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6410发布日期:2018-06-08 17:53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电的吸尘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智能吸尘器。



背景技术:

吸尘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机带动扇叶高速旋转,在密封的壳体内部形成强大的空气负压,通过吸口将灰尘碎屑等吸入尘盒。吸尘器内部包含电机和其他重要的电子器件,这些部件均需要防尘处理,当用户忘记放入尘盒而开启吸尘器工作时,灰尘和碎屑极易进入风机内部,会对高速旋转的电机和扇叶造成损坏,且吸入的灰尘和碎屑没有经过集尘盒滤网的过滤,直接由出风口吹出,会对室内环境形成二次污染,且当尘盒未放入到吸尘器内部时吸尘器工作容易导致用户使用不安全,带来事故隐患。

目前,部分吸尘器的相关技术中提出了采用设置微动开关来检测尘盒是否在位的检测方式,主要为当尘盒放入到吸尘器内部时,尘盒实现按压微动开关产生开闭的信号来完成尘盒在位检测功能。但是该技术方案存在下述问题:

1.微动开关的弹片在长期多次使用后会发生形变,从而无法准确检测尘盒是否在位;且微动开关的使用寿命由按压次数决定,由于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部分微动开关不能达到设计时的使用寿命。

2.微动开关在装配过程中容易存在装配差异,从而导致检测不精准,容易检测异常。

3.微动开关内部采用弹簧件,尘盒上面设置突起相互压接实现检测效果,当用户装卸尘盒不当时容易导致弹片撞断而检测失效。

4.尘盒中的灰尘容易进入到微动开关内部的控制电路板,导致控制电路失效无法检测。

所以根据上述情况而设计一种合理有效可靠的尘盒在位检测装置,来对电机等部件进行保护和防止室内环境空气的二次污染,杜绝用户操作使用不安全的问题,正是发明人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吸尘器,具体提供一种智能吸尘的尘盒保护装置,来实现尘盒的检测,避免尘盒无检测或异常检测,更安全可靠,且生产成本更低。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一种智能吸尘器,包括:吸尘器主体、尘盒翻盖、尘盒、检测组件、控制器、提示器六部分,检测组件、提示器分别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尘盒为可拆卸地安装在吸尘器主体的内部,尘盒翻盖安装在吸尘器主体的顶部,尘盒翻盖至少部分覆盖尘盒的顶面,尘盒翻盖与尘盒之间的覆盖区域设置有检测组件。

前述的一种智能吸尘器,所述检测组件为红外传感器或光耦感测件或接触开关其中的一种。

前述的一种智能吸尘器,所述尘盒翻盖相对所述吸尘器主体可旋转设置,所述检测组件安装在所述尘盒翻盖的底面。

前述的一种智能吸尘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检测组件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检测组件的检测信号情况与预先设置的阈值相比较。

