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母婴异枕防踢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18299发布日期:2019-03-02 02:34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母婴异枕防踢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踢被装置。



背景技术:

儿童在睡觉时通常会翻身或者乱动,容易导致儿童因被子滑落或被踢掉而着凉,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防踢被产品。

本申请人申请号为2017202617630的专利申请请求保护一种母婴异枕防踢被装置,包括一U形架,U形架底部设有载枕件、两侧设有被夹,所述U形架包括相对拼接为一体的L形护栏和L形支杆,U形架后侧设置有连接带,连接带末端连接有固定块,L形护栏前端开有水平叉口。但经近期试验发现,其通过两侧的被夹夹紧被子的两角,孩子只要稍微睡歪就容易从侧边露出脚部,而且容易从被窝里缩下来离开被窝,受限于被夹的位置,其被子的覆盖高度有限,小孩的肩部覆盖不到,盖得太高又容易不贴身,且会被L形护栏顶高、隔开,导致保暖效果不好;此外,由于大人和小孩之间没有阻隔,大人侧睡时会将被子顶高而导致小孩被子不贴身,容易着凉;小孩枕头的长度也受到限制。鉴于这些问题,申请人在此申请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以期达到更好的防踢被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母婴异枕的防踢被装置,以便孩子被子盖的更加贴身,大人活动更加方便。

一种母婴异枕防踢被装置,包括相接的第一载枕具和第二载枕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枕具两端及第二载枕具外端均设有被夹,所述第一载枕具远离第二载枕具的一段上开有被角孔,所述被角孔外侧的第一载枕具端部的被夹设为至少两个。

所述第一载枕具与第二载枕具相接的一端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二载枕具端部设有与连接孔适配的连接轴,所述第一载枕具与第二载枕具之间设有拉链。

所述第一载枕具包括L形护栏和设于其内侧的第一承枕件,所述第二载枕具包括U形杆和包覆在U形杆上及其内侧的第二承枕件,所述连接孔设置在L形护栏的端部,所述连接轴固定在U形杆的一端部。

所述拉链包括相互配合并通过拉头分开、锁闭的第一分链和第二分链,所述第一分链缝制在第一承枕件上,所述第二分链缝制在第二承枕件上。

所述L形护栏外包覆有柔软的布料,所述第一承枕件设为缝接在L形护栏上的四角布片,所述第二承枕件为三边缝接在U形杆上的布片。

每一所述被夹包括相互枢接的下夹板和上夹板,所述下夹板上装有倾斜朝向被夹里侧的“∠”状夹片,所述上夹板上设置有两个与之垂直并指向下夹板的卡扣,所述下夹板上开有两个用于锁住对应卡扣的卡槽,所述上夹板下表面设有多条纵向的凸出筋,所述夹片端部设有多个与凸出筋适配的齿槽。

所述上夹板上设有一方形槽,所述凸出筋设置在方形槽内;所述夹片倾斜部分端部设有一夹头,所述齿槽设置在夹头上。

所述下夹板端部设有与夹片水平部分适配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两侧的下夹板上设有压紧夹片的定位片;所述夹片水平部分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槽内设有与定位孔适配的定位扣。

所述卡扣为凸字形塑料板且突出部分固定在上夹板上,其基部设有一沿其长度方向的条形通孔,所述卡槽为凸字形通孔,所述卡扣的宽体部分朝向对应卡槽并且外侧设置有便于插入卡槽的倒角;所述卡槽对应的下夹板两侧设有方便手指向内按压卡扣的卡锁部,所述卡锁部通过卡槽的窄部两侧实体卡锁卡扣的宽体部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载枕具和第二载枕具分别放置小孩和大人的枕头,长枕头可穿过被角孔,令该装置枕头长度不受限制,被角孔外侧的第一载枕具端部的多个被夹可同时夹住被子边缘和朝被角孔的方向夹住向外伸出的被子一角,以便夹紧被子防止孩子露脚,防止其从被窝缩下来离开被窝,使被子覆盖得更广,更加贴身,既不会被顶高、隔开,更好的保暖,又可以防止小孩肩部覆盖不到;此外,第一载枕具靠近第二载枕具的一端的被夹夹住被子的中段,可以避免大人侧睡时将被子顶高而导致小孩被子不贴身,防止着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载枕具的翻转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载枕具的正视图;

图4是图3的右视图;

图5是图3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载枕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被夹的立体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被夹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6,一种母婴异枕防踢被装置,包括相接的第一载枕具1和第二载枕具2,第一载枕具1用于放置小孩枕头,第二载枕具2放置大人枕头,以便于大人陪同小孩,使其能够更快的安心入睡。第一载枕具1两端及第二载枕具2外端均设有被夹3,第一载枕具1远离第二载枕具2的一段上开有被角孔11,被角孔11的长度大于枕头的宽度,较长的枕头可穿过被角孔11,且盖被子时被子角可以从被角孔11向外伸出,被角孔11外侧的第一载枕具1端部的被夹3设为两个,这两个被夹3一个朝前夹住被子边缘,此位置对应小孩的脚部,可以夹紧被子防止露脚,还可以防止其从被窝缩下来离开被窝,一个朝被角孔11的方向夹住向外伸出的被子一角,使被子覆盖得更广,更加贴身,既不会被顶高、隔开,更好的保暖,又可以防止小孩肩部覆盖不到;而第一载枕具1靠近第二载枕具2的一端的被夹3夹住被子的中段,可以避免大人侧睡时将被子顶高而导致小孩被子不贴身,防止着凉,且该被夹3上还设有保护套5,保护套5可在该被夹3与第一载枕具1的连接带上活动,便于夹持前露出该被夹3,夹好后再套在其上,防止小孩磕碰到该被夹3上,此外,保护套5表面绣制成卡通形象,增加孩子对本装置的好感,使其易于接受;第二载枕具2外端的被夹3可作为备用夹子,用于夹紧大人外侧的被子,对整体功能影响不大,可由大人自由选择夹与不夹。

