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吸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2582发布日期:2019-07-17 05:15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电动吸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动吸尘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具备电动吸尘器及充电座的电动吸尘装置。电动吸尘器的吸尘器主体具备对尘埃进行收集的一次尘埃容器。充电座具备对尘埃进行收集的二次尘埃容器。电动吸尘装置将电动吸尘器的一次尘埃容器中收集到的尘埃向充电座的二次尘埃容器排出,由此将一次尘埃容器清空。

电动吸尘器具备:按钮,设置于吸尘器主体;以及切换阀,当按钮被按下时,使将一次尘埃容器与电动送风机相连的风路关闭,使将二次尘埃容器与电动送风机相连的风路打开。此外,电动吸尘器具备设置于一次尘埃容器的底部的第一废弃阀及设置于二次尘埃容器的顶部的第二废弃阀。当按钮被按下时,第一废弃阀打开。第二废弃阀被通过按钮而打开的第一废弃阀按压而打开。

在从吸尘器主体向充电座侧排出尘埃的情况下,使用者将吸尘器主体载放在充电座上,按下吸尘器主体的按钮。于是,将一次尘埃容器与电动送风机相连的风路被关闭,将二次尘埃容器与电动送风机相连的风路被打开。同时,第一废弃阀及第二废弃阀被打开,一次尘埃容器与二次尘埃容器相连。之后,当使用者对吸尘器主体进行操作而使电动送风机运转时,从吸尘器主体的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流动使一次尘埃容器中收集到的尘埃向二次尘埃容器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8332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的电动吸尘装置中,由于为了从一次尘埃容器向二次尘埃容器废弃尘埃而将两者相连,因此需要进行按钮的操作,较繁琐。

因此,可以考虑应用马达等驱动源来进行将两个尘埃容器相连的风路的开闭、以及将电动送风机与两个尘埃容器相连的风路的切换。

然而,在将马达那样的驱动源搭载于吸尘器主体的情况下,会使吸尘器主体的重量增加。吸尘器主体的重量增加,会降低电动吸尘器的便利性、特别是机动性的良好程度。并且,对将电动送风机与两个尘埃容器相连的风路进行切换的驱动源,在将电动吸尘器用于吸尘时是不被需要的,在将电动吸尘器安装到基座(station,也可简称为“站”。)的状态下起作用。

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动吸尘装置,无损电动吸尘器的便利性,产生对将一次尘埃容器与二次尘埃容器相连的风路进行开闭的驱动力。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具备基座、以及能够与上述基座连结及分离的电动吸尘器,上述电动吸尘器具备一次尘埃容器,该一次尘埃容器具有:容器主体,划分出蓄积被上述电动吸尘器吸入的尘埃的集尘室,并且具有将上述集尘室中蓄积的尘埃废弃的废弃口;以及对上述废弃口进行开闭的废弃盖,上述基座具备:二次尘埃容器,蓄积从上述一次尘埃容器废弃的尘埃;以及驱动源,产生上述废弃盖的开驱动力及闭驱动力。

此外,优选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的上述电动吸尘器具备:吸气口,从包含上述一次尘埃容器在内的风路的外侧直接导入空气;以及吸气盖,对上述吸气口进行开闭,上述驱动源产生上述吸气盖的开驱动力及闭驱动力。

进而,优选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具备连结器,该连结器在上述基座与上述电动吸尘器之间对从上述驱动源向上述废弃盖传递驱动力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连结和分离。

进而,优选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的上述连结器具备轴接头。

此外,优选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的上述连结器利用上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使上述轴接头连接。

进而,优选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的上述连结器具备:弹簧,产生使上述轴接头断离的力;以及凸轮机构,利用上述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使上述轴接头连接。

进而,优选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具备电动送风机,在上述驱动源将上述废弃盖打开之后,该电动送风机对上述二次尘埃容器作用负压。

此外,优选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具备:过滤器,从吸入至上述一次尘埃容器的空气中过滤分离尘埃;以及除尘机构,对附着于上述过滤器的尘埃进行除尘,上述驱动源产生上述除尘机构的驱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的吸尘器主体的横向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的吸尘器主体的纵向截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一次尘埃容器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一次尘埃容器的侧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一次尘埃容器的截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除尘机构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的基座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的基座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5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吸尘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多个附图中,对于相同或者相当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

图1及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的立体图。

如图1及图2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1具备固定式的基座2、以及能够与基座2连结及分离的电动吸尘器3。

此外,图1示出了电动吸尘器3连结到基座2的形态。将该形态称为电动吸尘装置1的收纳形态。图2表示电动吸尘器3从基座2分离的形态。图2是电动吸尘器3被用于吸尘的形态。

电动吸尘器3是所谓的无绳式。电动吸尘器3是所谓的卧式,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立式、棒式或者手持式。

基座2兼具电动吸尘器3的充电功能、以及回收电动吸尘器3所捕集的尘埃并蓄积所回收的尘埃的功能。基座2配置于房间的适当场所。

使用者使连结到基座2的电动吸尘器3的吸尘器主体7从基座2分离(图2),使电动吸尘器3在房间的被吸尘面上行驶、或者手持电动吸尘器3移动,从而对被吸尘面进行吸尘。之后,使用者将吸尘器主体7向基座2返回(连结),进行收纳(图1)。基座2若连结了吸尘器主体7,则一方面对吸尘器主体7进行充电,另一方面适时地回收电动吸尘器3中蓄积的尘埃。即,电动吸尘装置1在将电动吸尘器3用于吸尘之后,每当将吸尘器主体7与基座2连结时,就将电动吸尘器3所捕集的尘埃向基座2进行回收,将电动吸尘器3清空。

此外,从电动吸尘器3向基座2回收尘埃的频度,也可以不是每次将电动吸尘器3与基座2连结时。尘埃的回收频度可以是每当电动吸尘器3与基座2连结了多次时,例如,在每1天使用1次电动吸尘器3的前提下,按照每周回收尘埃的次数、即每7次进行回收。

电动吸尘器3具备能够在被吸尘面上行驶的吸尘器主体7、以及相对于吸尘器主体7拆装自如的管部8。管部8与吸尘器主体7流体地连接。

吸尘器主体7具备:主体壳体11;一对轮子12,设置于主体壳体11左右各自的侧部;一次尘埃容器13,可拆装地安装于主体壳体11;一次电动送风机15,收容于主体壳体11;吸尘器控制部16,主要控制一次电动送风机15;以及二次电池1,蓄积向一次电动送风机15供给的电力的7。

吸尘器主体7利用二次电池17蓄积的电力来驱动一次电动送风机15。吸尘器主体7使一次电动送风机15所产生的负压作用于管部8。电动吸尘器3经由管部8从被吸尘面吸入包含尘埃的空气(以下称为“含尘空气”。)。电动吸尘器3从所吸入的含尘空气中分离尘埃。电动吸尘器3对分离后的尘埃进行捕集并蓄积,将分离了尘埃之后的清洁空气进行排气。

在主体壳体11的正面部分,设置有与吸尘器主体7的吸入口相当的主体连接口18。主体连接口18是能够供管部8进行拆装的接头。主体连接口18将管部8与一次尘埃容器13流体地连接。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吸尘器主体7以主体连接口18朝向上方的姿势与基座2连结。吸尘器主体7从上方落下(下降)而与基座2连结。

轮子12将吸尘器主体7支撑为能够行驶。吸尘器主体7除了一对轮子12以外还通过脚轮(省略图示)支撑。

一次尘埃容器13蓄积电动吸尘器3所吸入的尘埃。一次尘埃容器13一方面从向吸尘器主体7流入的含尘空气中对尘埃进行分离、捕集及蓄积,另一方面将除去了尘埃的清洁空气向一次电动送风机15输送。

