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吸尘装置及其自移动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27197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真空吸尘装置及其自移动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空吸尘装置及其自移动机器人,属于小家电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智能扫地机以其使用方便高效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市场上现有的智能扫地机主要包括三种结构,设有纯吸口、纯滚刷或者吸口加滚刷,但无论采用上述哪种结构,都属于只有一套吸尘系统的机器,除尘效率低。另外,吸口加滚刷的结构在单个真空源的前提下,不能完全吸走由滚刷扫尘时扬起的灰尘,同时,滚刷扫起颗粒灰尘时也没有足够的真空力将其吸入尘盒。因此,在造成二次扬尘污染的同时,滚刷也做了无用功,能效较低。而在纯吸口、纯滚刷这两种结构形式中,除了单个真空源能力有限外,为了兼顾大、小颗粒和灰尘同时被同一个吸尘口吸入的问题,吸尘口一般都开的比较大,开设位置也都比较靠近地面。这种结构的限制,使得尘盒使用率低,同时会出现不必要的泄压现象,无论是清洁效率还是吸尘系统的利用率都会有所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真空吸尘装置及其自移动机器人,能够适应多种工作环境的需要,清洁过程中扬尘小、清洁彻底、可控性强且除尘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真空吸尘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进尘口、尘盒、真空源及清洁组件,所述进尘口包括第一进尘口和第二进尘口,所述尘盒包括分别对应所述第一进尘口、第二进尘口的第一尘盒和第二尘盒,所述真空源包括与所述第一尘盒相连的第一真空源和与所述第二尘盒相连的第二真空源,所述清洁组件包括滚刷,所述滚刷设于所述第二进尘口内;所述第一真空源提供吸力使灰尘经第一进尘口吸入第一尘盒,所述第二真空源提供吸力使灰尘经第二进尘口吸入第二尘盒。

为了便于控制,所述本体上还设有识别单元及与所述识别单元、所述真空源分别相连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识别单元发送的识别信息控制第一真空源和/或第二真空源工作。

具体来说,所述识别单元通过传感单元获得识别信息;所述识别信息为灰尘信息或工作环境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识别单元通过输入端获得识别信息;所述输入端具体包括:人机界面、遥控器或app控制端;所述识别信息为通过上述输入端输入的指令。

根据需要,在真空吸尘装置的前进方向上,所述传感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进尘口的前方。

为了使清洁更加彻底,所述第二进尘口的开口面积≥所述第一进尘口的开口面积。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尘口设有刮条组件,所述刮条组件包括在所述真空吸尘装置前进方向上前、后设置的第一刮条和第二刮条,所述第一刮条与工作表面留有间隙,所述第二刮条与工作表面贴合。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自移动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机体,所述机器人机体上设有行走机构,所述机器人机体上还设有如上所述的真空吸尘装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真空吸尘装置及其自移动机器人,能够适应多种工作环境的需要,清洁过程中扬尘小、清洁彻底、可控性强且除尘效率高。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地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真空吸尘装置实施例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真空吸尘装置实施例一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真空吸尘装置实施例一第一、第二进尘口设置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真空吸尘装置实施例一电子识别眼设置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真空吸尘装置实施例一尘盒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真空吸尘装置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真空吸尘装置实施例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真空吸尘装置实施例一整体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真空吸尘装置实施例一第一、第二进尘口设置位置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真空吸尘装置实施例一电子识别眼设置位置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真空吸尘装置实施例一尘盒结构剖视图。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真空吸尘装置,包括本体100,所述本体上设有进尘口、尘盒、真空源及清洁组件300,所述进尘口包括第一进尘口110和第二进尘口120,所述尘盒包括分别对应所述第一进尘口110、第二进尘口120的第一尘盒112和第二尘盒122。所述真空源包括与所述第一尘盒112相连的第一真空源111和与所述第二尘盒122相连的第二真空源121。所述清洁组件300包括滚刷,所述滚刷设于所述第二进尘口120内。所述第一真空源111提供吸力使灰尘经第一进尘口110吸入第一尘盒112,所述第二真空源121提供吸力使灰尘经第二进尘口120吸入第二尘盒122。

如图2并结合图3所示,为了使清洁更加彻底,且所述第二进尘口120的开口面积≥所述第一进尘口110的开口面积,以收容上述滚刷。更进一步地,第一进尘口110向下设有刮条组件,所述刮条组件包括在所述真空吸尘装置前进方向A上前、后设置的第一刮条113和第二刮条114,所述第一刮条113与工作表面B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二刮条114与工作表面B贴合。