优选地,所述第一载枕具1与第二载枕具2相接的一端设有连接孔12,所述第二载枕具2端部设有与连接孔12适配的连接轴21,所述第一载枕具1与第二载枕具2之间设有拉链4,显然,通过将连接轴21插入连接孔12内,然后拉上拉链4,即可将第一载枕具1与第二载枕具2连在一起,而且在拉开拉链4后,还可以将第二载枕具2向后翻转,从而使大人有不同的睡觉选择,在需要喂奶时,就可以向上移动一个枕头位,更便于喂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载枕具1包括L形护栏13和设于其内侧的第一承枕件14,L形护栏13远离第二载枕具2的一段长度与小孩头部到小腿位置的高度对应,以便有效的防止小孩从侧边翻滚离开被窝,同时防止第一载枕具1翻转,无需特意将整个防踢被装置进行固定,操作更加简单、快捷;而第二载枕具2包括U形杆和包覆在U形杆上及其内侧的第二承枕件22,连接孔12设置在L形护栏13的端部,连接轴21固定在U形杆的一端部,L形护栏13外包覆有一定厚度的弹性软料,弹性软料外包覆有柔软的布料,以防止小孩头部直接触碰L形护栏13内的金属骨架导致伤害。所述第一承枕件14设为缝接在L形护栏13上的四角布片,所述第二承枕件22为三边缝接在U形杆上的布片。所述拉链4包括相互配合并通过拉头分开、锁闭的第一分链41和第二分链42,所述第一分链41缝制在第一承枕件14上,所述第二分链42缝制在第二承枕件22上。使用时,先把孩子和大人的枕头分别放置到第一承枕件14和第二承枕件22上,孩子头枕在自己的枕头上后,大人将用第一载枕具1上的三个被夹3把孩子两边的被子夹牢即可,通过让小孩与大人同睡,大人可以方便的翻上翻下,翻下时大人头部可与孩子头部处于同一水平线,翻上又可以方便的喂奶,同时完美的防止孩子踢开被子。

参照图7至图9,被夹3采用质量轻便于操作的塑料制作,其包括通过金属转轴相互枢接的下夹板301和上夹板302,所述下夹板301上装有倾斜朝向被夹3里侧的“∠”状夹片303,所述上夹板302上设置有两个平行并与之垂直指向下夹板301的卡扣304,所述下夹板301上开有两个用于锁住对应卡扣304的卡槽305,所述上夹板302下表面设有多条纵向的凸出筋306,所述夹片303端部设有多个与凸出筋306适配的齿槽307,夹片303为一具有弹性的金属片,合夹时夹片303端部的齿槽307抵在凸出筋306上,可以增加夹持摩擦力,有效的防止被子被扯落,而且其向内的角度可让被子被夹住后越扯夹得越紧;卡扣304为凸字形塑料板且突出部分固定在上夹板302上,其基部设有一沿其长度方向的条形通孔312,以便在满足结构强度的同时增加柔软度,而卡槽305为凸字形通孔,卡扣304的基部宽度与卡槽305较窄的部分适配,以便牢牢的锁紧。卡扣304的宽体部分朝向对应卡槽305并且外侧设置有便于插入卡槽305的倒角,以便与锁紧时卡扣304顺利滑入卡槽305内;所述卡槽305对应的下夹板301两侧设有方便手指向内按压卡扣304的卡锁部313,卡锁部313通过卡槽305的窄部两侧实体314卡锁卡扣304的宽体部分,锁扣时,当卡扣304的宽体部分从卡槽305较宽的部分滑至实体314下方后,迅速弹回,使卡扣304的基部进入卡槽较窄的部分,实体314将卡扣304的宽体部分阻挡在下方,从而实现锁紧;当需要打开被夹3时,手指相向从两侧卡锁部313向内按压卡扣304的宽体部分,使卡扣304进入卡槽305的较宽部分,然后分离下夹板301和上夹板302即可。通过卡扣304与卡槽305配合锁紧,被夹3被牢固的合上,外力很难拉开,而要取下时又很简单,使得起床和更换尿片更加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上夹板302上设有一方形槽308,所述凸出筋306设置在方形槽308内,方形槽308可以防止夹片303前后滑动,有效的防止其因外力而导致变形;所述夹片303倾斜部分端部设有一夹头309,夹头309采用塑料制作,齿槽307设置在夹头309上,以便于加工,同时防止齿槽307划破被子。此外,下夹板301端部设有与夹片303水平部分适配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两侧的下夹板301上设有压紧夹片303的定位片310;所述夹片303水平部分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槽内设有与定位孔适配的定位扣311,安装夹片303时,将其水平部分插入定位槽内,使定位扣311卡入定位孔内,同时,由于定位片310牢牢的将其压紧,夹片303就牢牢的装在了下夹板301上,这样的安装结构不仅便于开模,装配也更加简单,只需将夹片303敲入定位槽内即可。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