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释放连杆的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25112发布日期:2019-05-22 02:27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具有释放连杆的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于2014年3月28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序列号61/971,853和2015年3月26日提交的美国申请序列号14/670,188的优先权,本申请是这两个申请的部分延续,并且这两个申请都通过援引整体被并入本文。

本发明的各方面涉及座椅倾斜机构。更具体地,本发明包括涉及具有带有释放联动机构的分体式/可分离的垫构型的可伸展凳榻联动装置的实施例。



背景技术:

现在座椅通常配备有凳榻或分体式凳榻,其从座椅的前部延伸以支承使用者的脚和小腿。分体式凳榻从通常沿垂直方向的处于座部前边缘的直接下方的收起位置延伸到通常处于沿水平方向的从座部的前边缘向外延伸的展开位置。分体式凳榻的运动由联动装置控制,以从收起位置移动到展开位置。该联动装置可以手动操作或机动操作,以在收起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运动。当联动装置从展开位置移动到收起位置时,可能有一些物体移动到收拢联动装置的路径上。这会有问题,尤其给对机动机构造成问题。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种凳榻或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其提供某种类型的释放机制以解决联动装置的路径会遇到产生障碍的物体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一般涉及使中间凳榻和前凳榻从收拢位置移动到展开位置的具有多个互连的连杆的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中间凳榻和前凳榻定位成在收拢位置彼此相邻,以及在展开位置彼此间隔开。该联动装置包括释放机构,当联动装置从展开位置移动到收拢位置时,如果联动装置经历卡夹,则该释放机构运行以提供释放。

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包括框架、座部和靠背的座椅上的座椅倾斜机构的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前凳榻连杆,所述第一端联接到座椅倾斜机构的上凳榻连杆。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还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中间凳榻连杆,所述第一端联接到座椅倾斜机构的下凳榻连杆,中间凳榻连杆联接到邻近所述第一端的上凳榻连杆。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还包括上凳榻支架,该上凳榻支架联接到中间凳榻连杆的第二端并邻近前凳榻连杆的第二端,中间凳榻连杆和上凳榻支架适于以相对恒定的圆弧延伸上凳榻支架。此外,该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包括联接到前凳榻连杆的第二端的前凳榻支架;和联接在上凳榻支架和前凳榻支架之间的联接件连杆。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适于在上凳榻支架和前凳榻支架定位成彼此靠近的收拢位置和上凳榻支架与前凳榻支架彼此分隔开的展开位置之间运动。上凳榻支架在其与前凳榻连杆之间具有槽式联接装置。如果上凳榻支架、联接件连杆、前凳榻支架(或附接到前凳榻支架的凳榻板)中的任何一者遇到产生卡夹的物体,则所述槽式装置提供释放系统。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包括框架、座部和靠背的座椅上的座椅倾斜机构的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前凳榻连杆,所述第一端联接到座椅倾斜机构的上凳榻连杆。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还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中间凳榻连杆,所述第一端联接到座椅倾斜机构的下凳榻连杆。中间凳榻连杆在与中间凳榻连杆的第二端相比更接近第一端的上凳榻连杆连接点处联接到上凳榻。此外,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包括联接到中间凳榻连杆的第二端的上凳榻支架,上凳榻支架在与前凳榻连杆的第一端相比更接近第二端的上凳榻连杆连接点处联接到前凳榻连杆。当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在收拢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运动时,中间凳榻连杆和上凳榻支架适于以相对恒定的圆弧延伸上凳榻支架。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还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前凳榻支架,所述第一端在前凳榻支架连接点处联接到前凳榻连杆的第二端。上凳榻支架在其与前凳榻连杆之间具有槽式联接装置。如果上凳榻支架、联接件连杆、前凳榻支架(或附接到前凳榻支架的凳榻板)中的任何一者遇到产生卡夹的物体,则所述槽式装置提供释放系统。

