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土质边坡、滑坡治理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锚拉抗滑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众多的水利水运、市政工程甚至公路路基建设中,通常需要通过回填坡体形成码头陆域或建筑平台,回填坡体的稳定性及变形是影响后方建筑正常使用甚至安全稳定的关键。其中回填土的性质、回填厚度及原状土体起伏程度等都是坡体稳定性的主要控制因素。天然斜坡(土坡或岩坡)中具有缓倾角软弱结构面,或者深填后形成的坡体内形成临界滑动面的坡体尤其如此,对坡体的稳定性起着绝对控制作用,由于软弱结构面或滑动面的强度低,导致坡体大变形和失稳,因而沿顺层结构面或深填斜坡滑动面滑移是该类坡体最主要的病害类型和防治对象。
沿顺层结构面或深填斜坡滑动面滑移引起的坡体滑动是工程中较为典型的坡体失稳类型。但现有防治方法和技术均存在着施工对坡体岩土体扰动大、工程量大、耗时长、成本高,而能够提供的抗滑力有限、加固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其中,锚固是具有明确软弱滑动结构面边坡滑坡防治工程中所常用的、主要的技术措施之一,它通过埋设在地层中的锚杆,将地层紧紧地联锁在一起;但传统的锚固方法其根本在于提供锚固力,通过锚杆的锚固力而不是抗滑力间接地阻止边坡的滑动,并且能提供的锚固力有限,因而对边坡的加固效果不够理想。同时,岩土体边坡滑坡防治工程还受到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因素的影响,并可能受到强烈地震作用,对工程安全构成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传统抗滑方法的不足,提供一种由若干锚拉结构单元组合而成的混凝土锚拉抗滑系统。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混凝土锚拉抗滑系统,由若干个锚拉结构单元和横梁组成。
每个锚拉结构单元包括锚碇墩、锚杆、抗滑桩和紧张器。所述抗滑桩为一根竖直布置的钢筋混凝土桩。所述抗滑桩设置在滑坡区域的中下部,其中滑坡体沿滑动面滑动,滑动面的下层为稳定土体。所述抗滑桩的下端深入至稳定土体中。
所述锚碇墩置于稳定土体中。所述锚杆垂直于抗滑桩布置。所述锚杆的一端固定于抗滑桩顶端,另一端水平贯穿滑坡土体并固定于锚碇墩内。所述紧张器安装于锚杆上,并处于滑坡体内。
若干个锚拉结构单元沿滑坡的边际通长分布,且相互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其中相邻锚拉结构单元的两根抗滑桩之间连接有横梁。通过横梁将所有的抗滑桩连成一体。所述横梁与抗滑桩相互垂直。
进一步,所有的抗滑桩在一直线上排成一列。每根抗滑桩后方对应一个锚碇墩,两者之间的距离根据锚碇墩的受力情况、以及稳定土体的分布确定。
进一步,所述锚碇墩置于稳定土体以下至少1m。
进一步,所述锚杆上设置有铰点,所述铰点靠近抗滑桩。
进一步,所述锚碇墩为正方体或长方体。所述抗滑桩为圆柱或矩形柱。
进一步,所述抗滑桩深入至稳定土体内至少2m。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毋庸置疑的,通过锚杆与抗滑桩相互配合,并使锚杆与抗滑桩相互垂直。其中抗滑桩插入稳定土体以内一定深度,进而保证桩基的稳定性;锚杆中间设置铰点和紧张器,确保桩基的稳定,减少桩基水平位移。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成本低廉,可使工程进度明显加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中:锚碇墩1、锚杆2、抗滑桩3、滑坡体4、滑动面5、紧张器6、稳定土体7、横梁8、铰点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该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凝土锚拉抗滑系统,由若干个锚拉结构单元和横梁8组成。
每个锚拉结构单元包括锚碇墩1、锚杆2、抗滑桩3和紧张器6。所述抗滑桩3为一根竖直布置的圆柱型钢筋混凝土桩。所述抗滑桩3设置在滑坡区域的中下部,其中滑坡体4沿滑动面5滑动,滑动面5的下层为稳定土体7。在设置抗滑桩3时,首先利用钻机进行打孔,打孔深度应到滑动面5的下层,然后在孔内放置钢筋笼,再浇筑混凝土形成抗滑桩3。所述抗滑桩3的下端深入至稳定土体7中,以保证它自身的稳定性。
所述锚碇墩1埋于稳定土体7中,它的位置应深入至稳定土体7内至少1m。所述锚碇墩1的水平高度与抗滑桩3的上端大致在同一位置。所述锚杆2垂直于抗滑桩3布置。所述锚杆2的一端固定于抗滑桩3顶端(锚杆2的端部横向贯穿抗滑桩3,并设置有锚头),另一端水平贯穿滑坡土体4并固定于锚碇墩1内。所述紧张器6安装于锚杆2上,并处于滑坡体4内。所述锚杆2上还设置有铰点9,所述铰点9靠近抗滑桩3。铰点9与紧张器6能够确保抗滑桩3的稳定,减少抗滑桩3的水平位移。
若干个锚拉结构单元沿滑坡的边际通长分布,且相互之间间隔一定距离。本实施例中,所有的抗滑桩3在一直线上排成一列,每根抗滑桩3后方对应一个锚碇墩1,两者之间的距离根据锚碇墩1的受力情况、以及稳定土体7的分布确定。其中相邻锚拉结构单元的两根抗滑桩3之间连接有横梁8。通过横梁8将所有的抗滑桩3连成一体。所述横梁8与抗滑桩3相互垂直,同时也垂直于锚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