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锅及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6031发布日期:2018-11-07 20:32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内锅及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电饭煲、电压力锅等烹饪设备的内锅,其内表面设计得较为光滑,但经实践发现,这样的结构不利于液体沸腾,且沸腾时产生沸泡的位置有很大的随机性,容易造成煮饭时米饭受热不均,煮出的米饭口感不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内锅的烹饪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锅,包括:锅本体;多个凹坑,多个所述凹坑呈点状分散布置于所述锅本体底壁的内表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锅,在锅本体的内表面设置多个凹坑,凹坑可以在液体受热过程中促进汽化核心生成,以利于液体沸腾,且凹坑结构的尺寸小巧、形式简单,使得多个凹坑在底壁内表面上的排布位置和形状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可便于对凹坑在底壁内表面上的位置和排布形状进行设计,例如根据煮饭口感需求以设计凹坑在底壁内表面的排布位置,通过控制汽化核心的聚集位置加以控制沸泡的升起位置,实现控制锅本体内的沸腾分布情况,避免煮饭时米饭受热不均,煮出的米饭口感不一的问题。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内锅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不小于所述凹坑其他部位的开口尺寸。

在本方案中,设置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不小于凹坑其他部位的开口尺寸,相对于凹坑呈收口状的结构而言,这样可利于凹坑中生成的汽泡经凹坑坑口脱出,防止汽泡受困。

上述技术方案中,从所述凹坑的坑底至其坑口,所述凹坑的开口尺寸逐渐增大。

在本方案中,设计凹坑的开口尺寸从凹坑坑底部位至坑口部位呈增大趋势,即使凹坑大致呈喇叭口状,这样可利于凹坑中生成的汽泡经凹坑坑口脱出,防止汽泡受困。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为3.5mm~10mm。

在本方案中,设计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不小于3.5mm,避免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过小不易清洗的问题,而设计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不小于10mm,以利于汽泡成长、脱离,防止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过大而在凹坑的内凹面上形成面积较大的膜状沸腾区域,保证加热效率。

优选地,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为5mm~8.5mm,且进一步优选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为6.5mm~7mm。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坑由凹形弧面构造出。

在本方案中,设计凹坑由凹形弧面构造出,这样可减小汽泡沿凹坑表面附壁上升的阻力,有利于汽泡沿凹坑表面上升从凹坑中脱出。

更进一步地,凹坑由中间低、外侧逐渐升高的弧面构造出,使其内表面整体大致呈三维的圆帽形,这样,在对内锅加热时,凹坑内的液体处于良好地立体受热状态,使得汽泡的生成效率进一步提升,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构造出凹坑的凹面具有一定的棱角,例如,将凹坑设计为具有槽底面和槽侧面的凹槽结构,或者,将凹坑在底壁内表面上的投影形状设计呈椭圆形、三角形或四边形等。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坑在所述底壁内表面上的投影轮廓为轴对称图形。

在本方案中,设计凹坑在底壁内表面上的投影轮廓为轴对称图形,例如,凹坑在底壁内表面上的投影轮廓关于凹坑的径向轴对称,可具体为圆形、椭圆、三角形、方形、矩形、五边形、六边形等规则图形,甚至也可为其他轴对称的不规则图形,这样可以使得凹坑内的液体受热状态对称,以助于汽泡从凹坑中脱出,且从锅本体结构强度方面看,凹坑形状关于其径向对称的结构可利于底壁的内应力均化和抵消,提高锅本体的使用强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凹坑沿周向排布以构造出环形的阵列,其中,所述底壁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一个或多个所述阵列。

在本方案中,设置多个凹坑沿周向排布以构造出环形的阵列,以使得底壁内表面上形成有一个该阵列或多个相互嵌套的该阵列,这样可利于根据底壁径向上的受热分布情况相应设计单一环形的阵列中的凹坑数量和凹坑间隔尺寸,例如,在对应底壁径向上受热量较大的部位,可相应设计对应该位置的该阵列中的凹坑数量较多,而在受热量较小的部位,相应设计对应该位置的该阵列中的凹坑的数量较少,且该阵列形式具有定位方便的优点,可便于冲压加工。