前述的一种智能吸尘器,所述提示器与根据检测信号判断所述尘盒状态的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方案包括吸尘器主体、尘盒翻盖、尘盒、检测组件、控制器、提示器六部分,检测组件、提示器分别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尘盒为可拆卸地安装在吸尘器主体的内部,尘盒翻盖安装在吸尘器主体的顶部,尘盒翻盖至少部分覆盖尘盒的顶面,尘盒翻盖与尘盒之间的覆盖区域设置有检测组件;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尘盒翻盖和尘盒之间设置检测组件来实现尘盒的在位检测,通过设置检测组件安装在尘盒翻盖的底面,避免了灰尘积灰对检测组件的影响,且检测组件还能同时检测尘盒翻盖是否存在异常,并及时提醒用户注意尘盒的状态,特别是当用户取出尘盒倒垃圾后忘记把尘盒放入到吸尘器的内部时,能及时提醒用户必须放入尘盒后吸尘器才能工作,杜绝了用户的不安全操作,同时杜绝了灰尘对吸尘器内部元器件的损害和对室内环境二次污染的问题,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一种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为红外传感器或光耦感测件或接触开关其中的一种;且设置所述尘盒翻盖相对所述吸尘器主体可旋转设置,所述检测组件安装在所述尘盒翻盖的底面;通过设置尘盒翻盖可相对吸尘器主体旋转,可以为相对吸尘器主体竖直轴向旋转,也可以为相对吸尘器主体水平径向旋转,实现尘盒翻盖翻转一定角度时尘盒可取出到吸尘器的外部,方便用户取出尘盒倾倒垃圾;通过设置检测组件来实现尘盒检测,避免用户错误操作吸尘器工作,通过设置检测组件安装在尘盒翻盖的底面,避免了灰尘积灰对检测组件的影响,且检测组件还能同时检测尘盒翻盖是否存在异常,当检测组件未检测到信号时,此时可以为尘盒翻盖旋转翻起且尘盒未放入到吸尘器内部,也可以为尘盒翻盖未旋转翻起即尘盒翻盖盖住尘盒顶部的状态且尘盒未放入到吸尘器的内部,均能实现判断此时尘盒未放入到吸尘器内部,吸尘器无法正常开机工作,避免了当尘盒放入吸尘器内部且尘盒翻盖旋转翻起时吸尘器就直接工作的问题发生,解决吸尘器的异常工作状态,更安全;当检测组件检测到信号时,此时可以判断为尘盒放入到吸尘器的内部,且尘盒翻盖未旋转翻起,尘盒顶部与尘盒翻盖的底面距离较小或直接接触满足检测件的要求,实现了检测组件对尘盒的检测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检测组件、控制器、提示器,控制器可以预先设置阈值,阈值设置为控制器根据检测到检测组件的信号情况来判断尘盒是否放置到吸尘器的内部,所述控制器根据检测组件的检测信号情况与预先设置的阈值相比较;所述提示器与根据检测信号判断所述尘盒状态的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检测组件来实现尘盒的在位检测,检测组件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检测组件把检测到的信号情况反馈传输到控制器端,控制器根据信号情况与预先设置的阈值比较来判断尘盒的状态,控制器进而把检测到的结果传输到提示器,控制提示器提示用户尘盒和尘盒翻盖的状态并指导用户进行正确操作吸尘器进行室内清洁工作;当尘盒在位时,提示内容可以为:“尘盒已安装”或“尘盒正常”或“吸尘器可开机工作”等,及时提醒用户可正常使用吸尘器;当尘盒不在位时,提示内容可以为:“尘盒未安装”或“尘盒异常”或“吸尘器无法开机工作”等,及时提醒用户必须放入尘盒,避免吸尘器异常启动工作,杜绝了吸尘器无尘盒时工作的问题,使用更安全可靠,避免不安全操作导致吸尘器的损害和环境的灰尘污染,更安全可靠。

当检测组件为红外传感器时,红外传感器包括发射传感器信号的红外发射部和接收红外发射部所发射出的传感器信号的红外接收部,尘盒的顶部设置有与红外传感器位置对应的反光部,当尘盒放入到吸尘器的内部且尘盒翻盖未旋转翻起,即尘盒在位时,尘盒顶面的反光部至少部分反射红外传感器的红外发射部所发出的传感器信号,且反射的传感器信号被红外接收部所接收;控制器根据红外传感器的红外接收部接收到的传感器信号情况与预先设置的阈值相比较,控制器可以预先设置阈值,当红外传感器红外接收部接收到红外发射部发出的传感器信号时,控制器把传感器信号情况与阈值相比较,判断此时尘盒为放置在吸尘器的内部,吸尘器可以正常开机工作;当尘盒未放入到吸尘器的内部或尘盒翻盖为旋转翻起的状态是,即尘盒不在位时,此时尘盒翻盖上的红外传感器红外发射部发出的传感器信号向下发射,吸尘器对应放置尘盒的内部空间区域内无任何的遮挡或无反光部反射传感器信号,红外传感器的红外发射部发出的信号向下一直发射,因空间区域无任何物体对传感器信号干扰或改变传感器信号的方向,使得传感器信号一直处于向下发射的状态,红外传感器的红外接收部不能接收到传感器信号,进而控制器根据传感器红外接收部的无传感器信号情况与阈值相比较,判断吸尘器的尘盒没有放置到吸尘器内或尘盒翻盖为翻起状态,吸尘器无法正常开机启动工作。