在又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具有倾斜机构的座椅。所述座椅包括框架、座垫、座部靠背和适于与倾斜机构一起使用的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前凳榻连杆,所述第一端联接到座椅倾斜机构的上凳榻连杆。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还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中间凳榻连杆,所述第一端联接到座椅倾斜机构的下凳榻连杆,中间凳榻连杆联接到邻近所述第一端的上凳榻连杆。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还包括上凳榻支架,该上凳榻支架联接到中间凳榻连杆的第二端并邻近前凳榻连杆的第二端,中间凳榻连杆和上凳榻支架适于以相对恒定的圆弧延伸上凳榻连杆。此外,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包括联接到前凳榻连杆的第二端的前凳榻支架;和联接在上凳榻支架和前凳榻支架之间的联接件连杆。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适于在上凳榻支架与前凳榻支架定位成彼此靠近的收拢位置和上凳榻支架与前凳榻支架彼此分隔开的展开位置之间运动。上凳榻支架在其与前凳榻连杆之间具有槽式联接装置。如果上凳榻支架、联接件连杆、前凳榻支架(或附接到前凳榻支架的凳榻板)中的任何一者遇到产生卡夹的物体,则所述槽式装置提供释放系统。

本发明的附加的目的、优点和新颖特征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部分地阐述,并且一部分将通过下面的检查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变得显而易见,或者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实践而获知。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其中:

图1是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处于收拢位置的示例性座椅的示意图,未示出释放机构;

图2是与图1类似的示例性视图,但示出了打开的tv位置(电视位置);

图3是与图2类似的视图,示出了完全倾斜位置,未示出座部和躺垫;

图4是与图1-3类似的机构的局部视图,但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处于收拢位置,示出了释放机构;

图5是与图4类似的视图,示出了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处于完全展开位置;

图6是与图4类似的视图,但示出了遇到卡夹时释放机构的位置;以及

图7是图4-6的上凳榻支架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文中特定地描述某些方面的主题以满足法定要求。但是,所述描述本身并非旨在限制本专利的范围。相反,发明人已预期所要求保护的主题也可采用其它方式结合当前或未来的其它技术实施为包括与本文所述元素类似的不同的元素或元素组合。

参照图1-3描绘了具有定位在倾斜机构22上的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20的示例性座椅,该倾斜机构在2014年3月28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序列号61/971,853和2015年3月26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4/670,188中说明和示出,所述两项申请在此通过引用以其整体并入本文。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20在图1中示出于收拢位置,在图2中示出于打开位置或tv位置,在图3中示出于完全倾斜位置。另外,图1和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框架64、躺垫60、覆盖凳榻板70的前垫68和座部靠背66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20和倾斜机构22的位置。应当理解,图1-3的示例性视图将各种座椅部件去除和/或用其它零件叠加在其它元素上以便突出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20和倾斜机构22的相关特征。虽然示出为用在具体的倾斜机构22上,但是应该理解的是,凳榻联动装置20适于通过仅微小改变而用在几乎任何倾斜机构配置上。凳榻联动装置20可用于其上的示例性倾斜机构在2013年10月28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4/064,700中说明,该申请在此通过引用以其整体并入本文。

凳榻联动装置20包括一系列互连的连杆,其控制凳榻从如图1所示的收拢位置到图2和3所示的打开位置的伸出和缩回。应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中描述和示出了仅一个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20,但座椅上可以存在一对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其中每一个基本上是另一个的镜像并且设置成关于平分座椅的纵向延伸平面形成面对面的关系。因此,接下来的讨论将针对仅一个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例如,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20,其内容可等同地施用于另一镜像的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组件。

应该理解和认识到,本文所讨论的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20的部件可由家具制造业中已知的任何合适的材料,例如用于支架、板和连杆的金属型材(例如,冲压、成型的钢)。此外,应该理解和认识到,部件可以使用家具制造业中已知的任何技术或机构来连接到一起。例如,刚性连接的部件可以通过铆钉、螺栓、焊接等进行连接。另外,本文描述的部件的形状以及部件之间的连接或附接点可发生变化。