更优选地,该环形的阵列以底壁中心线为中心呈同心状布置。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同一所述阵列中的多个所述凹坑的形状相同;和/或同一所述阵列中的多个所述凹坑的大小相同。

在本方案中,设计阵列中的多个凹坑的形状相同和/或同一阵列中的多个凹坑的大小相同,这样可以使得底壁上对应于同一阵列中各位置处的汽泡生成情况大致相同,以保证锅内沸腾均匀,提升对食材的烹饪口感。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坑与所述底壁内表面的衔接处呈弧形过渡。

在本方案中,设置凹坑与底壁内表面的衔接处呈弧形过渡,这样可方便用户对凹坑部位清洗,且可利于凹坑内的汽泡沿弧形表面攀升脱出,保证加热效率,此外,这样设计更利于保证锅本体内表面上的喷涂质量,例如提高不粘层在该凹坑与底壁内表面的衔接处的附着强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坑的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底壁上非凹坑部位的厚度的1/2;和/或所述凹坑的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的1/2。

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凹坑由锅本体的底壁通过冲压、车铣等工艺制作成型在底壁上,使得底壁上的凹坑部位形成局部减薄,即凹坑的底部到锅本体外表面底部的垂直距离小于锅本体底壁上非凹坑部位的厚度,则在锅本体受热时,凹坑内的液体最先受热,而且是立体受热,可助于锅内汽泡产生,此基础上,通过设置凹坑的深度小于或等于底壁上非凹坑部位的厚度的1/2,如此设计一方面可以避免底壁的凹坑部位过薄、强度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底壁上凹坑部位与非凹坑部位热量差异过大,保证锅内热量分布均匀性;而设置凹坑的深度小于或等于凹坑坑口处的开口尺寸的1/2,可确保凹坑中液体处于良好地立体受热状态,使得汽泡的生成效率进一步提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壁上非凹坑部位的总面积与所述底壁的总面积之比为0.65~0.9。

在本方案中,设置底壁上非凹坑部位的总面积与底壁的总面积之比在为0.65及以上,这样可以确保凹坑在底壁内表面的分布密度适宜,避免凹坑过密情况下的膜状沸腾情况,且可以避免因设置凹坑结构而对底壁强度削弱过大的问题,保证产品的质量,且通过设置底壁上非凹坑部位的总面积与底壁的总面积之比在为0.9及以下,这样可以极大提升内锅中的汽泡产生效率,助于锅内液体沸腾。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壁的内表面包括位于其中心的平坦区域,所述凹坑分布于所述平坦区域的外围。

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一般锅本体底壁的中部呈稍微内凸的形状,该结构中,内锅中液体沸腾后产生的沸泡容易沿凸起表面在底壁中心汇聚上升,导致内锅中心部位形成较剧烈的沸腾,此处,设置底壁的内表面包括位于其中心的平坦区域,使凹坑分布于平坦区域的外围,这样可以促进底壁中心外围部位的汽泡生成和上升,加强内锅中心的外围部位的沸腾强度,提高锅内热量的均匀性。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凹坑在底壁上的分布位置可具体依据发热盘等加热装置的形状、内锅与加热装置的配合关系、内锅中的沸腾设计需求设计,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内锅还包括:不粘层,设置在所述锅本体的内表面及所述凹坑的内凹面上。

