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一体式管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82702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一体式管廊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特别是一种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一体式管廊。



背景技术:

我国有很多城市在遭遇强降雨时会出现内涝,除了极端恶劣天气的出现频率高的原因外,城市建设本身也存在问题。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其渗透性不好,不容易入渗,容易形成路面的积水。而与城市发展速度不匹配的城市综合管网系统则是引发内涝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造成目前城市内涝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现有的城市综合排水管网系统存在的不足,二是城市道路地面渗水性吸水性不好。

城市里主要是靠管道来排水,过去是“先地上后地下”发展,基础设施滞后、标准偏低,导致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发生内涝现象。现在想改变这个状态,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把管子加粗,但是地底下不是只有一个排水管: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管网密度越来越大,供水、供气、供电、供油等综合管线均布置在地下,加上因各种反复开挖、维修、加设管道等原因,城市地下管网错综复杂,杂乱无章,存在太多的安全隐患,犹如不定时的“地下炸弹”。所以根本没有空间余地来加粗排水管道。

道路堵塞了可以把一个局部拓宽,但水管拓宽一个局部并没有什么用。由此可见,要解决目前城市内涝问题,增加城市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单纯的把管道加粗并不可行,事实上也并没有空间和余地,而且即便那样做,它的成本代价实在太大,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非常大的消极影响。

而且城市各种管道管线深埋于地下,本身就限制了后期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目前城市发展速度相当快,当下能满足需求的设计要求,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是落后的,而深埋地下的管道管线要想扩建,在生活密度如此高的城市中,几乎是不可实现的。

这也因此导致了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对于内涝问题出现的尴尬局面:老城区,加粗管道根本行不通,成本上技术上都是问题,而新城区,即便提高了设计要求,但是有些地区依然出现了排水的问题。由此可见,对于城市排水,单纯的依靠增加排水管径的方式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综上所述,当下沿用的城市综合管网系统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单纯的依靠改变管道的管径大小来增加城市雨水排放能力。不具备灵活性。

2、排水管道本身不具有透水性,雨水不能稀释到地下土壤中去,以至于排水管道排水压力大,易造成拥堵。

3、老城区管网不具备扩建的条件,或扩建成本代价奇高。

4、老城区的一些雨污合流管道,因为建筑和公共设施密度较大,没有改建的余地。

5、城市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相互限制了可持续发展空间。

6、加设和维修管道均需开挖路径中的地面,成本和施工难度非常高。并且会对城市交通和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7、管道深埋地下,后期维护维修存在各种限制性因素,难度和成本都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一体式管廊。它解决了城市综合管网的改建、扩建成本高,排水能力差,后期维修难度大的问题,并提高城市综合管网的安全性能和减小施工难度造价,也为后期综合管网检修提供便利条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一体式管廊,包括管廊体;管廊体的横截面呈弧顶方管形,其位于人行道下方,其下部为矩形,上部为外凸的圆弧顶,其具有可储水及容纳管线的内腔,其内腔腔壁上设有设有主进水口。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管廊体内腔腔壁上设有次进水口;其还包括滤水机构;滤水机构包括挡泥墙、滤水材料和透水盖板,挡泥墙位于绿化带内侧路沿石的下部,其与管廊体的外侧壁组合形成滤水腔,滤水材料填充在滤水腔中,透水盖板位于滤水腔顶部;滤水腔与次进水口连通,滤水材料中的水可通过次进水口进入管廊体内腔。

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其还包括集水井,集水井设在行车道侧边下方且间隔布置,相邻集水井之间通过管道连通,集水井侧壁上设有出水口,集水井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管廊体的第一主进水口连通。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管廊体内腔腔壁上设有第二主进水口和取水口,第二主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城市地下的雨水分支管;取水口通过管道与蓄水池或用水终端连通。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管廊体内腔上部设有用于搁置管线的挂件,其内腔中间隔设置有直通地面的检修口。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集水井的出水口、管廊体的第一主进水口及管廊体的次进水口处均设有用于过滤杂物的滤网。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管廊体顶壁为平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成本低廉。

a、维护成本低:增设及检修管网时,从直通地面的检修口进入管廊体内腔即可操作;工人具有检修操作空间,检修便利;穹顶结构稳定,不易下沉。

2、功能复合。

a、可容纳城市综合管网:可将城市综合管线合理有序的设置在管廊体内腔中,优化城市综合管线路径,使综合管线的管理和维护更高效。

b、具有蓄水功能:管廊体内腔下部可做蓄水池用,可在雨天收集来自集水井或土壤中的水份,在需要用水时通过管道输出到用水终端,使雨水循环再利用,以节约宝贵的水资源。

c、防止城市内涝:可与城市现有的集水井配合使用,大幅度提高雨水排放效率。当暴雨到来时,雨水一部分行车道两侧下方的集水井中,一部分通过绿化带渗入土壤。集水井中一部分雨水依次通过出水口、管道、主进水口进入蓄排水腔。蓄排水腔直接或间接与江河连通,有效缓解排水压力,避免出现城市内涝。

3、便于实施。

a、施工成本低:开挖深度浅开挖量少,造价相对较低;土方只需少量回填,避免大量回填土方堆积影响居民交通、生活、破坏环境。

b、对道路交通影响小:仅在人行道上施工,施工作业范围小,不需封路或只需短时间采取交通管制方案。

c、施工周期短:管廊体可预制生产,现场吊装,施工周期短,对城市居民生活影响小。

4、适用范围广。

a、本发明可应用在城市人行道、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及居民住宅区等地。

以下结合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2的b-b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c-c剖视图;

图6为图5的d-d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利用人行道地下空间建造的一体式管廊,包括管廊体1、滤水机构及集水井3。

管廊体1的横截面形状为弧顶方管形,其下部为矩形,上部顶壁为外凸的圆弧顶。管廊体1位于人行道97下方,其具有可排水及容纳管线的内腔,其内腔中间隔设置有直通地面的检修口(图中未示出),内腔上部设有用于搁置管线的挂件15,其内腔底部设有污水管4。管廊体1内腔腔壁上设有设有第一主进水口11、次进水口12、第二主进水口13和取水口14。第二主进水口13可通过管道连接城市地下的雨水分支管。取水口14通过管道与蓄水池或用水终端(图中未示出)连通,用水终端为消防水栓或绿化灌溉水栓。

滤水机构包括挡泥墙21、滤水材料22和透水盖板23,挡泥墙21位于绿化带98内侧路沿石的下部,其与管廊体1的外侧壁组合形成滤水腔,滤水材料22填充在滤水腔中,透水盖板23位于滤水腔顶部;滤水腔与次进水口12连通,滤水材料22中的水可通过次进水口12进入管廊体1内腔(滤水材料22与次进水口12之间通过滤网隔开)。

集水井3设在行车道99侧边下方且间隔布置,相邻集水井3之间通过管道32连通,集水井3侧壁上设有出水口31,集水井3的出水口31通过管道与管廊体1的第一主进水口11连通。

优选,集水井3的出水口31、管廊体1的第一主进水口11及管廊体1的次进水口12处均设有用于过滤杂物的滤网。

实施例2:

如图4-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仅在于,管廊体1上部顶壁为平顶。

简述本发明的应用:

本发明与城市现有的集水井配合使用,共同承担排水的功用。

当暴雨到来时,行车道99上的雨水流入集水井3,再依次通过集水井3上的出水口31、管道、管廊体1的第一主进水口11,进入管廊体1;人行道97上的雨水通过透水盖板23渗入滤水腔的滤水材料22中,再通过次进水口12进入管廊体1,管廊体1直接或间接与江河连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