一次电动送风机15从一次尘埃容器13吸入空气而产生负压(吸入负压)。

吸尘器控制部16具备微处理器(省略图示)、以及存储微处理器所执行的各种运算程序、参数等的存储装置(省略图示)。存储装置存储与预先设定的多个运转模式相关的各种设定(参数)。多个运转模式与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输出建立关联。对于各个运转模式设置有相互不同的输入值(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输入值、一次电动送风机15中流动的电流值)。各个运转模式与管部8接受的操作输入建立关联。吸尘器控制部16从预先设定的多个运转模式中择一地选择与向管部8的操作输入对应的任意的运转模式,从存储部读出所选择的运转模式的设定,并根据所读出的运转模式的设定使一次电动送风机15运转。

二次电池17向一次电动送风机15及吸尘器控制部16供给电力。二次电池17与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7的一对充电电极19电连接。

管部8利用从吸尘器主体7作用的负压,从被吸尘面吸入含尘空气并导向吸尘器主体7。管部8具备:连接管21,作为相对于吸尘器主体7可拆装的接头;集尘软管22,与连接管21流体地连接;手边操作管23,与集尘软管22流体地连接;把持部25,从手边操作管23突出;操作部26,设置于把持部25;延长管27,与手边操作管23可拆装地连结;以及吸入口体28,与延长管27可拆装地连结。

连接管21是相对于主体连接口18可拆装的接头。连接管21经由主体连接口18与一次尘埃容器13流体地连接。

集尘软管22是长条且挠性的大致圆筒形状的软管。集尘软管22的一方的端部(在此为后方的端部)与连接管21流体地连接。集尘软管22经由连接管21与一次尘埃容器13流体地连接。

手边操作管23将集尘软管22与延长管27相连。手边操作管23的一方的端部(在此为后方的端部)与集尘软管22的另一方的端部(在此为前方的端部)流体地连接。手边操作管23经由集尘软管22及连接管21与一次尘埃容器13流体地连接。

把持部25是供使用者用手把持以便操作电动吸尘器3的部分。把持部25以使用者能够用手容易地把持的适当形状从手边操作管23突出。

操作部26具备与各个运转模式建立对应的开关。例如,操作部26具备:与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运转停止操作建立对应的停止开关26a;与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运转开始操作建立对应的起动开关26b;以及与向吸入口体28的电源供给建立对应的刷开关26c。停止开关26a及起动开关26b与吸尘器控制部16电连接。电动吸尘器3的使用者能够对操作部26进行操作而择一地选择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运转模式。起动开关26b在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运转中还作为运转模式的选择开关起作用。吸尘器控制部16每当从起动开关26b接受操作信号时将运转模式按照强→中→弱→强→中→弱→……的顺序进行切换。此外,操作部26也可以代替起动开关26b,而分别独立地具备强运转开关(省略图示)、中运转开关(省略图示)及弱运转开关(省略图示)。

使多个筒体重叠而成的伸缩构造的延长管27能够伸缩。延长管27的一方的端部(在此为后方的端部)具备相对于手边操作管23的另一方的端部(在此为前方的端部)可拆装的接头。延长管27经由手边操作管23、集尘软管22及连接管21与一次尘埃容器13流体地连接。

吸入口体28能够在木地板、地毯等被吸尘面上行驶或者滑行,在行驶状态或者滑行状态下与被吸尘面相面对的底面上具有吸入口31。此外,吸入口体28具备:配置于吸入口31的可旋转的旋转清扫体32;以及使旋转清扫体32驱动的电动机33。吸入口体28的一方的端部(在此为后方的端部)具有相对于延长管27的另一方的端部(在此为前方的端部)可拆装的接头。吸入口体28经由延长管27、手边操作管23、集尘软管22及连接管21与一次尘埃容器13流体地连接。即,吸入口体28、延长管27、手边操作管23、集尘软管22、连接管21及一次尘埃容器13是从吸入口31至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吸入风路。电动机33每当从刷开关26c接受到操作信号时交替地反复进行运转开始和停止。

当起动开关26b被操作时,电动吸尘器3使一次电动送风机15起动。例如,电动吸尘器3构成为,当在一次电动送风机15停止的状态下起动开关26b被操作时,首先使一次电动送风机15以强运转模式起动,当起动开关26b再次被操作时,将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运转模式变更为中运转模式,当起动开关26b第三次被操作时,将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运转模式变更为弱运转模式,以下同样地反复进行。强运转模式、中运转模式及弱运转模式是预先设定的多个运转模式,对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输入值按照强运转模式、中运转模式及弱运转模式的顺序而变小。起动后的一次电动送风机15从一次尘埃容器13吸入空气,使一次尘埃容器13内成为负压。

一次尘埃容器13内的负压依次经过主体连接口18、连接管21、集尘软管22、手边操作管23、延长管27及吸入口体28而作用于吸入口31。电动吸尘器3利用对吸入口31作用的负压,将被吸尘面的尘埃与空气一起吸入。一次尘埃容器13一方面从所吸入的含尘空气中对尘埃进行分离、捕集及蓄积,另一方面将从含尘空气中分离出的空气向一次电动送风机15输送。一次电动送风机15将从一次尘埃容器13吸入的空气向吸尘器主体7外排气。

基座2设置于被吸尘面的任意部位。基座2具备能够供吸尘器主体7连结的台座41、以及与台座41一体地设置的尘埃回收部42。此外,基座2具备在电动吸尘装置1的收纳状态下与电动吸尘器3的一次尘埃容器13连接的尘埃移送管43。

台座41具有与尘埃回收部42相同程度的宽度尺寸,向尘埃回收部42的前侧伸出而扩展为矩形状。台座41在俯视时具有能够收纳电动吸尘器3的吸尘器主体7的形状和尺寸。

台座41具备能够与吸尘器主体7连接的充电端子45。当电动吸尘器3与基座2连结时,充电端子45与吸尘器主体17的充电电极19接触而电连接。

台座41具有鼓出部46,该鼓出部46配置成在电动吸尘装置1的收纳状态下紧靠吸尘器主体7的侧面。

尘埃回收部42配置于台座41的后方。尘埃回收部42是与台座41为一体、能够放置于被吸尘面的适当形状的箱体。尘埃回收部42比台座41向上方延伸。尘埃回收部42具有不与连结于台座41的吸尘器主体7干涉的适当形状。

尘埃回收部42具备:壳体47;二次尘埃容器48,经由尘埃移送管43回收从一次尘埃容器13废弃的尘埃,并蓄积所回收的尘埃;二次电动送风机49,收容于尘埃回收部42内,与二次尘埃容器48流体地连接;基座控制部51,主要对二次电动送风机49进行控制;以及电源电缆52,从商用交流电源向尘埃回收部42引导电力。

壳体47及台座41的顶板为树脂的一体成型品。

二次尘埃容器48与尘埃移送管43流体地连接。二次尘埃容器48一方面从由尘埃移送管43流入的含有尘埃的空气中对尘埃进行分离、捕集及蓄积,另一方面将除去了尘埃之后的清洁空气向二次电动送风机49输送。二次尘埃容器48拆装自如地安装于尘埃回收部42的左侧(从正面对着观察为右侧),在基座2的外观中露出。

二次电动送风机49从二次尘埃容器48吸入空气而产生负压(吸入负压),使尘埃从一次尘埃容器13向二次尘埃容器48移动。二次电动送风机49收容于尘埃回收部42的右侧(从正面对着观察为左侧)。

基座控制部51具备微处理器(省略图示)及存储微处理器执行的各种运算程序、参数等的存储装置(省略图示)。基座控制部51进行二次电动送风机49的运转控制及电动吸尘器3的二次电池17的充电控制。

