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护脚模块、护脚组件及护脚组件的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052719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生态护脚模块、护脚组件及护脚组件的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护坡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生态护脚模块、护脚组件及护脚组件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水利建设投入的加大,大量的堤防、水库以及河道整治工程开展,护坡工程经验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优化,护坡、护脚结构型式种类不断丰富。传统的护坡和护脚结构大多只从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出发,采用干砌块石、浆砌块石或者混凝土块体等结构型式;这种结构型式多为硬质或半硬质护岸结构,破坏了工程区域的生境条件,影响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利于工程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另外硬质护坡或护脚往往外观单调,与周围景观不协调。

为了解决硬质护岸结构无法满足河道护岸生态建设的问题,很有必要设计一种既能够满足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需要,又能最大程度减少对工程区域生境条件的影响,且施工方便、工程造价合理的生态岸坡护岸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护脚模块、护脚组件及护脚组件的使用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生态护脚模块,生态护脚模块是由圆形的护脚底面和圆弧形的护脚顶面围成的块体;所述护脚底面上设有向上凹陷的模块底凹槽,所述模块底凹槽的横截面由槽体圆弧线和槽开口处直线围成,所述模块底凹槽的槽开口为圆形,所述槽开口的圆心与所述护脚顶面的顶点的连线,通过所述护脚底面的圆心;绕着所述生态护脚模块的周向,所述护脚顶面的边缘上均匀设置有至少三个模块侧凹槽,所有的所述模块侧凹槽向下贯穿至所述护脚底面,相邻两个所述模块侧凹槽之间形成支撑脚;所述护脚顶面的顶部上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贯穿至所述模块底凹槽。

优选地,所述模块侧凹槽的数量为三个。

优选地,所述护脚底面的半径与所述槽开口的半径之间的差值等于所述槽体圆弧线的最高点与所述护脚顶面的顶点之间的距离,所述生态护脚模块形成厚度相同的壳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壳体结构的厚度为15-20cm。

优选地,所述贯通孔的圆心与所述护脚顶面的顶点共线。

优选地,所有的所述模块侧凹槽沿着与所述护脚底面垂直的方向向下贯穿至所述护脚底面。

优选地,每个所述生态护脚模块的支撑脚的底面插在河底或者岸坡上。

进一步地,所述贯通孔中栽种有植物。

本发明涉及一种护脚组件,至少两个所述的生态护脚模块依次设置,所述生态护脚模块的其中一个模块侧凹槽供相邻的另一个所述生态护脚模块的支撑脚的侧面插入,且所述生态护脚模块的支撑脚顶住所插入的所述模块侧凹槽。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护脚组件,至少四个所述的生态护脚模块,所述生态护脚模块的三个模块侧凹槽分别供处于该生态护脚模块周围的其它三个所述生态护脚模块的支撑脚的侧面插入,且所述生态护脚模块的支撑脚顶住所插入的所述模块侧凹槽。

本发明涉及一种护脚组件的使用方法,吊装机将所述的护脚组件吊装到所需安装位置后,使所有的所述生态护脚模块的支撑脚插入所需安装位置的表面后,在所述贯通孔中栽种植物。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生态护脚模块、护脚组件及护脚组件的使用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生态护脚模块的护脚顶面的边缘上均匀设置有至少三个模块侧凹槽,所形成的至少三个支撑脚能够提供均匀地支撑力,能够很好地适应缓坡或者海岸滩涂的软弱地基;

2)护脚组件为生态护脚模块依次设置,形成单排布置的结构;护脚组件也可为生态护脚模块的三个模块侧凹槽供处于该生态护脚模块周围的其它三个所述生态护脚模块的支撑脚的侧面插入,使得支撑脚相互形成制约,形成密集布置的结构;这两种结构能够分别根据需要应用;

