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利用系统和城市道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2031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一种雨水利用系统和城市道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城市建设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雨水利用系统和城市道路。



背景技术: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就是来自海洋。动植物的生长、生存都离不开水,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同样离不开水,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自然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时空分布又极不均匀的国家。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降水及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在夏季的几个月中;连丰、连枯年份交替出现,造成一些地区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及消耗也急剧增加,进而造成水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剧烈的矛盾,缓解城市水危机、改善城市会环境已经迫在眉睫。

在大自然中不同季节降雨量不同,丰水期时,降雨量大,若城市内不能及时将雨水排出容易造成城市洪涝。同时,增大了城市排水设施的负荷,若原有的城市排水设施的规模不足以排出雨水,将扩大排水设施的规模,增加城市排水设施的投资和费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利用系统,其能够对自然降雨进行利用,减轻了城市排水设施的负荷,降低了城市排水设施的规模,进而节省了城市排水设施的投资和运行费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一种城市道路,其能够充分利用自然降雨,减少了城市用水的使用或外排量,从而减少地下水的开采,使得地下水能够得到及时补充。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雨水利用系统,包括下凹式吸水系统和雨水井。其中,下凹式吸水系统设置有溢流口和多个进水口,多个进水口与路面对应,以使得路面的水可进入下凹式吸水系统。雨水井设置于下凹式吸水系统的一侧,且位于路面的下方。下凹式吸水系统与雨水井通过溢流口连通,每个进水口的位置均高于溢流口的位置。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下凹式吸水系统包括路边石和吸水区域。吸水区域通过路边石与路面隔离,多个进水口设置于路边石上。吸水区域为绿化带或隔离带。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吸水区域的底部与路面之间的高度差为30厘米-40厘米。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溢流口与吸水区域的底部之间的高度差为20-30厘米。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溢流口处设有多个格栅。格栅设于雨水井靠近下凹式吸水系统的外侧,并与雨水井固定连接。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雨水利用系统还包括连接管、雨水管。连接管设于雨水井远离下凹式吸水系统的一侧的底部。雨水管与雨水井通过连接管连通。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雨水利用系统还包括过滤器。过滤器设于连接管与雨水井连通的一端,并与雨水井活动连接。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雨水利用系统还包括升降台、升降架。升降台和升降架均设置于雨水井内。升降架的顶部与升降台固定连接,升降架的底部与雨水井的底部固定连接。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雨水利用系统还包括蓄水池。蓄水池设于路面以下,并与雨水管连通。

一种城市道路,包括上述雨水利用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雨水利用系统,在自然降雨的时间,通过进水口将雨水引入到下凹式吸水系统中,直接将雨水进行利用,不用将其排出,进而提升了雨水的利用率,降低了城市排水设施的使用概率,可以降低城市排水设施的规模。随着自然降雨的增加,流入下凹式吸水系统的雨水量也逐渐增加,此时,由于储水和渗水水头的作用促进下凹式吸水系统对雨水的进一步吸收,同时通过溢流口,将下凹式吸水系统内多余的不能储蓄的雨水通入雨水井排出。使得雨水不会蔓延到路面影响行人行走或车辆的正常行驶。本发明的城市道路,包括上述的雨水利用系统进一步的扩大雨水的使用范围,节约了水资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雨水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雨水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雨水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升降台和升降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雨水利用系统;200-雨水利用系统;300-雨水利用系统;110-下凹式吸水系统;120-雨水井;111-溢流口;112-进水口;130-路面;113-路边石;115-吸水区域;140-连接管;150-雨水管;117-第二格栅;119-过滤器;114-升降台;116-升降架;160-蓄水池;121-第一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雨水利用系统100,其包括下凹式吸水系统110和雨水井120。雨水井120设于下凹式吸水系统110的一侧,且位于路面130的下方。雨水井120能够使得路面130的水流入地下,对水起到引流以及暂时的储蓄作用。

进一步地,雨水井120的顶部设有与路面130齐平的雨水井盖。雨水井盖为第一格栅121。雨水能够快速通过第一格栅121,而不会在路面130积蓄形成积水。同时第一格栅121也能够防止体积过大的废物进入雨水井120,造成雨水井120的堵塞,不便于雨水的排出。第一格栅121能够起到良好的通风效果,避免雨水井120内的污泥、废弃物等因为通风不良而腐蚀,产生恶臭甚至是有毒气体。

