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护型止水帷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0209发布日期:2018-10-30 21:23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支护型止水帷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基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支护型止水帷幕。



背景技术:

基坑支护是工程建筑中土方开挖的前提,只有做到了基坑的稳定以及具备有足够的操作空间方可进行之后的工序。但是在很多施工区域中,由于周边环境、地理位置、地质条件、以及结构需要等特点,使得基坑支护具备相当大的难度,再由于地质施工操作面的预留,以及地下防水的需要等,不得不更换施工技术以应施工需要。

如在老城区,或部分狭小空间的施工区域,需要新增较深的地下管廊,由于地质条件中土质较为松软,并且含水量较高,同时本地区多雨水及河流,造成地下条件较为复杂。根据承受土压受力以及周边环境限制,不宜采用放坡大开挖以及钢板桩等支护的形式,故采用承载力较大且震动较小的钻孔灌注桩作为支护结构。但由于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必定留有桩孔间空隙,虽然灌注桩外侧增设旋喷桩进行止水,但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侧壁渗水隔离效果。同时,由于开挖条件限制,施工空间极为狭小,在管廊外壁进行管廊整体的防水施工没有足够的操作面,故需更换施工方式满足操作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解决背景技术中的的问题,提供一种支护型止水帷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支护型止水帷幕,包括沿基坑壁间隔设置的支护灌注桩、设置于支护灌注桩之间的第一钢筋钉,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护灌注桩内的第二钢筋钉,所述支护灌注桩的顶端设置有顶冠梁,所述支护灌注桩靠近主体结构侧墙的一侧设置防护层,所述防护层包括依次设置的钢筋网片层和防水卷材层,所述钢筋网片层设置于靠近所述支护灌注桩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单层钢筋网片与所述防水卷材之间还设置有找平层。

进一步地,所述找平层为30mm厚的泥沙浆找平层。

进一步地,所述钢筋网片采用挂直径为8mm,网孔为200mm*200mm的单层钢筋网片,60-80mm厚,C25喷射砼面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钢筋钉与所述第二钢筋钉的直径均为16mm,所述第一钢筋钉的长度为1000mm,所述第二钢筋钉的长度为300mm。

进一步地,所述支护灌注桩的直径为800mm,支护灌注桩之间的间距为200mm内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缩小了桩与结构之间的土方开挖的范围,减少了土方施工总量。

2、简化了施工工序,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反向施工的方式,在支护桩上做止水帷幕,再通过管廊与灌注桩的紧配合浇筑做到了良好的管廊防水效果。

3、缩减了施工过程中的支模量,小幅缩短了工期。

4、针对防水质量能够更加直观的监测,若发现渗水现象能够在不影响后续施工内容以及不大量返工的前提下进行整改。

5、可以一次性大面积、整体施工,防水施工可提前进场,减小了工期及人材机的进场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支护型止水帷幕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支护型止水帷幕一实施例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支护灌注桩 2、第一钢筋钉 3、第二钢筋钉

4、顶冠梁 5、钢筋网片层 6、找平层

7、防水卷材层 8、主体结构侧墙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例为一种支护型止水帷幕,包括沿基坑壁间隔设置的支护灌注桩1、设置于支护灌注桩之间的钢筋钉2,以及打入支护灌注桩1内的钢筋钉3,其中,支护灌注桩的直径为800mm,支护灌注桩之间的间距保持为200mm内,支护灌注桩1间的缝隙处打入直径为16mm,长度为1000mm的钢筋钉2,同时支护灌注桩1上钻孔,并打入直径为16mm,长度为300mm的钢筋钉3,用于固定支护灌注桩1。支护灌注桩1的顶端设置有顶冠梁4,通过顶冠梁4把所有支护灌注桩1连到一起,防止基坑顶部边缘产生坍塌,支护灌注桩1靠近主体结构侧墙的一侧设置防护层。

防护层包括依次设置的钢筋网片层5,找平层6和防水卷材层7,其中,钢筋网片层采用直径为8mm,网孔为200mm*200mm的单层钢筋网片,60-80mm厚,C25喷射砼面层,找平层6为30mm厚的泥沙浆找平层,钢筋网片层5设置于靠近所述支护灌注桩1的一侧,防水卷材层7具有优良的耐水性,在水的作用下和被水浸润后其性能基本不变,在压力水作用下具有不透水性,并且在高温下不流淌、不起泡、不滑动,在低温下不脆裂,在一定温度变化下保持原有性能的能力强。并且防水卷材承受一定荷载、应力或在一定变形的条件下不断裂的性能优良且柔韧性好,保证易于施工、不脆裂,在阳光、热、臭氧及其他化学侵蚀介质等因素的长期综合作用下抵抗侵蚀的能力好。

一种支护型止水帷幕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施工步骤:

S1:沿基坑壁设置支护灌注桩1:根据支护灌注桩1成桩的位置,在基坑开挖后,控制支护灌注桩1同结构主体的间距,支护灌注桩的直径为800mm,支护灌注桩之间的间距为200mm内,进行更加精确的灌注桩定位测量,控制灌注桩施工误差,并把两侧灌注桩位置同时向管廊方向靠近,缩小之间空隙,保障间距为200mm以内;

S2:处理所述支护灌注桩表面:剔除支护灌注桩1表面浮土,保障无过大的尖锐性棱角;

S3:固定、找平所述支护灌注桩面层:在支护灌注桩1间的缝隙处打入直径为16mm,长度为1000mm的钢筋钉;

在支护灌注桩1上钻孔,并打入直径为16mm,长度为300mm的钢筋钉;

S4:在支护灌注桩靠近主体结构侧墙的一侧设置防护层,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41:在所述支护灌注桩上进行挂网拉筋,包括

所述钢筋网片采用挂直径为8mm,网孔为200mm*200mm的单层钢筋网片,60-80mm厚,C25喷射砼面层;

S42:施工找平层,采用30mm厚水泥砂浆在所述钢筋网片表面找平、抹面;

S43:所述找平层干燥后,表面进行速凝橡胶沥青喷涂施工;

S44:自粘防水卷材铺设;

S5:以支护结构作为外侧模板,进行主体结构的绑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缩小了桩与结构之间的土方开挖的范围,减少了土方施工总量。

2、简化了施工工序,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反向施工的方式,在支护桩上做止水帷幕,再通过管廊与灌注桩的紧配合浇筑做到了良好的管廊防水效果。

3、缩减了施工过程中的支模量,小幅缩短了工期。

4、针对防水质量能够更加直观的监测,若发现渗水现象能够在不影响后续施工内容以及不大量返工的前提下进行整改。

5、可以一次性大面积、整体施工,防水施工可提前进场,减小了工期及人材机的进场成本。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