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具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070296阅读:来源:国知局
r>[0033]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述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4]图4是图3中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5]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述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6]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所述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7]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0038]I锅本体,11容纳腔,12锅沿,2环形壳体,21隔热腔,22隔热段,23保温段,24包覆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0]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41]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锅具。
[0042]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锅本体I和环形壳体2。
[0043]具体地,锅本体I具有容纳腔11 ;环形壳体2具有封闭的隔热腔21,且环形壳体2套设在锅本体I的侧壁的外表面上,并位于锅本体I的开口端。
[0044]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锅具,通过设置环形壳体2,则在锅本体I的侧壁上形成一个可供用户手持的结构,这使得用户转移锅具时更为方便,从而提高了产品的使用舒适度;在此基础上,由于环形壳体2具有封闭的隔热腔21,则热量在环形壳体2内主要以热对流方式或者热辐射方式传递,从而削弱了环形壳体2上的热递效率,这一方面降低了环形壳体2上的温度,从而降低了用户转移锅具时被烫伤的概率,使产品的使用更安全;另一方面,这相对减少了从锅本体I的开口端的侧壁散失的热量,从而提高了锅本体I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使产品对食物的加热更均匀,同时由于热损失的降低也相应地提高了产品的加热效率。
[0045]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所述锅本体I的开口端是指锅本体I开口的一侧,与锅底是相对的,并不只限于锅本体I的切口部分。
[004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锅具,锅本体I的侧壁的上端向外侧延伸形成锅沿12 ;环形壳体2包括隔热段22,且隔热段22位于锅沿12的下方,并与锅沿12的下表面相贴合。
[0047]在该实施例中,一用户转移锅具时,通常向环形壳体2施加向上的支撑力,而环形壳体2为悬臂结构,且其壁厚较薄,则环形壳体2的受到向上的支撑力作用时,产生的转矩易导致其发生变形;而本方案在锅本体I上设置锅沿12,并使隔热段22与锅沿12的下表面相贴合,以使锅沿12对隔热段22进行支撑,即隔热段22受到向上的支撑力作用时,锅沿12产生向下的作用力与之抵消,从而降低隔热段22发生变形的概率,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此外,由于锅沿12位于锅本体I的开口处,通过设置隔热段22与锅沿12贴合,以使其尽可能地靠近锅本体I的开口,这减少了从锅本体I的开口处散失的热量,进一步提高了锅本体I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
[0048]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锅具,锅本体I的侧壁的上端向外侧延伸形成锅沿12 ;环形壳体2包括隔热段22和保温段23。
[0049]具体地,隔热段22位于锅沿12的下方,并与锅沿12的下表面相贴合;保温段23由隔热段22的内环端向下延伸形成,且保温段23套设在锅本体I的侧壁上。
[0050]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隔热段22与锅沿12贴合,以使其尽可能地靠近锅本体I的开口,这减少了从锅本体I的开口处散失的热量,进一步提高了锅本体I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进一步地,设置保温段23,且保温段23与隔热段22构成倒置的L形,则环形壳体2内的隔热腔21的纵截面也相应地为倒置的L形;保温段23的设置增加了锅本体I与环形壳体2之间相对应的面积,由于从锅本体I传递到保温段23上的热量,在锅本体I的外侧形成一圈保温层,以对锅本体I的侧壁保温,此外,由于保温段23内设置有隔热腔21,则热量在保温段23内主要以热对流方式或者热辐射方式传递,这相对减少了保温段23向外损失的热量,从而进一步减小了保温段23与锅本体I上的温差,进而进一步抑制了锅本体I与保温段23之间的传热过程,减少了产品的热损失。
[0051]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锅本体I的侧壁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最高水位线(图中未示出)。
[0052]进一步地,保温段23的下端面与最高水位线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或保温段23的下端面低于最高水位线。
[0053]在该实施例中,一般烹饪器具均能够满足对最高水位线以下部分的加热需求,而对于最高水位线以上的部分,由于距离热源较远,且距离锅口较近,则存在热损失大而热补充少的情况,这导致现有产品中最高水位线以上均存在热量不足的不良现象;本方案设置保温段23的下端面与最高水位线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或设置保温段23的下端面低于最高水位线,以使环形壳体2能够有效地抑制锅本体I中最高水位线以上部分的热量损失,以提高锅本体I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使产品对食物的加热更均匀。
[0054]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锅具,锅本体I的侧壁的上端向外侧延伸形成锅沿12 ;环形壳体2包括隔热段22,且隔热段22位于锅沿12的下方,并与锅沿12的下表面相贴合,进一步地,锅沿12的宽度M大于隔热段22的宽度m。
[0055]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隔热段22与锅沿12贴合,以使其尽可能地靠近锅本体I的开口,这减少了从锅本体I的开口处散失的热量,进一步提高了锅本体I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进一步地,为确保环形壳体2在降低热损失方面的使用效果,本方案需设置环形壳体2为薄壁结构,以降低其传热面积,然而,该结构使得隔热段22的使用刚度远低于锅沿12的使用刚度;在此基础上,本方案设置锅沿12的宽度M大于隔热段22的宽度m,即使锅沿12的自由端的端面凸出隔热段22的外环端面,以使锅沿12对隔热段22进行保护,避免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因产品与异物碰撞导致隔热段22被损伤的情况发生,从而保证了产品在保温性能上的使用可靠性。
[0056]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锅具,锅本体I的侧壁的上端向外侧延伸形成锅沿12 ;环形壳体2还包括:隔热段22和包覆段24。
[0057]具体地,隔热段22位于锅沿12的下方,并与锅沿12的下表面相贴合;包覆段24由隔热段22的外环端向上延伸形成,包覆段24套设在锅沿12的自由端的端面上,且包覆段24的上端面与锅沿12的上表面平齐。
[0058]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隔热段22与锅沿12贴合,以使其尽可能地靠近锅本体I的开口,这减少了从锅本体I的开口处散失的热量,进一步提高了锅本体I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此外,由于现有锅具成型工艺完成后,需对锅沿12的侧壁和底壁喷涂防锈漆或者制作其他装饰结构;本方案通过设置包覆段24,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环形壳体2的隔热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包覆段24包覆锅沿12的自由端的端面,则使得锅沿12的自由端的端面成为产品的非可视结构,故无需在其上制作装饰层;具体而言,本方案中锅本体I成型后,将环形壳体2从下向上套装在锅本体I上即可,相对现有锅具的加工工序而言,省去了对锅沿12表面制作装饰层的工位,从而节约了产品的加工成本。
[0059]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锅具,锅本体I的侧壁的上端向外侧延伸形成锅沿12 ;环形壳体2还包括:隔热段22、保温段23和包覆段24。
[0060]具体地,隔热段22位于锅沿12的下方,并与锅沿12的下表面相贴合;保温段23由隔热段22的内环端向下延伸形成,且保温段23套设在锅本体I的侧壁上;包覆段24由隔热段22的外环端向上延伸形成,包覆段24套设在锅沿12的自由端的端面上,且包覆段24的上端面与锅沿12的上表面平齐。
[0061]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隔热段22与锅沿12贴合,以使其尽可能地靠近锅本体I的开口,这减少了从锅本体I的开口处散失的热量,进一步提高了锅本体I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进一步地,保温段23的设置增加了锅本体I与环形壳体2之间相对应的面积,由于从锅本体I传递到保温段23上的热量,在锅本体I的外侧形成一圈保温层,以对锅本体I的侧壁保温;另外,本方案通过设置包覆段24,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环形壳体2的隔热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包覆段24包覆锅沿12的自由端的端面,则使得锅沿12的自由端的端面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