距离相等的中心线,即,固定部131的中线沿从前端到后端的方向延伸。

现请转到图3,在图示实施方式中,中板110上还可以设置有限位柱150,限位柱150沿至少一个连接件(例如固定部螺钉141)的周向设置并朝向固定部131延伸。由此,限位柱150能够对固定部螺钉141定位,以保证固定部螺钉141的位置。

为了更好地定位,限位柱150还可抵靠固定部131的下表面。由此,限位柱150能够支撑固定部131,从而增加挂钩连接板130的强度。并由此限定固定部螺钉141的垂直度,并且限位柱150能够向上抵靠固定部131,以防止固定部螺钉141安装过紧,对固定部131施加过度的向下的作用力。

可选地,限位柱150的径向中心可位于固定部131的中线上。这样,作用在固定部131上的作用力能够更均匀地通过传递至中板加强板120。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在煲体100的前端处设置有两个挂钩连接板130,分别为第一挂钩连接板和第二挂钩连接板。对应地,盖体的前端处设置有分别与两个挂钩连接板对应设置的挂钩160。并且第一挂钩连接板和第二挂钩连接板各自的固定部和连接部上均可以设置有螺钉。例如,螺钉的数量可以为5或6颗,其中的两颗分别设置在第一挂钩连接板和第二挂钩连接板各自的固定部的中线上,而其余的螺钉可设置在第一挂钩连接板和第二挂钩连接板各自的连接部上。由此,盖体与煲体100通过两套分开的挂钩结构连接,能够使得压力烹饪器具的盖体与煲体100中的刚性结构连接更加牢固、可靠。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