如图2中最佳可见,凳榻联动装置20经由下凳榻连杆24和上凳榻连杆26联接到倾斜机构22。下凳榻连杆24和上凳榻连杆26在各种现有的倾斜机构、例如倾斜机构22上的形式不同。凳榻联动装置20通过中间凳榻连杆28的枢轴联接部在连接点30处联接到下凳榻连杆24。中间凳榻连杆28也在连接点32、即凳榻驱动连接点32处可枢转地联接到上凳榻连杆26。在中间凳榻连杆28的与连接点30相对的端部,中间凳榻连杆28在连接点36、即中间凳榻连杆连接点36处可枢转地联接到上凳榻支架34。上凳榻支架34的上端终止于水平延伸的躺垫附接平台38。上凳榻支架34具有浅的c字形状,并且在连接点36下方(如图2所示)的连接点42、即上凳榻支架连接点42处可枢转地连接到前凳榻连杆40。前凳榻连杆40的下端在连接点41处可枢转地联接到上凳榻连杆26。与水平延伸的躺垫附接平台38相对的上凳榻支架34的端部在连接点46、即联接件连杆连接点46可枢转地联接到联接件连杆44。联接件连杆44操作成使上凳榻支架34通过枢转联接件50联接到前凳榻支架48。前凳榻支架48的上端终止于水平延伸的前凳榻垫附接平台52。平台52用作前凳榻垫68的附接及支承表面,而前凳榻垫68设置在凳榻板70上。前凳榻支架48的与垫68相对的端部在连接点56、即前凳榻支架连接点56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前凳榻连杆40。

应该理解和认识到,上述联动装置与本文其它地方描述的联动装置之间的枢轴联接部可以采取各种构造,例如枢轴销、轴承、传统的安装硬件、铆钉、螺栓与螺母的组合,或者家具制造业中熟知的任何其他适当的紧固件。此外,联动装置和支架的形状可以不同,如具体枢轴和/或连接点的位置。应该理解的是,当联动装置被称为可枢转地“联接”、“连接”、“互连”、“附接”等等到另一元件(例如,联动装置、支架、框架等)时,可以预期联动装置和元件可以相互直接接触,或者也可以存在其它元素如中间元件。

如图1和2所示,使用凳榻联动装置20的座椅可具有躺垫60。躺垫60的前部可以连接到水平延伸的躺垫附接平台38。躺垫60可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任何方式如钉、粘结剂等连接到水平延伸的躺垫附接平台38。随着凳榻联动装置20从图1所示的收拢位置延伸到图2所示的打开位置,躺垫60的前部从图1所示的大致垂直位置移动到图2所示的水平位置。随着凳榻联动装置20延伸,连杆协作以便为水平延伸的躺垫附接平台38保持相对恒定的圆弧,使得躺垫60的前部相对于座垫62以相对恒定的距离被支承。这使得躺垫60延伸并且被支承,而不会被拉离座垫62。另外,当凳榻联动装置20延伸时,前凳榻垫68从图1所示的位置直接邻接且抵靠躺垫60的前部移动到离开躺垫60的前部的展开位置,如图2所示。

可以通过启动上凳榻连杆26和下凳榻连杆24从图1所示的垂直位置向图2所示的水平位置的移动而使凳榻联动装置20从收拢位置移动到展开位置。可通过使用本领域已知的标准机构、例如经由释放杆或马达来启动该运动。随着上凳榻连杆26和下凳榻连杆24从垂直位置移动到水平位置,中间凳榻连杆28和前凳榻连杆40背离座垫62且向上运动、分别绕连接点30和41转动。随着中间凳榻连杆28和前凳榻连杆40背离座垫62并向上运动,上凳榻支架34至少部分地通过绕连接点36转动而从图1所示的垂直位置旋转到图2所示的水平位置。随着上凳榻支架34转动和移动,联接件连杆44和前凳榻支架48通过至少部分地施加到连接点50和46的力被向前且向上推。随着上凳榻支架34延伸到图2所示的水平位置,前凳榻连杆40至少在连接点56继续施加一力到前凳榻支架48上,致使前凳榻支架48绕连接点50转动并向外延伸,直到联接件连杆44和前凳榻连杆40限制前凳榻支架48的任何的进一步向外移动。如图3所示,倾斜机构22也可以运动到完全倾斜位置。

可缩回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20,例如,通过启动上凳榻连杆26和下凳榻连杆24从图2所示的水平位置到图1所示的垂直位置的移动而从展开位置移动到收拢位置。在机动化/电动的机构中,这通过启动一个开关来反转马达而完成。在缩回图1-3中所示的电动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20时可能遇到的一个困难是该机构遇到可被联动装置卡夹的某个物体。更具体地,随着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20缩回,凳榻板70、前凳榻支架48、联接件连杆44或上凳榻支架34中的任何一者可能在收拢时遇到一物体。例如,上述连杆的运动路径上可能出现宠物或玩具。随着机构继续收拢,可能造成卡夹。