进一步地,参见图1,下凹式吸水系统110包括路边石113和吸水区域115,吸水区域115通过路边石113与路面130隔离。吸水区域115的底部与路面130之间的高度差为35厘米。当降雨量较小的时候,吸水区域115直接吸收雨水,而不必排入到雨水井120中,减少了城市雨水的外排量,进而直接减少了雨水径流携带污染物的数量,使得进入城市水体的面源污染大为减少,促进城市水环境的改善。当降雨量逐渐增加时,由于吸水区域115与路面130存在高度差,该高度差范围内路面130与吸水区域115围成的空间内可以暂时储蓄部分雨水,同时该高度差将产生更大的储水以及渗水水头,加快吸水区域115对雨水的吸收。

进一步地,吸水区域115为种植有植物的绿化带。雨水对植物直接进行浇灌,节约了城市浇灌用水,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更美化了城市。优选地,种植的植物为根系吸水能力强的植物。

进一步地,下凹式吸水系统110设置有溢流口111,下凹式吸水系统110与雨水井120通过溢流口111连通。溢流口111与吸水区域115的底部之间的高度差为27厘米。当降雨量过大的时候,下凹式吸水系统110对雨水处理能力不足,大量的雨水在吸水区域115与路面130之间不断累积。当雨水累积到溢流口111的高度的时候,多余的雨水直接流入到雨水井120内,进而被排出,而不会再流回路面130,从而避免路面130积水。同时,雨水在吸水区域115与路面130之间的空间内积蓄的时候,将产生较大的储水以及渗水水头,进一步地,促进吸水区域115对雨水的吸收。

进一步地,下凹式吸水系统110还设置有多个进水口112。进水口112设置在路边石113上,进水口112的下端部与路面130齐平。同时,其可位于路边石113与路面130的交界处或者路边石113与雨水井120的交界处。设置进水口112增加了下凹式吸水系统110对水的处理能力。降雨时,雨水不仅可以直接进入吸水区域115,同时通过进水口112进入吸水区域115,增加了路面130雨水的流量,降低了积水形成的可能性,进而提升力城市的防洪能力。平时未降雨时,路面130的积水也可通过进水口112将积水引入下凹式吸水系统110,减少路面130积水给行人带来的不便。

参见图1,雨水利用系统100还包括连接管140和雨水管150。连接管140设于雨水井120远离下凹式吸水系统110的一侧的底部,同时,雨水管150与雨水井120通过连接管140连通。连接管140将雨水井120内的水引入雨水管150内,将雨水通过雨水管150排出,使得雨水井120内的雨水不会超过雨水井120的容量进而蔓延到路面130上。

本发明雨水利用系统100的工作原理是:

降雨时,雨水通过进水口112流入吸水区域115,由于吸水区域115为具有吸水能力的绿化带能够将雨水吸到路面130以下,以达到浇灌绿化带,充分利用雨水的功效。当降雨量逐步增多的时候,雨水在吸水区域115与路面130之间累积,当累积到溢流口111时,雨水从溢流口111流进雨水井120,将多余的雨水排出,雨水不会重新回到路面130造成积水。同时,由于雨水在吸水区域115与路面130之间的累积,其能够产生较大的储水和渗水水头,进而促进吸水区域115对雨水的吸收,加大对雨水的处理能力。流入雨水井120的雨水通过连接管140以及雨水管150进一步地排出,从而增强雨水利用系统100对雨水的处理能力。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城市道路,该城市道路包括上述雨水利用系统100,利用上述雨水利用系统100能够充分利用雨水,同时,在降雨量大时,将雨水进行储存,便于后续对雨水进行二次利用。从而降低城市水资源的使用量,进而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使得地下水能够得到及时补充。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雨水利用系统200,其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雨水利用系统100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的雨水利用系统200增设了过滤器119以及第二格栅117。

