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气装置和压力锅锅盖以及压力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32157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气装置和压力锅锅盖以及压力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排气装置和压力锅锅盖以及压力锅。



背景技术:

电压力锅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电器。电压力锅是一个比较实用的烹调器具。它具有其它烹调器具无法比拟的优势,能满足多方面的烹饪需要,能快速、安全、自动实现多种烹调方式,其节能、营养的特性非常适合现代人的需求。

现有电压力锅主要通过用手拔动重力限压阀来进行排气,这样,用户很容易被蒸汽烫伤。并且,重力限压阀没有复位功能,下一次使用时须人工关闭限压阀。

为了防止烫伤用户,现有相关电压力锅技术利用杠杆原理打开限压阀。但是,在需要持续排气时,用户需一直按压排气按键,操作极其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气装置和压力锅锅盖以及压力锅,主要目的在于方便用户对压力锅进行排气操作及限压阀复位操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排气装置,用在压力锅上,所述排气装置包括:

限压阀,所述限压阀用于扣置在压力锅排气管上;

顶杆组件,用于顶起所述限压阀,使压力锅排气管排气;

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用于对所述顶杆组件进行控制;其中,所述控制组件包括:

控制结构,用于设置在压力锅锅盖上;

按压杆,所述按压杆在所述控制结构的控制下能移动至设定位置,以对所述顶杆组件施加一作用力,使所述顶杆组件顶起限压阀;

限位结构,用于设置在压力锅锅盖的内盖上,以将所述按压杆限位至设定位置;

其中,当压力锅排气时,通过控制结构控制按压杆移动至设定位置,限位结构将按压杆限位在设定位置,使压力锅持续排气;

压力锅排气结束后,通过控制结构控制按压杆远离设定位置,以使所述限压阀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优选地,所述控制结构能相对于压力锅锅盖的面盖转动;其中,

当压力锅排气结束后,旋转所述控制结构使所述按压杆与所述限位结构分离,并使所述按压杆远离设定位置。

优选地,所述控制结构包括按压件;其中,所述按压件用于按压所述按压杆,以将所述按压杆按压至所述设定位置。

优选地,所述控制结构还包括把手;其中,

所述把手用于安装在压力锅锅盖上,且能相对于压力锅锅盖转动;

所述按压件安装在所述把手上。

优选地,所述控制结构还包括第一复位弹簧,其中,

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套装在所述按压杆上,用于使所述按压杆由所述设定位置复位。

优选地,所述控制结构还包括第二复位弹簧,其中,

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分别与所述把手、压力锅锅盖的内盖连接,用于使转动后的所述把手复位。

优选地,所述按压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及第三杆体;其中,

所述第一杆体纵向设置,且所述第一杆体的上端与所述控制结构连接;

所述第三杆体纵向设置,且所述第三杆体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卡合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一卡合结构适配的第二卡合结构;

所述第二杆体横向设置,且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杆体的下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杆体的上端;

其中,当所述按压杆移动至设定位置时,在所述第三杆体与所述限位结构卡合的同时,所述第二杆体按压所述顶杆组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杆体在靠近下端面的位置处设置有连接结构,所述第二杆体与所述连接结构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卡合结构设置成与所述第三杆体连接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卡合结构设置成能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卡合的第二凸起。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起上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二凸起上设置有第二斜面;其中,

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相适配,以使所述按压杆在所述控制结构的控制下,使第一凸起从所述第二凸起的上方下移至所述第二凸起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二凸起卡合。

优选地,所述顶杆组件包括:

顶杆,所述顶杆的上端与所述限位阀连接;

杠杆,所述杠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杠杆的第一端位于所述顶杆的下方;

其中,当所述按压杆移动至设定位置时,所述按压杆能按压所述杠杆的第二端,使所述杠杆的第一端上移,并带动顶杆上移,使所述顶杆顶起所述限压阀。

优选地,所述顶杆组件还包括用于使上升的顶杆复位的第三复位弹簧;其中,所述第三复位弹簧套装在所述顶杆上;并且,所述第三复位弹簧的一端由压力锅锅盖的面盖限位,另一端由所述杠杆限位。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压力锅锅盖,其中,所述压力锅锅盖包括:

面盖;

内盖,所述内盖与所述面盖连接,形成具有中空腔体的盖体结构;

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排气装置;其中,所述限压阀、顶杆组件及限位结构设置所述中空腔体内。