尘埃移送管43在电动吸尘装置1的收纳状态下与一次尘埃容器13相连。尘埃移送管43是使电动吸尘器3所捕集的尘埃向二次尘埃容器48移动的风路。当电动吸尘器3与基座2连结时,尘埃移送管43与一次尘埃容器13连接,将一次尘埃容器13与二次尘埃容器48流体地连接。

尘埃移送管43与二次尘埃容器48的吸入侧连接。二次电动送风机49产生的负压经由二次尘埃容器48作用于尘埃移送管43。

尘埃移送管43具有与电动吸尘器3的一次尘埃容器13连接的入口、以及与二次尘埃容器48连接的出口。尘埃移送管43从配置于台座41的入口向后方延伸而到达尘埃回收部42内,在尘埃回收部42内弯曲并向上方延伸而到达配置于二次尘埃容器48侧方的出口。

充电端子45与尘埃移送管43的入口并列设置于台座41。

当电动吸尘器3与基座2连结(返回)时,电动吸尘器3的充电电极19与基座2的充电端子45电连接,且基座2的尘埃移送管43与一次尘埃容器13连接。之后,基座2开始电动吸尘器3的二次电池17的充电。此外,基座2适时使二次电动送风机49起动。起动后的二次电动送风机49从二次尘埃容器48吸入空气,使二次尘埃容器48内成为负压。

二次尘埃容器48内的负压经由尘埃移送管43作用于一次尘埃容器13。基座2利用作用于一次尘埃容器13的负压,将一次尘埃容器13中蓄积的尘埃与空气一起吸入。二次尘埃容器48一方面从所吸入的空气中对尘埃进行分离、捕集及蓄积,另一方面将分离了尘埃之后的空气向二次电动送风机49输送。二次电动送风机49将从二次尘埃容器48吸入的清洁空气向基座2外排气。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3的吸尘器主体7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的吸尘器主体的横向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的吸尘器主体的纵向截面图。

此外,图3所示的吸尘器主体7的横向截面相当于在电动吸尘装置1的收纳状态下与正面实质平行的平面中的截面。图3示出了管部8的连接管21从吸尘器主体7拆下的状态。图4示出了连接管21安装于吸尘器主体7的状态。

如图3及图4所示那样,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1的吸尘器主体7具备主体壳体11,该主体壳体11具有沿主体壳体11的宽度方向横卧的筒形的后半部、以及在俯视时从筒形的后半部朝向前方以弧状鼓出的前半部。

主体连接口18沿着从主体壳体11的宽度方向的实质中央、且高度方向的实质中央穿过的线(以下称为中心线c。)延伸,达到一次尘埃容器13。图3及图4是穿过该中心线c的截面图。

各个轮子12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筒形的后半部的左右各自的端部。此外,各个轮子12同心状地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筒形的后半部。轮子12的直径比主体壳体1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即高度(相当于筒形的后半部的直径)大。此外,从吸尘器主体7的侧面观察、即从轮子12的旋转中心线方向观察,轮子12遮挡主体壳体11的背面。因此,吸尘器主体7即使在将主体壳体11的上下(正反)颠倒了的状态下,即使在使主体壳体11的上下颠倒的过程中,也能够使轮子12与被吸尘面接触。主体壳体11能够不使背面与被吸尘面干涉地以轮子12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使主体壳体11的上下(正反)颠倒。在吸尘器主体7设置有与轮子12一起支撑正面侧朝向上方的吸尘器主体7的辅助轮12a。在连接管21设置有与轮子12一起支撑反面侧朝向上方的吸尘器主体7的辅助轮12b。此外,吸尘器主体7的上下(正反)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区分的。电动吸尘器3无论是正面侧朝向上方还是反面侧朝向上方都能够同样地用于吸尘。

二次电池17隔着轮子12的旋转中心线而配置于主体连接口18的相反侧、即主体壳体11的后端中央部。即,二次电池17收容于主体壳体11的筒形的后半部。二次电池17具有对筒形的后半部的内表面进行仿形地配置的圆筒形的多个单电池17a。

在此,主体壳体11的筒形的后半部的中心线及轮子12的旋转中心线实质上处于同一线上。将以该线为中心的、主体壳体11的筒形的后半部的内侧称为区域a。轮子12避开区域a。即,轮子12具有内径比区域a大的圆环形。

一次尘埃容器13及一次电动送风机15配置于区域a内,且沿主体壳体11的宽度方向排列。一次尘埃容器13配置于区域a之中从中央部至一方的轮子12(例如在将吸尘器主体7连结到基座2的状态下为右侧的轮子12)的区域a1。一次电动送风机15配置于区域a之中偏靠另一方的轮子12(例如在将吸尘器主体7连结到基座2的状态下为左侧的轮子12)的区域a2。

主体壳体11具有可拆装地收容一次尘埃容器13的尘埃容器室61、以及收容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电动送风机室62。尘埃容器室61占据区域a1。电动送风机室62占据区域a2。

一次电动送风机15收容于电动送风机室62。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吸入口朝向尘埃容器室61。

尘埃容器室61划分出依据一次尘埃容器13的形状的筒形空间。尘埃容器室61具有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侧面的尘埃容器插拔口61a。尘埃容器插拔口61a的开口径小于环状的轮子12的内径。从吸尘器主体7的侧面观察时,尘埃容器插拔口61a配置于环状的轮子12的内侧。

一次尘埃容器13具有外径比轮子12的内径小的筒形的外观。一次尘埃容器13经由尘埃容器插拔口61a相对于尘埃容器室61进行插拔。即,一次尘埃容器13在吸尘器主体7的宽度方向上进行插拔。由此,一次尘埃容器13相对于吸尘器主体7拆装。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3的一次尘埃容器13进行说明。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一次尘埃容器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一次尘埃容器的侧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线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一次尘埃容器的截面图。

除了图3及图4以外,还如图5至图7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3的一次尘埃容器13蓄积电动吸尘器3所吸入的尘埃。一次尘埃容器13具备:分离部64,从利用一次电动送风机15所产生的负压吸入的含有尘埃的空气中分离尘埃;集尘部65,蓄积由分离部64分离出的尘埃;以及连络风路66,将从集尘部65流出的空气导向一次电动送风机15。

分离部64与主体连接口18连接。分离部64具备:第一分离部68,使含有尘埃的空气直行,利用作用于尘埃及空气的惯性力之差使尘埃中比较重的尘埃从空气中分离;以及作为第二分离部的过滤器部69,从经过第一分离部68的含有比较轻的尘埃的空气中分离尘埃。

集尘部65与分离部64及连络风路66并列设置。集尘部65具备蓄积由分离部64分离的尘埃之中比较重的尘埃的粗尘集尘室71、以及收容过滤器部69的过滤器室72。

此外,将由第一分离部68分离出的比较重的尘埃称为粗尘。将由过滤器部69分离出的比较轻的尘埃称为细尘。将粗尘集尘室71及过滤器室72总称为集尘室73。

从主体连接口18向一次尘埃容器13流入的含尘空气在第一分离部68被分离为粗尘和粗尘以外的部分(含有细尘的空气)。分离出的粗尘蓄积于粗尘集尘室71。由第一分离部68分离后的含有细尘的空气向过滤器室72流入。流入过粗尘集尘室71的空气也向过滤器室72流入。流入至过滤器室72的含有细尘的空气被过滤器部69分离为细尘和空气。分离出的细尘被过滤器部69捕捉,蓄积于过滤器室72。经过了过滤器部69的清洁空气经由连络风路66被一次电动送风机15吸入。

