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61918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门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装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门组件。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传统的门组件通常包括分别装设在门框的左、右墙体上的第一门套和第二门套以及第一侧通过合页枢接在第一门套上的门扇,第二门套上形成有一个台阶,当门扇关上时,门扇的第二侧的外侧面(或者内侧面)被台阶止挡,同时,门扇的第二侧与第二门套形成一个L型门缝。若门扇的第二侧的外侧面被台阶止挡,该L形门缝仅能够阻止室外的声音、灰尘通过门缝传播到室内,却不能同时阻止室内的声音、灰尘通过门缝传播到室外;若门扇的第二侧的内侧面被台阶止挡,该L型门缝仅能够阻止室内的声音、灰尘通过门缝传播到室外,却不能阻止室外的声音、灰尘通过门缝传播到室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门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门组件,包括第一门套、第二门套以及门扇;所述门扇的第一侧通过合页枢接在第一门套上,所述第二门套上设置有用于止挡所述门扇的第二侧的第一台阶,所述第二门套上还设置有第二台阶,所述门扇的第二侧设置有第一止挡部,当所述门扇关闭时,所述第二门套的第二台阶止挡所述第一止挡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止挡部呈矩形状,所述第二台阶为L型台阶。

优选地,当所述门扇关闭时,所述第一台阶止挡所述门扇的第二侧的外侧;所述第一止挡部设置于所述门扇的第二侧的端面上,并靠近所述门扇的第二侧的内侧,以在所述门扇关闭时所述门扇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二门套之间形成“Z”型门缝。

优选地,所述第一门套上形成有L型的第三台阶,当所述门扇关闭时,所述第三台阶止挡所述门扇的第一侧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门扇的第一侧设置有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一门套上设置有第四台阶,当所述门扇关闭时,所述第四台阶止挡所述第二止挡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止挡部呈矩形状,所述第四台阶为L型台阶。

优选地,所述第二止挡部设置于所述门扇的第一侧的端面上,并靠近所述门扇的第一侧的内侧,以在所述门扇关闭时所述门扇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门套之间形成“Z”型门缝。

优选地,所述合页的两个相枢接的连接板分别安装在所述门扇的第一侧和所述第一门套上,以当所述门扇关闭时,两个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门扇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门套所形成的“Z”型门缝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门组件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门扇与第二门套分别对应增设了第一止挡部和第二台阶,使得门扇关闭时,门扇与第二门套之间所形成的门缝相比传统的门组件所形成的L型门缝又增加了一道用于隔音和隔尘的弯折段,从而同时提高了门扇对内外两侧的隔音和隔尘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门扇处于打开状态);

图2为图1的局部A的放大视图;

图3为图1的局部B的放大视图;

图4为图1的局部C的放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门扇处于关闭状态);

图6为图5的局部D的放大视图;

图7为图5的局部E的放大视图。

图中:

10-墙体;20-门扇;21-第一侧;22-第二侧;23-外侧;24-内侧;25-第一止挡部;26-第二止挡部;30-第一门套;31-第三台阶;32-第四台阶;33-第二防撞垫;34-第三防撞垫;40-第二门套;41-第一台阶;42-第二台阶;43-第一防撞垫;50-合页;51-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门组件,该门组件包括第一门套30、第二门套40以及门扇20。第一门套30装设在形成门框的两个墙体10的其中一个墙体10上,第二门套40装设在另一个墙体10上,显然,第一门套30与第二门套40平行且相对;门扇20的第一侧21通过合页50枢接在第一门套30上,第二门套40上设置有用于止挡门扇20的第二侧22的外侧23的第一台阶41。本实用新型的关键在于,在第二门套40上还设置有第二台阶42,在门扇20的第二侧22设置有第一止挡部25,当门扇20关闭时,第一台阶41止挡门扇20的第二侧22的外侧23的同时,第二台阶42止挡第一止挡部25。

应该说明的是:门扇20的外侧23是指门扇20朝向室外的一侧,门扇20的内侧24是指门扇20朝向室内的一侧。显然,附图中所示出的门组件的门扇20是朝室内一侧打开的门扇20。

根据上述可知,如图6所示,由于门扇20与第二门套40分别对应增设了第一止挡部25和第二台阶42,使得门扇20关闭时,门扇20与第二门套40之间所形成的门缝相比传统的门组件所形成的L型门缝又增加了一道用于隔音和隔尘的弯折段,从而同时提高了门扇20对内外两侧的隔音和隔尘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门组件所形成的门缝的具体形状由第一止挡部25的设置位置以及结构决定,为更好的阻止室内、室外的声音、灰尘通过门缝传播以增强隔音、隔尘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使第一止挡部25呈矩形状,且该矩形状的第一止挡部25沿门扇20的第二侧22上、下延伸并与门扇20的上端和下端齐平,将第二台阶42设置成L型台阶,并且第一止挡部25设置于门扇20的第二侧22的端面上,并靠近门扇20的第二侧22的内侧24。如此,当门扇20关闭时,如图6所示,第一台阶41止挡门扇20的第二侧22的外侧23,第二台阶42止挡第一止挡部25,从而使门扇20的第二侧22与第二门套40之间形成“Z”型门缝。“Z”型门缝的优点在于:“Z”型门缝中的平行的两段缝增大了声音和灰尘传播的阻力,从而提高了隔音、隔尘的效果。

为提高门扇20的第一侧21与第一门套30之间所形成门缝的隔音、隔尘效果,使门扇20的第一侧21与第一门套30之间所形成门缝也形成“Z”型门缝。具体地,图1、图4、图5和图7所示,第一门套30上形成有L型的第三台阶31,门扇20的第一侧21设置有第二止挡部26,第二止挡部26呈矩形状,且该矩形状的第二止挡部26沿门扇20的第一侧21上、下延伸并与门扇20的上端和下端齐平,第四台阶32为L型台阶,且第二止挡部26设置于门扇20的第一侧21的端面上,并靠近门扇20的第一侧21的内侧24。如此,如图7所示,当门扇20关闭时,门扇20的第一侧21与第一门套30之间也形成“Z”型门缝。

为防止合页50的两个相枢接的连接板51在门扇20关闭时不裸露于外,如图4和图7所示,合页50的其中一个连接板51贴附固定于门扇20的第一侧21的端面上,合页50的另一个连接板51贴附固定于第一门套30与门扇20的第一侧21的端面相对的侧面。如此,当门扇20关闭时,两个连接板51位于门扇20的第一侧21与第一门套30所形成“Z”型门缝中。

为防止门扇20关闭时,与第一门套30和第二门套40发生较大的撞击,如图2、图4、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台阶41处设置有第一防撞垫43,在第三台阶31处设置有第二防撞垫33,在第四台阶32处设置有第三防撞垫34。如此,当门扇20关闭时,第一防撞垫43能够防止门扇20的第二侧22的外侧23撞击第一台阶41,第二防撞垫33能够防止门扇20的第一侧21的外侧23撞击第三台阶31,第三防撞垫34能够防止第二止挡部26撞击第四台阶32。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