参见图2,雨水利用系统200的吸水区域115与路面130之间的高度差为30厘米。吸水区域115为种植草坪的隔离带。过滤器119设于连接管140与雨水井120连通的一端,并与雨水井120活动连接。雨水通过溢流口111或者第一格栅121进入雨水井120的时候回带入部分的泥土以及垃圾,这些泥土以及垃圾进入雨水管150道后容易造成雨水管150的堵塞。进而使得雨水不能快速的排出,在降雨量多大时时,容易造成城市洪涝。而采用过滤器119后,将体积较大垃圾以及泥块等隔离在雨水井120内,不让其进入雨水管150道,保证了雨水能够顺利且快速的排出。由于过滤器119长期受到雨水的冲刷以及腐蚀,容易损坏,因此,过滤器119与雨水井120活动连接便于定期更换过滤器119。优选地,过滤器119采用粗网孔状过滤板,其结构简单,价格便宜,易得。同时能阻挡大部分垃圾。若采用网孔较小的过滤板,虽然过滤效果提升,但是过多的垃圾会堵塞过滤孔,进而堵塞连接管140,使得雨水不能及时排出,反而降低了雨水利用系统200的效果,增大了城市排水设施的负荷。同时,增加了更换过滤器119的频率,增加了城市排水设施的投资和运行费用。

进一步地,溢流口111与吸水区域115之间的高度差为20厘米。在溢流口111处设置有第二格栅117。格栅设于雨水井120靠近下凹式吸水系统110的外侧,并与雨水井120固定连接。第二格栅117能够阻隔雨水内的泥土进入雨水井120内。进一步地,降低了雨水井120内淤泥堆积的数量。同时被阻隔的泥土回到吸水系统内,能够帮助绿化带内植物更好的生存,使得其生长更为茂盛,进一步地,美化城市。

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雨水利用系统300,在实施例二的雨水利用系统200基础上增设了升降台114、升降架116以及蓄水池160。

参见图3和图4,雨水利用系统300的吸水区域115与路面130之间的高度差为40厘米。溢流口111与吸水区域115之间的高度差为30厘米。升降台114和升降架116均设于雨水井120内,同时,升降架116的底部与雨水井120的底部的固定连接,升降架116的顶部与升降台114固定连接。当雨水井120为长方体时,升降台114的长度和宽度与雨水井120的长度和宽度一致。雨水井120为圆柱体时,升降台114的直径与雨水井120的直径相同。升降台114可以与雨水井120完全贴合,使得淤泥以及其他垃圾全部沉积到升降台114上,而不会沉积到雨水井120底部。同时,在沉积垃圾的时候,升降架116呈收缩状态,使得升降台114位于雨水井120的底部。当需要清除垃圾是,将升降架116伸展,使得升降台114以及升降台114上的垃圾被升到雨水井120口,取下雨水井120口的第一格栅121后,操作工直接将升降台114上的垃圾清除即完成清理雨水井120的工作。操作人员无须进入雨水井120内清除垃圾,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避免操作人员进入雨水井120,吸收雨水井120内发酵产生的有毒气体,进而影响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优选地,为了使得升降台114和升降架116的升降更加自动化,在雨水井120的底部密封设置有电机,而电机通过信号遥控控制,同时电机与升降架116通信连接。当需要升降台114升起时,通过信号遥控器开启电机,延伸升降架116,进而使得升降台114升起。当升降台114上的垃圾或淤泥清除完毕后,再通过信号遥控器,收缩升降架116,从而使得升降台114回到雨水井120底部,可以沉积垃圾或淤泥。由于雨水井120设于路面130以下,同时雨水井120内长期有雨水流经,因此,电机需要密封,防止其被水腐蚀,造成电机不能正常使用。

优选地,升降架116设置雨水井120底部的中部。此时,升降架116受力点更加均匀,其对升降台114的作用力也更加均匀,更便于升降架116的伸展和收缩。操作更加便捷。

进一步地,蓄水池160设于路面130以下并与雨水管150连通。通过雨水管150的雨水流入到蓄水池160内进行储蓄。在枯水期时,可将储蓄池内的水再度利用,节约水资源,缓解城市供水的压力。同时,蓄水池160设置在路面130以下能够有效的缓解水蒸发的情况,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地下水的补充。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设置进水口,增大了雨水的流量,进而增大了城市对雨水的处理能力,降低城市洪涝形成的可能性。设置吸水区域,将雨水用于浇灌绿化带或隔离带,增加了雨水的利用。同时吸水区域与路面存在高度差,在该高度差范围内,可以储蓄部分雨水,同时能够产生较大的储水及渗水水头,加快吸水系统对雨水的吸收,增大了雨水的处理能力,减少了雨水的外排量。减轻了城市排水设施的负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供水设施的规模,进而节约城市排水设施的投资和运行费用。通过在雨水井上设置与下凹式吸水系统连通的溢流口,降雨量大时,提升了该系统对雨水的处理能力。

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