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辅助装置,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加强深基坑喷射混凝土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常采用地下一层或者几层机动停车库设计方案;为减少土方开挖以及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深基坑支护设计中常采用冲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冠梁加喷射混凝土单层双向配筋的一种方案,目前对于此种设计方案,常见的施工顺序为:成孔,清孔,钢筋笼制作,钢筋笼安装,混凝土灌注,混凝土养护,冠梁土方开挖,冠梁钢筋制作安装,冠梁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土方开挖,在桩身上钻孔、锚入钢筋或者直接打膨胀螺栓,钢筋绑扎,喷射混凝土,钢腰梁制作安装,下层土方开挖,在桩身上钻孔、锚入钢筋或者直接打膨胀螺栓,钢筋绑扎,喷射混凝土,开挖结束。传统的施工技术存在锚栓容易脱落,喷射混凝土钢筋与桩体结构之间连接不牢固并以进一步导致喷射混凝土不稳定,容易开裂掉落的现象发生。如果遇到土方为膨胀土,容易导致喷射混凝土结构变形开裂直至破坏,耐久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产品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用于加强深基坑喷射混凝土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加强深基坑喷射混凝土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支护桩、钢筋笼、柔性材料填充、垂直钢筋、水平钢筋、混凝土支护;所述支护桩的内壁设置有钢筋笼,所述钢筋笼靠基坑内侧正面中间垂直方向设有柔性材料填充,所述支护桩之间设置有垂直钢筋和水平钢筋;所述支护桩外侧喷射有混凝土支护。
每个所述柔性材料填充的垂直间距0.8-1.5m;柔性材料填充高度为钢筋笼螺旋箍筋的间距;柔性材料填充的宽度为钢筋笼主筋间距;柔性材料填充的厚度为支护桩孔壁至钢筋笼内侧钢筋距离。
所述最上层的柔性材料填充低于支护桩的冠梁底标高200-500mm。
所述柔性材料填充采用聚苯板或挤塑板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混凝土支护结构与支护桩紧密连接,不易破坏,且比传统施工工艺简单、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柔性材料填充的钢筋笼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土方开挖后剔除柔性材料填充的支护桩桩身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护桩纵向剖视图。
图中:支护桩1、钢筋笼2、柔性材料填充3、垂直钢筋4、水平钢筋5、混凝土支护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在图中,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加强深基坑喷射混凝土的装置主要由支护桩1、钢筋笼2、柔性材料填充3、垂直钢筋4、水平钢筋5、混凝土支护6组成。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加强深基坑喷射混凝土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支护桩1、钢筋笼2、柔性材料填充3、垂直钢筋4、水平钢筋5、混凝土支护6;所述支护桩1的内壁设置有钢筋笼2,所述钢筋笼2靠基坑内侧正面中间垂直方向设有柔性材料填充3,所述支护桩1之间设置有垂直钢筋4和水平钢筋5;所述支护桩1外侧喷射有混凝土支护6。
每个所述柔性材料填充3的垂直间距0.8-1.5m;柔性材料填充3高度为钢筋笼2螺旋箍筋的间距;柔性材料填充3的宽度为钢筋笼主筋间距;柔性材料填充3的厚度为支护桩孔壁至钢筋笼内侧钢筋距离。
所述最上层的柔性材料填充3低于支护桩1的冠梁底标高200-500mm。
所述柔性材料填充3采用聚苯板或挤塑板制成。
一种用于加强深基坑喷射混凝土的装置的施工过程为以下步骤;
步骤1、支护桩1绑扎钢筋笼2时,钢筋笼2靠基坑内侧正面中间垂直方向绑扎柔性材料填充3;必须保证材料强度,防止材料在绑扎过程中以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遭到混凝土挤压致使破坏,板扎材料采用钢丝。
步骤2、支护桩1的桩孔施工完毕,将带柔性材料填充3的钢筋笼2安装至支护桩1的桩孔中,进行水下混凝土浇筑;柔性材料填充3占用的空间混凝土不能进入,用于后期凿除;浇筑完毕后进行支护桩1的桩身养护;
步骤3、支护桩1养护完毕并检测无施工质量问题,进行垂直竖向深基坑的土方开挖,开挖过程中依据开挖进度逐步凿除预埋的柔性材料填充3;
步骤4、在整修支护桩1桩间土后,进行喷射混凝土的施工;先绑扎垂直钢筋4,其次绑扎水平钢筋5,最后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喷射混凝土其余钢筋的绑扎;垂直钢筋4以及水平钢筋5与钢筋笼2主筋以及箍筋进行绑扎连接,绑扎材料采用钢丝;同时垂直钢筋4、水平钢筋5以及其他钢筋之间互相绑扎,绑扎材料采用钢丝;钢筋板扎完毕后进行喷射混凝土,可以采用干喷或湿喷,喷射形成混凝土支护6。
所述步骤4中所述支护桩1土质含水量较高或土质表面存在水膜时,混凝土支护6喷射采用先喷射一遍干水泥,其次再进行混凝土的喷射施工。
在混凝土支护6施工完毕后在支护桩1的底部开设有排水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