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人工泡茶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茶饮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4066发布日期:2019-01-14 19:24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仿人工泡茶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茶饮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泡茶设备领域,特别为一种仿人工泡茶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茶饮机。



背景技术:

饮茶自古以来是中国人最常见的生活习惯之一,随着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传统的人工冲泡方式已跟不上都市白领的生活节奏,而后随着科技的发展,能够实现自动冲泡茶叶的泡茶机器应运而生。

然而目前市场虽存在多种泡茶器机,但仍然存在多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某公司生产的一款茶胶囊冲泡机,其通过将定量的茶叶封装在胶囊内部的方式保证了茶量和注水量,但是事先要把茶叶包装成胶囊就不可避免得存在以下几个缺点:

一来胶囊内部的空间有限使得茶叶与水的接触面积有限,同时茶叶的条索也无法充分展开,造成茶叶的滋味释放不够彻底;

二来由于一次冲泡的茶汤体积远大于胶囊的体积,因此在冲泡时需要不断向胶南注水,胶囊也不得不持续流出茶汤以腾出足够的空间留给之后进入胶囊的水分,这就到导致茶叶缺乏浸泡时间,从而造成茶叶中丰富的内含物无法溶解在茶汤中;

此外,对于真正懂得品茶的“茶友”来说,茶叶冲泡的滋味除了与茶叶品种、水质息息相关之外,还与茶叶冲泡注水方式有关,不同的注水方式所冲泡出的茶叶的香气和滋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而目前市面上无论哪种茶饮机,均是简单的将热水注入到茶叶中进行冲泡,无法从根本上表现中国“名茶众多、茶茶不同”的特点,不能实现精细化冲泡、标准化口感,不能还原六大茶类的香气和滋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仿人工泡茶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茶饮机,其能够模仿人工的冲泡手法,对不同的茶品实现不同的冲泡方式。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仿人工泡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杯体、滤网以及注水机构;

所述杯体两侧的杯壁分别连接有一根向杯体外部延伸的用于翻转茶杯的旋转轴,杯体的底部设有出茶口;所述滤网安装在杯体内腔的下部;

所述注水机构包括单侧注水管、中央注水管、环形注水管以及注水花洒;所述单侧注水管的进水端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出水端沿杯体的侧壁向上延伸,在单侧注水管的出水端设有第一出水孔,该第一出水孔延伸至杯体内部;

所述中央注水管的进水端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出水端伸入到杯体底部中央位置并穿过滤网向上延伸,在中央注水管上端部设有多个沿中央注水管延伸方向依次间隔布设的第二出水孔;

所述环形注水管环绕设置在杯体内侧壁四周,环形注水管管壁上分布有多个出水孔,环形注水管的进水端延伸至杯体外部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

所述注水花洒安装在杯体内腔底部的杯壁上且注水花洒的出水口露置在杯体的内部,且注水花洒的进水端延伸至杯体外部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

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本装置使用过程如下:在茶叶被投入杯体后启动,热水从单侧注水管、中央注水管、环形注水管或注水花洒其中之一注入杯体内部进行茶叶的冲泡;按程序所预设的浸泡时间进行冲泡,到预设出茶时间点时,茶汤经过滤网过滤后从出茶口流出;

泡茶完毕后,杯体接收指令后旋转轴带动杯体旋转使得杯体的杯口朝下,茶渣依靠自身重力的作用落出杯体;同时,注水花洒与环形注水管一同开始喷水,让滤网底部的注水花洒喷水冲击滤网,把可能粘在滤网的茶渣冲掉;与此同时,环形注水管也开始喷水冲击可能粘在杯壁的茶渣,把杯体内部各个部位的茶渣冲洗干净,同时清洗泡茶杯杯体,以待下次冲泡操作。

为了更好的实施本方案,还提供如下优化方案:

进一步的,为了进一步提供更多的冲泡方式:所述单侧注水管包括两根单点下流式注水管以及单点喷灌式注水管;

所述单点下流式注水管的第一出水孔的孔口朝下,单点喷灌式注水管的第一出水孔的孔口朝前。

这里,单点下流式注水管出水时,水流沿杯体的内侧壁流下进行注水,而单点喷灌式注水管出水时,则是由贴近杯体内侧壁一侧的第一出水孔喷出一定量的水流流至杯体底部的中央位置。通常,可以通过控制水压的方式来控制第一出水孔水流的喷出距离。

进一步的,为了进一步提供更多的冲泡方式:所述环形注水管包括设置在杯体内腔上部的第一环形注水管以及设置在第一环形注水管及滤网之间并靠近滤网设置的第二环形注水管;

所述环形注水管的出水孔包括设置在第一环形注水管的管体上的多个环绕杯体四周分布的第三出水孔以及设置在第二环形注水管的管体上的多个环绕管体四周分布的第四出水孔,

所述第三出水孔设置在第一环形注水管的管体底部,且第三出水孔的孔口竖直向下;所述第四出水孔设置在第二环形注水管的管体上部,且第四出水孔的孔口倾斜向上。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轴为中空结构,所述单侧注水管、中央注水管和/或环形注水管的进水口经由其中一侧旋转轴的内部空腔延伸至杯体外部。

