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支撑臂散热结构的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72889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良支撑臂散热结构的烹调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烹调设备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改良支撑臂散热结构的烹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烹饪手法不断革新、对食物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市场上逐渐出现了开放型的烹调器。该烹调器一般由炉头、烤盘以及底座组成,烤盘可拆卸地安装在底座上,炉头设置于烤盘上方,通过炉头设置的光波管通电产生的光能和高温热能,将放置在烤盘上的食物进行加热、烤制,实现烹调煮食的目的。使用时,由于烹调器具有能随时放置或取出食物,随时向烤盘内食物投放调料,以及随时翻动食物,且节能、环保、加热均匀、操作简便等优点,因而越来越受广大人们所喜爱。

现有技术的烹调器,由于炉头设有发热装置,存在一定的发热量,因而一般在炉头内设置散热风扇或散热孔,对发热装置进行散热。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烹调器是通过炉头的发热装置向底座方向照射热量,使得设置在底座上的烤盘食物得以加热煮熟。但在光波照射的过程中,支撑臂及底座难以避免地处于光波的照射范围,同样受到加热。对于底座而言,底座内部空间大,可相应地设置散热风机或相应的散热结构进行散热降温。但对于支撑臂而言,支撑臂处于底座一侧,主要起到支撑炉头的作用,支撑臂内部空间比较小,难以设置散热风机或相应散热结构。若支撑臂受热过度,将导致硬度降低,变形损坏,不能起到支撑炉头的作用。目前针对支撑臂的散热方案是,将支撑臂的位置向外扩展,避开光波照射范围。但这样的设计,将导致整机体积增大,增加生产及运输成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支撑臂的散热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支撑臂散热结构的烹调器,针对支撑臂的散热问题,设置支撑臂与底座结合形成的散热结构,能有效地将整机运行过程中,处于光波照射范围的支撑臂和底座的热量同时排出或扩散,让支撑臂的温度维持正常状态,避免支撑臂受热过度硬度降低,变形损坏,影响支撑效果,延长烹调器的使用寿命,进而让烹调器的体积减小,降低生产及运输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给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改良支撑臂散热结构的烹调器,包括炉头、支撑臂以及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烤盘,所述炉头通过支撑臂支撑在底座上;所述底座内设有第一风机和散热风道,所述支撑臂设有第一通风口,所述散热风道将底座与支撑臂的内部连通,并与所述第一通风口连接;所述第一风机设于散热风道内,向支撑臂吹风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良支撑臂散热结构的烹调器,与现有技术相比,特别是对于由炉头、支撑臂以及底座三者组成的框形结构烹调器,炉头主要通过支撑臂支撑架设在底座上方,因而从炉头发出的光波照射范围,将会覆盖到支撑臂上,当支撑臂受热过度,硬度降低,变形损坏,将不能起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支撑臂的空间有限,不能设置相应的散热结构。现有技术中出现通过在支撑臂上设置散热孔的设计,但是散热效果有限,不能根本解决支撑臂的散热问题。为此,为了解决支撑臂的散热问题,实用新型人经过多次实验和研究得出,通过利用烹调器的底座内部空间,设置连通底座和支撑臂的散热风道,并在散热风道内设置第一风机,通过散热风道向支撑臂方向吹风,将支撑臂的热量从第一通风口排出,实现对支撑臂的散热。让支撑臂的热量迅速排出,又不用为了避开光波照射而将支撑臂位置向外扩展,缩小烹调器的整机体积,有效地降低生产及运输成本;又能让支撑臂的温度维持正常状态,有效地避免支撑臂受热过度硬度降低,变形损坏,影响支撑效果,进而延长烹调器的使用寿命,让用户可安心地进行烹调煮食。

进一步的,所述烹调器的炉头包括前端的发热部和后端的连接部,所述发热部设有发热装置,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支撑臂连接;所述连接部设有第二通风口,所述散热风道从底座贯穿支撑臂内部,并向炉头延伸,与所述第二通风口连通。进而将散热风道延伸到炉头部分,让烹调器的底座、支撑臂以及炉头形成环形的散热系统,有效地将支撑臂的热量迅速扩散,并排出外部,提高散热效率。

再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风口设于炉头连接部的背部和/或连接部的下表面。由于用户操作烹调器一般位于炉头的前方,即发热部的前端,因此,将第二通风口设置在炉头连接部的背部或下表面,让从支撑臂排出的热量在烹调器的背部排出,避免对用户方向喷射,造成烫伤,保障用户安全。

在上述基础上,所述底座还包括与散热风道连通的第三通风口,所述第三通风口设于底座的上表面和/或底座的底部。通过在底座增加与散热风道连通的通风口,在支撑臂进行散热的同时,也将底座的热量迅速排出外部,同时对底座进行散热,进一步提高兼容性。

进一步扩展所述散热风道的兼容性作改进,所述底座还设有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设于散热风道内,以便为支撑臂散热的同时,也将控制电路板在整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一起排出。特别是使用可控硅元件来控制炉头发热装置的烹调器,设置有可控硅元件的控制电路板温度特别高,更需要设置相应的散热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将控制电路板设置于散热风道内,有效地利用支撑臂的散热结构,通过散热风道同时进行散热。