需要注意的是,在包含上述第二进尘口、滚刷、第二尘盒及第二真空源的第二吸尘系统工作时,由于第二进尘口较大,在不替换更高功率的真空源的情况下,其进尘口处的吸力较小,很难通过吸力直接吸取工作表面灰尘,在实际清扫时,由于滚刷转动而将大颗粒灰尘及部分细灰扬起,该第二吸尘系统主要清扫该等扬起的灰尘;在包含上述第一进尘口、第一尘盒及第一真空源的第一吸尘系统工作时,第一进尘口较小,在使用同样功率的真空源的情况下,第一进尘口处的吸力更大,并通过上述第一刮条及第二刮条贴近工作表面,使得工作表面的细灰能够直接被第一吸尘系统吸走,而且由于吸力大、离工作表面近,使得该第一吸尘系统在遇到类似于地毯之类表面不平整的工作环境时也能吸走细灰,深度清洁。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第二吸尘系统与第一吸尘系统的结合,通过二级清扫即可以有效地避免灰尘量大的工作环境清理时带来的灰尘残留现象,也可以使得真空吸尘装置适用多样化的工作环境(类如,地板、地毯、瓷砖等工作环境),同时相比于替换高功率的真空源以达到相同效果的替代方案,节约了成本(在业内常用昂贵的无刷电机代替一般的有刷电机来提高真空源功率)。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本体100上还设有识别单元及与所述识别单元、所述真空源分别相连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识别单元发送的识别信息控制第一真空源111和/或第二真空源121工作。所述识别单元通过传感单元200获得识别信息;所述识别信息为灰尘信息或工作环境信息,该灰尘信息包括灰尘量/灰尘浓度信息。具体来说,所述传感单元200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红外传感器或者摄像头,实现对灰尘量或环境信息的甄别。比如:使用摄像头作为甄别的传感单元时,可以通过对比工作表面的灰度值变化,来判断灰尘量多少或甄别地面和地毯。而该工作环境信息则是识别工作环境为地面工作环境还是地毯工作环境。如图2、图3并结合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单元200为电子识别眼,如果按照图2所示,真空吸尘装置的前进方向为A向,箭头所指方向为前。为了便于感测,所述传感单元200设置在所述第一进尘口110的前方。另外,根据需要,所述识别单元还可以通过输入端获得识别信息;所述输入端具体包括:人机界面、遥控器或app控制端;所述识别信息为通过上述输入端输入的指令。

如图1、图2并结合图5所示,为了优化结构空间,所述第一尘盒112设置在所述本体100的底盘上,所述第二尘盒122叠置在第一尘盒112的上方,通过吸尘通道400与所述第二进尘口120相连。同时,所述第一真空源111和第二真空源121并列设置在所述本体100内,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尘盒112和第二尘盒122的末端。

在如图1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清洁组件300包括滚刷,则该真空吸尘装置的作业过程可以包括:当传感单元200识别环境为常规环境,如:地板工作环境且灰尘较少,进入自动(AUTO)工作模式,在第二真空源121提供吸力并且滚刷旋转清扫下,颗粒灰尘通过第二进尘口120,进入到第二尘盒122,达到清除颗粒灰尘的效果。但是,在环境灰尘较多或者工作环境为地毯等不易清扫的工作表面时,滚刷将很难扬起工作表面上的全部细小颗粒,单靠第二真空源、第二进尘口及滚刷等组成的自动工作模式将无法对地毯等工作表面做细致清洁。所以,当传感单元200识别环境灰尘较多或者工作环境为地毯时,该真空吸尘装置进入双风机大功率精扫模式,所述双风机大功率精扫包括滚刷和第二真空源121协同工作的初级清扫及所述第一真空源111独立工作的次级清扫。在滚刷和第二真空源协同工作的初级清扫过程中,第二真空源121为第二进尘口120提供吸力,同时滚刷滚动带动工作表面的大颗粒灰尘或垃圾及部分细灰进入第二尘盒122;在第一真空源111独立工作的次级清扫过程中,第一真空源111为所述第一进尘口110提供吸力,由于第一进尘口110较小,并面向工作表面设置刮条组件,使得第一进尘口110处的吸力远大于第二进尘口120处的吸力,从而使得残余的细灰能有效地被吸入第一尘盒112内,以达到低残留精扫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所述自动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二真空源单独工作优先,但用户根据自家的实际环境,在自动工作模式下,还可以进一步手动选择不同的清扫模式,以便达到更好的清洁效果。比如:如果家居环境中毛发或者棉絮较多,可以通过手动选择的方式,实现仅第一真空源工作,第二真空源及滚刷均不工作,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毛发或者棉絮等缠绕滚刷,造成机体运行不畅或者清扫不干净等情况的产生。

