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结构以及支撑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88836发布日期:2019-04-13 00:20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支撑结构以及支撑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一般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支撑结构,尤其涉及支撑结构以及支撑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外出活动越来越多。在外出活动时,往往会出现长时间站立等状态,例如做火车远行时仅买到的是站票时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者排队办事时需要长时间站立等。当出现上述需要长时间站立的情况时,人们常常会选择携带便携式板凳等支撑结构来解决上述长时间站立等问题。

现有便携式板凳主要是提高板凳的携带性,在舒适度方面较差,长时间使用时仍会给使用者带来不舒适的问题。同时现有的便携式板凳使用功能比较单一,难以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支撑结构以及支撑组件。

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撑结构,至少包括一组支撑件,支撑件包括支撑体,两支撑体之间为可分离地拼接配合于一起,支撑体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密封的第一充气腔或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内填充有柔性的填充物。

进一步地,两支撑体的壳体上分别设有用于拼接配合的拼合面,拼合面倾斜设置于壳体上。

进一步地,拼合面上设有凹陷部。

进一步地,拼合面上设有凸起部,凸起部与凹陷部沿拼合面的延伸方向顺次设置。

进一步地,拼合面的中部具有沿其延伸方向设置的沟槽部,沟槽部穿过凸起部和凹陷部设置。

进一步地,支撑体上还设有第一固定件,第一固定件上包括环绕在拼合面的延伸方向外侧的第一固定面,第一固定面与拼合面之间形成有容纳间隙。

进一步地,固定件包括固定带,固定带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壳体上相对设置的两第一侧面上,两第一侧面分别位于拼合面垂直于延伸方向的两侧,第一固定面设置于第一固定带上朝向拼合面的一侧。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内胆层以及外表层,内胆层内设有第一充气腔,外表层为柔性外表层。

进一步地,内胆层上设有用于向第一充气腔内充气的充气组件,充气组件包括:底座,设置于内胆层上,具有连通第一充气腔和外部的安装孔;气体单向阀,固定设置于安装孔内,气体单向阀的进气口位于内胆层的外部,出气口位于第一充气腔内;弹性气囊,位于内胆层的外部,且与进气口连通设置,弹性气囊上设有按压部,按压部上设有进气孔。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支撑组件,包括袋体,袋体内设有第二容置腔,第二容置腔内设有支撑结构,袋体包括与第二容置腔连通的开口部。

进一步地,袋体上设有与第二容置腔连通的充气嘴,充气嘴用于向第一充气腔充气。

本申请提供的支撑结构,通过将支撑体内部设有充气腔,使得支撑体具有较好的缓冲性能以及较好的使用舒适度,进而使得支撑结构能够给使用者提供较好的使用舒适感。同时,由于支撑件中的两个支撑体为可分离结构,使得支撑体之间既可以组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进而提高支撑结构的实用性。

本申请提供的支撑组件,通过使用具有第二容置腔的袋体结构,袋体上设有与第二容置腔连通的开口部,可将支撑结构中的壳体通过开口部放置于第二容置腔内,便于支撑结构的携带。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两支撑体拼装配合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气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结构,至少包括一个支撑件1,支撑件1包括两个支撑体11,两支撑体11之间为可分离地拼接配合于一起,支撑体11包括壳体111,壳体111内设有密封的第一充气腔1112。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包括两个支撑体11,支撑体11内设有充气腔,充气腔用于存放气体。内部充满有气体的支撑体11具有较好的缓冲性能以及使用舒适度,使支撑结构能够给使用者提供较好的使用舒适感。同时,支撑体11内的两个支撑体11之间为可分离地拼接配合于一起,也就是说两个支撑体11之间可以拼装配合形成支撑件1,也可以单独使用,提高了支撑结构的实用性。在单独使用时,由于其具有较好的缓冲性能以及使用舒适度,使得支撑体11可以给使用者提供较好的使用舒适感。支撑结构的使用范围并无限制,例如但不局限于作为坐垫、枕垫、或者腿部支撑垫使用;支撑体11单独使用的范围也并无限制,例如但不局限于作为枕垫、或者腿部支撑垫使用。

其中,两支撑体11之间为可分离地拼接配合于一起,可具有如下实施方式:两支撑体11之间设有可拆卸的连接件,且通过该连接件实现可分离地拼接配合于一起;或者,两支撑体11之间直接拼装配合,然后通过外部的固定件将两者固定于一起,当外部的固定件撤去后,两者之间可以分离开;或者,两支撑体11之间通过形状配合以进行拼装配合。