当检测组件为光耦感测件时,感测件包括包括光耦发射端和光耦接收端,光耦发射端与光耦接收端之间的区域设置有避空的凹槽,且光耦发射端与光耦接收端为横向相对设置;尘盒顶部设置与凹槽对应的挡光部且挡光部为凸起结构,通过设置挡光部对感测组件的感测信号的遮挡变化来实现对尘盒的检测效果;当尘盒放入到吸尘器的内部且尘盒翻盖未旋转翻起时,即尘盒在位时,挡光部在凹槽区域内,且挡光部遮挡光耦发射端发出的感测信号,光耦接收端未接收到光耦发射端发出的感测信号,控制器根据感测件光耦接收端接收的感测信号情况与预先设置的阈值相比较,控制器可以预先设置阈值,当感测件光耦接收端未接收到感测信号时,控制器把感测件光耦接收端的无感测信号情况与阈值相比较,判断此时尘盒为放置在吸尘器的内部,吸尘器可以正常开机工作;当尘盒未放入到吸尘器的内部或尘盒翻盖为旋转翻起的状态时,即尘盒不在位时,光耦接收端接收到光耦发射端发射出的感测信号,控制器根据感测件光耦接收端接收到光耦发射端发出的感测件信号的情况与预先设置的阈值相比较,控制器可以预先设置阈值,当感测件光耦接收端接收到感测信号时,控制器把感测件光耦接收端接收到的感测信号与阈值相比较,判断此时尘盒没有放置到吸尘器的内部,吸尘器无法正常开机工作。

当检测组件为接触开关时,通过设置接触开关为分体式,至少设置有金属可导通的弹片,弹片包括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弹片为弧形或方形,也可为其他形状;通过设置导通件安装在尘盒的顶部,导通件为金属可导通;通过检测导通件与接触开关的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是否接触形成通路或短路来实现对尘盒的在位检测效果,当尘盒放入到吸尘器的内部且尘盒翻盖未旋转翻起时,即尘盒在位时,导通件同时接触贴合所述接触开关的弹片,导通件与所述接触开关接触形成通路;即为导通件与接触开关的两个弹片接触,弹片分别为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实现第一弹片与第二弹片通过导通件接触贴合形成三者之间的连接通路,实现控制器的连接通路,控制器可以预先设置阈值,当控制器检测到为一个完整的通路时,确定接触开关的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接通,控制器把接触开关的两弹片已经接触的情况与阈值相比较,判断此时尘盒为放置在吸尘器的内部,吸尘器可以正常开机工作;当尘盒未放入到吸尘器的内部或尘盒翻盖为旋转翻起的状态时,即尘盒不在位时,导通件至少与所述接触开关的一个或多个弹片不接触,导通件与所述接触开关不接触形成断路即为导通件与接触开关的两个弹片不接触,弹片分别为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尘盒取出后此时第一弹片与第二弹片独立分开没有相对的接触贴合,实现控制器的连接断路,控制器可以预先设置阈值,当控制器检测到为无法接通的断路时,确定接触开关的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不接触而无法接通,控制器把接触开关的两弹片没有接触相通的情况与阈值相比较,判断此时尘盒没有放置到吸尘器的内部,吸尘器无法正常开机工作。

本实用实用新型的检测组件的三种方案包括红外传感器方案、光耦感测件方案、接触开关方案均能实现对尘盒是否在位的检测效果,通过在尘盒翻盖和尘盒之间设置检测组件来实现尘盒的在位检测,且检测组件安装在尘盒翻盖的底面,避免了灰尘积灰对检测组件的影响,且检测组件还能同时检测尘盒翻盖是否存在异常,并及时提醒用户注意尘盒和翻盖的状态,进一步的正确操作吸尘器进行室内清扫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红外传感器方案的尘盒在位检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红外传感器方案的尘盒不在位检测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红外传感器方案的尘盒不在位且尘盒翻盖旋转翻起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光耦感测件方案的尘盒在位检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图5中A0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接触开关方案的尘盒在位检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图7中A1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连接的框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尘盒翻盖,2-尘盒,201-反光部,202-挡光部,203-导通件,3-红外传感器,301-红外接收部,302-红外发射部,4-光耦感测件,401-光耦接收端,402-光耦发射端,403-凹槽,5-接触开关,501-第一弹片,502-第二弹片,6-控制器,7-提示器,10-吸尘器主体,30-检测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效果更加的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依据。

