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空心抗拔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77378阅读:890来源:国知局
预制空心抗拔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抗拔桩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制空心抗拔桩。



背景技术:

抗拔桩广泛应用于大型地下室抗浮、高耸建筑物抗拔、海上码头平台抗拔、悬索桥和斜拉桥的锚桩基础、大型船坞底板的桩基础和静荷载荷试装中的锚桩基础等。预应力空心抗拔桩为建筑工程抗拔桩桩型的一种。桩与地下室结构间力的传递是通过桩身钢筋(或端板焊接钢筋)与内灌混凝土共同来完成的。

传统上,预制空心桩内壁比较光滑,填芯混凝土与空心桩内壁之间的粘结强度低,所以为设计达到较大抗拔力时,需要较长的填芯混凝土长度。由于填芯混凝土较长,不利于捣实,故灌填混凝土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满足承载能力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填芯混凝土长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填芯混凝土与空心抗拔桩之间抗拔力强的预制空心抗拔桩。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预制空心抗拔桩,包括上桩体和下桩体,上桩体的中部设有轴向贯穿的上桩孔,下桩体的中部设有轴向贯穿并与上桩孔同轴设置的下桩孔,上桩孔的孔径从下往上逐渐缩小,下桩体的内侧壁预设有若干筋板,筋板凸出于下桩体的内侧壁并朝向下桩体的轴线方向延伸。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灌注填芯混凝土后,筋板伸入填芯混凝土中,使下桩体和填芯混凝土连为一体,大大增强了填芯混凝土和下桩体内壁之间的粘结强度;同时,上桩体的上桩孔上端小,下端大,相当于锥形结构,这时,填芯混凝土与空心抗拔桩形成楔形效应,大大增强了填芯混凝土与空心抗拔桩之间的抗拔力;此处,增强了填芯混凝土和空心抗拔桩之间的抗拔力就相当于在一定的抗拔力的前提下大大减小了填芯混凝土的长度,从而方便填芯混凝土的振捣密实;另外,分成上桩体和下桩体两部分,便于空心抗拔桩的加工;综上,既保证了预制空心抗拔桩的强度,又方便施工。

优选的,筋板凸出于下桩体内侧壁的一端从下桩体的顶端朝向下桩体底端倾斜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筋板倾斜设置形成钩状结构,便于提高筋板和填芯混凝土之间的粘接强度。

优选的,筋板与下桩体轴线的夹角为60°~75°。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筋板和下桩体的轴线夹角a过小,筋板伸入填芯混凝土径向的距离就短,抗拔效果不明显;当夹角a过大,则筋板钩状的效果就弱,同样抗拔效果不明显。

优选的,筋板沿其宽度方向的截面呈倒“V”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倒“V”形结构的筋板便于提高筋板和填芯混凝土之间的粘接紧密度,从而提高筋板和填芯混凝土之间的粘接强度。

优选的,位于下桩体同一径向截面上的筋板沿下桩体的内侧壁呈均匀分布,沿下桩体轴向方向相邻两筋板呈错位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同一径向截面上的筋板使填芯混凝土周向受力均匀;通过将上下相邻的两筋板进行错位设置,可以让下桩孔周向上的筋板不至于过密导致影响填芯混凝土的成型质量,但保证周向上各处受力更加均匀。

优选的,下桩体内一体成型有钢筋笼,筋板预设于下桩体内的一端固定于钢筋笼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钢筋笼的设置增强了下桩体整体的结构强度;此处,筋板连接于钢筋笼,使所有筋板和钢筋笼形成一个整体,降低了筋板受力损坏的机率,增强填芯混凝土和空心抗拔桩之间的粘结强度。

优选的,上桩体的桩身上周向均匀分布有轴向贯通的预应力管孔,下桩体的桩身上设有和预应力管孔配合的轴向钢筋,轴向钢筋预设于下桩体的一端连接于钢筋笼,上桩体的上端设有用于锚固轴向钢筋的承压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上桩体和下桩体分体设置,这样,可以分开加工上桩体和下桩体,然后在通过轴向钢筋和预应力管孔相配合实现上桩体和下桩体的固定连接;上桩体和下桩体的加工方便。

优选的,下桩体的下端外侧壁插设有侧顶块,侧顶块远离下桩体轴线的一端位于下桩体的外侧壁内,侧顶块靠近下桩体轴线的一端设有导向斜面,下桩体的底面穿设有上顶块,上顶块的下端凸出于下桩体的底面,当上顶块向上运动时,上顶块可通过导向斜面驱使侧顶块凸出于下桩体的外侧壁。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初始时,侧顶块隐藏于下桩体内,上顶块的底端凸出于下桩体的底面;当将空心抗拔桩预埋入土层中时,上顶块的底部触及底层硬土,上顶块向上运动,从而通过导向斜面驱使侧顶块向外顶出并插入侧面的土层中,便于增强空心抗拔桩本体与周向土层之间的粘接力。

优选的,侧顶块远离下桩体轴线的一端设有尖刺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尖刺部的设置使侧顶块能够更加顺利的插入土层中。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第一视角剖视结构示意图,旨在表示轴向钢筋和筋板处的结构;

图2为实施例中钢筋笼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的第二视角剖视结构示意图,旨在表示侧顶块和上顶块处于初始位置时的结构;

图4为实施例中上顶块上顶,侧顶块穿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上桩体;2、下桩体;3、上桩孔;4、下桩孔;5、筋板;6、钢筋笼;7、预应力管孔;8、轴向钢筋;9、承压板;10、侧顶块;11、导向斜面;12、上顶块;13、尖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附图1和2所示的预制空心抗拔桩,包括上桩体1和下桩体2,上桩体1的中部设有轴向贯穿的上桩孔3,下桩体2的中部设有轴向贯穿并与上桩孔3同轴设置的下桩孔4。上桩孔3的孔径从下往上逐渐缩小;下桩体2内一体成型有钢筋笼6。

钢筋笼6朝向下桩体2轴线方向的一侧连接有筋板5,筋板5凸出于下桩体2的内侧壁并朝向下桩体2的轴线方向延伸。其中,为了提高筋板5和填芯混凝土之间的粘接强度,将筋板5凸出于下桩体2内侧壁的一端从下桩体2的顶端朝向下桩体2底端倾斜设置形成钩状结构;并且筋板5沿其宽度方向的截面呈倒“V”形。此处,筋板5与下桩体2轴线的夹角取60°。另外,为了避免下桩体2同一径向截面上的筋板5过密,本实施例中在下桩体2同一径向截面上只均匀分布4个筋板5;沿下桩体2轴向方向相邻两筋板5呈错位设置。

参见附图3和4,下桩体2的下端外侧壁插设有侧顶块10,侧顶块10远离下桩体2轴线的一端设有尖刺部13,且初始状态时,尖刺部13位于下桩体2的外侧壁内;侧顶块10靠近下桩体2轴线的一端设有导向斜面11。下桩体2的底面穿设有上顶块12,上顶块12的下端凸出于下桩体2的底面;当上顶块12向上运动时,上顶块12可通过导向斜面11驱使侧顶块10凸出于下桩体2的外侧壁。

下面阐述侧顶块10和上顶块12的工作过程:

初始时,侧顶块10隐藏于下桩体2内,上顶块12的底端凸出于下桩体2的底面;当将空心抗拔桩预埋入土层中时,上顶块12的底部触及底层硬土,上顶块12向上运动,从而通过导向斜面11驱使侧顶块10向外顶出并插入侧面的土层中,便于增强空心抗拔桩本体与周向土层之间的粘接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