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器及其旋风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66821发布日期:2019-07-03 03:29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吸尘器及其旋风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吸尘器的旋风分离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吸尘器,用户使用吸尘器进行清洁时,吸尘器的吸入口底面与被清洁附尘面接触,从而将灰尘及滋生的细菌、螨虫等过敏源吸入吸尘器。

吸尘器大多采用直接过滤的方式,即螨虫等粉尘通过吸入口进入机壳内,通过旋风通道进行尘气分离,并在过滤器的过滤后进入集尘仓。吸尘器包括用于构造旋风通道的第一螺旋件和第二螺旋件,第一螺旋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二螺旋件具有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对应旋风通道的入口通道,第二端部和第三端部之间对应旋风通道的分离通道,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之间对应旋风分离器的排尘缺口。

在上述过程中,吸尘器对粉尘进行分离效果有待提升,使得过滤器易被堵塞,导致吸尘器的吸尘效率下降,甚至发生电机被堵塞等故障。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高效地对吸尘器吸尘过程中吸入气体带入的灰尘等粉尘进行高效地分离的分离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旋风分离器,具有改进的分离效果。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吸尘效率高、运行稳定的吸尘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方面的用于吸尘器的旋风分离器包括用于构造旋风通道的第一螺旋件和第二螺旋件,第一螺旋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二螺旋件具有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对应所述旋风通道的入口通道,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三端部之间对应所述旋风通道的分离通道,所述第三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之间对应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排尘缺口;其中,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距离垂直为a,第三端部和第二端部的垂直距离为b,第四端部和第二端部的垂直距离为c,c大于a、b,a与b相等。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该旋风分离器包括尘杯和旋风罩,所述旋风罩包括设置所述第一螺旋件的座体,相对座体轴向凸伸的圆柱体,所述第二螺旋件环绕所述圆柱体设置,所述尘杯包括封闭端和开放端,通过开放端套在旋风罩外侧,所述封闭端提供与排尘缺口相通的集尘部;所述圆柱体的柱身表面提供所述旋风通道的径向内壁面,所述尘杯的内杯面提供所述旋风通道的径向外壁面。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圆柱体具有位于其内部的排气通道,以及在与所述排气通道相通的排气口。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口与所述排尘缺口分别位于所述圆柱体中分面的两侧。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口为排气格栅,分布在所述圆柱体中分面一侧的半个圆柱面上。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集尘部与所述第二螺旋件的边缘密封配合。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旋风分离器包括在所述入口通道的入口处设置的引流板,所述引流板同所述圆柱体相切。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圆柱体、所述座体、所述第一螺旋件、所述第二螺旋件为一体成型件。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座体上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尘杯罩的所述开放端套在所述座体外侧并由所述密封圈密封。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一种吸尘器,所述吸尘器包括任一所述的旋风分离器。

本实用新型的进步之处在于,通过设置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距离垂直为 a,第三端部和第二端部的垂直距离为b,第四端部和第二端部的垂直距离为c,c大于a、b,a与b相等,高效地对吸尘器吸尘过程中吸入气体带入的灰尘等粉尘进行分离,实现吸尘器的高效、稳定的运行。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装置的旋风分离器的结构图。

图2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装置的旋风罩的结构图。

图3是根据图2的旋风罩的逆时针旋转90°后再沿轴线旋转一定角度的视图。

图4是根据图3的A-A向剖视图。

图5是根据图2的旋风罩气体与粉尘分离的流动路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公开了多种不同的实施所述的主题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为简化公开内容,下面描述了各元件和排列的具体实例,当然,这些仅仅为例子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例如在说明书中随后记载的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方或者上面形成,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直接联系的方式形成的实施方式,也可包括在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形成附加特征的实施方式,从而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可以不直接联系。另外,这些公开内容中可能会在不同的例子中重复附图标记和/或字母。该重复是为了简要和清楚,其本身不表示要讨论的各实施方式和/或结构间的关系。进一步地,当第一元件是用与第二元件相连或结合的方式描述的,该说明包括第一和第二元件直接相连或彼此结合的实施方式,也包括采用一个或多个其他介入元件加入使第一和第二元件间接地相连或彼此结合。