实施例:一种智能吸尘器,构成如图1至图9所示,包括:吸尘器主体10、尘盒翻盖1、尘盒2、检测组件30、控制器6、提示器7六部分,检测组件30、提示器7分别与控制器6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尘盒2为可拆卸地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0的内部,尘盒翻盖1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0的顶部,尘盒翻盖1至少部分覆盖尘盒2的顶面,尘盒翻盖1与尘盒2之间的覆盖区域设置有检测组件30。

所述检测组件30为红外传感器3或光耦感测件4或接触开关5其中的一种;所述尘盒翻盖1相对所述吸尘器主体10可旋转设置,所述检测组件30安装在所述尘盒翻盖1的底面;所述控制器6与所述检测组件30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6根据检测组件30的检测信号情况与预先设置的阈值相比较;所述提示器7与根据检测信号判断所述尘盒2状态的所述控制器6电性连接。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尘盒翻盖1和尘盒2之间设置检测组件30来实现尘盒2的在位检测,通过设置检测组件30安装在尘盒翻盖1的底面,还能同时检测尘盒翻盖1是否存在异常,本实用新型方案的控制器6可以预先设置阈值,阈值设置为控制器6根据检测到检测组件30的信号情况来判断尘盒2是否放置到吸尘器主体10的内部,控制器6根据检测组件30的检测信号情况与预先设置的阈值相比较,提示器7与根据检测信号判断所述尘盒2状态的所述控制器6电性连接,检测组件30与控制器6电性连接,检测组件30把检测到的信号情况反馈传输到控制器6,控制器6根据信号情况与预先设置的阈值比较来判断尘盒的状态,控制器6进而把检测到的结果传输到提示器7,控制提示器7提示用户尘盒2和尘盒翻盖1的状态并指导用户进行正确的操作。

本实用新型方案还可以检测到尘盒翻盖1的异常,如图3至图4所示,当检测组件30未检测到信号时,此时可以为尘盒翻盖1旋转翻起且尘盒2未放入到吸尘器内部,也可以为尘盒翻盖1未旋转翻起即尘盒翻盖1盖住尘盒2顶部的状态且尘盒2未放入到吸尘器的内部,均能实现判断此时尘盒2未放入到吸尘器内部,吸尘器无法正常开机工作;当检测组件30检测到信号时,此时可以判断为尘盒2放入到吸尘器的内部,且尘盒翻盖1未旋转翻起,尘盒2顶部与尘盒翻盖1的底面距离较小或直接接触满足检测件的要求,实现了检测组件30对尘盒2的检测效果。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一采用红外传感器检测尘盒状态,构成如图1至图4所示,吸尘器包括吸尘器主体10、尘盒翻盖1、尘盒2、红外传感器3、控制器6、提示器7六部分,红外传感器3、提示器7分别与控制器6电性连接,尘盒2为可拆卸地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0的内部,尘盒翻盖1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0的顶部,尘盒翻盖1至少部分覆盖尘盒2的顶面,尘盒翻盖1与尘盒2之间的覆盖区域设置有红外传感器3;红外传感器3包括发射传感器信号的红外发射部302和接收红外发射部302所发射出的传感器信号的红外接收部301,尘盒2的顶部设置有与红外传感器3位置对应的反光部201,通过设置反光部201来实现对传感器信号的反射效果,实现对尘盒2的在位检测,控制器6根据红外传感器3的传感器信号情况与预先设置的阈值相比较;提示器7与根据传感器信号判断尘盒2状态的控制器6电性连接。

