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隔热空腔的附框组合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02029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隔热空腔的附框组合体系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窗附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隔热空腔的附框组合体系。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绿色环保,低碳节能,降低能耗政策性规定出台,建筑用铝合金窗系统已多数采用了保温节能好的断桥隔热型材组装生产的制成品装饰窗,但在防水防渗漏措施上还存在一定功能性的缺陷有待提高,尤其在便利性拆、装更换完整性窗框整体还存在无法实现的操作工艺,只能破坏性拆、砸墙,重新制作再安装,然后对窗框周边固定、填充防水材料、修补建筑外墙装饰。该施工工艺第一对资源造成浪费,第二对建筑外装饰修补后的效果不能完全统一而造成影响,同时对业主封闭围护工期、使用环境造成影响。

传统的窗框与建筑主体固定连接有二种情况。

如图1所示,一种是通过金属连接片24与隔热窗框22、23插接后,采用射钉26及其他连接措施与主结构洞体周边相嵌固定,在缝隙之间填实发泡保温材料241,里、外侧做好防水构造25措施的安装方式;该种安装方式在不拆、砸墙情况下难以完成铝窗框的拆改组装:

如图2所示,还有一种就是方管式预置附框式:其为提高标准铝窗外缘尺寸而采取使用方管附框构件27预置,先用附框构件27通过铆钉28铆固连接铁片21后与主体建筑预留窗洞口实施四周边缘固定连接,形成标准尺寸的固定实体窗洞口,然后实体隔热窗框22、23通过连接螺钉29与预置附框构件27相连接固定,实体窗里外侧要求无障碍构件,给后装实体窗留有安装通道,防水构造25仅对预置附框进行实际填堵措施,对于后装实体窗框与预置附框构件之间的接触部位无法实施全贴合、无渗漏的构造措施。

上述第二种预置方管式附框施工工艺的优点为:一方面避免土建施工时的杂物对窗体型材造成划伤及污染,因而后装主体铝窗窗体构件;第二方面规范了铝窗制作尺寸的标准化,提高了建筑美观统一协调性能。该预置附框材料多数采用热镀锌钢方管系列制成品或铝合金方管制成品,而与铝合金窗体组合后的缺点是防水、防渗漏性能差;很难实现在组合时安装误差调整,增加了各阶段制作生产工艺投入成本,同时相对增加了生产制作成本及施工成本。

而且,上述第二种预制方管式附框隔热性能差,附框的热传导通过方管式附框的金属型材直接把外界热量引入室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传统窗框安装组合中存在或潜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拟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隔热空腔的附框组合体系,其便于拆装且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结构方案:一种具有隔热空腔的附框组合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附框和第二附框,所述第一附框内部中空且侧部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附框内部中空且侧部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并通过隔条装配相连,所述第一附框和所述第二附框之间围设形成一隔热空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附框和所述第二附框装配连接于主体窗洞中,所述第一附框和所述第二附框的面向所述主体窗洞的一侧开口并连通所述隔热空腔和所述主体窗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附框和所述第二附框的面向所述主体窗洞的一侧与所述主体窗洞之间采用第二密封胶密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处设有卡槽,所述隔条通过所述卡槽连接于所述第一附框和所述第二附框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条上设有第一密封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附框和所述第二附框装配连接于实体窗框,所述第一附框和所述第二附框的面向所述实体窗框的一侧上设有多个承力支脚,所述实体窗框装配于所述承力支脚上,使所述第一附框和所述第二附框与所述实体窗框相隔形成多个排水腔,且所述承力支脚上设有排水槽,使多个所述排水腔通过所述排水槽相互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附框和所述第二附框通过角码和螺栓连接于所述主体窗洞上,所述角码通过所述螺栓连接于所述第一附框和所述第二附框的外部,所述角码进一步通过射钉连接于所述主体窗洞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附框和所述第二附框的内侧设有用于限位所述螺栓的螺栓限宽槽口。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附框和第二附框之间形成隔热空腔,第一附框与第二附框之间仅由一条隔条相连,大大减缓了热传导过程,可有效提高隔热传导性。

在可实施操作上提供便利性,同时不需要依靠封胶填堵,并且采用干连接防水防渗漏构造,大大提高装配式主体建筑门窗构件功能,方便移装铝窗主体,减少装配式建筑主体在制作、运输过程中对铝窗造成的损伤;对使用客户的二次改造提供便利,同时也降低了二次改造过程中对原建筑主体立面效果美观度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第一种断桥隔热窗框的附框构造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第二种断桥隔热窗框的附框构造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具有隔热空腔的附框组合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具有隔热空腔的附框组合体系的铝窗下部固定连接构造节点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具有隔热空腔的附框组合体系的排水槽的布置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具有隔热空腔的附框组合体系与实体窗框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具有隔热空腔的附框组合体系的铝窗侧部固定连接构造节点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具有隔热空腔的附框组合体系的铝窗上部固定连接构造节点图。

