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装配式高桩码头上部结构体系,包括: 叠合梁的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分(1)、密肋板的“T”型预制部(2)、预制靠船构件部(3)、码头前、后沿悬臂部分的“L”型预制部(4);其特征在于:
所述叠合梁的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1)横向设置在码头两端和中间的钢管桩的上面,叠合梁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1)内侧设有叠合梁下半部分的现浇部(1a),叠合梁下半部分的现浇部(1a)的上面设有叠合梁上半部分的现浇部(1b);
叠合梁的下半部分的现浇部(1a)上平行设有两排密肋板的“T”型预制部(2),码头两端的叠合梁下半部分的现浇部(1a)内侧分别设有一排密肋板的“T”型预制部(2);密肋板的现浇部(2a)设于密肋板的“T”型预制部(2)上,通过叠合梁上半部分的现浇部(1b)将叠合梁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1)、和密肋板的“T”型预制部(2)连为一体;
码头海、陆两侧分别设有码头前、后沿悬臂部分的“L”型预制部(4),通过码头前、后沿悬臂部分的现浇部(4a)将码头前、后沿悬臂部分的“L”型预制部(4)与叠合梁上半部分的现浇部(1b)连为一体;码头海侧设有预制靠船构件部(3),通过靠船构件的现浇部(3a)将预制靠船构件部(3)与叠合梁上半部分的现浇部(1b)连为一体;
叠合梁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1)、叠合梁下半部分的现浇部(1a)和叠合梁上半部分的现浇部(1b)通过浇筑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构成叠合梁构件(100),协同抵抗设计荷载效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高桩码头上部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梁构件(100),还包括:
叠合梁的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分的立筋(2’);
叠合梁的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分的构造架立筋(3’);
叠合梁的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分的箍筋(4’);
叠合梁的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分的构造箍筋(5’);
叠合梁的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分的吊筋(6’);
其中,所述叠合梁的下半部分的预制部分的立筋(2’),均布在所述叠合梁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1)的底部中,主要用于抵抗所述叠合梁构件使用期、施工期的跨中设计正弯矩;
所述叠合梁的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分的构造架立筋(3’),设置在所述叠合梁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分(1)的两翼;
所述叠合梁的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分的箍筋(4’),从所述叠合梁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分(1)的底部外表面纵向均箍所述叠合梁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分(1),主要用于抵抗所述叠合梁构件使用期和施工期的设计剪力;
所述叠合梁的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分的构造箍筋(5’),从所述叠合梁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分(1)的底部外表面横向均箍所述叠合梁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分(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高桩码头上部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梁的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分的吊筋(6’),垂直设置在所述叠合梁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分(1)的两翼上表面,两翼上表面各设置两个吊筋(6’)。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高桩码头上部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船构件部(3)上设有护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高桩码头上部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船构件的现浇部(3a)上方设有系船柱。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高桩码头上部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密肋板由上至下依次由磨耗层、密肋板的现浇部(2a)和预制部(2)组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高桩码头上部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码头前、后沿悬臂部分的“L”型预制部(4)与码头前、后沿悬臂部分的现浇部(4a)之间设有功能管沟;
所述叠合梁下半部分的“U”型预制部(1)属于细薄构件,其底板和两侧厚度约为25cm,充当叠合梁底模板和侧模板;所述密肋板系“T”型预制部(2),属于局部细薄构件,底部充当板系的底模板,两端部分充当叠合梁上部的侧面模板,适应5~10m跨的板系;所述预制靠船构件部(3),局部细薄部分充当码头前沿悬臂部分的模板;述码头前、后沿悬臂部分通过码头前、后沿悬臂部分的“L”型预制部(4),无需模板直接安装施工,同时局部空间充当码头功能管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