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一通过在尘盒2与尘盒翻盖1之间设置红外传感器3,红外传感器3安装在尘盒翻盖1的底部,利用红外传感器3的红外发射部302发射传感器信号,红外接收部301接收传感器信号,且尘盒2与红外传感器3对应位置设置反光部201,来实现对传感器信号的反射效果,进而实现尘盒2的在位检测;通过设置红外传感器3、提示器7分别与控制器6电性连接来实现对红外传感器3的控制,并控制传感器信号与预先设置的阈值相比较来判断尘盒2是否在位,当检测到尘盒2是否在位后,控制器6通过控制提示器7并输出检测结果来提示用户,用户根据提示器7的提示来正确控制操作吸尘器进行室内清扫工作。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二用光耦感测件检测尘盒状态,构成如图5至图6所示,吸尘器包括吸尘器主体10、尘盒翻盖1、尘盒2、光耦感测件4、控制器6、提示器7六部分,光耦感测件4、提示器7分别与控制器6电性连接,尘盒2为可拆卸地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0的内部,尘盒翻盖1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0的顶部,尘盒翻盖1至少部分覆盖尘盒2的顶面,尘盒翻盖1与尘盒2之间的覆盖区域设置有光耦感测件4;光耦感测件4包括包括光耦发射端402和光耦接收端401,光耦发射端402与光耦接收端401之间的区域设置有避空的凹槽403,且光耦发射端402与光耦接收端401为横向相对设置;尘盒2顶部设置与凹槽403对应的挡光部202且挡光部202为凸起结构,通过设置挡光部202对光耦感测组件4的感测信号的遮挡变化来实现对尘盒2的检测效果;控制器6根据光耦感测组件4的感测信号情况与预先设置的阈值相比较;提示器7与根据感测信号判断尘盒2状态的控制器6电性连接。

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二通过在尘盒2与尘盒翻盖1之间设置光耦感测件3,光耦感测件3安装在尘盒翻盖1的底部,利用光耦感测件3的光耦发射端302发射感测信号,光耦接收端301接收感测信号,且尘盒2与光耦感测件3对应位置设置挡光部201,挡光部201通过对光耦感测件3的感测信号的遮挡截断来改变光耦接收端301的有无感测信号情况,进而实现尘盒2的在位检测;通过设置光耦感测件3、提示器7分别与控制器6电性连接来实现对光耦感测件3的控制,并控制感测信号与预先设置的阈值相比较来判断尘盒2是否在位,当检测到尘盒2是否在位后,控制器6通过控制提示器7并输出检测结果来提示用户,用户根据提示器7的提示来正确控制操作吸尘器进行室内清扫工作。

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三用接触开关检测尘盒状态,构成如图7至图8所示,吸尘器包括吸尘器主体10、尘盒翻盖1、尘盒2、接触开关5、控制器6、提示器7六部分,接触开关5、提示器7分别与控制器6电性连接,尘盒2为可拆卸地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0的内部,尘盒翻盖1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0的顶部,尘盒翻盖1至少部分覆盖尘盒2的顶面,尘盒翻盖1与尘盒2之间的覆盖区域设置有接触开关5;接触开关5为分体式,至少设置有金属可导通的弹片,弹片包括第一弹片501和第二弹片502,弹片为弧形或方形,也可为其他形状;通过设置导通件203安装在尘盒2的顶部,导通件203为金属可导通;通过检测导通件203与接触开关5的第一弹片501和第二弹片502是否接触形成通路或短路来实现对尘盒2的在位检测效果。

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三通过在尘盒2与尘盒翻盖1之间设置接触开关5,接触开关5安装在尘盒翻盖1的底部,利用接触开关5与导通件203之间的接触通路或不接通断路来检测尘盒2是否在吸尘器的内部;当尘盒2放入到吸尘器的内部即尘盒2在位时,导通件203同时接触贴合接触开关5的两弹片,实现导通件203分别与接触开关5的第一弹片501和第二弹片502接触,且导通件203与接触开关5接触形成通路。

当尘盒2取出到吸尘器的外部时即尘盒2不在位时,导通件203至少与接触开关5的一个或多个弹片不接触,实现导通件203与接触开关5上的第一弹片501和第二弹片502之间不接触导通,即为导通件203与接触开关5不接触形成断路;此时并通过设置接触开关5、提示器7分别与控制器6电性连接来实现对接触开关5的通路或短路的检测,并把接触开关5的通路或短路的情况与控制器6预先设置的阈值相比较来判断尘盒2是否在位,当检测到尘盒2是否在位后,控制器6通过控制提示器7并输出检测结果来提示用户,用户根据提示器7的提示来正确控制操作吸尘器进行室内清扫工作。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