图中,11-内窗框,111-限位凹槽,12-外窗框,13-第一隔条,14-第一附框,141-限位凸起,15-第二附框,16-隔条,161-隔热空腔,17-承力支脚,171-排水槽,172-排水腔,18-卡槽,191-第一密封胶,192-第二密封胶,193-螺栓限宽槽口,194-螺栓,195-角码,20-主体窗洞,21-连接铁片,22、23-隔热窗框,24-金属连接片,241-发泡保温材料,25-防水构造,26-射钉,27-附框构件,28-锚钉,29-连接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针对传统窗框安装组合中存在或潜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套方便拆装更换整窗体的具有隔热空腔的附框组合体系,其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同时,其在可实施操作上提供便利性,也不需要依靠封胶填堵,并且采用干连接防水防渗漏构造。本实用新型体系大大提高装配式主体建筑门窗构件功能,方便移装铝窗主体,减少装配式建筑主体在制作、运输过程中对铝窗造成的损伤。对使用客户的二次改造提供便利,同时也降低了二次改造过程中对原建筑主体立面效果美观度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便后置安装窗体的具有隔热空腔的附框组合体系,对二次改进拆装不受立面装饰限制,及不对原立面效果影响就可完成操作的一种构造,也是一种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的围护构件组成品,对于窗体下部基本功能要求提高防水防渗漏措施,利用构造连接达到目的,是过往窗型固定连接所不具备的关键措施构造窗体预置附框。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做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首先,参阅图3和图4所示,其中,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具有隔热空腔的附框组合体系,图4所示为一种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具有隔热空腔的附框组合体系的断桥隔热铝窗的下部固定连接构造节点。

如图4所示,铝窗的断桥隔热窗框采用铝制窗框,其主要由内窗框11和外窗框12组成,内窗框11为室内铝合金窗框,外窗框12为室外铝合金窗框,内窗框11和外窗框12之间通过第一隔条13相连,构成断桥隔热窗框,通过阻断热传递的途径达到隔热的效果。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具有隔热空腔的附框组合体系主要包括一第一附框14和一第二附框15,其中,第一附框14装配连接于内窗框11与主体建筑的主体窗洞20之间,第二附框15装配连接于外窗框12与主体建筑的主体窗洞20之间,且第一附框14与第二附框15之间通过隔条16装配相连。具体地,第一附框14采用铝合金附框,第二附框15采用铝合金附框,隔条16采用具有隔热性能的PA66(聚酰胺66或尼龙66),第一附框14和第二附框15通过具有隔热性能的第二隔条16连成一整体预置构件。断桥隔热窗框的内窗框11通过螺钉紧固于第一附框14上,外窗框12通过螺钉紧固于第二附框15上。

其中,在第一附框14和第二附框15的相对的两侧上分别设置卡槽18来安装第二隔条16,构成断桥隔热附框组合体,通过阻断热传递的途径达到隔热的效果。第一附框14和第二附框15上的用于安装隔条16的两卡槽18部位共同承担断桥隔热窗框的重力荷载,并有效控制断桥隔热窗框固定时的水平倾斜度,并抵抗与断桥隔热窗框通过螺钉紧固时外力作用。进一步的,在隔条16上设置第一密封胶191以进行密封措施,可有效防止室内外铝合金第一附框14、第二附框15组合时的间隙渗水现象。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附框14、第二附框15及隔条16构成一附框组合体,附框组合体经螺栓194与角码195固定后,通过射钉26与主体窗洞20边缘固定连接。具体地,角码195采用铝合金角码,具有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边和第二边,第一边通过螺栓194连接于第一附框14和第二附框15的外部,第二边通过射钉26固定连接于主体窗洞20上,从而稳定安全地固定预置附框组合体。

附框组合体与主体窗洞20之间的缝隙通过第二密封胶192进行密实填充,使附框组合体与主体窗洞20之间形成密闭的隔热空腔161,进一步有效提升了整体窗体的隔热性能。具体地,第一附框14内部中空且侧部设有第一开口,第二附框15内部中空且侧部设有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相对设置并通过隔条16装配相连,使第一附框14和第二附框15之间形成一隔热空腔161。进一步地,第一附框14和第二附框15的面向主体窗洞20的一侧开口并连通隔热空腔161和主体窗洞20,其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与第一附框14和第二附框15的面向主体窗洞20的一侧的开口彼此相通,从而,隔热空腔161形成于第一附框14、第二附框15和主体窗洞20之间,第一附框14与第二附框15之间仅由一条隔条16相连,且该隔条16还是传导性能差的PA66材料,减缓了热传导过程,如果隔热空腔161不是密闭空间,可填有辅助隔热材料,但相对来空气的传导对比性,空气优于媒介物,从而使隔热空腔161形成密闭空腔的形式可有效提高隔热传导性。