优选的,为了控制出茶口的工作:所述出茶口上设有用于控制茶汤流出的电磁阀。

本发明通过另一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茶饮机,包括机壳,设置在机壳内部或外部的泡茶装置、投茶装置、茶渣收纳箱、水箱及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泡茶装置为仿人工泡茶装置,投茶装置设置在泡茶装置的上方,茶渣收纳箱设置在泡茶装置的下方,水箱设置在泡茶装置的旁侧。

较之前技术而言,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中提供的多种不同注水方式均是模仿专业级的茶艺师根据不同的茶种所采用的不同注水方式,因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人工冲泡的香气和滋味;

2.本发明采用杯体代替胶囊,从而大大扩大了冲泡的空间,使得茶叶具有充分的浸泡空间,此外由于杯体足够容纳一次出茶量,因此在出茶汤前能够设定足够的浸泡时间使得茶叶与注入的所有水分充分交换,使得茶叶的香气和滋味得到最充分的释放。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的注水管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的注水管路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的各注水管注水过程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清洗状态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3的注水管路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4的平面布局示意图;

附图说明:1-杯体、11-旋转轴、12-出茶口、2-滤网、31-单侧注水管、311-第一出水孔、312-单点下流式注水管、313-单点喷灌式注水管、32-中央注水管、321-第二出水孔、33-环形注水管、331-第一环形注水管、3311-第三出水孔、332-第二环形注水管、3321-第四出水孔、34-注水花洒;

4-机壳、5-泡茶装置、6-投茶装置、7-茶渣收纳箱、8-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包括杯体1、滤网2以及注水机构;

所述杯体1两侧的杯壁分别连接有一根向杯体1外部延伸的用于翻转茶杯的旋转轴11,杯体1的底部设有出茶口12;所述滤网2安装在杯体1内腔的下部;

所述注水机构包括单侧注水管31、中央注水管32、环形注水管33以及注水花洒34;所述单侧注水管31的进水端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出水端沿杯体1的侧壁向上延伸,在单侧注水管31的出水端设有第一出水孔311,该第一出水孔311延伸至杯体1内部;

在本实例当中,通过控制外部进水装置的进水压力,从而实现单侧注水管31由杯壁一侧顺沿杯壁注水或者由杯壁一侧向杯体1底部中央注水两种注水方式的切换。

所述中央注水管32的进水端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出水端伸入到杯体1底部中央位置并穿过滤网2向上延伸,在中央注水管32上端部设有多个沿中央注水管32延伸方向依次间隔布设的第二出水孔321;

所述环形注水管33环绕设置在杯体1内侧壁四周,环形注水管33管壁上分布有多个出水孔,环形注水管33的进水端延伸至杯体1外部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

所述注水花洒34安装在杯体1底部的杯壁上且注水花洒34的出水口露置在杯体1的内部,且注水花洒34进水口延伸至杯体1外部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

所述注水花洒34安装在杯体1内腔底部的杯壁上且注水花洒34的出水口露置在杯体1的内部,且注水花洒34的进水端延伸至杯体1外部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

所述环形注水管33包括设置在杯体1内腔上部的第一环形注水管331以及设置在第一环形注水管331及滤网2之间并靠近滤网2设置的第二环形注水管332;

所述环形注水管33的出水孔包括设置在第一环形注水管331的管体上的多个环绕杯体四周分布的第三出水孔3311以及设置在第二环形注水管332的管体上的多个环绕管体四周分布的第四出水孔3321,

所述第三出水孔3311设置在第一环形注水管331的管体底部,且第三出水孔3311的孔口竖直向下;所述第四出水孔3321设置在第二环形注水管332的管体上部,且第四出水孔3321的孔口倾斜向上。

所述旋转轴11为中空结构,所述单侧注水管31、中央注水管32和环形注水管33的进水口经由其中一侧旋转轴11的内部空腔延伸至杯体1外部。

所述出茶口12上设有用于控制茶汤流出的电磁阀。

实施例2:

本发明包括杯体1、滤网2以及注水机构;

所述杯体1两侧的杯壁分别连接有一根向杯体1外部延伸的用于翻转茶杯的旋转轴11,杯体1的底部设有出茶口12;所述滤网2安装在杯体1内腔的下部;

所述注水机构包括单侧注水管31、中央注水管32、环形注水管33以及注水花洒34;所述单侧注水管31的进水端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出水端沿杯体1的侧壁向上延伸,在单侧注水管31的出水端设有第一出水孔311,该第一出水孔311延伸至杯体1内部;

所述单侧注水管31包括两根单点下流式注水管312以及单点喷灌式注水管313;