另外,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也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后述实施方式中将吸尘器的吸入口吸入的包含灰尘及滋生的细菌、螨虫等物质的流体统称为尘气,将尘气中包含的灰尘及滋生的细菌、螨虫等物质统称为粉尘。

参考图1、图2、图4、图5,旋风分离器包括旋风罩4和尘杯5,尘杯5 罩在旋风罩4外侧,尘杯5和旋风罩4之间构造出用于尘气分离的旋风通道。旋风罩4包括座体6、在座体6上设置的第一螺旋件1、自第一螺旋件1相对座体6轴向凸伸的圆柱体7。旋风分离器还包括第二螺旋件2,第二螺旋件2 环绕圆柱体7设置。尘杯5包括开放端51和封闭端52,通过开放端51套在旋风罩4外侧,封闭端52提供集尘部26。第一螺旋件1与第二螺旋件2、尘杯5、圆柱体7共同围旋风通道。尘杯5的内杯面提供旋风通道的径向外壁面53。圆柱体7的柱身表面提供旋风通道的径向内壁面13。

第一螺旋件1具有第一端部11、第二端部12、以及在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之间延伸的第一螺旋部14。第一螺旋部14为高度逐渐升高的凸部,具有呈螺旋状延伸的螺旋面,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彼此相对或者相互平行。如图2所示,第一端部11为平直部,连接第一螺旋部14的螺旋起点。第二端部11为自第一螺旋部14的螺旋终点延伸出的平直部。在另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以斜面方式设置。第一螺旋部14一方面对气体起到导向作用,有利于减小气体流动阻力,另一方面对分离出的粉尘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在另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旋部14可以是成一定角度延伸的斜面。

第二螺旋件2具有第三端部21、第四端部22以及在第三端部21和第四端部22之间延伸的第二螺旋部23。第二螺旋件2为裙边形状,环绕圆柱体7设置,自圆柱体7呈渐扩状展开。第二螺旋部23呈螺旋带状,第三端部21连接第二螺旋部23的起点,第四端部22连接第二螺旋部23的终点。在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螺旋件2自第三端部21到第四端部22呈连续的螺旋状延伸。然而,在另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三端部21、第四端部22可以并非螺旋带的一部分,例如第三端部21或/和第四端部22的径向内边缘平行于第一螺旋件1的第二端部12。

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之间对应旋风通道的入口通道10的轴向的两侧。相应地,尘杯5的内杯面、圆柱体7的柱身表面对应旋风通道的入口通道 10的径向的两侧。

尘杯5的内杯面、圆柱体7的柱身表面对应旋风通道的分离通道20的径向的两侧。第一螺旋部14的螺旋面对应旋风通道的分离通道20的轴向一侧。第三端部21和第四端部22之间轴向上错开并且周向上间隔开,形成排气缺口 25。排气缺口25位于分离通道20的轴向另一侧。第二端部12和第三端部21 之间对应旋风通道的分离通道20,在分离通道20处由于空气101与粉尘102 的质量不同,尘气在进入分离通道20后,如图5所示,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空气101与粉尘102的径向位置不同,空气101沿第二端部12和第三端部21 的连线在圆柱体7上的投影线L1于径向内壁面13向后述的排气口31移动,而较重的粉尘在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从排气缺口25进入尘杯5的集尘部26。

如前所述,第三端部21和第四端部22之间对应旋风分离器的排尘缺口25,尘气经过入口通道10后在分离通道20完成空气101与粉尘102的分离。

其中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的距离垂直为a,第三端部21和第二端部 12的垂直距离为b,第四端部22和第二端部12的垂直距离为c,c大于a、b, a与b相等。尘气在入口通道10的空间中充分运动后,进入分离通道20进行空气101与粉尘102的分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吸尘器吸入含有灰尘、细菌、螨虫的尘气后,吸入的尘气经过旋风分离器的旋风通道后实现粉尘和空气分离。第一螺旋件1与第二螺旋件2用于构造旋风分离器的旋风通道。其中第一螺旋件1具有第一端部11、第二端部12,第二螺旋件具有第三端部21、第四端部22,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之间对应旋风通道的入口通道10,第二端部12和第三端部21之间对应旋风通道的分离通道20,第三端部21和第四端部22之间对应旋风分离器的排尘缺口25,尘气经过入口通道10后在分离通道20完成空气101与粉尘102 的分离。其中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的距离垂直为a,第三端部21和第二端部12的垂直距离为b,第四端部22和第二端部12的垂直距离为c,c大于 a、b,a与b相等。尘气在入口通道10的空间中充分运动后,进入分离通道 20进行空气101与粉尘102的分离。