此外,壳体111上优选设有气门嘴113,以实现对支撑体11进行充气和放气操作。支撑体11在需要使用时,可通过气门嘴113对向充气腔内充气;支撑体11在需要收纳保存时,可通过气门嘴113将充气腔内的气体排出。进一步优选地,气门嘴113位于壳体111的底面。

本申请还提供另一实施例,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点在于:壳体111内设有密封的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内设有设有柔性的填充物,以用于将壳体111充实且给使用者提供柔软的舒适度。其中,柔性的填充物例如但不局限于海绵、丝绵、天鹅绒等。壳体111上可设有用于放入或拿出填充物的开口,开口处可通过拉链、魔术贴等连接件实现闭合与打开。

优选地,两支撑体11的壳体111上分别设有用于拼接配合的拼合面112,拼合面112倾斜设置于壳体111上。

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两支撑体11在拼接配合时,两拼合面112之间相互叠置于一起,共同形成支撑件1。在单独使用支撑体11时,拼合面112倾斜设置于壳体111上,形成有斜坡结构,对使用者的机体可提供支撑作用。例如但不局限于:使用者在坐姿或躺姿状态下将可小腿部担在拼合面112上,拼合面112对小腿部具有支撑作用,同时支撑体11具有较好的缓冲性能以及使用舒适度,使得支撑体11可以给使用者的小腿部提供较好的使用舒适感,缓解使用者小腿部的疲惫感。

优选地,拼合面112上设有凹陷部1121。

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拼合面112上设有向充气腔内凹陷的凹陷部1121,以提高拼合面112与人体的器官之间的贴合度。以小腿为例:使用者将小腿摆放在拼合面112上时,凹陷部1121用于摆放小腿的腿肚部,使得拼合面112与小腿部之间的贴合度提高,进一步提高支撑体11给使用者的小腿部提供的使用舒适感。进一步优选地,凹陷部1121为内凹的弧线状。

优选地,拼合面112上设有凸起部1122,凸起部1122与凹陷部1121沿拼合面112的延伸方向顺次设置。

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拼合面112上向远离所述充气腔的方向凸出设置的凸起部1122,以进一步提高拼合面112与人体的器官之间的贴合度。以小腿为例:使用者将小腿摆放在拼合面112上时,凹陷部1121用于摆放小腿的腿肚部,凸起部1122用于填充与腿肚和脚后跟之间的间隙,使得拼合面112与小腿部之间的贴合度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提高支撑体11给使用者的小腿部提供的使用舒适感。进一步优选地,凸起部1122为外凸的弧线状。

优选地,拼合面112的中部具有沿其延伸方向设置的沟槽部,沟槽部穿过凸起部1122和凹陷部1121设置。

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拼合面112的中部具有沿其延伸方向设置的沟槽部,沟槽部穿过凸起部1122和凹陷部1121设置,可增加拼合面112与使用者机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即增加了拼合面112对使用者机体的支撑面积。同时,也增加了拼合面112与使用者机体之间的摩擦力,避免使用者机体从拼合面112脱离。进一步优选地,沟槽部远离充气腔的一端为扩口结构,以进一步增加拼合面112与使用者机体之间的接触面积。

优选地,支撑体11上还设有第一固定件12,第一固定件12上包括环绕在拼合面112的延伸方向外侧的第一固定面,第一固定面与拼合面112之间形成有容纳间隙。

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2上包括环绕拼合面112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固定面,容纳间隙用于摆放人体器官(例如人体的小腿部位),第一固定面用于对摆放在拼合面112的上人体器官进行固定,以防止人体器官与支撑件1上分离。

优选地,固定件包括固定带,固定带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壳体111上相对设置的两第一侧面上,两第一侧面分别位于拼合面112垂直于延伸方向的两侧,第一固定面设置于第一固定带上朝向拼合面112的一侧。

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2为固定带结构,且两端分别连接于壳体111上位于拼合面112垂直于延伸方向的两侧的第一侧面上。当然,固定带的两端也可以分别连接于拼合面112在宽度方向的两端。

固定带的数量可以为一根,也可以为两根。当为一根时,固定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拼合面112的两侧或者连接于支撑体11上位于拼合面112两侧的第一侧面上。当为两根时,两根固定带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拼合面112的两侧或者连接于支撑体11上位于拼合面112两侧的第一侧面上,另一端之间可通过魔术贴或拉链等连接件进行连接。