所述单点下流式注水管312的第一出水孔311的孔口朝下,单点喷灌式注水管313的第一出水孔311的孔口朝前。

在本实例当中,单点下流式注水管312与单点喷灌式注水管313的出水压力不同,从而实现单点下流式注水管312的出水方式是由杯壁一侧顺沿杯壁注水,而单点喷灌式注水管313的出水方式是由杯壁一侧向杯体1底部中央注水。

所述中央注水管32的进水端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出水端伸入到杯体1底部中央位置并穿过滤网2向上延伸,在中央注水管32上端部设有多个沿中央注水管32延伸方向依次间隔布设的第二出水孔321;

所述环形注水管33环绕设置在杯体1内侧壁四周,环形注水管33管壁上分布有多个出水孔,环形注水管33的进水端延伸至杯体1外部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

所述注水花洒34安装在杯体1内腔底部的杯壁上且注水花洒34的出水口露置在杯体1的内部,且注水花洒34的进水端延伸至杯体1外部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

所述环形注水管33包括设置在杯体1内腔上部的第一环形注水管331以及设置在第一环形注水管331及滤网2之间并靠近滤网2设置的第二环形注水管332;

所述环形注水管33的出水孔包括设置在第一环形注水管331的管体上的多个环绕杯体四周分布的第三出水孔3311以及设置在第二环形注水管332的管体上的多个环绕管体四周分布的第四出水孔3321,

所述第三出水孔3311设置在第一环形注水管331的管体底部,且第三出水孔3311的孔口竖直向下;所述第四出水孔3321设置在第二环形注水管332的管体上部,且第四出水孔3321的孔口倾斜向上。

所述旋转轴11为中空结构,所述单侧注水管31、中央注水管32和环形注水管33的进水口经由其中一侧旋转轴11的内部空腔延伸至杯体1外部。

所述出茶口12上设有用于控制茶汤流出的电磁阀。

实施例3:

本发明包括杯体1、滤网2以及注水机构;

所述杯体1两侧的杯壁分别连接有一根向杯体1外部延伸的用于翻转茶杯的旋转轴11,杯体1的底部设有出茶口12;所述滤网2安装在杯体1内腔的下部;

所述注水机构包括单侧注水管31、中央注水管32、环形注水管33以及注水花洒34;所述单侧注水管31的进水端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出水端沿杯体1的侧壁向上延伸,在单侧注水管31的出水端设有第一出水孔311,该第一出水孔311延伸至杯体1内部;

所述单侧注水管31包括两根单点下流式注水管312以及单点喷灌式注水管313;

所述单点下流式注水管312的第一出水孔311的孔口朝下,单点喷灌式注水管313的第一出水孔311的孔口朝前。

在本实例当中,单点下流式注水管312与单点喷灌式注水管313的出水压力不同,从而实现单点下流式注水管312的出水方式是由杯壁一侧顺沿杯壁注水,而单点喷灌式注水管313的出水方式是由杯壁一侧向杯体1底部中央注水。

所述中央注水管32的进水端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出水端伸入到杯体1底部中央位置并穿过滤网2向上延伸,在中央注水管32上端部设有多个沿中央注水管32延伸方向依次间隔布设的第二出水孔321;

所述环形注水管33环绕设置在杯体1内侧壁四周,环形注水管33管壁上分布有多个出水孔,环形注水管33的进水端延伸至杯体1外部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该环形注水管33在注水时能够实现由杯体1的内侧壁四周同时注水的注水方式,在清洗时其又能够作为杯壁的清洗管路使用。

所述注水花洒34安装在杯体1内腔底部的杯壁上且注水花洒34的出水口露置在杯体1的内部,且注水花洒34的进水端延伸至杯体1外部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

所述旋转轴11为中空结构,所述单侧注水管31、中央注水管32和环形注水管33的进水口经由其中一侧旋转轴11的内部空腔延伸至杯体1外部。

所述出茶口12上设有用于控制茶汤流出的电磁阀。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包括机壳4,设置在机壳4内部或外部的泡茶装置5、投茶装置6、茶渣收纳箱7、水箱8及加热装置,所述泡茶装置5为仿人工泡茶装置5,投茶装置6设置在泡茶装置5的上方,茶渣收纳箱7设置在泡茶装置5的下方,水箱8设置在泡茶装置5的旁侧。

不同的注水方式对茶汤的香气和滋味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以下是本发明针对不同茶类采用不同注水方式对茶汤的香气或滋味产生影响的比较表格:

不同注水方式对茶汤香气的影响:

不同注水方式对茶汤滋味的影响: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针对不同的茶品,采用不同的冲泡方式,在满足冲泡的同时,能够根据各种茶品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注水方式,从而使得每一种茶品的香气和滋味都达到最佳状态。

尽管本发明采用具体实施例及其替代方式对本发明进行示意和说明,但应当理解,只要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均可实施。因此,应当理解除了受随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条件的限制外,本发明不受任何意义上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