第一分离部68具备与主体连接口18连接的喷嘴部75、将喷嘴部75包含在内的圆锥台形的一次过滤器框体76、以及第一滤网77。

喷嘴部75从与一次尘埃容器13的外壳相当的容器主体78的吸入口78a向容器主体78内延伸。

一次过滤器框体76设置于容器主体78的内表面。在一次尘埃容器13安装到主体壳体11的状态下,一次过滤器框体76沿着主体连接口18的中心线、即实质上为吸尘器主体7的中心线c以锥状延伸。大径的底部与容器主体78的内表面接触,小径的底部具有与集尘部65的粗尘集尘室71连接的粗尘喷出口79。大径的底部的直径大于吸入口78a的开口径。粗尘喷出口79的中心线实质上沿着吸入口78a的中心线,并实质上沿着主体连接口18的中心线。

第一滤网77设置于一次过滤器框体76的侧面。在第一滤网77的外侧划分出与过滤器室72连接的中继风路81。

第一分离部68通过经由第一滤网77向一次电动送风机15吸入的空气的流动、以及经由粗尘喷出口79向一次电动送风机15吸入的空气的流动而成为负压。

粗尘集尘室71蓄积由第一分离部68分离的比较重的尘埃。粗尘集尘室71是向一次电动送风机15吸入的空气的风路的一部分。粗尘集尘室71与第一分离部68的粗尘喷出口79相连。粗尘集尘室71还与过滤器室72相连。粗尘集尘室71配置在主体连接口18的中心线上、即实质上为吸尘器主体7的中心线c上。此外,粗尘集尘室71向从一次电动送风机15远离的方向、换言之向接近过滤器部69的方向扩张。在该扩张部分与收容过滤器部69的过滤器室72之间,设置有具有多个粗尘集尘室出口82的隔壁83。在隔壁83的粗尘集尘室出口82设置有第二滤网84。第二滤网84防止粗尘从粗尘集尘室71向过滤器室72流出。此外,第二滤网84通过在其中经过的空气的流动对蓄积于粗尘集尘室71的尘埃进行压缩。第二滤网84具有与第一滤网77实质上相同的网眼。假设未被第一分离部68分离而流入至粗尘集尘室71的细尘,会从第二滤网84经过向过滤器室72流入,或者在粗尘集尘室71内被如过滤器那样压缩的粗尘捕捉。

过滤器部69从利用一次电动送风机15所产生的负压吸入的含有尘埃的空气(含尘空气)中对尘埃、特别是经过第一分离部68的细尘进行过滤分离。过滤器部69具备相面对的一对过滤器86、87、以及对一对过滤器86、87的形状进行维持支撑的二次过滤器框体88。

一对过滤器86、87的下游侧的面相面对。各个过滤器86、87从被吸入一次尘埃容器13的含有尘埃的空气中过滤分离尘埃。过滤器86、87的网眼比第一分离部68的第一滤网77及粗尘集尘室71的第二滤网84细。过滤器86、87例如为无纺布。过滤器86、87所捕捉的细尘包含能够经过第一滤网77及第二滤网84的尘埃。

过滤器86、87的一方(过滤器86)直接暴露在向过滤器室72流入的空气中,过滤器86、87的另一方(过滤器87)暴露在从过滤器86、87的一方(过滤器86)绕过的空气中。即,过滤器86面向将第一分离部68与过滤器部69相连的中继风路81,并且面向将粗尘集尘室71与过滤器室72相连的粗尘集尘室出口82。过滤器87配置于被过滤器86遮挡、从中继风路81及粗尘集尘室出口82观察不到的部位。

一对过滤器86、87是具有实质上相同宽度(间隔)且相同深度的折痕(棱线86a、87a)的褶皱过滤器。

此外,面向中继风路81及粗尘集尘室出口82的过滤器86,也可以具有比过滤器87宽且浅的折痕。过滤器86面向中继风路81及粗尘集尘室出口82,因此经过第一分离部68的尘埃、以及从粗尘集尘室71流出的尘埃、即细尘,首先吹到过滤器86上。然后,过滤器86捕捉细尘而逐渐产生堵塞。随着过滤器86堵塞,从中继风路81及粗尘集尘室出口82吹到过滤器86上的细尘绕向过滤器87。于是,过滤器87也开始堵塞。即,与过滤器87相比,过滤器86容易堵塞。换言之,与过滤器87相比,尘埃容易附着于过滤器86。由此,通过使过滤器86的折痕比过滤器87宽且浅,由此能够从尘埃更容易附着的过滤器86容易地除去尘埃。

过滤器86、87为了使所附着的尘埃容易除去,也可以在上游侧的面上具有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所谓的特氟龙(注册商标))的膜。此外,也可以仅与过滤器87相比容易堵塞的过滤器86在上游侧的面上具有聚四氟乙烯的膜。

过滤器86、87具有在电动吸尘装置1的收纳状态下沿着上下方向(铅垂方向)延伸的棱线86a、87a(折痕)。换言之,过滤器86、87的棱线86a、87a沿着吸尘器主体7的前后方向延伸。过滤器86、87的与折痕交叉的端面开放。

此外,过滤器86、87的开放端面既可以是沿着过滤器86、87的端面形状具有山和谷的曲折形,也可以在相邻的山与山之间夹设具有通风孔(省略图示)的板形的框。

二次过滤器框体88使一对过滤器86、87相面对且分离地进行支撑。由二次过滤器框体88及一对过滤器86、87划分的空间,相当于过滤器部69下游侧的风路。该过滤器部69的内部空间与连络风路66相连。二次过滤器框体88具有配置于过滤器86的两侧、与连络风路66连接的二次过滤器出口89。二次过滤器出口89使经过了过滤器86、87的空气向连络风路66流出。

过滤器室72作为蓄积由过滤器部69通过过滤分离而捕捉到的细尘的细尘集尘室起作用。经过第一滤网77及第二滤网84的细尘被网眼更细的一对过滤器86、87捕捉,并蓄积于过滤器室72。即,集尘室73(粗尘集尘室71及过滤器室72)配置于过滤器86、87的上游侧。

过滤器室72是被吸入至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空气的风路的一部分。过滤器室72与中继风路81相连。过滤器室72也与粗尘集尘室71相连。

从喷嘴部75向第一分离部68流入的含尘空气之中质量比较大的粗尘,利用惯性力从喷嘴部75向粗尘喷出口79直行,被送往粗尘集尘室71。从粗尘喷出口79向粗尘集尘室71流入的尘埃(粗尘)蓄积于粗尘集尘室71。另一方面,从喷嘴部75向第一分离部68流入的含尘空气之中质量比较小的细尘及空气,从喷嘴部75以放射状扩展而经过设置于一次过滤器框体76侧面的第一滤网77,经由中继风路81向过滤器室72流入。与从粗尘喷出口79向粗尘集尘室71流入的尘埃(粗尘)一起,一部分空气也向粗尘集尘室71流入。向粗尘集尘室71流入的空气,经过第二滤网84向过滤器室72流入。经过第一滤网77或者第二滤网84向过滤器室72流入的空气中含有的细尘,被过滤器部69过滤分离,并被捕捉于一对过滤器86、87的表面。经过过滤器86、87的清洁空气,经由连络风路66被一次电动送风机15吸入。

容器主体78划分出集尘室73、即粗尘集尘室71和过滤器室72。分离部64之中的第一分离部68、以及连络风路66配置在过滤器部69与一次电动送风机15之间,且相互并列设置。

一对轮子12之间夹着一次电动送风机15、分离部64(第一分离部68及过滤器部69)、集尘部65(粗尘集尘室71及过滤器室72)及连络风路66。

第一分离部68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过滤器部69偏靠主体壳体的一方的侧部、例如右侧部,一次电动送风机15偏靠主体壳体11的另一方的侧部、例如左侧部。

一次尘埃容器13具备:容器主体78,划分出蓄积被电动吸尘器3吸入的尘埃的集尘室73,且具有将蓄积于集尘室73的尘埃废弃的废弃口91;以及废弃盖92,对废弃口91进行开闭。