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压力锅,其中,所述压力锅包括上述的压力锅锅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排气装置和压力锅锅盖以及压力锅至少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气装置,在压力锅需要排气时,只需要用户操作操作压力锅锅盖面盖上的控制结构,使按压杆移动至设定位置,以对顶杆组件施加一作用力,使顶杆组件顶起限压阀,以使压力锅排气管排气。由于压力锅锅盖内盖上设置的限位结构可将按压杆一直限位在设定位置,实现压力锅排气管的持续排气,无需用户一直对控制结构进行操作,使得排气操作简单。另外,当压力锅排气结束后,用户通过控制结构,将按压杆从设定位置移开即可。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气装置方便用户对压力锅进行排气操作以及限压阀复位操作。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排气装置通过使控制结构能相对于压力锅锅盖的面板转动,并通过转动控制结构,便可使按压杆与限位结构分离,进而使按压杆远离设定位置,使限压阀复位,操作简单。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气装置,通过使控制结构包括用于按压按压杆的按压件,以及用于安置按压件且能相对于压力锅锅盖转动的把手,即可实现“一压便可持续排气,以及一转便可复位”的效果。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还一种压力锅锅盖及压力锅,由于压力锅锅盖及压力锅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排气装置,因此具有上述任一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力锅锅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力锅锅盖的另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力锅锅盖在限压阀被顶开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力锅锅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处结构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力锅锅盖在排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处结构的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力锅锅盖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C处结构的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力锅锅盖在排气结束后,旋转把手使限位阀复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D处结构的放大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按压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限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力锅锅盖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排气装置,用在压力锅上;具体地,如图1至图11 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排气装置包括:限压阀4、顶杆组件、控制组件。其中,限压阀4扣置在压力锅排气管3上。顶杆组件用于顶起限压阀4,使压力锅排气管3进行排气。控制组件用于对顶杆组件进行控制;其中,控制组件包括:控制结构、按压杆62及限位结构7。其中,控制结构设置在压力锅锅盖上。按压杆62在控制结构的控制下能移动至设定位置,以对顶杆组件施加一作用力,使顶杆组件顶起限压阀4。限位结构7设置在压力锅锅盖的内盖2上,以将按压杆62限位至设定位置;其中,当压力锅排气时,通过控制结构控制按压杆62移动至设定位置,限位结构7将按压杆62限位在设定位置,使压力锅持续排气。压力锅排气结束后,通过控制结构控制按压杆62远离设定位置,以使限压阀4复位。

本实施例提供的排气装置,在压力锅需要排气时,只需要用户操作压力锅锅盖上的控制结构,使按压杆62移动至设定位置,以对顶杆组件施加一作用力,使顶杆组件顶起限压阀4,以使压力锅排气管3排气。由于压力锅锅盖内盖2上设置的限位结构可将按压杆62一直限位在设定位置,实现压力锅排气管3的持续排气,无需用户一直对控制结构进行操作,使得排气操作简单。另外,当压力锅排气结束后,用户通过控制结构,将按压杆 62从设定位置移开即可。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排气装置方便用户对压力锅进行排气操作以及限压阀复位操作

实施例2

较佳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排气装置,与上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的控制结构能相对于压力锅锅盖的面盖转动;其中,如图6和图7、图 10和图11所示,当压力锅排气结束后,需转动控制结构使按压杆62与限位结构7分离,进而使按压杆62远离设定位置,顶杆组件在未受到按压杆 62的作用时,即可复位,限压阀4重新扣合在压力锅排气管上。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设置,只需用户稍微转动控制结构便可实现限压阀4 的复位,操作简单。

实施例3

较佳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排气装置,与上述实施例相比,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控制结构包括按压件61。其中,按压件61用于按压按压杆62的上端,以将按压杆62按压至设定位置。较佳地,按压件 61可以设置成按钮,或按键等结构。

较佳地,本实施例中的控制结构还包括把手63;其中,把手63用于安装在压力锅锅盖上,且能相对于面盖1转动;按压件61安装在把手63上。较佳地,把手63的手握部设置在压力锅锅盖的面盖上,把手63的下端置于压力锅锅盖内通过转动机构与内盖连接,以实现控制结构相对于压力锅锅盖转动。

较佳地,控制结构还包括第一复位弹簧64,其中,第一复位弹簧64套装在按压杆62上,用于使按压杆62及按压件61由设定位置复位至最初位置。较佳地,如图3所示,按压杆62从把手下端穿入把手63内部与安装在把手63上的按压件61连接。其中,按压杆62的顶端安装有紧固件621 (如,螺钉),且紧固件621与按压杆62之间装有垫片622。其中,垫片622、把手63内底将第一复位弹簧64限位在按压杆62上。较佳地,按压杆62 的上端还安装一用于使按压件61复位的弹簧,该弹簧靠紧固件621和按压件限位。

较佳地,控制结构还包括第二复位弹簧65,其中,第二复位弹簧65分别与把手63、压力锅锅盖的内盖2连接,用于使转动后的把手63复位。

本实施例提供的排气装置通过上述设置,在压力锅排气结束后,只需稍微移动把手,即可实现控制组件、顶杆组件以及限压阀复位。另外,本实施例也可无需设置把手,只需将按压件设置成能相对于压力锅锅盖转动即可。

