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水帷幕及基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0204发布日期:2018-10-30 21:23阅读:894来源:国知局
止水帷幕及基坑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止水帷幕及基坑。



背景技术:

随着地下空间的不断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基坑工程,目前,基坑工程开挖深度达到20~30m越来越常见,而针对基坑降水问题,现今广泛使用的井点降水与止水帷幕相结合的方法来降低基坑内地下水位。止水帷幕是工程主体外围止水系列的总称,是用于阻止或减少基坑侧壁及基坑底地下水流入基坑而采取的连续止水体。比如,连续搅拌桩,单管、三管旋喷桩形成的止水墙称为止水帷幕。如果基坑底面处于地下水位以下,降水有困难时,基本都需要设置止水帷幕,以防止地下水的渗漏。

但是,在水泥搅拌桩实施困难的位置或者是帷幕桩施工中断的位置,导致搭接薄弱,容易出现漏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止水帷幕,以缓解在水泥搅拌桩实施困难的位置或者是帷幕桩施工中断的位置,导致搭接薄弱,容易出现漏水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止水帷幕,包括排成单排的多个水泥搅拌桩,且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水泥搅拌桩之间相互咬合,形成多个第一咬合区;

在部分所述第一咬合区的外侧设有多层用于进行补强的补强桩组,每层所述补强桩组包括多个补强桩,且靠近所述水泥搅拌桩的所述补强桩组的补强桩与所述第一咬合区咬合;

同层相邻的所述补强桩相互胶合,外层的所述补强桩组的每一个所述补强桩与相邻内层的所述补强桩组的两个相邻的所述补强桩相互咬合。

外层的所述补强桩组的每一个所述补强桩与相邻内层的所述补强桩组的两个相邻的所述补强桩的咬合区域相互胶合。

进一步的,内层的所述补强桩组比相邻外层的所述补强桩组多一个。

进一步的,所述补强桩组包括自内向外的第一补强桩组、第二补强桩组和第三补强桩组;所述第一补强桩组包括三个补强桩,且位于中间的补强桩与第一咬合区相互咬合;所述第二补强桩组包括两个补强桩,所述第三补强桩组包括一个补强桩。

进一步的,所述水泥搅拌桩为三轴水泥搅拌桩,所述三轴水泥搅拌桩的桩径为850mm。

进一步的,所述三轴水泥搅拌桩的咬合部位为桩径的1/4~1/3。

进一步的,所述补强桩为双重管高压旋喷桩,所述双重管高压旋喷桩的桩径为600mm。

进一步的,所述双重管高压旋喷桩的咬合部位为桩径的1/4~1/3。

进一步的,所述双重管高压旋喷桩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止水帷幕,通过多个水泥搅拌桩排出一排,且每相邻的两个水泥搅拌桩之间相互咬合,形成止水帷幕,能够减少基坑本体外侧的水进入基坑本体内;每相邻的两个水泥搅拌桩的胶合区域为第一胶合区,在多个第一胶合区处的一部分为搭接的薄弱区域,在这些薄弱区域的外侧设有多层补强桩组,通过多层补强桩组进行补强,能够增强薄弱区域的强度,减少甚至避免基坑本体外的水流进基坑本体内出现漏水的情况,起到很好的止水效果。其中,同层相邻的补强桩相互胶合,形成咬合区域,外层的补强桩组的每一个补强桩与相邻内层的补强桩组的两个相邻的补强桩相互咬合,使外层的补强桩组对内层的补强桩组进行补强,从而加强内层的补强桩组补强效果,使薄弱区域区不容易漏水。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多层补强桩组设置在第一咬合区的外侧,能够不影响基坑本体内部施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基坑,以缓解在水泥搅拌桩实施困难的位置或者是帷幕桩施工中断的位置,导致搭接薄弱,容易出现漏水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坑,包括:基坑本体和所述的止水帷幕,所述的止水帷幕设置于基坑本体的四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坑,通过止水帷幕设置于基坑本体的四周,实现了对基坑本体的止水效果。其中,止水帷幕的结构和有益效果在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里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止水帷幕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止水帷幕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设置有多个补强桩组;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止水帷幕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坑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水泥搅拌桩;20-第一补强桩组;30-第二补强桩组;40-第三补强桩组;50-基坑本体;11-第一咬合区;21-第二咬合区;31-第三咬合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止水帷幕,包括:排成单排的多个水泥搅拌桩10,且每相邻的两个水泥搅拌桩10之间相互咬合,形成多个第一咬合区11;在部分第一咬合区11的外侧设有多层用于进行补强的补强桩组,每层补强桩组包括多个补强桩,且靠近水泥搅拌桩10的补强桩组的补强桩与第一咬合区11咬合;同层相邻的补强桩相互胶合,外层的补强桩组的每一个补强桩与相邻内层的补强桩组的两个相邻的补强桩相互咬合。其中,图1显示多个第一咬合区11中有一个第一咬合区11为薄弱区域,图2显示多个第一咬合区11中有两个第一咬合区11为薄弱区域。