图4和5示出了作为替代的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200。为简单起见,图4和5仅示出了部分机构。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200包括上凳榻连杆26、下凳榻连杆24、中间凳榻连杆28和前凳榻连杆40,如上面参照图1-3所述。上凳榻连杆26在一端可枢转地联接到座部安装板,以及在另一端在枢轴41处联接到前凳榻连杆40。下凳榻连杆24也在一端可枢转地联接到座部安装板,以及另一端在枢轴30处联接到中间凳榻连杆28。中间凳榻连杆28也在枢轴32处可枢转地联接到上凳榻连杆26。

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200具有改进的上凳榻支架202。如图5中最佳可见,上凳榻支架202的形状与上凳榻支架34类似。上凳榻支架202在枢轴点36处可枢转地联接到中间凳榻连杆28。上凳榻支架的上端终止于躺垫附接平台208。上凳榻支架202在枢轴点46处可枢转地联接到控制连杆44。控制连杆44的另一端在枢轴50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前凳榻支架48。前凳榻支架48的上端终止于水平延伸的前凳榻垫附接平台52,凳榻板70附接到该前凳榻垫附接平台52上。前凳榻支架48的另一端在枢轴56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前凳榻连杆40。前凳榻连杆40的相对端在枢轴41处可枢转地联接到上凳榻连杆26。

如图5中最佳可见,上凳榻支架202在枢轴42处联接到前凳榻连杆40。上凳榻支架202和前凳榻支架48从图4的收拢位置旋转到图5的展开位置,躺垫附接平台208和前凳榻垫附接平台52(以及凳榻板70)从垂直位置(图4)旋转到水平位置(图5)。如图5和7中最佳可见,上凳榻支架202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槽204。如图7中最佳可见,槽204具有复杂的形状。更具体地,槽204不具有恒定的圆弧中心线。具有中心点216的大致圆形的前端210从具有圆弧中心线218的弯曲的第二端212偏移,从而限定过渡点214。如图7所示,中心点216不位于圆弧中心线218上,因此发生偏移并由此产生过渡点214。

在操作中,枢轴42、例如铆钉、通常位于槽204的前端210中,如图4和5所示。前端210在过渡点214处从第二端212的弧形的偏移操作成在正常运行期间将枢轴42保持在槽的前端210中。换句话说,当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200在图4的收拢位置与图5的展开位置之间来回移动时,过渡点214操作成将枢轴42保持在槽204的圆形前端210内。

随着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200从图5的展开位置移动到收拢位置,凳榻板70、前凳榻支架48、联接件连杆44或上榻支架202中的任何一者可能在联动装置收拢时遇到物体。该物体可能在相应的连杆与地板之间产生卡夹,并且将产生反作用力(例如图6中的箭头220所示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将克服过渡点214的保持特性,并使枢轴42离开槽204的前端210。如果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200(例如通过由电动机构中的马达驱动)继续收拢,槽204的第二端212允许前凳榻支架202绕枢轴点36枢转。前凳榻支架202的运动范围受槽204的长度限制。随着枢轴42抵靠槽204的第二端212的端部,前凳榻支架202的枢转运动将停止。该位置如图6所示。在一个示例性方面,槽的长度可允许上凳榻支架202(以及在上凳榻支架202向前延伸的其他连杆)的大致4-8英寸之间的运动释放卡夹,更具体地约6英寸的运动释放卡夹。在释放卡夹之后,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202可被供电以至展开位置,将枢轴42从槽204的第二端212移回到前端210。一旦返回前端210,过渡点214将使枢轴42保持在槽204的前端210内,允许分体式凳榻联动装置200在图5和图4所示的位置之间正常地打开和收拢。因此,如果遇到卡夹情况,则上凳榻支架202内的槽204形成释放机构。中心点216从圆弧中心线218的偏移产生过渡点214,该过渡点214使上凳榻支架202在从图4的收拢位置向图5的展开位置的运动中保持旋转运动。除非并且直到上凳榻支架202的表面206遇到产生卡夹的物体,枢轴42的位置被保持在前端210内。

从上文可见,本发明的倾斜机构非常适合于实现以上提出的全部目标和目的,并获得对所述结构来说明显且固有的其它优点。

应理解,某些特征和子组合具有实用性并且可在不引用其它特征和子组合的情况下采用。这一点已经被权利要求考虑在内并且在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中。

虽然许多可能的替代倾斜机构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的情况下作出,但应该理解的是,本文阐述或在附图中示出的全部内容应理解为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