固定带与壳体111之间的连接方式优选为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方式可以为卡扣连接、魔术贴连接、拉链连接等。

优选地,壳体111包括内胆层1111以及外表层,内胆层1111内设有第一充气腔1112,外表层为柔性外表层。

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内胆层1111可以为橡胶层或塑料层。外表层为柔性外表层,即外表层为柔软材料制备而成。柔软材料例如但不局限于布质等。

请参考附图4,优选地,内胆层1111上设有用于向第一充气腔1112内充气的充气组件13,充气组件13包括:底座131,设置于内胆层1111上,具有连通第一充气腔1112和外部的安装孔;气体单向阀132,固定设置于安装孔内,气体单向阀132的进气口位于内胆层1111的外部,出气口位于第一充气腔1112内;弹性气囊133,位于内胆层1111的外部,且与进气口连通设置,弹性气囊133上设有按压部1331,按压部1331上设有进气孔。

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充气组件13用于对第一充气腔1112内充气,以实现内胆层1111的膨胀。底座131可通过热压或粘合等工艺固定设置在内胆层1111的侧壁上。底座131的中部设有连通第一充气腔1112和外部的安装孔,安装孔内设有气体单向阀132,气体单向阀132的进气口位于内胆层1111的外部,出气口位于第一充气腔1112内,即气体单向阀132的气体导通方向为由内胆层1111的外部向内胆层1111内部的第一充气腔1112方向。进气口连通有弹性气囊133,通过按压弹性气囊133上的按压部1331可将弹性气囊133内的气体可通过气体单向阀132向第一充气腔1112内充气,弹性气囊133可通过按压部1331上的进气孔对气囊133进行充气。其中,充气组件13可设置在内胆层1111上拼合面112相邻的侧面上。

充气组件13对第一充气腔1112充气的过程为:

工作人员用手指按压气囊133的按压部1331,使得气囊133内的气体通过气体单向阀132进入内胆层1111的第一充气腔1112。在按压的过程中,手指将按压部1331上的进气孔密封,防止气囊133中的气体从进气孔排出。当按压操作结束后手指从气囊133中离开,此时气囊133可通过进气孔向内部充气并回复原状,以供下次按压。内胆层1111内的膨胀程度与按压次数呈正比,工作人员可通过按压次数来调节内胆层1111的膨胀强度。

内胆层1111上还设有排气阀,用于排出第一充气腔1112内的气体。

请参考附图5,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支撑组件,包括袋体3,袋体3内设有第二容置腔,第二容置腔内设有支撑结构,袋体3包括与第二容置腔连通的开口部31。

在本实施例中,袋体3内部具有第二容置腔,支撑结构可放置在第二容置腔内以实现对支撑结构进行固定支撑作用。具体地:支撑结构中的壳体111内充满气体后或填充物后,可插设在第二容置腔内,袋体3可以对支撑结构进行固定以及支撑作用以避免拼合的两支撑体11之间发生偏移乃至分离。

请参考附图6,袋体3的第二容置腔内也可放置内部气体已排出的壳体111,以便于支撑结构的携带。

优选地,所述袋体3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容置腔连通的充气嘴4,所述充气嘴4用于向所述第一充气腔1112充气。

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通过在袋体3上设置有与第二容置腔连通的充气嘴4,袋体3可通过充气嘴4对支撑体11进行充气操作,增加了袋体3的使用功能,进而提高支撑组件的实用性。袋体3可通过充气嘴4对支撑体11进行充气操作过程可为:使用者将开口部31闭合然后将第二容置腔内的气体通过充气嘴4挤压至支撑体11的第一充气腔1112内,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支撑体11的第一充气腔1112内充满气体。

优选地,开口部31与充气嘴4分别位于袋体3上相对的两端,开口部31可的两侧可设有提手部6,便于使用者通过提手部6携带支撑组件。开口部31的边缘上还穿设有拉绳5、魔术贴、拉链等连接件,以将开口部31闭合或打开。

优选地,充气嘴4位于袋体3上环绕开口部31的侧面,以避免支撑组件在使用时充气嘴4与地面之间进行硬接触,导致充气嘴4变形损坏情况的出现。进一步优选地,充气嘴4位于侧面的边角处,以避免影响使用者使用。

需要理解的是,本文如有涉及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