3)生态护脚模块上的模块侧凹槽和贯通孔的设置,使得护脚组件无论是单排布置的结构还是密集布置的结构均具备较大的孔隙率;模块底凹槽的设置使得生态护脚模块与所需安装位置的表面形成空腔,将生态护脚模块插入于岸坡水下部分结合水生植物能够形成效果显著的人工鱼礁,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将生态护脚模块插入于水位变动区和岸坡露出水面以上部分结合湿生植物和地被植物能为两栖类动物和陆上动物创造生存环境;

4)对于插入于岸坡水位变动区或海岸滩涂的潮间带的生态护脚模块,能够起到很好的阻流、消浪作用,防止岸坡、滩涂的过渡冲蚀,生态护脚模块的高孔隙率又保证了岸坡与水体的接触,这种在水位变动区形成的水流流速变化能够增加水体的曝气作用,加大水体含氧量,能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利于改善岸坡生境条件;

5)生态护脚模块易于批量预制生产,生产成本低,成品便于运输;现场安装时可采用相关工程通用的吊装机安装完成,施工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施例的生态护脚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施例的生态护脚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图2的a-a向剖面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实施例的生态护脚模块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实施例的生态护脚模块设置模块底凹槽,且未设置模块侧凹槽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为本实施例的生态护脚模块插入于岸坡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为本实施例的护脚组件形成单排排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显示为本实施例的护脚组件形成密集排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显示为本实施例的护脚组件形成密集排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岸坡

100生态护脚模块

101护脚底面

102护脚顶面

110模块底凹槽

111槽体圆弧线

112槽开口处直线

120模块侧凹槽

130支撑脚

140槽开口

150贯通孔

d1护脚底面的直径

h1护脚顶面的高度

d2护脚底面的半径

d3槽开口的半径之

h2槽体圆弧线的最高点与护脚顶面的顶点之间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生态护脚模块100是由圆形的护脚底面101和圆弧形的护脚顶面102围成的块体;护脚底面101上设有向上凹陷的模块底凹槽110,模块底凹槽110的横截面由槽体圆弧线111和槽开口140处直线112围成,模块底凹槽110的槽开口140为圆形,槽开口140的圆心与护脚顶面102的顶点的连线,通过护脚底面101的圆心;绕着生态护脚模块100的周向,护脚顶面102的边缘上均匀设置有至少三个模块侧凹槽120,所有的模块侧凹槽120向下贯穿至护脚底面101,相邻两个模块侧凹槽120之间形成支撑脚130;护脚顶面102的顶部上设有贯通孔150,贯通孔150贯穿至模块底凹槽110。

生态护脚模块100的护脚顶面102的边缘上均匀设置有至少三个模块侧凹槽120,所以所形成的至少三个支撑脚130能够提供均匀地支撑力,能够很好地适应缓坡或者海岸滩涂的软弱地基;

生态护脚模块100上的模块侧凹槽120和贯通孔150的设置,使得具备较大的孔隙率;模块底凹槽110的设置使得生态护脚模块100与所需安装位置的表面形成空腔,将生态护脚模块100插入于岸坡10水下部分结合水生植物能够形成效果显著的人工鱼礁,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将生态护脚模块100插入于水位变动区和岸坡10露出水面以上部分能为两栖类动物和陆上动物创造生存环境;

由于护脚顶面102的边缘上均匀设置有至少三个模块侧凹槽120,使生态护脚模块100易于批量预制生产,生产成本低,成品便于运输;现场安装时可采用相关工程通用的吊装机具安装完成,施工方便。

模块侧凹槽120的数量为三个。该结构既能够使生态护脚模块100的其中一个模块侧凹槽120供相邻的另一个生态护脚模块100的支撑脚130的侧面插入,形成单排排列的结构,也能够使生态护脚模块100的三个模块侧凹槽120分别供处于该生态护脚模块100周围的其它三个生态护脚模块100的支撑脚130的侧面插入,形成密集布置的结构,从而便于形成护脚组件。

护脚底面101的半径d2与槽开口140的半径d3之间的差值等于槽体圆弧线111的最高点与护脚顶面102的顶点之间的距离h2,所述生态护脚模块形成厚度相同的壳体结构。该结构使生态护脚模块100的便于加工。