由于空气101与粉尘102的质量不同,尘气在进入分离通道20后,如图5 所示,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空气101与粉尘102的径向位置不同,空气101于旋风通道的径向内壁面13沿第二端部12和第三端部21的连线在圆柱体7上的投影线向排气口移动,而较重的垃圾在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从排尘缺口进入尘杯封闭端,即尘杯底部。而大部分空气101经过分离通道20的流动后排出。其中,c大于a、b的设置,排尘缺口25的第三端部21和第四端部22在轴向上错开,使得排尘缺口25匹配粉尘102的流动方向,使得更多粉尘102进入排尘缺口25。a与b相等的含义是a与b越接近越好,包括a=b以及a与b略微不同的情况,如此获得的有益效果是得到良好的分离效果,原因在于,a与 b的大小决定了入口通道10与分离通道20相对大小,若b小于a,则分离通道20的长度不足,造成粉尘102与气体在分离通道20中无法有效分离,导致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果下降;而若b大于a,则入口通道10的长度不足,则无法有效地吸入待分离的尘气,造成单位时间内分离处理的尘气体积减少,也将导致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果下降。因此,a与b的大小越接近,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果越好,当a与b相等时,分离效果最佳。

圆柱体7具有位于其内部的排气通道3,以及与排气通道3相通的排气口 31。尘气分离后,空气101即从排气通道3排出。如此获得的有益效果是旋风分离器的结构紧凑,利用圆柱体7即实现了排风通道3的功能,使得圆柱体既提供旋风通道的径向内壁面13,又提供排风通道3,圆柱体7发挥两种作用,使得旋风分离器结构紧凑,有利于吸尘器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排气口31与排尘缺口25的位置关系如图3所示,排气口31与排尘缺口25位于圆柱体7的一个中分面M1的两侧。如此获得的有益效果是空气101与粉尘102的分离更彻底,避免大量空气101进入排尘缺口25,或大量粉尘102进入排气口31的情况发生。

如图1、图3所示,排气口31为排气格栅311,分布在圆柱体7中分面一侧的半个圆柱面上。如此获得的有益效果是,圆柱体7的半个圆柱面均分布有排气格栅311,保证了空气101较大的排出流量,提高了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

集尘部26与第二螺旋件2的边缘21密封配合,如此获得的有益效果是放置集尘部26中收集的粉尘泄漏到分离通道2中,造成旋风分离器的二次污染,影响尘气分离效率。

参考图2、图3、图4,入口通道10的入口处设置有引流板15,引流板15 与圆柱体7相切。如图4所示,尘气进入旋风罩4的入口后,将引流板15推至与圆柱体7相切的位置15’,如此获得的有益效果是将从入口通道10进入的尘气准确导入分离通道20进行尘气分离,以提高提高旋风分离分离器的尘气分离效率。

圆柱体7、座体6、第一螺旋件1、第二螺旋件2为一体成型件,如此获得的有益效果是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螺旋件一体成型完成,避免了多个部件成型后还需要拼接的问题,既降低了加工成本,也方便了后续吸尘器的组装与维护。

如图1、图2所示,座体6上设置有密封圈61,尘杯5的开放端51套在座体6外侧,并由密封圈61密封。如此获得的有益效果是保证了尘气在旋风通道中流动,避免尘气泄漏到外界而影响尘气分离效率。

综上,上述吸尘器的旋风分离装置能高效地对吸尘器吸尘过程中吸入气体带入的灰尘等粉尘102进行分离,实现吸尘器的高效、稳定的运行。

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