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刃脚装置,具体地指一种用于既有线顶进施工的拱顶刃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既有铁路顶进框架施工方法均是在地基坚固的前提下,把预制好的框架涵顶推到位,在不中断行车的情况下,用大功率千斤顶组将框架涵推入既有铁路线下。然而,该技术起源之时适用于跨径、孔径相对较小的桥涵,而现代交通下的路幅越来越宽,框架涵的孔径越做越大,继续沿用现有技术会使得工程规模、施工难度、施工风险等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施工临时工程量大、工序复杂的情况下,会带来更大的施工难度和施工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难点,可以将现有的框架涵分为拱顶、边墙分别进行顶进作业,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对拱顶进行直接顶进,不仅需要的顶进推力大,造成顶进作业困难,而且会对土体产生挤压和扰动作用,不能保持路基土体的原位原状,存在施工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可以无扰动切入路基土体、且可运出掏空土体的用于既有线顶进施工的拱顶刃脚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用于既有线顶进施工的拱顶刃脚装置,设置在拱顶的顶进端,包括与拱顶顶进端可拆卸连接的竖板、设置在竖板顶端与之垂直固定连接的顶板、设置在竖板底端与之垂直固定连接的底板、以及对称设置在顶板与底板之间且与竖板两竖边垂直固定连接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顶板朝顶进方向延伸的长度大于底板朝顶进方向延伸的长度,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呈倒直角梯形结构;所述竖板、顶板、底板、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之间围合形成前端开口的中空状楔形框架结构,所述底板上设有若干个并列布置的出土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的长度由顶边向底边逐渐减小,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的长顶边分别与顶板的两侧边垂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的短底边分别与底板的两侧边垂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的竖边分别与竖板的两竖边垂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斜边朝向顶进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的宽度与底板的宽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出土孔的内端外周设有圆形挡板。
进一步地,所述拱顶的顶进端与竖板通过U型螺栓组件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其一,本实用新型的拱顶刃脚装置,可以用于无扰动地切入路基土体中,并运出掏空土体,使边墙顶进时不对土体产生挤压和扰动作用,保持路基土体的原位原状。
其二,本实用新型的拱顶刃脚装置底板上开有出土孔,通过出土孔可以掏空土体运出,使得拱顶在顶进前行的过程中,不断出土、不断前进,降低了施工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用于既有线顶进施工的拱顶刃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拱顶、2-竖板、3-顶板、4-底板、5-第一侧板、6-第二侧板、7-出土孔、8-圆形挡板、9-U型螺栓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既有线顶进施工的拱顶刃脚装置,设置在拱顶1的顶进端,包括与拱顶1顶进端可拆卸连接的竖板2、设置在竖板2顶端与之垂直固定连接的顶板3、设置在竖板2底端与之垂直固定连接的底板4、以及对称设置在顶板3与底板4之间且与竖板2两竖边垂直固定连接的第一侧板5和第二侧板6,顶板3朝顶进方向延伸的长度大于底板4朝顶进方向延伸的长度,顶板3的宽度与底板4的宽度相等。第一侧板5和第二侧板6呈倒直角梯形结构;竖板2、顶板3、底板4、第一侧板5、以及第二侧板6之间围合形成前端开口的中空状楔形框架结构,底板4上设有若干个并列布置的出土孔7,出土孔7的内端外周设有圆形挡板8。在顶进拱顶1的过程中,无扰动地切入路基土体中,并从出土孔7掏空土体运出,使得拱顶1顶进时不对土体产生挤压和扰动作用,保持路基土的原位原状,进一步降低了施工风险。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侧板5、第二侧板6的长度由顶边向底边逐渐减小,第一侧板5、第二侧板6的长顶边分别与顶板3的两侧边垂直固定连接,第一侧板5、第二侧板6的短底边分别与底板4的两侧边垂直固定连接,第一侧板5、第二侧板6的竖边分别与竖板2的两竖边垂直固定连接,第一侧板5和第二侧板6的斜边朝向顶进方向。拱顶1的顶进端与竖板2通过U型螺栓组件9固定连接。拱顶1在顶进前行的过程中,不断出土、不断前进,为了确保不扰动既有路基土体,可以多顶、不可多挖。当地基承载条件较好,可以把此时的拱顶1作为永久结构,则只要挖去拱顶1下面的土体施工道路或线路即可;如果还有其它永久结构则在拱顶1的保护下继续施工后续部分工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