进一步地,在螺栓194与角码195的连接作用下,使第一附框14和第二附框15的面向主体窗洞20的一侧与主体窗洞20之间隔开一段距离,可加宽隔热空腔161,也可避免因主体窗洞20不平整而影响第一附框14和第二附框15的安装精度,角码195上可开设条形孔来安装螺栓194,以通过调节螺栓194与角码195来调整第一附框14和第二附框15的位置,以确保提供一平整的窗框安装面,提供窗框及实体窗的安装精度。在第一附框14和第二附框15的面向主体窗洞20的一侧与主体窗洞20之间采用第二密封胶192进行密实填充,封闭隔热空腔161。另外,第一附框14和第二附框15的内侧设有用于限位螺栓194的螺栓限宽槽口193,以防止螺栓194连接固定角码195后发生扭转,螺栓194可采用六角螺栓,螺栓限宽槽口193采用六边形槽口194,宽度适配于六角螺栓的宽度。

配合图3~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附框组合体系中,第一附框14和第二附框15的面向内窗框11和外窗框12的一侧上设有多个承力支脚17,内窗框11和外窗框12装配于承力支脚17上,使第一附框14和第二附框15与内窗框11和外窗框12相隔形成多个排水腔172,且承力支脚17上设有排水槽171,使多个排水腔172通过排水槽171相互连通。具体地,承力支脚17呈角码形状,具有相互垂直设置的一第一板体和一第二板体,承力支脚17的第一板体竖设于第一附框14或第二附框15上,承力支脚17的第二板体水平设置,内窗框11和外窗框12装配于承力支脚17的第二板体上。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附框14上设有一个上述承力支脚17,在第二附框15上设有两个上述承力支脚17,总共三个承力支脚17,并且在三个承力支脚17中设置排水槽171,形成与外部连通的排水系统,同时,应确保三个承力支脚17的水平设置的第二板体等高设置,进而确保安装于承力支脚17上的断桥隔热窗框的平整性。在预置附框组合体与断桥隔热窗框交界部位设计一种阶梯排水方式,在构件加工时,对预置附框组合体的三个承力支脚17部位铣缺加工,形成排水槽,方便排水腔172内部分渗入水的排出。

进一步地,预置附框组合体与断桥隔热窗框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断桥隔热窗框与附框组合体之间的调整间隙垫有隔热橡胶垫块,可有效实现软性连接构造措施。其中,上述隔热橡胶垫块设置于承力支脚的第二板体上,且垫设于第一窗框和第二窗框的下方。

结合图3和4所示,第一附框14的面向内窗框11的一侧的外端部设有限位凸起141,内窗框11的底部设有与该限位凸起141相匹配的限位凹槽111。通过在第一附框14的上部设置限位凸起141可方便对改造的断桥隔热窗框的抵靠限位,同时,第一附框14上的该限位凸起141的设置还能起到以下作用:第一、能防止空腔水入侵室内,起挡水功能,具体地,铝窗玻璃在阵风情况下可能产生挠度变形,从而有水通过外密封胶缝渗入铝窗腔体内,水进入铝窗腔体后就会往下游走,而铝窗隔热条组装处是为后抽拼装组合体,本就存在间隙,并不能完全密封,这样就给渗入水留有游走间隙,导致渗入水流入附框与窗体之间的腔体中;第二作用是在安装固定窗体时,外移窗体就位时,移动碰触到部位为止,起初步限位功能;第三作用能有效抵抗正面外力,与实体窗组合后,与窗框共同承担受力结构体。

接着,再配合图7所示,图7所示为一种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隔热空腔的附框组合体系的铝窗侧部固定连接构造节点。其中附框组合体与断桥隔热窗框的安装结构与上述铝窗下部固定连接构造节点基本相同,以下做简要说明,细节处可参见上述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附框组合体系由铝合金第一附框14和铝合金第二附框15两部分组成,通过具有隔热性能的PA66隔条16装配连成一整体预置的附框组合体,在隔条16上方通过第一密封胶191进行密封措施,有效防止室内外铝合金第一附框14、第二附框15、角码195组合时的间隙渗水现象。附框组合体是经螺栓194与角码195固定后,通过射钉26与建筑主体预留窗体的主体窗洞20边缘固定连接,形成稳定安全的固定预置构件系统,附框组合体与建筑结构之间的缝隙通过第二密封胶192进行密实填充,使附框组合体与建筑结构之间形成密闭的隔热空腔,进一步有效提升了整体窗的隔热性能。