此外,一次尘埃容器13具备:吸气口93,利用基座2的二次电动送风机49所产生的负压,从包含一次尘埃容器13在内的风路的外侧直接导入空气;以及吸气盖94,对吸气口93进行开闭。

进而,一次尘埃容器13具备:除尘机构95,对附着于过滤器部69的尘埃、即附着于过滤器86、87的尘埃进行除尘;以及动力传递机构96,使除尘机构95的除尘动作与废弃盖92的开动作连动。

容器主体78收容分离部64即第一分离部68、以及过滤器部69。容器主体78划分出集尘室73即粗尘集尘室71、以及过滤器室72。此外,容器主体78划分出收容动力传递机构96的机械室97。容器主体78作为整体为筒形。容器主体78使筒形的中心线朝向主体壳体11的宽度方向地安装于区域a1。

废弃口91及吸气口93设置于容器主体78的侧面。吸气盖94与废弃盖92一并地被开闭。废弃口91除了使尘埃从吸尘器主体7向基座2移动时以外,被废弃盖92关闭。吸气口93除了使尘埃从吸尘器主体7向基座2移动时以外,被吸气盖94关闭。

废弃口91将一次尘埃容器13中蓄积的尘埃与从吸气口93导入的空气一起进行废弃。废弃口91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后端部。废弃口91配置于基座2与吸尘器主体7相接的部位。即,废弃口91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背面。此外,在电动吸尘装置1的收纳状态(图2)下,主体壳体11的背面位于主体壳体11的最下端。在电动吸尘装置1的收纳状态下,废弃口91配置于过滤器部69的下方。

在主体壳体11的后端部设置有比废弃口91大的主体壳体废弃口98。主体壳体废弃口98在电动吸尘装置1的收纳状态下使基座2的尘埃移送管43通过,使尘埃移送管43的入口与废弃口91连接。

废弃口91包括与粗尘集尘室71相连的粗尘废弃口101、以及与过滤器室72相连的细尘废弃口102。粗尘废弃口101及细尘废弃口102在主体壳体11的宽度方向、即容器主体78的中心线方向上排列。粗尘集尘室71及过滤器室72在废弃口91的附近共享隔壁83且相邻接。

废弃盖92及吸气盖94是容器主体78的侧面的一部分。吸气盖94被设置成能够在筒形的容器主体78的周向上往复移动。废弃盖92通过铰接机构(省略图示)支撑于容器主体78。废弃盖92将粗尘废弃口101及细尘废弃口102一并进行开闭。当废弃盖92打开时,粗尘废弃口101及细尘废弃口102一并与尘埃移送管43连接。

此外,在废弃口91适当地设置有填料103。填料103为一体成型品。填料103夹在废弃盖92与容器主体78之间,将粗尘废弃口101及细尘废弃口102一并密封。

吸气口93是从吸尘器主体7外、或者从主体壳体11内且是与一次电动送风机15相连的风路的外侧向过滤器室72取入空气的入口。吸气口93是使得在使尘埃从吸尘器主体7向基座2移动时产生空气流动的吸入口。

吸气口93配置于沿容器主体78的周向观察离废弃口91最远的部位、即分离180度的部位,换言之配置于以容器主体78的中心线为对称线的线对称位置。即,吸气口93在电动吸尘装置1的收纳状态(图1)下配置于过滤器部69的上方。换言之,过滤器86、87被吸气口93和废弃口91夹着而配置。

此外,吸气口93配置于过滤器86、87上游侧(一次电动送风机15所产生的流动的上游侧)的风路。

从吸气口93导入的空气,使过滤器86、87所过滤的细尘及一次尘埃容器13所蓄积的粗尘一并从废弃口91流出。当从尘埃移送管43经由细尘废弃口102对过滤器室72作用负压时,吸气口93对过滤器86、87吹出空气。吹到过滤器86、87的空气,将过滤器86、87的表面所捕捉的尘埃吹飞,向细尘废弃口102引导。过滤器86、87具有在除尘时、即在电动吸尘装置1的收纳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棱线86a、87a,并且与折痕交叉的端面开放。因此,吹到过滤器86、87的空气容易沿着折痕流动,并且能够使剥离的细尘从折痕的端部顺利地流出。

此时,从尘埃移送管43经由粗尘废弃口101还对粗尘集尘室71作用负压。粗尘集尘室71与过滤器室72直接相连、或者经由第一分离部68与过滤器室72间接相连,因此从吸气口93流入的空气的一部分也向粗尘集尘室71流入。流入到粗尘集尘室71的空气使粗尘集尘室71中蓄积的粗尘从粗尘废弃口101流出(废弃)。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吸气口93设置于一次尘埃容器13的容器主体78,并配置于比过滤器86、87靠上游侧的风路,但也可以设置于过滤器86、87下游侧(一次电动送风机15产生的流动的下游侧)的风路(图6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吸气口93及吸气盖94)。在该情况下,吸气口93与从过滤器86、87至一次电动送风机15的风路、例如连络风路66相通。

二次电池17包围粗尘集尘室71。即,二次电池17所包含的多个单电池17a沿着主体壳体11的筒形的后半部的内表面配置,包围粗尘集尘室71的周围。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3的除尘机构95进行说明。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除尘机构的立体图。

如图8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3的除尘机构95配置于一对过滤器86、87之间。换言之,除尘机构95配置于过滤器部69的内部空间。除尘机构95将一对过滤器86、87一并进行除尘。

除尘机构95具备:被动部106,包含相连结的多个齿条105;以及齿轮107,一边单向地旋转一边与多个齿条105依次啮合而使被动部106沿着预定的轨道移动。

被动部106除了齿条105以外还具备:使多个齿条105连结为一体的框架108;对齿条105的移动方向进行规定的机构例如滑动件109;以及与各个过滤器86、87相接的除尘件111。

本实施方式的多个齿条105是平行配置的一对齿条105。被动部106通过使齿轮107与一对齿条105交替地啮合而进行往复运动。

框架108将一对齿条105各自的端部相连。一对齿条105与框架108整体描绘出矩形。

滑动件109具有齿条105的孔105a、以及插通于孔105a并固定于过滤器部69的二次过滤器框体88的棒状的轨道112。滑动件109例如也可以具有设置于框架108或齿条105的长孔、以及插通于长孔并固定于二次过滤器框体88的小螺钉或螺栓等销部件。

齿轮107配置于过滤器部69的中央部。换言之,齿轮107夹在一对过滤器86、87之间,且配置于过滤器86、87的投影面的中央部。

齿轮107的齿107a局部地设置。换言之,齿轮107在一部分没有齿107a。齿轮107的齿107a在齿轮107旋转1周的过程中与多个齿条105依次啮合。齿轮107的齿107a被限定为不会与2个以上齿条105同时啮合的范围(齿数)。

更详细地说明,齿条105的齿105b比齿轮107的齿107a多一个。即,齿条105的齿105b与齿105b之间的槽的数量与齿轮107的齿107a的数量相同。例如,齿轮107的齿107a为4个,齿条105的齿105b为5个。一对齿条105的从槽底到槽底的距离比齿轮107的最大外径稍微大。该差(间隙)实现齿轮107的齿107a与齿条105的齿105b顺畅地进行啮合、脱离。

在局部没有齿107a的齿轮107旋转半周的期间,齿107a与某一方的齿条105啮合,使被动部106沿去路移动。当齿轮107旋转前进(大约前进180度)时,齿107a从一方的齿条105脱离,与另一方的齿条105啮合,使被动部106沿返路移动。此外,也可以在被动部106的去路与返路之间存在齿轮107的齿107a一度与哪一个齿条105都不啮合的期间。