实施例4

较佳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排气装置,与上述实施例相比,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按压杆6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杆体623、第二杆体622及第三杆体621。其中,第一杆体623的上端与控制结构连接。当按压杆62移动至设置定位时,第二杆体622按压顶杆组件。第三杆体621的下端设置成第一卡合结构,限位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一卡合结构适配的第二卡合结构。第二杆体622横向设置,且第二杆体622的一端连接第一杆体623的下端,另一端连接第三杆体621的上端;其中,当按压杆62移动至设定位置时,在第三杆体621与限位结构卡合的同时,第二杆体622按压顶杆组件。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设置,将按压杆设置成竖横竖勾的结构(其中,勾指的是第一卡合结构),使得按压杆结构的设计简单巧妙,即,第一杆体主要用于随着按压件进行竖直上下运动,第二杆体设计成横向杆体,一方面按压杠杆(详见实施例5所述,顶杆组件包括杠杆)的同时,还使第三杆体与位于杠杆侧部的限位结构卡合。另一方面,还方便是第三杆体脱离限位结构的卡合,只需控制结构带动按压杆稍微转动即可。

较佳地,第一杆体623在靠近下端面的位置处设置有连接结构624,第二杆体622与连接结构624固定。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二杆体(横杆) 与第一杆体623的下端偏位连接(即,并非连接在第一杆体623的下端面),通过这样设置,当第一杆体623设置在把手腔内时,使得第一杆体623和第二杆体622之间具有一个横向过渡,从而能将第二杆体622过渡到把手腔外。另外,这个横向过渡能与第二杆体配合按压杠杆。较佳地,连接结构624可以为一连接件,该连接件与第一杆体为一体式结构,而盖连接件与第二杆体卡合或固定设置。

如图11所示,第一卡合结构设置成与第三杆体621连接的第一凸起;如图12所示,限位结构7上的第二卡合结构设置成能与第一凸起相卡合的第二凸起。较佳地,第一凸起上设置有第一斜面;第二凸起上设置有第二斜面;其中,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相适配,以使按压杆在控制结构的控制下,使第一凸起从第二凸起的上方下移至所述第二凸起的下方,并与第二凸起卡合。

较佳地,如图9和图14所示,压力锅锅盖的内盖上开设有限位槽9,限位结构7安装在限位槽9上,且通过第四复位弹簧8限定限位结构7的位置。当按压杆下移时,在按压杆的作用下,限位结构会稍微移动,以使第一凸起移动至第二凸起的下方,在第四复位弹簧8的作用下,限位结构复位,并在第二凸起的卡合下,第一凸起不会上移,在限位结构7的限位下,保持在设定位置。

实施例5

较佳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排气装置,与上述实施例相比,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顶杆组件包括:顶杆51和杠杆53。顶杆51的上端与限位阀4连接。杠杆53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杠杆53 的第一端位于顶杆51的下方。其中,当按压杆62移动至设定位置时,按压杆62能按压杠杆53的第二端,使杠杆53的第一端上移,并带动顶杆51 上移,使顶杆51顶起限压阀4。顶杆组件还包括第三复位弹簧52;其中,第三复位弹簧52套装在顶杆51上,且第三复位弹簧52与压力锅锅盖的面盖固定(具体地,第三复位弹簧通过面盖和设置在顶杆下端的杠杆进行限位),用于使上升的顶杆51复位。

实施例6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压力锅锅盖,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压力锅锅盖包括:面盖1、内盖2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排气装置。其中,面盖1和内盖2连接,形成具有中空腔体的盖体结构。其中,限压阀4、顶杆组件、限位结构7设置在中空腔体内。

其中,本实施例中排气装置中的限压阀4、顶杆组件、限位结构7及按压杆62均位于中空腔体内。较佳地,如图14所示,内盖2上设置有限位槽9,其中,限位结构7安装在限位槽9中。

实施例7

再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压力锅,其中,压力锅包括实施例6所述的压力锅锅盖。较佳地,本实施中的压力锅为电压力锅。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压力锅包括上一实施例所述的压力锅锅盖,进而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排气装置,因此,具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压力锅在不排气时,其排气装置的具体结构状态如图4和图5所示。当压力锅排气时,如图6和图7所示,按压把手63 上的按压件61,按压杆62在按压件61的作用下下移,限位结构7将按压杆62限位至设定位置,此时,按压杆62按压顶杆组件中的杠杆53的一端,相应地,杠杆53的另一端会对顶杆51施加一向上移动的力,以将限压阀4 顶起,从而实现持续排气。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排气结束后,只需稍微转动把手63,即可使限位结构7与按压杆62分离,按压杆62和按压件 61在第一复位弹簧64的作用下复位。转动后的把手63在第二复位弹簧65 的作用下复位。顶杆51在第三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限压阀4复位。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气装置和压力锅锅盖以及压力锅在压力锅需要排气时,只需要用户操作操作压力锅锅盖面盖上的控制结构,使按压杆移动至设定位置,以对顶杆组件施加一作用力,使顶杆组件顶起限压阀,以使压力锅排气管排气。由于压力锅锅盖内盖上设置的限位结构可将按压杆一直限位至设定位置,实现压力锅排气管的持续排气,无需用户一直对控制结构进行操作,使得排气操作简单。另外,当压力锅排气结束后,用户通过控制结构,将按压杆从设定位置移开即可。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气装置方便用户对压力锅进行排气操作以及限压阀复位操作。

综上所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