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坐便器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及智能坐便器与流程

文档序号:14565481发布日期:2018-06-01 19:33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坐便器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及智能坐便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智能坐便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指纹识别控制的智能坐便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智能坐便器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但由于使用习惯不同,对清洗水温、清洗水压、烘干风温、座圈温度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每次使用时需要手动进行调节,操作繁琐,降低了用户体验舒适度。

为此,有些智能坐便器设有存储用户个性化参数的按钮,每次使用前,用户通过该按钮选择自己对应的个性化参数,然后再在控制面板上操作相应的启动按钮(如臀洗、妇洗、烘干),智能坐便器则自动调取相应的功能参数执行相应功能。此种方式相对便利,但仍需分别进行选择参数、操作按钮动作,尤其对于老人、小孩等还是不够简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坐便器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及智能坐便器,其克服了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坐便器控制系统,包括:

指纹获取单元,用于响应指纹识别动作,获取指纹信息;

功能参数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指纹信息获取相应的功能使用参数;

功能响应单元,用于响应功能开启动作,采用所述功能使用参数执行操作;

所述指纹识别动作和所述功能开启动作由同一动作触发。

作为优选,还包括人体检测单元,所述人体检测单元检测到有效的人体信号后,所述功能开启动作才能被触发。

作为优选,所述功能使用参数包括智能坐便器的清洗水温度、清洗水流量、清洗喷嘴位置、烘干风温、座圈温度中的任一种或几种。

作为优选,所述功能响应单元为清洗响应单元或组合功能响应单元。

作为优选,所述功能参数获取单元具体设置为:如果存在与所述指纹信息对应的用户个性化参数,则将所述指纹信息所关联的用户个性化参数作为功能使用参数;如果不存在与所述指纹信息关联的用户个性化参数,则将预设的默认参数作为功能使用参数。

作为优选,还包括参数修改单元,所述参数修改单元响应参数修改动作,将所述功能使用参数修改为所述修改参数,所述参数修改单元具有替换确认子单元,如果选择替换,所述修改参数将替换成为所述用户个性化参数;如果选择不替换,所述用户个性化参数不进行替换。

作为优选,还包括通讯单元,所述通讯单元用于与智能移动终端进行数据连接,至少指纹采集动作指令由智能移动终端发出。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坐便器控制方法,包括:

指纹获取步骤,响应于指纹识别动作,获取指纹信息;

功能参数获取步骤,根据所述指纹信息获取相应的功能使用参数;

功能响应步骤,用于响应功能开启动作,采用所述功能使用参数执行操作;

所述指纹识别动作和所述功能开启动作由同一动作触发。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智能坐便器,包括:指纹识别组件、用于开启智能坐便器相应功能的功能启动组件,所述指纹识别组件具有指纹传感元件,所述指纹传感元件设置在所述功能启动组件上,使进行指纹识别的同时开启智能坐便器相应功能。

作为优选,所述功能启动组件为设置在遥控器、操作手柄或坐便器盖体的功能操作键。

本发明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指纹识别动作和智能坐便器功能开启动作由同一动作触发,如此,用户每次使用智能坐便器时,只要一个动作即可通过自身携带的指纹信息使智能坐便器自行将功能使用参数调整为用户预先设定的个性化参数,同时启动智能坐便器相应的功能。此外,通过指纹信息与个性化参数的对应绑定设置,也为不懂得使用智能移动终端设置个性化参数的用户,例如老人、儿童等提供了便利,他们无需使用操作面板复杂的遥控器、手机或其他控制部件,由他人帮忙设置完智能坐便器的个性化参数后,只需一个动作便可调取参数和启动智能坐便器,操作简单便捷。

2、指纹传感元件设置在功能启动组件上,因此无需另设专门的操作部件来提供指纹识别,不会破坏现有智能坐便器的整体结构,使设计更加简洁,同时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

3、由于指纹识别和功能开启设置在一起,因此不存在如需要臀洗时触发到妇洗按钮的误操作,男女分别更明显。

4、人体检测单元检测到有效的人体信号后,功能开启动作才能被触发,可以避免非正常使用情况下触发智能坐便器进行清洗等功能。

5、指纹采集动作指令由智能移动终端发出,智能坐便器通过与智能移动终端的交互可以更为方便直观的进行指纹采集,同时可区分指纹采集动作和指纹识别动作,避免由此带来的误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智能坐便器控制系统的系统单元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智能坐便器控制方法的工作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指纹识别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指纹识别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智能坐便器控制系统的系统单元图,包括:人体检测单元10、指纹获取单元20、功能参数获取单元30、功能响应单元40。该人体检测单元10用于检测用户是否准备使用或正在使用该智能坐便器;指纹获取单元20,用于响应指纹识别动作,获取指纹信息;功能参数获取单元30,用于根据该指纹信息获取相应的功能使用参数;功能响应单元40,用于响应功能开启动作,采用该功能使用参数执行操作,本申请中该指纹识别动作和该功能开启动作由同一动作触发,即在进行指纹识别动作的同时亦施行了功能开启动作。