此外,也可以是,具有3个以上齿条105的除尘机构95具备对齿条105的移动方向进行规定的除滑动件109以外的机构、以及在整周上具有齿的齿轮107。也可以是,具有3个以上齿条105的除尘机构95当使被动部106在轨道上行进一遍时使齿轮107旋转1周以上。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3的动力传递机构96进行说明。

图9至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图。

图9及图11表示通过动力传递机构96而废弃盖92及吸气盖94被封闭的状态。图10及图12表示通过动力传递机构96而废弃盖92及吸气盖94被开放的状态。此外,图11及图12表示省略了第二齿轮122的动力传递机构96。

在图3及图5的基础上,如图9至图12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3的动力传递机构96从基座2接受除尘机构95、废弃盖92及吸气盖94的驱动力,并分别向除尘机构95、废弃盖92及吸气盖94分配、传递。动力传递机构96具备:接头半体115;从接头半体115向除尘机构95传递驱动力的第一传递机构117;从接头半体115向废弃盖92传递驱动力的第二传递机构118;以及从接头半体115向吸气盖94传递驱动力的第三传递机构119。

接头半体115是传递旋转驱动力的轴接头120的一部分。接头半体115与基座2的接头半体116连结。

第一传递机构117将输入到接头半体115的驱动力常时向除尘机构95的齿轮107传递。第一传递机构117单纯地传递输入到接头半体115的旋转驱动力而使齿轮107旋转。即,第一传递机构117为,如果接头半体115正转则使齿轮107反转,如果接头半体115反转则使齿轮107正转。

第一传递机构117具有与接头半体115一体旋转的第一齿轮121、以及与第一齿轮121啮合的大径的第二齿轮122。第二齿轮122贯穿过滤器部69的二次过滤器框体88,通过与除尘机构95的齿轮107一体旋转的轴99支撑为能够旋转。即,第二齿轮122与除尘机构95的齿轮107一体旋转。第二齿轮122比第一齿轮121大,因此对一边弹动过滤器86、87或者使过滤器86、87变形一边进行动作的除尘机构95,能够利用更小输出的马达(后述的基座2的驱动源149)来驱动。

第二传递机构118通过输入到接头半体115的驱动力使废弃盖92开闭。第三传递机构119通过输入到接头半体115的驱动力使吸气盖94开闭。吸气盖94与废弃盖92一并被开闭。换言之,在第二传递机构118将废弃盖92打开时,第三传递机构119也将吸气盖94打开。此外,在第二传递机构118将废弃盖92关闭时,第三传递机构119也将吸气盖94关闭。

第三传递机构119具备:与第一传递机构117共用的第一齿轮121;杆部123,具有以圆弧状配置并与第一齿轮121啮合的齿123a;引导部124,对杆部123的摆动进行引导;以及一对限位器125,对杆部123的摆动范围进行规定。

杆部123具有与第二齿轮122的旋转中心一致的摆动中心。即,杆部123通过将第二齿轮122支撑为能够旋转的轴而与第二齿轮122被一起支撑。杆部123与吸气盖94直接连结。

引导部124具备设置于容器主体78的槽126、以及配置于槽126的导板127。槽126与杆部123摆动的轨迹相应地延伸为圆弧形。导板127与杆部123一体化。

限位器125根据废弃盖92及吸气盖94的全闭位置及全开位置,规定(限制)杆部123的摆动范围。

第二传递机构118具备:与第一传递机构117及第三传递机构119共用的第一齿轮121;与第三传递机构119共用的杆部123、引导部124及限位器125;将杆部123的摆动转换为往复运动并传递到废弃盖92的滑动件128;以及产生使废弃盖92全闭的弹力的废弃盖封闭弹簧129。滑动件128克服废弃盖封闭弹簧129的弹力而将废弃盖92打开。此外,滑动件128利用废弃盖封闭弹簧129的弹力将废弃盖92关闭。

在此,动力传递机构96一方面在适当的期间从基座2向除尘机构95传递驱动力,另一方面在废弃盖92及吸气盖94全开或者全闭之后,即使是在除尘机构95驱动当中的适当期间内,也将从基座2向废弃盖92及吸气盖94的动力传递切断(断开)。

即,当废弃盖92全开或者全闭时,第二传递机构118切断从接头半体115向废弃盖92的驱动力的传递。此外,当吸气盖94全开或者全闭时,第三传递机构119切断从接头半体115向吸气盖94的驱动力的传递。

具体地说,当废弃盖92及吸气盖94全开或者全闭时,第二传递机构118及第三传递机构119将杆部123的齿123a与第一齿轮121的啮合解除。即,排列为圆弧形的齿123a当废弃盖92及吸气盖94全开或者全闭时被设置(限定)为从第一齿轮121脱离的范围。

当废弃盖92全闭或者全开时,杆部123的齿123a无法克服妨碍移动的废弃盖92,从第一齿轮121脱离而切断驱动力(扭矩)的传递。当吸气盖94全闭或者全开时,杆部123的齿123a从第一齿轮121脱离而切断驱动力(扭矩)的传递。

此外,动力传递机构96具备在使杆部123的齿123a与第一齿轮121的啮合恢复时、促进两者的顺畅的啮合的驱动源例如恢复弹簧131。当废弃盖92及吸气盖94全开或者全闭时,恢复弹簧131被压缩而蓄积能量。此外,在废弃盖92及吸气盖94开始打开时或者开始关闭时,恢复弹簧131消耗能量而将杆部123推回,帮助杆部123的齿123a与第一齿轮121恢复啮合。

此外,优选的是,除尘机构95在适当的期间工作,在对过滤器86、87进行除尘当中,废弃盖92及吸气盖94维持全开的状态。假设对马达(后述的基座2的驱动源149)的正转与反转进行切换而使除尘机构95往复运动,那么每当马达的正转与反转被切换时废弃盖92及吸气盖94都要打开或者关闭,是不优选的。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除尘机构95具有利用单向旋转的齿轮107使被动部106能够往复运动的构成。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基座2进行详细说明。

图13及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的基座的立体图。

此外,图14是台座41的顶板及尘埃回收部142的壳体47被拆卸了的基座2的立体图。

如图13及图14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基座2的二次尘埃容器48具备将从尘埃移送管43流入的尘埃从空气中进行离心分离的离心分离部143。离心分离部143为多级型,具备将从尘埃移送管43流入的尘埃从空气中进行离心分离的第一离心分离部144、以及将经过第一离心分离部144的尘埃从空气中进行离心分离的第二离心分离部145。

第一离心分离部144对流入二次尘埃容器48的尘埃之中较粗大的尘埃进行离心分离。第二离心分离部145将经过第一离心分离部144的较细小的尘埃进行离心分离。此外,所谓较粗大的尘埃,大体上是指线头、棉絮等纤维状的尘埃、砂粒那样质量较大的尘埃,所谓较细小的尘埃,是指粒子状或者粉末状且质量较小的尘埃。

二次电动送风机49经由下游风路管146与二次尘埃容器48连接。二次电动送风机49经由下游风路管146、二次尘埃容器48及尘埃移送管43对一次尘埃容器13作用负压,使一次尘埃容器13中蓄积的尘埃与空气一起向二次尘埃容器48移动。

此外,基座2具备:连结引导部148,设置于台座41;驱动源149,产生电动吸尘器3的一次尘埃容器13的废弃盖92的开驱动力及闭驱动力;以及动力传递机构151,从驱动源149向电动吸尘器3传递驱动力。

连结引导部148在吸尘器主体7与基座2连结时,将吸尘器主体7向如下位置进行引导,该位置为基座2的充电端子45与吸尘器主体7的充电电极19良好地连接且尘埃移送管43与吸尘器主体7的废弃口91良好地连接的位置。