在本方案中,在锅本体的内表面及凹坑的内凹面上设置不粘层,以解决内锅煮饭粘锅的问题,可以理解的是,在一般设有不粘层的内锅中,由于不粘层表面较为光滑,不容易产生汽化核心,且沸腾时产生沸泡的位置有很大的随机性,容易造成煮饭时米饭受热不均,煮出的米饭口感不一,此处,由于锅本体底壁的内表面上设有多个凹坑,其中,不粘层设置在锅本体的内表面及凹坑的内凹面上,内锅受热时,凹坑内的水最先受热,而且是立体受热,最容易产生气泡,且由于凹坑是人为设置的,可以进一步设置凹坑的分布位置,如此很容易控制沸泡在内锅底部升起的位置,实现根据饭煲的加热情况来设置凹坑的位置、面积、数量和大小,以主动控制沸腾区域在锅内的分布,保证锅内热量分布均匀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凹坑之间相互分离。

在本方案中,设置多个凹坑之间相互分离,即使多个凹坑之间相对独、互不贯通,这样可以确保内锅受热时,各个凹坑内的液体处于立体受热状态,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对凹坑内液体的加热效率,提升汽泡的生成效率,且该设计可促进凹坑内的汽泡上升,避免膜状沸腾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因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锅,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烹饪设备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电炖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锅本体,11底壁,111凹坑,112平坦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内锅。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锅,包括:锅本体10和多个凹坑111,多个凹坑111呈点状分散布置于锅本体10的底壁11的内表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锅,在锅本体10的内表面设置多个凹坑111,凹坑111可以在液体受热过程中促进汽化核心生成,以利于液体沸腾,且凹坑111结构的尺寸小巧、形式简单,使得多个凹坑111在底壁11内表面上的排布位置和形状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可便于对凹坑111在底壁11内表面上的位置和排布形状进行设计,例如根据煮饭口感需求以设计凹坑111在底壁11内表面的排布位置,通过控制汽化核心的聚集位置加以控制沸泡的升起位置,实现控制锅本体10内的沸腾分布情况,避免煮饭时米饭受热不均,煮出的米饭口感不一的问题。

值得说明的是,凹坑111由锅本体10的底壁11通过冲压、车铣等工艺制作成型在底壁11上,使得底壁11上的凹坑111部位形成局部减薄,即凹坑111的底部到锅本体10外表面底部的垂直距离小于锅本体10底壁11上非凹坑部位的厚度,在锅本体10受热时,凹坑111内的液体最先受热,而且是立体受热,可助于锅内汽泡产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凹坑111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不小于凹坑111其他部位的开口尺寸,相对于凹坑111呈收口状的结构而言,这样可利于凹坑111中生成的汽泡经凹坑111坑口脱出,防止汽泡受困。

更优选地,从凹坑111的坑底至其坑口,凹坑111的开口尺寸逐渐增大,在本方案中,通过设计凹坑111的开口尺寸从凹坑111坑底部位至坑口部位呈增大趋势,即使凹坑111大致呈喇叭口状,这样可利于凹坑111中生成的汽泡经凹坑111坑口脱出,防止汽泡受困。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根据需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也可设计仅凹坑111上邻近坑口部位呈开口尺寸逐渐增大的结构,而凹坑111上的其他部位为开口尺寸均匀的结构。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凹坑111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为3.5mm~10mm,即如图2所示,凹坑111坑口处的开口尺寸D满足:3.5mm≤D≤10mm。

在本方案中,设计凹坑111坑口处的开口尺寸D不小于3.5mm,避免凹坑111坑口处的开口尺寸过小不易清洗的问题,而设计凹坑111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不小于10mm,以利于汽泡成长、脱离,防止凹坑111坑口处的开口尺寸D过大而在凹坑111的内凹面上形成面积较大的膜状沸腾区域,保证加热效率。

优选地,凹坑111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为5mm~8.5mm,且进一步优选凹坑111坑口处的开口尺寸为6.5mm~7mm。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凹坑111由凹形弧面构造出,这样可减小汽泡沿凹坑111表面附壁上升的阻力,有利于汽泡沿凹坑111表面上升从凹坑111中脱出。