真空吸尘装置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在前述实施例一基础上的简化,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真空吸尘装置,包括本体100,所述本体上设有进尘口、尘盒、真空源及清洁组件300,所述进尘口包括第一进尘口110和第二进尘口120,所述尘盒包括分别对应所述第一进尘口110、第二进尘口120的第一尘盒112和第二尘盒122。所述真空源包括与所述第一尘盒112相连的第一真空源111和与所述第二尘盒122相连的第二真空源121。所述清洁组件包括滚刷,所述滚刷设于所述第二进尘口120内。在本实施例中,一旦该真空吸尘装置启动开始工作,所述第一真空源111和第二真空源121都处于常开状态,提供吸力,使灰尘经第一进尘口110吸入第一尘盒112、经第二进尘口120吸入第二尘盒122。无需通过传感单元200识别环境并控制工作状态。

由上述作业过程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真空吸尘装置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如下几种:

控制方法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真空吸尘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0:真空吸尘装置的识别单元获得识别信息并反馈所述识别信息给控制单元;

步骤200:所述控制单元根据反馈的识别信息控制第一真空源和/或第二真空源工作。

所述识别单元通过传感单元200获得识别信息,所述识别信息为灰尘信息,所述灰尘信息包括灰尘量信息,所述步骤200具体包括:所述控制单元内预设有灰尘量阈值,所述控制单元将反馈的灰尘量信息与灰尘量阈值进行比较;

当灰尘量<灰尘量阈值时,控制单元判断为灰尘较少的工作环境,控制所述真空吸尘装置进入自动工作模式,第一真空源或第二真空源单独工作;

在所述自动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二真空源单独工作优先;

当灰尘量≥灰尘量阈值时,控制单元判断为灰尘较多工作环境,控制所述真空吸尘装置进入双风机大功率精扫模式,第一真空源和第二真空源同时工作。

控制方法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真空吸尘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0:真空吸尘装置的识别单元获得识别信息并反馈所述识别信息给控制单元;

步骤200:所述控制单元根据反馈的识别信息控制第一真空源和/或第二真空源工作。

所述识别单元通过传感单元200获得识别信息,所述识别信息为工作环境信息,所述步骤200具体包括:

当工作环境被识别为地毯时,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真空吸尘装置进入双风机大功率精扫模式,第一真空源和第二真空源同时工作;

否则,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真空吸尘装置进入自动工作模式,第一真空源或第二真空源单独工作。在所述自动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二真空源单独工作优先。

所述控制单元内预设有灰尘量阈值,所述真空吸尘装置处于所述步骤200中的自动工作模式时,所述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真空吸尘装置通过识别单元检测灰尘量;

当灰尘量<灰尘量阈值时,控制单元判断为灰尘较少的工作环境,控制所述真空吸尘装置保持原有自动工作模式,第一真空源或第二真空源单独工作;

当灰尘量≥灰尘量阈值时,控制单元判断为灰尘较多工作环境,控制所述真空吸尘装置从原有自动工作模式进入双风机大功率精扫模式,第一真空源和第二真空源同时工作。

控制方法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真空吸尘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0:真空吸尘装置的识别单元获得识别信息并反馈所述识别信息给控制单元;

步骤200:所述控制单元根据反馈的识别信息控制第一真空源和/或第二真空源工作。

所述识别单元通过输入端获得识别信息,所述识别信息为通过输入端输入的指令;所述输入端包括:人机界面、遥控器或app控制端。

所述步骤200具体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输入端输入的指令控制真空吸尘装置进入自动工作模式或双风机大功率精扫模式;

选择进入自动工作模式时,控制单元控制第一真空源或第二真空源单独工作;在所述自动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二真空源单独工作优先。

选择进入双风机大功率精扫模式时,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真空源和第二真空源同时工作。

控制方法实施例四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真空吸尘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第一真空源、第二真空源提供吸力,将灰尘经第一进尘口吸入第一尘盒;所述滚刷将灰尘经第二进尘口收集到第二尘盒中。

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自移动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机体,所述机器人机体上设有行走机构,所述机器人机体上还设有如上所述的真空吸尘装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个进尘口,同时给每个进尘口都配置了单独的真空源和对应的尘盒,在同一真空吸尘装置中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吸尘系统。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具有识别灰尘及其工作环境的传感单元和输入端与两套吸尘系统相互配合工作。当传感单元识别环境为常规环境时,进入自动工作模式,滚刷和第二真空源协同完成初级清扫;在环境灰尘较多或者工作环境为地毯等不易清扫的工作表面时,进入双风机大功率精扫模式,在初级清扫的基础上再辅助以第一真空源独立工作的次级清扫,这样既可以避免作业过程中扬尘的产生,又可以保证两个进尘口对遗漏灰尘的彻底清洁,达到低残留的效果。与此同时,为了方便使用者控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通过人机界面、遥控器、app等方式,人为选择不同的清洁模式来完成清扫作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适应多种工作环境的需要,解决了现有技术清洁过程扬尘大、清洁不完全和除尘效率低等问题,结构紧凑、可控性强且除尘效率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