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途置物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870955阅读:来源:国知局
片28底端形成侧向贯通之枢接孔282,另支撑片31呈板状型态,于上端形成有穿孔之上枢接部311,于下端形成也有穿孔之下枢接部312,上枢接部311之宽度配合二枢接片28间之旋动空间281距离,使上枢接部311置于二枢接片28之间后,以卡梢29穿过枢接片28及上枢接部311而枢设衔接,而下枢接部312则枢设衔接于移动片32ο
[0041]移动片32上端形成具有穿孔之凸座321,可藉由穿梢322穿过支撑片31之下枢接部312及凸座321,而使支撑片31与移动片32枢接,于凸座321下端形成宽度与下承座10通槽13宽度相同之上定位部323,使移动片32可藉由上定位部323于通槽13内前后移动,并藉由上定位部323底端延伸宽径加大的下限位部324,使移动片32系置放下承座10之通槽13底端并限位后,方与支撑片31枢接,而于下限位部324底端面均布横向之斜槽325,另于移动片32后端形成斜向延伸之二弹性部326,弹性部326后端外侧形成凸面327,二弹性部326后端均可往中央作动,以改变凸面327之位置,但外力消失后,弹性部326又恢复原状。
[0042]另于下承座10底端固设一底盖17,于底盖17处即枢设锁定件33,底盖17系对应设置于通槽13处,于底盖17顶端形成前后延伸之凹槽171,凹槽171之宽度与移动片32下限位部324之宽度相当,当底盖17以固结组件172而锁固于下承座10底端并同时将通槽13覆盖时,使移动片32同样可藉由凹槽171之限位,而保持于仅能前后移动之状态,另于底盖17底部延伸凸框部173,凸框部173内部为中空,而于前端两侧各形成具有穿孔之耳部174,并于两侧耳部174前端处之底盖17上形成贯通之穿槽175,锁定件33具有一枢座331,以枢轴332穿过枢座331而枢设于耳部174处。
[0043]另于锁定件33之枢座331前顶端处形成斜卡块333,而于枢座331之后顶端与底盖17间设有弹性组件334,该弹性组件334可为弹簧,并于锁定件33之后顶端形成供弹性组件334定位之凸粒335,藉由弹性组件334使锁定件33以枢座331为中心,使锁定件33前顶端处之斜卡块333位于底盖17之穿槽175处,并穿过穿槽175突出于底盖17之上端处。
[0044]故由上述本实用新型各构件之相关组合关系,即组成如图1及图5所示之相对状态,其中下承座10与上架座20间系呈枢接状态,但因上架座20系以长孔231作为枢接区,故使上架座20有相对移动之空间,且上架座20另以衔接调整组件30之支撑片31与被定位于下承座10通槽13内之移动片32枢接,而移动片32又可以于通槽13内前后移位,而锁定件33则保持于斜卡块333往上穿过底盖17之状态,而当各构件呈图1及图5所示之组合关系时,上架座20系平置于下承座10上端,请参看图6所示,此时移动片32后端之弹性部326之凸面327系位于通槽13之弧凸部131后端处而呈定位状态,且此时上架座20底端并抵靠于上盖16之顶端处,使上架座20顶端之台面21保持于水平状态。
[0045]因此,当本实用新型之置物装置固设于各式家具上时,如图5所示,即与家具40之平面呈平齐状之状态,而提供平整的置物台面,若将物品收纳于置物装置之下承座10内时,可将上架座20以固结组件24为中心而往上旋转,如图7所示,即可使下承座10之置物空间122外露,即可将物品放置于置物空间122内,且当上架座20旋转至特定角度,而使移动片32之斜槽325至斜卡块333位置处时,即自动使斜卡块333将移动片32锁定定位,若要解除此锁定状态,仅须自置物装置下端按压锁定件33后端处,如图8所示,即可使斜卡块333往下旋动而脱离斜槽325处,此时即可再旋动上架座20以使其收合。
[0046]而藉由衔接调整组件30更使上架座20具有倾斜角度可变化的功能,当斜卡块333定位于斜槽325不同位置处时,上架座20之倾斜角度即会改变,若拟以上架座20放置书籍或平板计算机以利阅读时,当上架座20调整至所需的角度后,请参看图9所示,再将旋盖25往外旋转,而呈突出于上架座20之状态,即可形成支撑部,此时即可将物品放置于旋盖25上,即无掉落之顾虑。
[0047]因此,本实用新型设置于各式之家具上后,于上架座收合于下承座上时,系呈现平整的台面,使物品可放置于上架座顶端处,另藉由下承座内容置空间之设置,可将物品收纳于下承座内,并藉由覆盖于下承座上之上架座,使物品适当收藏,另藉由可呈多种倾斜角度之上架座,使物品得以摆置于上架座处,即可利于阅读或作为其它用途。
[004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即可提供一具多种用途之置物装置,当此置物装置装设于各式家具后,即可使各式之家具除其基本功能外,又增加多种用途,提供一更符合需求之结构。