更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凹坑111由中间低、外侧逐渐升高的弧面构造出,使其内表面整体大致呈三维的圆帽形,这样,在对内锅加热时,凹坑111内的液体处于良好地立体受热状态,使得汽泡的生成效率进一步提升,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构造出凹坑111的凹面具有一定的棱角,例如,将凹坑111设计为具有槽底面和槽侧面的凹槽结构,或者,将凹坑111在底壁11内表面上的投影形状设计呈椭圆形、三角形或四边形等。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凹坑111在底壁11内表面上的投影轮廓为轴对称图形,例如,凹坑111在底壁11内表面上的投影轮廓关于凹坑111的径向轴对称,可具体为圆形、椭圆、三角形、方形、矩形、五边形、六边形等规则图形,甚至也可为其他轴对称的不规则图形,这样可以使得凹坑111内的液体受热状态对称,以助于汽泡从凹坑111中脱出,且从锅本体10结构强度方面看,凹坑111形状关于其径向对称的结构可利于底壁11的内应力均化和抵消,提高锅本体10的使用强度。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多个凹坑111沿周向排布以构造出环形的阵列,其中,底壁11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一个或多个阵列。

在本方案中,设置多个凹坑111沿周向排布以构造出环形的阵列,以使得底壁11内表面上形成有一个该阵列或多个相互嵌套的该阵列,这样可利于根据底壁11径向上的受热分布情况相应设计单一环形的阵列中的凹坑111数量和凹坑111间隔尺寸,例如,在对应底壁11径向上受热量较大的部位,可相应设计对应该位置的该阵列中的凹坑111数量较多,而在受热量较小的部位,相应设计对应该位置的该阵列中的凹坑111的数量较少,且该阵列形式具有定位方便的优点,可便于冲压加工。

更优选地,该环形的阵列以底壁11中心线为中心呈同心状布置,且对于底壁11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多个阵列的情况,多个阵列之间相互嵌套。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同一阵列中的多个凹坑111的形状相同;和/或同一阵列中的多个凹坑111的大小相同,这样可以使得底壁11上对应于同一阵列中各位置处的汽泡生成情况大致相同,以保证锅内沸腾均匀,提升对食材的烹饪口感。

值得说明的是,对于底壁11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多个阵列的情况,多个阵列间的凹坑111的大小和/或形状等特征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凹坑111与底壁11内表面的衔接处呈弧形过渡,这样可方便用户对凹坑111部位清洗,且可利于凹坑111内的汽泡沿弧形表面攀升脱出,保证加热效率,此外,这样设计更利于保证锅本体10内表面上的喷涂质量,例如提高不粘层在该凹坑111与底壁11内表面的衔接处的附着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凹坑111的深度H小于或等于所述底壁11上非凹坑部位的厚度d的1/2,即H≤d/2。

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凹坑111由锅本体10的底壁11通过冲压、车铣等工艺制作成型在底壁11上,使得底壁11上的凹坑111部位形成局部减薄,即凹坑111的底部到锅本体10外表面底部的垂直距离小于锅本体10底壁11上非凹坑部位的厚度d,则在锅本体10受热时,凹坑111内的液体最先受热,而且是立体受热,可助于锅内汽泡产生,此基础上,通过设置凹坑111的深度H小于或等于底壁11上非凹坑部位的厚度d的1/2,如此设计一方面可以避免底壁11的凹坑111部位过薄、强度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底壁11上凹坑111部位与非凹坑部位热量差异过大,保证锅内热量分布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凹坑111的深度H小于或等于凹坑111坑口处的开口尺寸D的1/2,即H≤D/2。

在本方案中,设置凹坑111的深度H小于或等于凹坑111坑口处的开口尺寸D的1/2,可确保凹坑111中液体处于良好地立体受热状态,使得汽泡的生成效率进一步提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底壁11上非凹坑部位的总面积与底壁11的总面积之比为0.65~0.9。