此外,吸尘器主体7与基座2连结、基座2的充电端子45与吸尘器主体7的充电电极19良好地连接且尘埃移送管43与吸尘器主体7的废弃口91良好地连接的状态是电动吸尘装置1的收纳状态。

连结引导部148与吸尘器主体7的主体壳体11的后端部的形状相配合地凹陷。即,连结引导部148与主体壳体11的筒形的后半部相配合,从基座2的侧方观察时凹陷为圆弧形。吸尘器主体7从台座41的上方落下(下降)而与基座2连结,因此与吸尘器主体7的后端部的形状相配合的连结引导部148可靠地进行电动吸尘装置1的收纳状态下的吸尘器主体7的定位。

充电端子45与尘埃移送管43的入口配置于连结引导部148。

驱动源149例如为电动机。驱动源149与基座控制部51电连接。与二次电动送风机49同样,驱动源149由基座控制部51控制。

驱动源149产生电动吸尘器3的吸气盖94的开驱动力及闭驱动力。驱动源149产生电动吸尘器3的除尘机构95的驱动力。即,驱动源149产生废弃盖92、吸气盖94及除尘机构95的驱动力。驱动源149设置在尘埃移送管43的入口与尘埃回收部142之间。

动力传递机构151是从驱动源149即电动机的输出轴向电动吸尘装置1的收纳状态下的吸尘器主体7的接头半体115的中心线上传递驱动源149的动力的适当的机构。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机构151具备相互啮合的多个例如3个齿轮151a、151b、151c、以及将这些齿轮151a、151b、151c支撑为能够旋转且收容的齿轮箱(省略图示)。动力传递机构151也可以是将带轮与带组合而成的机构、将链与链轮组合而成的机构。

接下来,对从基座2向吸尘器主体7传递驱动源149的驱动力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说明。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立体图。

此外,图15示出了动力传递路径155中的仅基座2侧、即基座2的动力传递机构151。

在图9及图14的基础上,如图15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1具备:动力传递路径155,从基座2的驱动源149向吸尘器主体7的废弃盖92传递驱动力;以及连结器156,在基座2与电动吸尘器3之间进行动力传递路径155的连结和断开。

动力传递路径155包括电动吸尘器3侧的动力传递机构96和基座2侧的动力传递机构151。连结器156将电动吸尘器3侧的动力传递机构96与基座2侧的动力传递机构151连结而使动力传递路径155起作用。

动力传递机构151及除了吸尘器主体7的接头半体115外的连结器156被台座41的鼓出部46覆盖。鼓出部46将接头半体116能够出没地收容。

连结器156具备轴接头120、产生使轴接头120断离的力的驱动源例如接头断离弹簧157、以及利用驱动源149产生的驱动力使轴接头120连接的凸轮机构158。连结器156利用驱动源149的驱动力使轴接头120连接,利用接头断离弹簧157的弹力使轴接头120断离(断开)。

轴接头120是所谓的齿式离合器、联轴器。轴接头120具备设置于电动吸尘器3的动力传递机构96的接头半体115、以及设置于基座2的动力传递机构151的接头半体116。

接头半体115具备排列为圆形的多个弧形槽161。接头半体116具备排列为圆形的多个轴162。各个轴162具有能够相对于弧形槽161出入的直径尺寸。轴162优选为前端细的锥形,以容易向弧形槽161插入。

接头半体116通过动力传递机构151所传递的驱动力而常时旋转。接头半体115由于轴接头120被连接而与接头半体116一起旋转。接头半体116从基座2的鼓出部46突出而与接头半体115连结。接头半体116从配置于吸尘器主体7侧方的鼓出部46向吸尘器主体7的宽度方向突出而与接头半体115连结。换言之,在使吸尘器主体7从基座2分离时、以及使吸尘器主体7向基座2返回时,连结器156使接头半体116相对于鼓出部46向吸尘器主体7移动的方向、即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出没,而将轴接头120连结。因此,连结器156能够防止例如尘埃从鼓出部46与接头半体116之间的间隙向基座2内侵入,能够保证动力传递机构151的良好工作。

此外,接头半体116除了从鼓出部46向吸尘器主体7的宽度方向突出而与接头半体115连结以外,也可以是,使其向连结引导部148突出地设置,在将吸尘器主体7与基座2连结时,同时与接头半体115连结(图13中双点划线的接头半体116)。此外,接头半体116也可以配置于尘埃回收部42,向基座2的前方突出而与接头半体115连结(图13中双点划线的接头半体116)。

接头断离弹簧157将接头半体116向使轴接头120断离的方向、即从接头半体115拽离的方向拉动。换言之,接头断离弹簧157将接头半体116向使其埋没于鼓出部46的方向拉入。

凸轮机构158设置于基座2侧。凸轮机构158是所谓的端面凸轮。凸轮机构158将动力传递机构151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接头半体116的直线运动、即接头半体116相对于鼓出部46出没的运动,并且接头半体116的直线运动适当地进展时,使接头半体116旋转运动。凸轮机构158具备通过动力传递机构151而旋转的原动节163、以及设置于接头半体116的从动节164。从动节164具有:第一凸轮面164a,最接近接头半体116的轴162,向接头半体116的周向、即与接头半体116的旋转中心线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二凸轮面164b,相对于接头半体116的旋转中心线倾斜,向接头半体116的轴162的相反方向延伸;以及第三凸轮面164c,与第二凸轮面164b的顶部相连,向从第一凸轮面164a远离的方向延伸。第三凸轮面164c相对于接头半体116的旋转中心线实质平行地延伸。原动节163具有能够与第一凸轮面164a及第二凸轮面164b线接触且能够与第三凸轮面164c面接触的形状。

连结器156在非连结时,使原动节163与凸轮机构158的从动节164的第一凸轮面164a接触,或者使原动节163最接近第一凸轮面164a。在该状态下,接头半体116最大程度地进入基座2的鼓出部46。当驱动源149起动时,原动节163与动力传递机构151的齿轮115c一起旋转。旋转的原动节163在从动节164的第一凸轮面164a上移动,并向第二凸轮面164b接近,最终爬上第二凸轮面164b。于是,接头半体116通过原动节163按压第二凸轮面164b的力而被从鼓出部46挤出,与接头半体115连结。当接头半体116的旋转进展而原动节163与第三凸轮面164c面接触时,连结器156整体与原动节163同步地旋转。

此外,接头半体116通过接头断离弹簧157的弹力而被向鼓出部46拉入。该弹力使原动节163与从动节164之间产生适当的摩擦力,使原动节163可靠地爬上从动节164的第二凸轮面164b。

从基座2的接头半体116观察吸尘器主体7的接头半体115时,凸轮机构158在使接头半体116正转(顺时针)及反转(逆时针)的任一个旋转方向上都具有第二凸轮面164b及第三凸轮面164c。换言之,凸轮机构158具有将第一凸轮面164a夹在中间的一对第二凸轮面164b、以及第三凸轮面164c。

在此,说明了例如动力传递路径155通过使接头半体116正转而将废弃盖92及吸气盖94打开、通过使接头半体116反转而将废弃盖92及吸气盖94关闭的情况。一方的第二凸轮面164b及第三凸轮面164c随着接头半体116的正转而使连结器156连接,将废弃盖92及吸气盖94打开。另一方的第二凸轮面164b及第三凸轮面164c随着接头半体116的反转而使连结器156连接,将废弃盖92及吸气盖94关闭。

吸尘器主体7与基座2连结而电动吸尘装置1转移为收纳状态。于是,吸尘器主体7的充电电极19与基座2的充电端子45接触,并与充电端子45电连接。尘埃移送管43的入口经由吸尘器主体7的主体壳体废弃口98而与一次尘埃容器13的容器主体78的外表面紧贴。