本申请中该人体检测单元10检测到有效的人体信号后,即确保用户是准备使用或正在使用该智能坐便器的状态,该功能开启动作才能被触发。具体地,例如可以使用压力传感器检测来自盖板组件的压力信号,当人体落座后,该信号即为有效值,控制系统才由待机状态切换到正常工作状态,该功能开启动作才能被触发。这样可以避免用户在进行清洁工作等非使用智能坐便器状态时,智能坐便器启用指纹识别及功能开启,而造成误操作,同时控制系统在无人状态时处于待机状态能耗低,利于节能降耗。

本申请中该功能参数获取单元30具体设置为:如果存在与该指纹信息对应的用户个性化参数,则将该指纹信息所关联的用户个性化参数作为功能使用参数;如果不存在与该指纹信息关联的用户个性化参数,则将预设的默认参数作为功能使用参数。这样,不同的用户之间的功能使用参数不会相互影响,且对于其他没有将指纹与功能使用参数关联的用户,也可以正常使用。

本申请涉及的功能使用参数包括智能坐便器的清洗水温度、清洗水流量、清洗喷嘴位置、烘干风温、座圈温度中的任一种或几种,但并不以此为限。

本申请中的智能坐便器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参数修改单元,该参数修改单元响应参数修改动作,将该功能使用参数修改为该修改参数,该参数修改单元具有替换确认子单元,如果选择替换,该修改参数将替换成为该用户个性化参数,下次使用时则默认按该修改参数进行功能使用;如果选择不替换,该用户个性化参数不进行替换,下次使用时还是按原参数进行。因此,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比如季节变化,春季转入夏季),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自己偏好的功能使用参数。

本申请中该功能响应单元40优选为清洗响应单元或组合功能响应单元,用户进行指纹识别的同时,开启清洗功能或者组合功能。清洗功能具体为臀洗、妇洗,按用户预先设置的功能使用参数进行清洗。组合功能则是指用户设定的多个功能按顺序依次执行,比如先进行臀洗,然后烘干,接着进行坐便器冲刷。并不以次为限,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相应功能顺序的设置。

本申请中的智能坐便器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通讯单元,该通讯单元用于与智能移动终端进行数据连接,至少指纹采集动作指令由智能移动终端发出,当然功能使用参数设置等亦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完成。如此,智能坐便器通过与智能移动终端的交互可以更为方便直观的进行指纹采集、参数设置等,同时可更好地区分指纹采集动作和指纹识别动作,避免由此带来的误操作。

本申请另提供了一种智能坐便器,包括:指纹识别组件2、用于开启智能坐便器相应功能的功能启动组件1,该指纹识别组件2具有指纹传感元件,该指纹传感元件是进行指纹采集、指纹识别时直接与手指接触的部件,该指纹传感元件设置在该功能启动组件1上,使进行指纹识别的同时开启智能坐便器相应功能。图3、图4示出了本申请智能坐便器指纹识别实施位置,该功能启动组件1可以为设置在坐便器盖体(如图3)、遥控器(如图4)、操作手柄上的功能操作键。该指纹传感元件设置在该功能操作键上,使指纹识别的同时开启智能坐便器相应功能。

另请结合图2,本申请的智能坐便器控制方法,其整个步骤流程如下:

S110检测人体信号,比如用户落座,压力传感器检测来自盖板组件的压力信号,控制系统由待机状态切换到正常工作状态,使功能开启及指纹识别处于能被触发的状态。

S120指纹获取,用户用手指按压指纹识别组件2上的指纹传感元件,获取指纹信息。

S130功能参数获取,根据指纹信息获取相应的功能使用参数。如果存在与该指纹信息对应的用户个性化参数,则将该指纹信息所关联的用户个性化参数作为功能使用参数;如果不存在与该指纹信息关联的用户个性化参数,则将预设的默认参数作为功能使用参数。功能使用参数包括智能坐便器的清洗水温度、清洗水流量、清洗喷嘴位置、烘干风温、座圈温度中的任一种或几种,但并不以此为限。

S140功能响应步骤,用户进行指纹识别动作的同时也触发了响应功能开启动作,被开启的功能部件采用所述功能使用参数执行相应操作,如进行臀洗或依次进行臀洗、烘干、冲刷。

S150功能执行过程中修改参数,并确认是否替换。在功能执行过程中,用户可以对相应的参数进行修改,如清洗水温度升高、清洗水流量减小,完成相应功能后,还可以确认此次修改是否需要替换原参数。如果选择替换,该修改参数将替换成为该用户个性化参数;如果选择不替换,该用户个性化参数不进行替换。

以上所述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