本实施例提供的止水帷幕,通过多个水泥搅拌桩10排出一排,且每相邻的两个水泥搅拌桩10之间相互咬合,形成止水帷幕,能够减少基坑本体50外侧的水进入基坑本体50内;每相邻的两个水泥搅拌桩10的胶合区域为第一胶合区,在多个第一胶合区处的一部分为搭接的薄弱区域,在这些薄弱区域的外侧设有多层补强桩组,通过多层补强桩组进行补强,能够增强薄弱区域的强度,减少甚至避免基坑本体50外的水流进基坑本体50内出现漏水的情况,起到很好的止水效果。其中,同层相邻的补强桩相互胶合,形成咬合区域,外层的补强桩组的每一个补强桩与相邻内层的补强桩组的两个相邻的补强桩相互咬合,使外层的补强桩组对内层的补强桩组进行补强,从而加强内层的补强桩组补强效果,使薄弱区域区不容易漏水。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多层补强桩组设置在第一咬合区11的外侧,能够不影响基坑本体50内部施工。

需要说明的是,“内层”是指靠近水泥搅拌桩10的补强桩组,“外层”是指远离水泥搅拌桩10的补强桩组。

为了加强止水效果,如图3所示,外层的补强桩组的每一个补强桩与相邻内层的补强桩组的两个相邻的补强桩的咬合区域相互胶合。也就是,内层的补强桩组的相邻的两个补强桩组相互咬合,形成咬合区域,外层的补强桩组的补强桩与内层的咬合区域胶合,使三个补强桩之间形成共有的咬合区域,这样能够加强补强效果,减少甚至避免漏水的情况。

为了能够使补强桩设置的合理、使用的材料最少,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内层的所述补强桩组比相邻外层的所述补强桩组多一个,这样即能够起到补强效果,也减少出现补强桩数量设置多,造成浪费。

其中,补强桩组的层数可以设置有多个,例如,设置两层、三层、四层或五层,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补强桩组的层数设置三层。具体的,补强桩组包括自内向外的第一补强桩组20、第二补强桩组30和第三补强桩组40;第一补强桩组20包括三个补强桩,且位于中间的补强桩与第一咬合区11相互咬合;第二补强桩组30包括两个补强桩,第三补强桩组40包括一个补强桩。也就是,第一补强桩组20的每两相邻的补强桩相互咬合,形成两个第二咬合区21,两个第二咬合区21分别设置在第一咬合区11的两侧,且两个第二咬合区21分别与第二补强桩组30的对应的补强桩相互咬合,实现了补强效果,第三补强桩组40的补强桩与第二补强桩组30的两个的补强桩形成的第三咬合区31相互咬合,使水不容易从相邻的两个补强桩之间的缝隙进入基坑本体50内。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水泥搅拌桩10为三轴水泥搅拌桩10,其中,三轴水泥搅拌桩10的桩径的范围为650mm-850mm,在本实施例中,三轴水泥搅拌桩10的桩径选择为850mm。

为了减少相邻的三轴水泥搅拌桩10相互咬合区域的漏水情况,三轴水泥搅拌桩10的咬合部位为桩径的1/4~1/3。在本实施例中,咬合部位为桩径的250mm。

另外,补强桩为双重管高压旋喷桩,其中,双重管高压旋喷桩桩径的范围为500mm-800mm。在本实施例中,双重管高压旋喷桩的桩径选择为600mm。

为了减少相邻的双重管高压旋喷桩相互咬合区域的漏水情况,双重管高压旋喷桩的咬合部位为桩径的1/4~1/3。在本实施例中,咬合部位为桩径的200mm。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双重管高压旋喷桩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基坑,包括:基坑本体50和实施例一提供的止水帷幕,所述的止水帷幕设置于基坑本体50的四周。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坑,通过止水帷幕设置于基坑本体50的四周,实现了对基坑本体50的止水效果。其中,止水帷幕的结构和有益效果在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里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