基座控制部51通过与充电端子45相连的充电电路(省略图示)、微动开关等接触式传感器(省略图示)、或者利用了红外线传感器的非接触传感器(省略图示)等的检测方法,对吸尘器主体7连结到基座2的情况进行检测。基座控制部51当检测到吸尘器主体7连结到基座2的情况时,适时地使驱动源149起动。若驱动源149起动,则基座2的接头半体116从鼓出部46突出,与吸尘器主体7的接头半体115连结。即,连结器156被连结。基座控制部51继续进行驱动源149的运转。连结器156所连结的动力传递路径155将驱动源149的驱动力向废弃盖92、吸气盖94及除尘机构95分配并传递。

通过从动力传递路径155传递的驱动力,废弃盖92及吸气盖94全开。通过从动力传递路径155传递的驱动力,除尘机构95将附着于过滤器86、87的细尘除去。基座控制部51在除尘机构95将附着于过滤器86、87的细尘除去的适当期间、例如10秒期间使驱动源149持续运转之后,使驱动源149暂时停止。

接着,基座控制部51使二次电动送风机49起动。起动后的二次电动送风机49从二次尘埃容器48吸入空气而产生负压。即,二次电动送风机49在驱动源149打开了废弃盖92之后,对二次尘埃容器48作用负压。二次电动送风机49在驱动源149打开了吸气盖94之后,对二次尘埃容器48作用负压。二次电动送风机49在驱动源149使除尘机构95驱动之后,对二次尘埃容器48作用负压。

对二次尘埃容器48作用的负压经由尘埃移送管43及废弃口91作用于一次尘埃容器13。于是,一次尘埃容器13从吸气口93吸入空气。此时,从主体连接口18也吸入空气。一次尘埃容器13所吸入的空气,使粗尘集尘室71内的粗尘从粗尘废弃口101向尘埃移送管43流出,并且使过滤器室72内的细尘从细尘废弃口102向尘埃移送管43流出。流入到尘埃移送管43的尘埃(粗尘及细尘混合的尘埃)经由尘埃移送管43被吸入至二次尘埃容器48。

二次尘埃容器48的第一离心分离部144对从尘埃移送管43流入的尘埃中的粗尘进行分离、蓄积。第二离心分离部145对经过第一离心分离部144的细尘埃进行分离、蓄积。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1为,产生电动吸尘器3的废弃盖92的开驱动力及闭驱动力的驱动源149,未设置于吸尘器主体7而设置于基座2。因此,电动吸尘装置1不会使吸尘器主体7的重量增加,此外,不需要使用者的操作,就能够将电动吸尘器3的一次尘埃容器13与基座2的二次尘埃容器48相连,并使一次尘埃容器13中蓄积的尘埃向二次尘埃容器48移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1为,产生电动吸尘器3的吸气盖94的开驱动力及闭驱动力的驱动源149,未设置于吸尘器主体7而设置于基座2。因此,电动吸尘装置1不会使吸尘器主体7的重量增加,此外,不需要使用者的操作,就能够将电动吸尘器3的一次尘埃容器13与基座2的二次尘埃容器48相连,并使一次尘埃容器13中蓄积的尘埃向二次尘埃容器48移动。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1具备将动力传递路径155进行连结的连结器156。因此,电动吸尘装置1能够将驱动源149产生的驱动力可靠地传递到废弃盖92及吸气盖94。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1具备具有轴接头120的连结器156。因此,电动吸尘装置1能够容易地传递马达那样的驱动源149产生的作为驱动力的旋转力。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1为,利用驱动源149的驱动力使轴接头120连接。因此,电动吸尘装置1仅通过使吸尘器主体7返回到基座2,不需要使用者的操作,就能够使连结器156连结。即,电动吸尘装置1不会对使用者带来用于对连结器156进行连结的烦恼。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1具备:产生使轴接头120断离的力的接头断离弹簧157;以及利用驱动源149产生的驱动力使轴接头120连接的凸轮机构158。因此,电动吸尘装置1能够在驱动源149处于停止时预先使轴接头120断离,在电动吸尘装置1的收纳状态能够将吸尘器主体7从基座2容易地分离,此外,能够将吸尘器主体7容易地与基座2连结。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1具备在驱动源149将废弃盖92打开之后对二次尘埃容器48作用负压的二次电动送风机49。因此,电动吸尘装置1为,在废弃盖92打开动作中、即在电动吸尘器3的一次尘埃容器13与基座2的二次尘埃容器48之间的连接未良好地建立的期间,不会要使尘埃移动而使尘埃飞散。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1为,除尘机构95的驱动力利用驱动源149。因此,电动吸尘装置1,为了使除尘机构95工作,不需要使用者的操作,不会对使用者带来烦恼。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1具备驱动源149,该驱动源149一并进行废弃盖92的开驱动及闭驱动、吸气盖94的开驱动及闭驱动、连结器156的连结、以及除尘机构的驱动。因此,电动吸尘装置1有助于吸尘器主体7的小型化、轻量化。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装置1,能够无损电动吸尘器3的便利性地产生对将一次尘埃容器13与二次尘埃容器48相连的风路、即废弃口91进行开闭的驱动力。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其应变包含于发明的范围、主旨,并且包含于专利请求的范围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

符号的说明

1…电动吸尘装置,2…基座,3…电动吸尘器,7…吸尘器主体,8…管部,11…主体壳体,12…轮子,12a、12b…辅助轮,13…一次尘埃容器,15…一次电动送风机,16…吸尘器控制部,17…二次电池,17a…单电池,18…主体连接口,19…充电电极,21…连接管,22…集尘软管,23…手边操作管,25…把持部,26…操作部,27…延长管,28…吸入口体,26a…停止开关,26b…起动开关,26c…刷开关,31…吸入口,32…旋转清扫体,33…电动机,41…台座,42…尘埃回收部,43…尘埃移送管,45…充电端子,46…鼓出部,47…壳体,48…二次尘埃容器,49…二次电动送风机,51…基座控制部,52…电源电缆,61…尘埃容器室,61a…尘埃容器插拔口,62…电动送风机室,64…分离部,65…集尘部,66…连络风路,68…第一分离部,69…过滤器部,71…粗尘集尘室,72…过滤器室,73…集尘室,75…喷嘴部,76…一次过滤器框体,77…第一滤网,78…容器主体,78a…吸入口,79…粗尘喷出口,81…中继风路,82…粗尘集尘室出口,83…隔壁,84…第二滤网,86…过滤器,87…过滤器,88…二次过滤器框体,86a…棱线,89…二次过滤器出口,91…废弃口,92…废弃盖,93…吸气口,94…吸气盖,95…除尘机构,96…动力传递机构,97…机械室,98…主体壳体废弃口,99…轴,101…粗尘废弃口,102…细尘废弃口,103…填料,105…架,105a…孔,105b…齿,106…被动部,107…齿轮,107a…齿,108…框架,109…滑动件,111…除尘件,112…轨道,115…接头半体,116…接头半体,117…第一传递机构,118…第二传递机构,119…第三传递机构,120…轴接头,121…第一齿轮,122…第二齿轮,123…杆部,123a…齿,124…引导部,125…限位器,126…槽,127…导板,128…滑动件,129…废弃盖封闭弹簧,131…恢复弹簧,142…尘埃回收部,143…离心分离部,144…第一离心分离部,145…第二离心分离部,146…下游风路管,148…连结引导部,149…驱动源,151…动力传递机构,151a、151b,151c…齿轮,155…动力传递路径,156…连结器,157…接头断离弹簧,158…凸轮机构,161…弧形槽,162…轴,163…原动节,164…从动节,164a…第一凸轮面,164b…第二凸轮面,164c…第三凸轮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