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门窗用边固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61884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一种门窗用边固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型材件,具体为一种门窗用边固件。



背景技术:

现在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质量与性能有了明确要求,建筑门窗的节能性能、安全性能、隔音降噪、防晒、舒适度、耐用度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门窗每一个部件的寿命长短不一,同一部件上的不同地方亦是如此;例如,门窗边框与窗扇接触的部分及其不与窗扇接触的部分,其寿命长短是不一样的,由此根据门窗边框是否与窗扇相接触,将门窗边框制作成分体结构将极大地节省门窗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在门窗边框上,改变传统门窗框一体结构形式,节省门窗维护成本的门窗用边固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门窗用边固件,包括横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第一分体与第二分体固定连接,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之间形成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分体为腔体结构;第一分体上端面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具有一延伸槽体,延伸槽体远离第二分体设置;第二安装槽靠近第一分体的槽边往上延伸有第一延伸板,第一延伸板与第一安装槽之间形成第一沉槽;第一分体一侧端面与延伸槽体围合形成第二沉槽,第一分体另一侧端面上端设有第三安装槽,第三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以及第一延伸板围合形成第三沉槽;第二分体在第三安装槽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一托接部,第一托接部上设有托接槽。

其中,第一托接部包括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形成托接槽;第一卡板朝向第一分体水平设置,第二卡板背向第一分体斜向上设置。

其中,第一安装槽上盖设有盖板,盖板上设有第一卡端和第二卡端,第一卡端与第一托接部相配合,第二卡端与第三安装槽相配合。

其中,第一分体下部往第二分体方向凸设有凸接部,凸接部与第二分体之间设有隔热条。

较之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①节省门窗维护成本;②安装方便;③具有较高的力学支撑强度;④边固件与其他型材件的隐藏连接,提升装饰美观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无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安装盖板以及锁座后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第一分体、11第二安装槽、111延伸槽体、112第一延伸板、 12第三安装槽、13凸接部、2第二分体、21第一托接部、211第一卡板、212 第二卡板、22托接槽、3第一安装槽、4第一沉槽、5第二沉槽、6第三沉槽、7 盖板、71第一卡端、72第二卡端、8隔热条、9胶条、10锁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门窗用边固件,将门窗边框与窗扇接触的部分单独设置成边固件,可节省门窗维护成本,包括横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分体1和第二分体2,第一分体1与第二分体2固定连接,第一分体1和第二分体2之间形成有第一安装槽3,在边固件具体安装时,第一安装槽3内打入螺钉与其他型材件进行固定连接;第一分体1为腔体结构,提升边固件力学支撑强度;第一分体1上端面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安装槽11,第一安装槽3用于安装锁座10(如图2),方便门窗扇的安装;第二安装槽11具有一延伸槽体111,延伸槽体111远离第二分体2设置;第二安装槽11靠近第一分体1的槽边往上延伸有第一延伸板112,延伸板112起到定位门窗扇的作用,第一延伸板112与第一安装槽3之间形成第一沉槽4,第一沉槽4方便容纳门窗扇;第一分体1一侧端面与延伸槽体111 围合形成第二沉槽5,第二沉槽5方便与门窗边框相贴合,同时起到安装定位的作用;第一分体1另一侧端面上端设有第三安装槽12,第三安装槽12内放置胶条9,方便盖板7的安装拆卸,同时还能提高盖板7安装处的密封性能,减弱第一安装槽3内的螺钉的氧化腐蚀;第三安装槽12与第二安装槽11以及第一延伸板112围合形成第三沉槽6;第二分体2在第三安装槽12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一托接部21,第一托接部21上设有托接槽22。

如图1所示优选的,第一托接部21包括第一卡板211和第二卡板212,第一卡板211和第二卡板212形成托接槽22;第一卡板211朝向第一分体1水平设置,第二卡板212背向第一分体1斜向上设置,安装盖板7时(如图2),托接槽22可卡合盖板7的主体板部分,第二卡板212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盖板7 偏移。

如图1和图2所示优选的,第一安装槽3上盖设有盖板7,盖板7上设有第一卡端71和第二卡端72,第一卡端71与第一托接部21相配合,第二卡端72 与第三安装槽12相配合。

如图1所示优选的,第一分体1下部往第二分体2方向凸设有凸接部13,凸接部13与第二分体2之间设有隔热条8,隔热条8起到固定连接的作用同时提升边固件的隔热保温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