在本方案中,设置底壁11上非凹坑部位的总面积与底壁11的总面积之比在为0.65及以上,这样可以确保凹坑111在底壁11内表面的分布密度适宜,避免凹坑111过密情况下的膜状沸腾情况,且可以避免因设置凹坑111结构而对底壁11强度削弱过大的问题,保证产品的质量,且通过设置底壁11上非凹坑部位的总面积与底壁11的总面积之比在为0.9及以下,这样可以极大提升内锅中的汽泡产生效率,助于锅内液体沸腾。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底壁11的内表面包括位于其中心的平坦区域112,凹坑111分布于平坦区域112的外围。

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一般锅本体10底壁11的中部呈稍微内凸的形状,该结构中,内锅中液体沸腾后产生的沸泡容易沿凸起表面在底壁11中心汇聚上升,导致内锅中心部位形成较剧烈的沸腾,此处,设置底壁11的内表面包括位于其中心的平坦区域112,使凹坑111分布于平坦区域112的外围,这样可以促进底壁11中心外围部位的汽泡生成和上升,加强内锅中心的外围部位的沸腾强度,提高锅内热量的均匀性。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凹坑111在底壁11上的分布位置可具体依据发热盘等加热装置的形状、内锅与加热装置的配合关系、内锅中的沸腾设计需求设计,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优选地,内锅还包括不粘层(图中未示出),具体地,不粘层设置在锅本体10的内表面及凹坑111的内凹面上,以解决内锅煮饭粘锅的问题,可以理解的是,在一般设有不粘层的内锅中,由于不粘层表面较为光滑,不容易产生汽化核心,且沸腾时产生沸泡的位置有很大的随机性,容易造成煮饭时米饭受热不均,煮出的米饭口感不一,此处,由于锅本体10底壁11的内表面上设有多个凹坑111,其中,不粘层设置在锅本体10的内表面及凹坑111的内凹面上,内锅受热时,凹坑111内的水最先受热,而且是立体受热,最容易产生气泡,且由于凹坑111是人为设置的,可以进一步设置凹坑111的分布位置,如此很容易控制沸泡在内锅底部升起的位置,实现根据饭煲的加热情况来设置凹坑111的位置、面积、数量和大小,以主动控制沸腾区域在锅内的分布,保证锅内热量分布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多个凹坑111之间相互分离,即使多个凹坑111之间相对独立、互不贯通,这样可以确保内锅受热时,各个凹坑111内的液体处于立体受热状态,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对凹坑111内液体的加热效率,提升汽泡的生成效率,且该设计可促进凹坑111内的汽泡上升,避免膜状沸腾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在内锅的锅本体10内表面底部设有多个圆形凹坑111,该凹坑111的底部到锅本体10外表面底部的垂直距离小于锅本体10底部的厚度,该锅本体10的内表面和凹坑111的衔接处圆滑过渡;凹坑111的深度小于锅本体10底部厚度的1/2,锅本体10的内表面和凹坑111所形成圆形的直径在3.5mm~10mm之间,锅底上未形成凹坑111部位的表面积占锅底总面积的65%~90%,其具体原理为:内锅底设有凹坑111,凹坑111内的水最先受热,而且是立体受热,最容易产生气泡,因为凹坑111是人为设置的,很容易控制沸泡在内锅底部升起的位置,由此,可以根据饭煲的加热情况来设置凹坑111的位置、面积、数量和大小,进而控制沸泡升起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因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锅,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烹饪设备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电炖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锅,在锅本体的内表面设置多个凹坑,凹坑可以在液体受热过程中促进汽化核心生成,以利于液体沸腾,且凹坑结构的尺寸小巧、形式简单,使得多个凹坑在底壁内表面上的排布位置和形状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可便于对凹坑在底壁内表面上的位置和排布形状进行设计,例如根据煮饭口感需求以设计凹坑在底壁内表面的排布位置,通过控制汽化核心的聚集位置加以控制沸泡的升起位置,实现控制锅本体内的沸腾分布情况,避免煮饭时米饭受热不均,煮出的米饭口感不一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