对风机的设置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风机为连通外部的离心式风机,设于散热风道的始端,将外部冷风抽入散热风道,并向支撑臂方向吹风散热。离心式风机设有两个风口,一端为径向进风口,另一端为轴向出风口,风机内设置有电机驱动的叶轮。工作时,气流由径向进风口进入,随叶轮的转动改变风向,再由轴向出风口吹出;在叶轮的旋转过程中,风力随叶轮的离心力惯性旋转而增大。因此,第一风机为连通外部的离心式风机,将冷风抽入散热风道,再经过风机叶轮旋转而提高风力,再向支持臂吹风,对支撑臂的热量进行降温,以便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侧壁设有第四通风口,所述第四通风口位于支撑臂与底座的连接处;所述第一风机为套接于第四通风口上的离心式风机,将外部冷风通过第四通风口抽入散热风道,向支撑臂吹风散热。在底座侧壁位于支撑臂与底座的连接处设置第四通风口,将离心式的第一风机与第四通风口套接,将外部冷风从第四通风口抽入散热风道,进一步缩短风机输出散热风流的距离,向支撑臂吹风散热,提高散热效率。

再进一步的,所述炉头连接部还包括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为抽风式风机,将支撑臂的热量抽向连接部,并从第二通风口排出外部。将支撑臂内的热量往炉头方向排出,让支撑臂的热量迅速从第二通风口排出外部,进一步扩散支撑臂的热量,加强散热效果。

在上述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烹调器所述第一通风口、第二通风口、第三通风口以及第四通风口均为栅格式通风口,有利于阻隔外物渗入,造成内部散热风道的堵塞,提高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良支撑臂散热结构烹调器的立体图1;

图2为本实用新型烹调器的立体图2;

图3为本实用新型烹调器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烹调器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结构示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烹调器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结构示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烹调器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结构示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烹调器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结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良支撑臂散热结构的烹调器。

本实用新型烹调器的第一种实施方式:

如图1至3所示,该烹调器,包括炉头1、支撑臂2以及底座3,所述炉头1包括前端的发热部11和后端的连接部12,所述发热部11设置发热装置10,所述连接部11用于与支撑臂2连接;所述底座3上设有烤盘4,所述炉头1通过支撑臂2支撑在底座3上。

所述支撑臂2的散热结构具体为,所述支撑臂2上设有第一通风口51,底座3内设有散热风道6和第一风机71,所述散热风道6将底座3与支撑臂2内部连通,并与第一通风口51连接;所述第一风机71设于散热风道6内,向支撑臂2吹风散热。

其中,所述第一风机71为连通外部的离心式风机,设于散热风道6的始端,将外部冷风抽入散热风道6,并向支撑臂2方向吹风散热,进一步对支撑臂2的热量进行降温,并从第一通风口51排出,有效地提高散热效果。

所述底座3还优选设有控制电路板8,所述控制电路板8设于散热风道6内,以便为支撑臂2散热的同时,也将控制电路板8在整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一起排出。特别是使用可控硅元件来控制炉头1发热装置10的烹调器,设置有可控硅元件的控制电路板8温度特别高,需要设置相应的散热结构,因此,将控制电路板8设置于散热风道6内,能有效地利用支撑臂2的散热结构,通过散热风道6同时进行散热。

在上述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烹调器的第二种实施方式:

如图4所示,所述连接部12设有第二通风口52,所述散热风道6从底座3贯穿支撑臂2内部,并向炉头1延伸,与所述第二通风口52连通。进而将散热风道6延伸到炉头1,让烹调器的底座3、支撑臂2以及炉头1形成环形的散热系统,有效地将支撑臂2的热量迅速扩散,并排出外部,提高散热效率。

优选地,所述第二通风口52设于炉头1连接部12的背部和/或连接部12的下表面,让从支撑臂2排出的热量在烹调器的背部排出,避免对用户方向喷射,造成烫伤,保障用户安全。

在上述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烹调器的第三种实施方式:

如图5所示,所述底座3还包括与散热风道6连通的第三通风口53,所述第三通风口53设于底座3的上表面和/或底座3的底部。通过在底座3增加与散热风道6连通的通风口,在支撑臂2进行散热的同时,也将底座3的热量迅速排出外部,同时对底座3进行散热,进一步提高兼容性。

在上述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烹调器的第四种实施方式:

如图2、6所示,所述底座3的侧壁设有第四通风口54,所述第四通风口54位于支撑臂2与底座3的连接处;所述第一风机71为套接于第四通风口54上的离心式风机,将外部冷风通过第四通风口54抽入散热风道6,向支撑臂2吹风散热,进一步缩短第一风机71输出散热风流的距离,向支撑臂2吹风散热,提高散热效率。

在上述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烹调器还提供第五种实施方式:

如图7所示,所述炉头1连接部12还包括第二风机72,所述第二风机72为抽风式风机,将支撑臂2的热量抽向连接部12,并从第二通风口52排出外部。进一步将支撑臂2内的热量往炉头1方向排出,让支撑臂2的热量迅速从第二通风口52排出,提高散热效率。

优选地,上述第一通风口51、第二通风口52、第三通风口53以及第四通风口54均为栅格式通风口,有效地阻隔外物渗入,堵塞散热风道6,提高散热效果。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