[0049]上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内容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多用途置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下承座、一上架座及衔接下承座与上架座间之衔接调整组件; 下承座周缘形成凸部,凸部上环设数定位孔,于凸部内周缘形成往上延伸之框部,于框部内形成置物空间,另于下承座两侧中央处形成通槽; 上架座对应下承座之形状,于两侧形成往下延伸之凸片,凸片内形成长孔,下承座前端枢设于两侧凸片之长孔间; 衔接调整组件包含了枢设于上架座底端之支撑片,位于下承座通槽内并与支撑片枢设之移动片及位置下承座底端之锁定片,其中下承座底端固设一底盖,移动片位于下承座与底盖之间,并于通槽内前后移动,下承座之底端面均布横向之斜槽,另锁定件枢设于底盖底端处,锁定件前顶端形成斜卡块,斜卡块以弹性组件抵靠而保持于往上作动,并于底盖上对应斜卡块处形成贯通之穿槽,于移动片移至斜卡块处时,斜卡块将移动片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置物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架座前端缘面枢设一旋盖;上架座前端缘面形成凹陷之长槽,长槽前端处形成往下再延伸枢转槽,另于旋盖前底端形成往下延伸之枢座,并于旋盖后端形成弧凹槽,旋盖之枢座与上架座之枢转槽间并以梢杆枢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用途置物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架座底端形成往下延伸之枢接片,而于衔接调整装置之支撑片上端形成对应可枢设之上枢接部,另支撑片下端形成下枢接部,而移动片上端则形成对应可枢设下枢接部之凸座; 下承座之通槽上端两侧各形成宽径加大之限位缘面,另移动片之凸座下端形成宽度与下承座通槽宽度相同之上定位部,上定位部底端延伸宽径加大之下限位部,使移动片位于底盖与下承座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用途置物装置,其特征在于,下承座通槽后端之槽道内两侧各形成弧凸部,另于衔接调整组件之移动片后端形成斜向延伸之二弹性部,弹性部后端外侧形成凸面; 衔接调整组件之锁定件后端形成凸粒,并于凸粒与底盖间设有弹性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用途置物装置,其特征在于,下承座通槽后端之槽道内两侧各形成弧凸部,另于衔接调整组件之移动片后端形成斜向延伸之二弹性部,弹性部后端外侧形成凸面; 衔接调整组件之锁定件后端形成凸粒,并于凸粒与底盖间设有弹性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用途置物装置,其特征在于,衔接调整组件之锁定件后端形成凸粒,并于凸粒与底盖间设有弹性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用途置物装置,其特征在于,下承座之框部内部以隔条区隔数呈凹陷状之置物空间,于框部前端缘形成横向延伸之前挡边,并于框部两侧于前挡边的上端处形成横向之螺孔,以与上架座之长孔对应并以固结组件枢接,且于框部两侧自螺孔处往后延伸之外侧端边形成突出状之挡缘; 另于通槽后端域之框部两侧各形成往前延伸之定位框,定位框顶端面固设一上盖。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用途置物装置,其特征在于,下承座之框部内部以隔条区隔数呈凹陷状之置物空间,于框部前端缘形成横向延伸之前挡边,并于框部两侧于前挡边的上端处形成横向之螺孔,以与上架座之长孔对应并以固结组件枢接,且于框部两侧自螺孔处往后延伸之外侧端边形成突出状之挡缘; 另于通槽后端域之框部两侧各形成往前延伸之定位框,定位框顶端面固设一上盖。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用途置物装置,其特征在于,下承座之框部内部以隔条区隔数呈凹陷状之置物空间,于框部前端缘形成横向延伸之前挡边,并于框部两侧于前挡边的上端处形成横向之螺孔,以与上架座之长孔对应并以固结组件枢接,且于框部两侧自螺孔处往后延伸之外侧端边形成突出状之挡缘; 另于通槽后端域之框部两侧各形成往前延伸之定位框,定位框顶端面固设一上盖。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用途置物装置,其特征在于,下承座之框部内部以隔条区隔数呈凹陷状之置物空间,于框部前端缘形成横向延伸之前挡边,并于框部两侧于前挡边的上端处形成横向之螺孔,以与上架座之长孔对应并以固结组件枢接,且于框部两侧自螺孔处往后延伸之外侧端边形成突出状之挡缘; 另于通槽后端域之框部两侧各形成往前延伸之定位框,定位框顶端面固设一上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用途置物装置,该置物装置包含一下承座、一上架座及衔接下承座与上架座间之衔接调整组件,于下承座内形成置物空间,而藉由衔接调整组件可使上架座可呈收合于下承座顶端面,或可调整其倾斜角度,因此,当本实用新型的置物装置设置于各式家具上后,于上架座收合于下承座上时,系呈现平整的台面,使物品可放置于上架座顶端处,另藉由下承座内容置空间之设置,可将物品收纳于下承座内,并藉由覆盖于下承座上之上架座,使物品适当收藏,另藉由可呈多种倾斜角度之上架座,使物品得以摆置于上架座处,即可利于阅读或作为其它用途。
【IPC分类】A47B95-00
【公开号】CN204580516
【申请号】CN201520175117
【发明人】吴耀全
【申请人】吴耀全
【公开日】2015年8月26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