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涌入水口格栅装置及其去污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44507阅读:6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涌入水口格栅装置及其去污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河道污水处理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河涌入水口格栅装置及其去污方法。



背景技术:

依水而居、畔江临河一直以来都是人类选择居住之地时的首要选择,也是古城的基本成因之一,穿城而过的流水形成了城市亮丽的景观。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涌密布交错。四通八达的水流曾是历史赋予珠三角浓郁的水乡风韵,河涌与珠三角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城市不断的变化,经济发展、人口扩张,然而环境基础设施的保障却相对滞后,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进入河涌,严重污染了自然水体。这些污水在流入河涌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由于这类垃圾极难被降解,长此以往这些垃圾将河涌几乎塞满,恶臭扑鼻,令人作呕。因此污水在流入河涌前革除大型漂浮物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河涌入水口格栅装置,该装置可革除污水中的大型漂浮物,降低固体垃圾对河涌水体的污染。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涌入水口去污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河涌入水口格栅装置,包括外壳,进水口、螺旋导流渠、外壁开孔的中心筒、集渣斗、支耳及支座;进水口设置在装置外壳顶部,中心筒从装置外壳顶部中心向内延伸,螺旋导流渠紧贴装置外壳内壁和中心筒并围绕中心筒从进水口向下螺旋延伸,集渣斗固定外壳内壁上并设置在螺旋导流渠的末端,外壳顶部端设置有支耳用于进水口与河涌进水口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进水口为多边形或圆形。

优选地,所述螺旋导流渠,为向下放坡0°-30°,向内放坡0°-45°的螺旋形结构。

优选地,中心筒筒壁开孔,开孔大小0.1-20mm。

优选地,所述中心筒顶部设置盆景种植区。

优选地,所述集渣斗为圆锥形或锥形,集渣斗壁均匀开0.1-20mm孔。

优选地,所述支耳焊接到外壳上,支耳开圆孔,便于进水口与河涌进水口相连接;

其中,当河涌入水口处有做硬化处理时,进水口正对污水进水管,并通过支耳的圆孔用膨胀螺丝将其固定于河涌的河坡上;当河涌入水口处未做硬化处理时,污水进水管伸入装置内部,污水进水管与进水口间的缝隙用膨胀水泥封堵。

进一步地,所述集渣斗上设置有集渣斗盖。

进一步地,在螺旋导流渠末端设置有将污水导流至集渣斗的挡水墙。

一种应用该河涌入水口格栅装置的去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污水在通过管网或水渠汇集后,通过格栅装置进水口流入格栅装置中;

S2:污水流入格栅装置后,进入螺旋导流渠,在螺旋结构的导流渠内,污水及浮渣渐渐流入集渣斗;

S3:在污水及浮渣流入集渣斗的过程中,极大部分的污水由于过滤作用通过中心筒排入河道,极少部分的污水及大量的浮渣流入集渣斗;

S4:在水力的冲刷作用下,浮渣最终流入集渣斗,剩余部分水通过集渣斗的过水孔流入河道,集渣斗定期清渣去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将污水流入格栅装置中,污水流入格栅装置后,进入螺旋导流渠,在螺旋结构的导流渠内,污水及浮渣渐渐流入集渣斗,在污水及浮渣流入集渣斗的过程中,极大部分的污水由于过滤作用通过中心筒排入河道,极少部分的污水及大量的浮渣流入集渣斗,在水力的冲刷作用下,浮渣最终流入集渣斗,剩余部分水通过集渣斗的过水孔流入河道,集渣斗定期清渣去污,隔除了大型污染物,降低垃圾流入河涌的概率,具有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可无人值守,费用低廉,感官性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2为本发明的俯视和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横切面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河涌入水口格栅装置,包括外壳1,进水口9、螺旋导流渠13、外壁开孔的中心筒2、集渣斗5、支耳8及支座14;进水口9设置在装置外壳1顶部,中心筒2从装置外壳1顶部中心向内延伸,螺旋导流渠13紧贴装置外壳1内壁和中心筒2并围绕中心筒2从进水口9向下螺旋延伸,集渣斗5固定外壳1内壁上并设置在螺旋导流渠13的末端,外壳1顶部端设置有支耳(8)用于进水口9与河涌进水口相连接,

进水口9为多边形或圆形;螺旋导流渠13,为向下放坡0°-30°,向内放坡0°-45°的螺旋形结构;中心筒2筒壁开孔,开孔大小0.1-20mm;中心筒2顶部设置盆景种植区;集渣斗5为圆锥形或锥形,集渣斗壁均匀开0.1-20mm孔。

支耳8焊接到外壳1上,支耳8开圆孔12,便于进水口9与河涌进水口相连接;

其中,当河涌入水口处有做硬化处理时,进水口9正对污水进水管,并通过支耳8的圆孔12用膨胀螺丝将其固定于河涌的河坡上;当河涌入水口处未做硬化处理时,污水进水管伸入装置内部,污水进水管与进水口9间的缝隙用膨胀水泥封堵。

集渣斗5上设置有集渣斗盖7;在螺旋导流渠13末端设置有将污水导流至集渣斗5的挡水墙4。

一种河涌入水口的去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污水在通过管网或水渠汇集后,通过格栅装置进水口9流入格栅装置中;

S2:污水流入格栅装置后,进入螺旋导流渠13,在螺旋结构的导流渠内,污水及浮渣渐渐流入集渣斗5;

S3:在污水及浮渣流入集渣斗5的过程中,极大部分的污水由于过滤作用通过中心筒2排入河道,极少部分的污水及大量的浮渣流入集渣斗5;

S4:在水力的冲刷作用下,浮渣最终流入集渣斗5,剩余部分水通过集渣斗5的过水孔流入河道,集渣斗5定期清渣去污。

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于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