预置附框组合体与改造实体窗的窗框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实体窗与附框组合之间的调整间隙垫有隔热橡胶垫块,有效实现软性连接构造措施;实体窗固定后再安装用于装饰窗台的装饰窗套18,与装饰窗套18之间进行第一道防水密封胶填充。

进一步详细说明配合构造:

预置附框组合体的第一附框14和第二附框15的下部设有用于限位螺栓194的螺栓限宽槽口193,防止螺栓194固定连接角码195时发生扭转。

预置附框组合体的第一附框14的上部设有限位凸起,对外窗框12的底部设置限位凹槽,以进行窗框改造,以方便对改造后的外窗框12进行抵靠限位。第一附框14上的限位凸起设置在第一附框的外侧端部,并起到封闭第一附框的端部,可防止附框空腔中的渗入水流入到室内。限位凸起141设置还可起到以下作用:第一、能防止空腔水入侵室内,起挡水功能;第二、作用是在安装固定窗体时,外移窗体就位时,移动碰触到部位为止,起初步限位功能;第三、作用能有效抵抗正面外力,与实体窗组合后,与窗体边框共同承担受力结构体。

预置附框组合体的第一附框和第二附框的相对设置的两侧上分别设有用于安装隔条16的卡槽,该两个卡槽共同承担抗实体窗水平位移荷载,并有效控制实体窗固定时的垂直倾斜度,并抵抗与实体窗通过螺钉紧固时外力作用。

最后,再配合图8所示,图8所示为一种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隔热空腔的附框组合体系的铝窗上部固定连接构造节点。其中附框组合体与断桥隔热窗框的安装结构与上述铝窗下部及侧部固定连接构造节点基本相同,以下做简要说明,细节处可参见上述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附框组合体系由铝合金第一附框14和铝合金第二附框15两部分组成,通过具有隔热性能的PA66隔条16装配连成一整体预置的附框组合体,在隔条16上方通过第一密封胶191进行密封措施,有效防止室内外铝合金第一附框14、第二附框15、角码195组合时的间隙渗水现象。附框组合体是经螺栓194与角码195固定后,通过射钉26与建筑主体预留窗体的主体窗洞20边缘固定连接,形成稳定安全的固定预置构件系统,附框组合体与建筑结构之间的缝隙通过第二密封胶192进行密实填充,使附框组合体与建筑结构之间形成密闭的隔热空腔,进一步有效提升了整体窗的隔热性能。

预置附框组合体与改造实体窗的窗框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实体窗与附框组合之间的调整间隙垫有隔热橡胶垫块,有效实现软性连接构造措施;实体窗固定后再安装用于装饰窗台的装饰窗套18,与装饰窗套18之间进行第一道防水密封胶填充。

进一步详细说明配合构造:

预置附框组合体的第一附框14和第二附框15的下部设有用于限位螺栓194的螺栓限宽槽口193,防止螺栓194固定连接角码195时发生扭转。

预置附框组合体的第一附框14的上部设有限位凸起141,对外窗框12的底部设置限位凹槽111,以进行窗框改造,以方便对改造后的外窗框12进行抵靠限位。第一附框14上的限位凸起141设置在第一附框的外侧端部,并起到封闭第一附框的端部,可防止附框空腔中的渗入水流入到室内。限位凸起141设置还可起到以下作用:第一、能防止空腔水入侵室内,起挡水功能;第二、作用是在安装固定窗体时,外移窗体就位时,移动碰触到部位为止,起初步限位功能;第三、作用能有效抵抗正面外力,与实体窗组合后,与窗体边框共同承担受力结构体。

预置附框组合体的第一附框和第二附框的相对设置的两侧上分别设有用于安装隔条16的卡槽,该两个卡槽共同承担抗实体窗水平位移荷载,并有效控制实体窗固定时的水平倾斜度,并抵抗与实体窗通过螺钉紧固时外力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便后置安装窗体的具有隔热空腔的附框组合体系,其对二次改进拆装不受立面装饰限制,及不对原立面效果影响就可完成操作的一种构造实用新型,也是一种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的围护构件组成品,对于窗体下部基本功能要求提高防水防渗漏措施和隔热措施,利用构造连接达到目的,是过往窗型固定连接所不具备的关键措施构造窗体预置附框。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