壳体结构的厚度为15-20cm。该结构保证了生态护脚模块100的支撑脚130能够提供良好的支撑力量。

每个生态护脚模块100的支撑脚130的底面插在河底或者岸坡10上。对于插入于岸坡10水位变动区或海岸滩涂的潮间带的生态护脚模块100,能够起到很好的阻流、消浪作用,防止岸坡10、滩涂的过渡冲蚀,生态护脚模块100的高孔隙率又保证了岸坡10与水体的接触,这种在水位变动区形成的水流流速变化能够增加水体的曝气作用,加大水体含氧量,能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利于改善岸坡10生境条件。

贯通孔150中栽种有植物。当生态护脚模块100插入于河底时,生态护脚模块100处于岸坡10水下部分,贯通孔150中栽种的植物可为水生植物;当生态护脚模块100插在岸坡10上时,生态护脚模块100处于水位变动区和岸坡10露出水面以上部分,植物可为湿生植物、地被植物等。生态护脚模块100在不同位置的配合摆放,使岸坡10、滩涂能较快的形成水陆复合的生态系统,成为多生物生长带。模块侧凹槽120中也可栽种植物。

贯通孔150的圆心与护脚顶面102的顶点共线。该结构使得贯通孔150处于生态护脚模块100的顶部中心的位置,保持生态护脚模块100的稳定性;特别是在贯通孔150中栽种有植物后,生态护脚模块100的位置也能够保持稳定,不会发生倾倒现象。

所有的模块侧凹槽120沿着与护脚底面101垂直的方向向下贯穿至护脚底面101。该结构既有利于结构的稳定性,又便于相邻两个生态护脚模块100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生态护脚模块100的护脚底面101的直径d1为50-100cm,生态护脚模块100的护脚顶面102的高度h1为55-60cm。该尺寸使得生态护脚模块100的重心较低,支撑脚130形成均匀支撑,达到较好的自身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生态护脚模块100结构简单,具有很好的工艺造型,块体尺寸可根据工程区域范围、风浪水流条件等并参考选种植物种类等因素灵活定制,生态护脚模块100的质量为80kg~200kg。

本实施例的一种护脚组件,至少两个的生态护脚模块100依次设置,生态护脚模块100的其中一个模块侧凹槽120供相邻的另一个生态护脚模块100的支撑脚130的侧面插入,且生态护脚模块100的支撑脚130顶住所插入的模块侧凹槽120,形成单排排列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另一种护脚组件,至少四个的生态护脚模块100,生态护脚模块100的三个模块侧凹槽120分别供处于该生态护脚模块100周围的其它三个生态护脚模块100的支撑脚130的侧面插入,且生态护脚模块100的支撑脚130顶住所插入的模块侧凹槽120,形成密集布置的结构。

如图1或8所示,本实施例中,护脚组件沿着b方向设置为一共为五列,每个一列中,生态护脚模块100的其中一个模块侧凹槽120供相邻的另一个生态护脚模块100的支撑脚130的侧面插入;沿着b方向,相邻的生态护脚模块100为交错设置。由于模块侧凹槽120的槽底121为弧形,密集布置的结构,使得支撑脚130相互形成制约的同时,但又留有活动余地,能很好的适应起伏地形,无需额外的地形平整工序。

本实施例的护脚组件的使用方法,吊装机将的护脚组件吊装到所需安装位置后,使所有的生态护脚模块100的支撑脚130插入所需安装位置的表面后,在贯通孔150中栽种植物。

本实施例的生态护脚模块100易于批量预制生产,生产成本低,成品便于运输;现场安装时可采用相关工程通用的吊装机安装完成,施工方便。本实施例的生态护脚模块100在河道整治、滩涂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工程领域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良好的推广前景。

本实施例的生态护脚模块100和护脚组件适用于缓坡型岸坡10水位变动区或海岸滩涂的防护,用以减缓岸坡10的浪溅及沿岸水流冲蚀,同时能很好的促进岸坡10或滩涂的生态系统形成,具有很好的自然景观功能。

综上,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